杭州大學學報:哲社版杭州7-11B1哲學原理吳偉19971997 本文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分析了我國傳統的集體主義價值觀的缺陷,闡明我國社會正處于轉型時期,需要構建和倡導一種具有鮮明時代性的社會主導價值觀。這種價值觀,既不同于傳統的集體主義價值觀,又不同于個人主義價值觀,而是堅持以社會為本位、突出人的主體性的集體主義價值觀。 * * * 目前我國社會處于轉型時期,存在著多元價值觀并存的格局。這種多元價值觀并存格局呈現出非整合的散亂狀態的特征,各種價值觀念都按自身的邏輯運轉著,相互整合的程序很低。從某種程序上說,當今中國社會從社會層面而言,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一種占主導地位的、為大部分社會成員所接受、認同的價值導向。應當肯定從原有單一的、純而又純的價值觀結構轉變為目前這種多元價值觀并存格局,是社會進步的標志。因為每個個體之間是千差萬別的,加上經濟發展、文化傳統、地理環境的差異,多元價值觀的并存是不可避免的,它具有歷史的和現實的合理性。一般來說,社會中的個人可以有多種價值追求的權利和信仰的自由。但是,作為社會整體而言,社會主導價值觀只能是一種,不能搞多元化,只能是一種導向。可見,從社會層面上講,在社會轉型時期,構建并倡導一種具有鮮明時代性、廣泛的群眾性和強烈的實踐性等特點的主導價值觀念,已是當務之急。 (一) 馬克思主義認為,作為一種意識形態或思想文化觀念,價值觀總是隨著社會實踐和經濟基礎的改變而改變。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發展,什么是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社會主導價值觀呢?為了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解決如何正確認識建國以來,我國逐漸形成的集體主義價值觀的問題。 建國以來,我們已構建起以集體主義為導向的社會主導價值觀體系。它的根本原則是一切活動以社會為本位。這種集體主義價值觀是建立在社會主義公有制基礎之上的,具有社會主義的性質,因此,它是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價值觀。但是,不可否認,長期以來,在“左”的思維方式影響下,我們曾經片面強調整體價值本位,無條件地要求個體為整體作出犧牲,只要集體主義,不要個人利益。例如,有的把堅持集體主義原則同按勞取酬的勞動態度對立起來,認為集體主義提倡的是不計報酬的勞動態度,而按勞取酬則被視為精神境界低下的表現;有的片面強調集體主義精神而否定個性的發展,甚至要求人們具有同一個模式,講一樣的話,穿一種色調和一個式樣的服裝等等。在實際運作中,總是過分強調行政命令的作用,存在著家長制的殘余、忽視個人權利和個性因素等傾向。這種把堅持集體主義與個人利益對立起來,把個人正當的利益說成是個人主義,片面強調集體主義精神而否定個性的發展等的言論和行為,實質上是以維護道德價值為借口,要求個體舍棄個人價值,核心的問題仍然是沒有正確處理好集體與個人的關系。因此,我們可以說,傳統的集體主義價值觀的缺陷是缺乏對人的主體性的承認和尊重。 人的主體性是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的一塊基石。馬克思主義認為,主體性是人對世界的一種“從我出發”的把握。然而,這種把握首先是一種實踐關系,是人對世界的一種主動的改造關系,是人類最基本的行為方式。既然人是以主體方式存在的,這種存在方式既可以是積極能動的,也可以是消極被動的。在以往的計劃經濟體制下,人的思想和行為局限在極小的范圍內,實踐主體表現不出積極的能動的精神。例如,在過去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下,經濟生活的運作,無論是生產、流通,還是分配、消費,都是按照自上而下的行政指令性計劃進行的,實踐的主體,特別是生產者個人沒有或者很少有參與生產、經營、分配的決策權利,因而實踐主體的主體性無形中受到極大限制、壓抑和束縛,在一定意義上,勞動者個人成了僅僅是完成指令性計劃的實施者和執行者,如同機器部件一樣不需要也發揮不了什么主體性。因此,實踐主體往往帶有單一性、機械性的特征。從這里,我們找到了傳統的集體主義價值觀的癥結所在。馬克思主義的集體主義本來不應當成為限制個性發展、束縛個人主體性的桎梏,更不應是實現個人價值的障礙,相反,只有集體主義才是實現個人利益,包括個人尊嚴、個人的個性和個人價值的必需的條件。為什么長期來人們在處理集體和個人關系時,總是把集體主義與個人利益對立起來?為什么我們在強調集體主義精神時總要排斥人的主體性呢?毛病就出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上。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是一種限制人的能動的主體性的經濟體制,這種經濟體制扭曲了集體主義的含義,逐漸形成了傳統的忽視人的主體性的集體主義價值觀。這種傳統的集體主義價值觀從體制層次上看,顯然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不相適應的。 (二) 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是一場革命,這場革命要實現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根本性轉變。那么,是不是隨著這一根本性轉變,社會主導價值觀也應該有一個根本性的變革,徹底推翻過去的集體主義價值觀,重新構建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新的社會主導價值觀體系呢?不是的。我們建立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只是經濟體制上的革命,不是制度上的革命。傳統的集體主義價值觀,是同社會主義公有制為基礎的基本經濟制度和當時的經濟體制相適應的,現在基本經濟制度沒有變,那么,植根于這一基本經濟制度之中的集體主義價值觀的社會主義性質也不會改變。