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美韓兩個軍事、政治同盟都是在朝鮮戰爭時期確立的,冷戰時期成為美國亞太戰略的兩根支柱。冷戰后,兩同盟已表現出不同的發展趨勢,日美同盟通過1996年的“再定義”得到加強,美韓同盟的明確定位則一直沒有實現。“九一一”事件后,在美國全球戰略調整、應對“朝鮮威脅”以及亞太大國政治博弈中,兩同盟表現出更大的差異性。中國學界對兩同盟的研究迄今多重于縱向比較其自身發展變化,而橫向比較則較為欠缺。通過橫向比較發現其差異性,有助于把握我國周邊安全環境的發展動向,有的放矢地采取積極行動。
一 美國全球戰略調整:日美同盟中心化,美韓同盟邊緣化
美國海外駐軍調整從布什總統第一任期伊始便開始醞釀,2004年8月16日,布什宣布軍事部署調整計劃① 后開始全面付諸實施。這是二戰結束以來美國最大規模的軍事部署調整,② 其歐亞駐軍將在十年內削減6萬—7萬人,并進行布局調整。冷戰后駐外美軍進行了數量上的全面裁減,而布局仍然保持冷戰時期的戰略態勢,而此次調整則凸現布局變動,是美國應對“后冷戰時代”挑戰的一次戰略性調整。二戰后,美國的海外駐軍主要集中在德國、日本和韓國三個國家,它們支撐起美國的全球戰略部署。③ 此輪調整中削減的主要是德國和韓國駐軍,而駐日美軍則實質上得到加強。美軍部署調整體現出美國亞太戰略中美日、美韓兩同盟所處地位的不同發展趨勢。
(一)駐日、駐韓美軍調整比較
此次調整前,美國亞太駐軍一直保持在10萬人左右,其中駐日美軍約3.5萬人,駐韓美軍約3.7萬人,駐日美軍以海軍陸戰隊為主,駐韓美軍以陸軍為主,二者是美國東亞太平洋戰略的兩個軸心。下面分別從編制規模和指揮結構、基地布局和力量配備以及總體效能等三個方面對駐日、駐韓美軍的調整進行比較。
1. 編制規模和指揮結構
亞太美軍裁減首先是從駐韓美軍開始的,縮減過程在2004年美國公布其全球性調整方案前已經展開。據2003年美國國防部海外駐軍重新部署計劃(Global Defense Posture Review),駐韓美軍將于2008年底前裁減1.25萬人(占原有3.75萬駐軍的三分之一),到2011年底,70多個駐韓美軍基地中的59個將歸還韓方。④ 具體來說,美國計劃于2008年底前解散陸軍第八軍(駐韓美軍主力)司令部,改編成“使用單位Y”(Unit of Employment Y);⑤ 將第二機械化步兵師(第八軍主力)由兩個旅縮編為一個編制4000多人的“行動單位”(Unit of Action);⑥ 部分軍隊將撤回美國本土或部署到其他地區,留駐韓國的美軍將以半年為期進行輪替。板門店共同警備區的警戒和偵察任務交由韓軍負責。
相比之下,駐日美軍在戰斗力大為增強的同時,編制規模幾乎沒有變化。雖將沖繩的美海軍陸戰隊第三遠征軍司令部官兵及所屬人員共約7000人遷至關島,原駐軍削減至一個旅,⑦ 但實戰能力并未削減,且整個駐日美軍的力量和權限大大提升,被日本學者稱為“本土沖繩化”。⑧ 2008年,負責整個環太平洋地區防務的美軍第一軍司令部將從美國本土華盛頓州移至日本神奈川縣的座間兵營,成立一個新概念的指揮部“使用單位X”(UEX),規模縮小,功能增大,可指揮各軍種協同作戰,類似于聯合作戰司令部。⑨
2. 基地布局和力量配備
駐日美軍基地布局進行冷戰以來最大規模的調整和重組,目的在于統合指揮、增強戰力。陸軍方面,駐日美陸軍司令部從位于東京西側的橫田基地搬遷到座間兵營,日本陸上自衛隊也在此設立“中央快速反應部隊”司令部,加強日美配合協調。海軍方面,美國“華盛頓”號核動力航母將部署至橫須賀基地,以替代將于2008年退役的“小鷹”號常規動力航母;神奈川縣厚木基地的航母艦載機部隊轉移到山口縣巖國基地;沖繩的美海軍陸戰隊第三遠征軍司令部及后勤支援部隊人員約7000人遷至關島,其作戰力量的主體如第三陸戰師和陸戰隊所屬航空部隊依然駐留在沖繩;同時,美國海軍從2004年9月起在日本海海域長期部署可攔截彈道導彈的宙斯盾驅逐艦。空軍方面,將關島的第13航空隊司令部遷至橫田基地,與駐日美軍第五航空隊司令部合并,成為美軍太平洋戰區唯一管轄兩支航空隊的司令部,作戰效率更高、戰略威懾性更強;2010年,日本空中自衛隊的防空司令部和空中支援司令部也將遷移至此,并設立“聯合作戰協調中心”(joint operations coordination center),強化雙方空中力量的合作、導彈防御系統的聯合指揮控制和情報分享;同時,美軍在日本部署X波段雷達,⑩ 提高導彈預警能力。總體來看,美國負責太平洋防區的陸、海、空軍的指揮中心將全部集中到日本,座間兵營成為指揮中樞,橫田基地作為空中力量和導彈防御系統指揮中心,橫須賀為第七艦隊指揮中心。