換言之,現在我們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從基本經濟制度而言,并沒有發生性質變化,只是在經濟體制層次上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所以,我們在討論構建社會轉型時期主導價值觀的過程,只是對傳統的集體主義價值觀從體制層次上進行變革,使它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也就是說,傳統的集體主義價值觀中的以社會為本位的根本原則不能變,而如何以社會為本位,則必須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進行變革。 為什么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對傳統的集體主義價值觀只能從體制層次上進行變革,而不能改變其以社會為本位的根本原則呢?這是因為:第一,確立集體主義價值導向反映了生產資料公有制基礎的內在要求。生產資料公有制是社會主義集體主義產生的經濟根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多種經濟成分并存、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經濟,公有制經濟是我國經濟的主導力量,也是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主要標志。我國新的社會主義勞動集體,在現實生活中既是經濟活動的中心,又是人們社會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活動中心。在這樣的集體里,聯結人們的不僅有集體的生產目標和任務,還有共同的理想和價值取向。第二,確立集體主義價值導向反映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勞動者的共同利益。社會主義商品生產者之間除了存在各自特殊利益的矛盾外,還存在著作為生產資料共同主人和聯合勞動所創造的社會財富的共同主人的共同利益。適應這種社會共同利益,社會主義道德也就要求人們不僅為個人利益和自己從屬的小集體的利益而奮斗,還要為整個國家、整個社會的利益而奮斗。從這個意義上說,社會主義所提倡的集體主義價值導向,是社會整體利益的體現。第三,確立集體主義價值導向是實現“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發展”終極目標的必要手段。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所謂人的全面發展,是指人的德、智、體諸方面的充分的發展。一般地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愈是健康順利地發展,個人就愈能獲得全面發展的手段,愈能真正實現自己的全面發展。集體主義價值導向要求努力把“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原則變為生活常規。造就全面發展的人不能脫離社會集體,“只有在集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展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說,只有在集體中才可能有個人的自由”[①]。這種有著共同理想、共同利益的新的社會集體,只能在社會主義社會消滅了階級對立和剝削,建立了生產資料公有制并實行集體主義價值導向,進一步發展生產力,才能變得真實和完善。第四,確立集體主義價值導向是社會主義政治關系的反映和要求。社會主義集體主義與社會主義民主在本質上是一致的,民主集中制的原則說到底就是社會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完善和發展,必然促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賦予廣大人民群眾當家作主的權利,人民的民主權利只能通過民主集中制來實現,國家也需要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則組織成為統一的整體,而不是一個個獨立地域和企業聯合組成的“聯合體”。確立集體主義價值導向,是進一步發揚社會主義民主,進行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必然要求。 綜上所述,在我國即使已從經濟體制的層次上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建立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但是,以社會為本位的集體主義價值觀導向的原則不能變。有人認為集體主義是計劃經濟的反映,個人主義是市場經濟的反映。我國計劃經濟體制要轉變為市場經濟體制,社會主導價值觀也應該由集體主義轉變為個人主義。這種觀點把經濟體制混同于基本經濟制度,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混同于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因而是錯誤的。 (三) 那么,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社會主導價值觀,應該是什么樣的價值觀呢?筆者認為,這種社會主導價值觀,既不是傳統的集體主義價值觀,也不是個人主義價值觀,而是堅持以社會為本位、突出人的主體性的集體主義價值觀。這里,在集體主義價值觀的前面再加上一個突出人的主體性的定語,是很重要的。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集體主義中的人的主體性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這種主體性包括人的自為性、自主性、主觀能動性、積極性、創造性等等。從體制的層次來看,突出人的主體性的集體主義價值導向與計劃經濟體制條件下的傳統集體主義價值導向,是明顯不同的。 我們所處的時代,社會經濟結構由自然經濟的小生產轉變為現代市場經濟社會化的大生產,經濟體制由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逐漸轉變為市場經濟體制。在這種條件下,作為實踐主體的人把自己作為對象來認識,亦即把人們自身的主體地位、主體行為、主體關系作為認識和改造的對象,這種既能在實踐中能動地改造客體、又能對自身進行自我認識和自我改造的主體,才是符合人類發展需要的主體。突出主體性,使人們成為真正的充滿活力的主體,即盡可能地調動人們社會主義的積極性、主動性,這是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主旋律。 這里講的人的主體性,不僅僅表現為社會中的單個人,還包括社會中各個層次的集體、組織、機構的法人主體。市場經濟的確立必須以具有獨立人格的個人主體的存在為前提,同樣,具有獨立人格的個人主體也只有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才能形成。這是因為只有經過市場經濟才能打破人身依附的自然聯系,使人對人的依賴轉變為人對物、對自己勞動產品的依賴和依附。在這里,“人的依賴紐帶、血統差別、教育差別等等事實上都被打破了,被粉碎了”[②],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表現為物與物的關系,貨幣是它們聯系的紐帶。雖然人的主體性在這里是以對物的依賴性為代價而獲得的,但實踐主體得到了極大的解放,并向獨立化、自主化、多元化方向發展。資本所有者、獨立經營者、自由職業者作為市場和實踐的主體自不待言,勞動者也成為自己勞動力的所有者,是勞動力市場、消費市場形式上的獨立主體,也是自己的實踐主體。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實行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結構,鼓勵國家、集體、個體、私營、外資一齊上,使經濟成分和經濟格局多元化。由此,實踐主體的具體形態也呈現出多樣化,出現了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不曾有過的諸如企業集團、工商業公司、各類交易所、證券市場、期貨市場、信息市場以及獨資企業、合資企業合作企業等等。同時,一切商品包括土地、資金、勞動力、技術等在內的全部生產要素,都必須進入市場,由市場銜接生產、流通、分配和消費,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使整個經濟運行趨向市場化。經濟運行的市場化,必然導致實踐主體的自主化。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實踐主體都要擺脫對行政的依附,成為獨立的生產者和經營者,是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獨立的法人。這說明,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作為實踐主體的人,具有鮮明的主體性特征。人的主體性,必然喚起人們的自主、競爭觀念、效率、效益觀念,公正、公平觀念,信息、市場觀念,尊重人才、尊重知識觀念等等,這些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新觀念,被社會成員廣泛認同為倫理原則,成為社會道德觀念和道德規范。在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由于資本的本性所驅使和生產資料私有制,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價值導向必然以個人為本位,占主導地位的必然是個人主義原則,市場經濟本身所具有的那種人的主體性以及由它所表現的一般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規范,發生了痛苦的扭曲,進而蛻變成為一種完全的利己主義的價值導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卻全然不同。因為它是建立在生產資料公有制基礎之上的,在商品生產的目的、勞動者所處的地位、市場經濟的運行方式、經濟與政治的關系方面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有著本質的區別,與此相適應的社會主導價值觀,占主導地位的必然是以社會為本位的根本原則。即使是人的主體性也是以社會為本位,它所表現的一般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規范,與社會主義集體主義價值觀中的以社會為本位原則自然融合,這樣就構成了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堅持以社會為本位、突出人的主體性的集體主義價值導向。 在構建和倡導社會轉型時期主導價值觀的過程中,我們強調充分發揮人的主體性的作用,這對于挖掘和發揮實踐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無疑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實踐主體的自主性也將引起實踐主體的利益多元化、決策分散化和主體行為的無序性,加上市場調節本身存在的自發性、盲目性、滯后性,以及調節功能的有限性、競爭的排他性和等價交換原則的泛化,這必將扭曲以社會為本位的人的主體性,滋生和蔓延極端個人主義、利己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腐朽思想,造成人的主體性及其它所表現的一般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規范與社會主義集體主義價值觀中的以社會為本位原則的分離。這就要求我們在突出人的主體性的同時,更要堅持集體主義價值導向中的以社會為本位的根本原則。 注: ①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84頁。 ②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第11頁。 〔責任編輯:方集理〕 作者:杭州大學學報:哲社版杭州7-11B1哲學原理吳偉19971997 本文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分析了我國傳統的集體主義價值觀的缺陷,闡明我國社會正處于轉型時期,需要構建和倡導一種具有鮮明時代性的社會主導價值觀。這種價值觀,既不同于傳統的集體主義價值觀,又不同于個人主義價值觀,而是堅持以社會為本位、突出人的主體性的集體主義價值觀。 * * * 目前我國社會處于轉型時期,存在著多元價值觀并存的格局。這種多元價值觀并存格局呈現出非整合的散亂狀態的特征,各種價值觀念都按自身的邏輯運轉著,相互整合的程序很低。從某種程序上說,當今中國社會從社會層面而言,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一種占主導地位的、為大部分社會成員所接受、認同的價值導向。應當肯定從原有單一的、純而又純的價值觀結構轉變為目前這種多元價值觀并存格局,是社會進步的標志。因為每個個體之間是千差萬別的,加上經濟發展、文化傳統、地理環境的差異,多元價值觀的并存是不可避免的,它具有歷史的和現實的合理性。一般來說,社會中的個人可以有多種價值追求的權利和信仰的自由。但是,作為社會整體而言,社會主導價值觀只能是一種,不能搞多元化,只能是一種導向。可見,從社會層面上講,在社會轉型時期,構建并倡導一種具有鮮明時代性、廣泛的群眾性和強烈的實踐性等特點的主導價值觀念,已是當務之急。 (一) 馬克思主義認為,作為一種意識形態或思想文化觀念,價值觀總是隨著社會實踐和經濟基礎的改變而改變。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發展,什么是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社會主導價值觀呢?為了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解決如何正確認識建國以來,我國逐漸形成的集體主義價值觀的問題。 建國以來,我們已構建起以集體主義為導向的社會主導價值觀體系。它的根本原則是一切活動以社會為本位。這種集體主義價值觀是建立在社會主義公有制基礎之上的,具有社會主義的性質,因此,它是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價值觀。但是,不可否認,長期以來,在“左”的思維方式影響下,我們曾經片面強調整體價值本位,無條件地要求個體為整體作出犧牲,只要集體主義,不要個人利益。例如,有的把堅持集體主義原則同按勞取酬的勞動態度對立起來,認為集體主義提倡的是不計報酬的勞動態度,而按勞取酬則被視為精神境界低下的表現;有的片面強調集體主義精神而否定個性的發展,甚至要求人們具有同一個模式,講一樣的話,穿一種色調和一個式樣的服裝等等。在實際運作中,總是過分強調行政命令的作用,存在著家長制的殘余、忽視個人權利和個性因素等傾向。這種把堅持集體主義與個人利益對立起來,把個人正當的利益說成是個人主義,片面強調集體主義精神而否定個性的發展等的言論和行為,實質上是以維護道德價值為借口,要求個體舍棄個人價值,核心的問題仍然是沒有正確處理好集體與個人的關系。因此,我們可以說,傳統的集體主義價值觀的缺陷是缺乏對人的主體性的承認和尊重。 人的主體性是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的一塊基石。馬克思主義認為,主體性是人對世界的一種“從我出發”的把握。然而,這種把握首先是一種實踐關系,是人對世界的一種主動的改造關系,是人類最基本的行為方式。既然人是以主體方式存在的,這種存在方式既可以是積極能動的,也可以是消極被動的。在以往的計劃經濟體制下,人的思想和行為局限在極小的范圍內,實踐主體表現不出積極的能動的精神。例如,在過去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下,經濟生活的運作,無論是生產、流通,還是分配、消費,都是按照自上而下的行政指令性計劃進行的,實踐的主體,特別是生產者個人沒有或者很少有參與生產、經營、分配的決策權利,因而實踐主體的主體性無形中受到極大限制、壓抑和束縛,在一定意義上,勞動者個人成了僅僅是完成指令性計劃的實施者和執行者,如同機器部件一樣不需要也發揮不了什么主體性。因此,實踐主體往往帶有單一性、機械性的特征。從這里,我們找到了傳統的集體主義價值觀的癥結所在。馬克思主義的集體主義本來不應當成為限制個性發展、束縛個人主體性的桎梏,更不應是實現個人價值的障礙,相反,只有集體主義才是實現個人利益,包括個人尊嚴、個人的個性和個人價值的必需的條件。為什么長期來人們在處理集體和個人關系時,總是把集體主義與個人利益對立起來?為什么我們在強調集體主義精神時總要排斥人的主體性呢?毛病就出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上。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是一種限制人的能動的主體性的經濟體制,這種經濟體制扭曲了集體主義的含義,逐漸形成了傳統的忽視人的主體性的集體主義價值觀。這種傳統的集體主義價值觀從體制層次上看,顯然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不相適應的。 (二) 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是一場革命,這場革命要實現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根本性轉變。那么,是不是隨著這一根本性轉變,社會主導價值觀也應該有一個根本性的變革,徹底推翻過去的集體主義價值觀,重新構建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新的社會主導價值觀體系呢?不是的。我們建立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只是經濟體制上的革命,不是制度上的革命。傳統的集體主義價值觀,是同社會主義公有制為基礎的基本經濟制度和當時的經濟體制相適應的,現在基本經濟制度沒有變,那么,植根于這一基本經濟制度之中的集體主義價值觀的社會主義性質也不會改變。換言之,現在我們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從基本經濟制度而言,并沒有發生性質變化,只是在經濟體制層次上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所以,我們在討論構建社會轉型時期主導價值觀的過程,只是對傳統的集體主義價值觀從體制層次上進行變革,使它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也就是說,傳統的集體主義價值觀中的以社會為本位的根本原則不能變,而如何以社會為本位,則必須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進行變革。 為什么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對傳統的集體主義價值觀只能從體制層次上進行變革,而不能改變其以社會為本位的根本原則呢?這是因為:第一,確立集體主義價值導向反映了生產資料公有制基礎的內在要求。生產資料公有制是社會主義集體主義產生的經濟根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多種經濟成分并存、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經濟,公有制經濟是我國經濟的主導力量,也是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主要標志。我國新的社會主義勞動集體,在現實生活中既是經濟活動的中心,又是人們社會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活動中心。在這樣的集體里,聯結人們的不僅有集體的生產目標和任務,還有共同的理想和價值取向。第二,確立集體主義價值導向反映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勞動者的共同利益。社會主義商品生產者之間除了存在各自特殊利益的矛盾外,還存在著作為生產資料共同主人和聯合勞動所創造的社會財富的共同主人的共同利益。適應這種社會共同利益,社會主義道德也就要求人們不僅為個人利益和自己從屬的小集體的利益而奮斗,還要為整個國家、整個社會的利益而奮斗。從這個意義上說,社會主義所提倡的集體主義價值導向,是社會整體利益的體現。第三,確立集體主義價值導向是實現“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發展”終極目標的必要手段。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所謂人的全面發展,是指人的德、智、體諸方面的充分的發展。一般地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愈是健康順利地發展,個人就愈能獲得全面發展的手段,愈能真正實現自己的全面發展。集體主義價值導向要求努力把“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原則變為生活常規。造就全面發展的人不能脫離社會集體,“只有在集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展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說,只有在集體中才可能有個人的自由”[①]。這種有著共同理想、共同利益的新的社會集體,只能在社會主義社會消滅了階級對立和剝削,建立了生產資料公有制并實行集體主義價值導向,進一步發展生產力,才能變得真實和完善。第四,確立集體主義價值導向是社會主義政治關系的反映和要求。社會主義集體主義與社會主義民主在本質上是一致的,民主集中制的原則說到底就是社會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完善和發展,必然促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賦予廣大人民群眾當家作主的權利,人民的民主權利只能通過民主集中制來實現,國家也需要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則組織成為統一的整體,而不是一個個獨立地域和企業聯合組成的“聯合體”。確立集體主義價值導向,是進一步發揚社會主義民主,進行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必然要求。 綜上所述,在我國即使已從經濟體制的層次上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建立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但是,以社會為本位的集體主義價值觀導向的原則不能變。有人認為集體主義是計劃經濟的反映,個人主義是市場經濟的反映。我國計劃經濟體制要轉變為市場經濟體制,社會主導價值觀也應該由集體主義轉變為個人主義。這種觀點把經濟體制混同于基本經濟制度,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混同于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因而是錯誤的。 (三) 那么,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社會主導價值觀,應該是什么樣的價值觀呢?筆者認為,這種社會主導價值觀,既不是傳統的集體主義價值觀,也不是個人主義價值觀,而是堅持以社會為本位、突出人的主體性的集體主義價值觀。這里,在集體主義價值觀的前面再加上一個突出人的主體性的定語,是很重要的。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集體主義中的人的主體性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這種主體性包括人的自為性、自主性、主觀能動性、積極性、創造性等等。從體制的層次來看,突出人的主體性的集體主義價值導向與計劃經濟體制條件下的傳統集體主義價值導向,是明顯不同的。 我們所處的時代,社會經濟結構由自然經濟的小生產轉變為現代市場經濟社會化的大生產,經濟體制由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逐漸轉變為市場經濟體制。在這種條件下,作為實踐主體的人把自己作為對象來認識,亦即把人們自身的主體地位、主體行為、主體關系作為認識和改造的對象,這種既能在實踐中能動地改造客體、又能對自身進行自我認識和自我改造的主體,才是符合人類發展需要的主體。突出主體性,使人們成為真正的充滿活力的主體,即盡可能地調動人們社會主義的積極性、主動性,這是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主旋律。 這里講的人的主體性,不僅僅表現為社會中的單個人,還包括社會中各個層次的集體、組織、機構的法人主體。市場經濟的確立必須以具有獨立人格的個人主體的存在為前提,同樣,具有獨立人格的個人主體也只有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才能形成。這是因為只有經過市場經濟才能打破人身依附的自然聯系,使人對人的依賴轉變為人對物、對自己勞動產品的依賴和依附。在這里,“人的依賴紐帶、血統差別、教育差別等等事實上都被打破了,被粉碎了”[②],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表現為物與物的關系,貨幣是它們聯系的紐帶。雖然人的主體性在這里是以對物的依賴性為代價而獲得的,但實踐主體得到了極大的解放,并向獨立化、自主化、多元化方向發展。資本所有者、獨立經營者、自由職業者作為市場和實踐的主體自不待言,勞動者也成為自己勞動力的所有者,是勞動力市場、消費市場形式上的獨立主體,也是自己的實踐主體。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實行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結構,鼓勵國家、集體、個體、私營、外資一齊上,使經濟成分和經濟格局多元化。由此,實踐主體的具體形態也呈現出多樣化,出現了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不曾有過的諸如企業集團、工商業公司、各類交易所、證券市場、期貨市場、信息市場以及獨資企業、合資企業合作企業等等。同時,一切商品包括土地、資金、勞動力、技術等在內的全部生產要素,都必須進入市場,由市場銜接生產、流通、分配和消費,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使整個經濟運行趨向市場化。經濟運行的市場化,必然導致實踐主體的自主化。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實踐主體都要擺脫對行政的依附,成為獨立的生產者和經營者,是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獨立的法人。這說明,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作為實踐主體的人,具有鮮明的主體性特征。人的主體性,必然喚起人們的自主、競爭觀念、效率、效益觀念,公正、公平觀念,信息、市場觀念,尊重人才、尊重知識觀念等等,這些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新觀念,被社會成員廣泛認同為倫理原則,成為社會道德觀念和道德規范。在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由于資本的本性所驅使和生產資料私有制,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價值導向必然以個人為本位,占主導地位的必然是個人主義原則,市場經濟本身所具有的那種人的主體性以及由它所表現的一般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規范,發生了痛苦的扭曲,進而蛻變成為一種完全的利己主義的價值導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卻全然不同。因為它是建立在生產資料公有制基礎之上的,在商品生產的目的、勞動者所處的地位、市場經濟的運行方式、經濟與政治的關系方面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有著本質的區別,與此相適應的社會主導價值觀,占主導地位的必然是以社會為本位的根本原則。即使是人的主體性也是以社會為本位,它所表現的一般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規范,與社會主義集體主義價值觀中的以社會為本位原則自然融合,這樣就構成了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堅持以社會為本位、突出人的主體性的集體主義價值導向。 在構建和倡導社會轉型時期主導價值觀的過程中,我們強調充分發揮人的主體性的作用,這對于挖掘和發揮實踐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無疑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實踐主體的自主性也將引起實踐主體的利益多元化、決策分散化和主體行為的無序性,加上市場調節本身存在的自發性、盲目性、滯后性,以及調節功能的有限性、競爭的排他性和等價交換原則的泛化,這必將扭曲以社會為本位的人的主體性,滋生和蔓延極端個人主義、利己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腐朽思想,造成人的主體性及其它所表現的一般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規范與社會主義集體主義價值觀中的以社會為本位原則的分離。這就要求我們在突出人的主體性的同時,更要堅持集體主義價值導向中的以社會為本位的根本原則。 注: ①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84頁。 ②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第11頁。 〔責任編輯:方集理〕
網載 2013-09-10 21:3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