駐韓美軍基地調整規模亦為歷史之最。駐韓美軍原來大部分部署于首爾以北的非軍事區附近,完全處于朝鮮遠程火炮打擊范圍之內。為了保持防御的彈性和減少可能的損失,美軍計劃將陸軍部隊調離非軍事區和首爾。首爾龍山基地的駐韓美軍司令部相關設施向烏山空軍基地(11) 搬遷,駐龍山基地的美機步二師7000名美軍中的6000人向漢江以南的平澤基地搬遷;(12) 駐在非軍事區15個基地的美機步二師1.4萬人從2003年10月已開始向京畿道東豆川市的凱西兵營和議政府的紅云兵營遷移,4—5年內全部后撤120公里。遷移后的駐韓美軍部署將形成烏山—平澤和大邱—釜山“兩大中心”,龍山基地(“聯合國軍”司令部等剩余部隊)、漢江以北的聯合訓練中心(13) 以及群山基地(14) 三大基地的格局。為彌補規模縮減對戰斗力的影響,2004—2006年,美國投入110億美元(相當于韓國國防預算的80%),在韓國部署最新型攔截導彈“愛國者3”(PAC-3)型、AH-64D“長弓”阿帕奇戰斗直升機以及由衛星導航的JDAM精確制導炸彈等,加強駐韓美軍的戰力。
3. 總體效能
美國擬將駐海外美軍重新部署為四個類別,即作為大規模部隊根據地的“戰斗力根據地”(power projecting hub)、起中樞作用的常設基地“主要作戰基地”(main operating base)、小規模常駐部隊基地“前沿作戰據點”(forward operating site)以及“合作安全地點”(cooperative security location)。(15) 調整后,駐日美軍屬于第一類(PPH),而駐韓美軍將調整為“主要作戰基地”,或介于“戰斗力根據地”與“主要作戰基地”之間。(16) 雖然美國極力否認四類基地之間有等級之分,(17) 但日韓基地功能上的差異是無須諱言的。駐日部隊的任務涵蓋整個太平地區的安全防務,自衛隊與美軍的一體化程度也大大提高。(18) 駐韓美軍原來的職責集中于朝鮮半島,而美軍部署調整要求駐韓部隊在應對朝鮮威脅上從強調數量轉向提高質的優勢;同時,加強機動性和靈活性,提高“與美國東亞其他地區駐軍的協同能力”(19)。在韓國防務上,美軍則逐漸“退居二線”,韓方將在2009年后獲得對本國軍隊的作戰指揮權。2006年7月13日,駐韓美軍司令貝爾證實,美國計劃五年內解散美韓聯合司令部:“我們考慮成立兩個獨立的司令部,一個負責韓國軍隊,一個負責美國軍隊,美國軍隊扮演配角。”同月15日,駐韓美軍向韓國移交了15個軍事基地的管理權,標志著美軍開始在硬件上實施從韓國的收縮。
(二)日美同盟中心化與美韓同盟邊緣化
基地是軍隊的集散地,反映出國家的戰略傾向。駐日美軍的加強與駐韓美軍的縮減,體現的是美國亞太戰略中日美同盟地位中心化、美韓同盟地位邊緣化的發展方向。
“九一一”事件后,美國將恐怖主義和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擴散視為國家安全的最大威脅,認為其主要威脅來自于貫穿加勒比海沿岸、非洲、高加索、中亞、中東、南亞和朝鮮半島的“不穩定弧形區”(arc of instability)。為此,其全球戰略進行了調整:一是圍繞這個“不穩定弧形區”大幅調整海外兵力部署,以便有效進行先發制人的打擊;二是進一步強化了快速反應的理念,以“大而全”的基地為指揮和后勤中心,快速調動周邊據點“小而精”的部隊。在這一戰略指導下,其亞太駐軍將加速轉型為一支規模縮小而機動性增強的軍事力量。其中,日本要成為美國亞太駐軍的指揮中心和后勤支援中心,(20) 而駐韓美軍則輔助這一“中心”,發揮快速反應功能。兩同盟在軍事分工中地位的變化,反映出其在美亞太戰略中地位的變化,相對于原來同為美亞太戰略兩根支柱的地位,日美同盟呈現中心化,美韓同盟呈現邊緣化。日本將與英國共同成為美國在亞洲和歐洲的兩根戰略支柱,而美韓軍事同盟關系則有可能降低到與美國與泰國、美國與菲律賓關系的水平。(21) 這一趨勢體現出美國針對地區安全形勢和兩同盟關系狀況所做出的戰略考慮。
二 應對“朝鮮威脅”:日美同盟軍事化,美韓同盟政治化
如果說美國全球軍事部署調整中美日、美韓同盟所表現出的差異主要體現了美國的戰略考慮,那么兩同盟在應對地區安全危機中的差異,則更多地體現了日本和韓國各自不同的利益關切。2002年底第二次朝鮮核危機爆發;2006年7月,朝鮮試射導彈;10月,進行核試驗,東北亞安全局勢再度緊張。在第二次核危機爆發以來的這一過程中,美日、美韓同盟的應對方式表現出較大差異。
(一)美日、美韓同盟應對方式比較
1. 第二次朝鮮核危機爆發后兩同盟應對方式比較
第二次朝鮮核危機爆發后,布什政府稱克林頓時期與朝鮮談判的政策是失敗的,擬對朝鮮實施制裁乃至軍事打擊。2002年10月到2003年4月間,朝核問題處于僵持狀態,美國一直在考慮和準備軍事施壓或軍事打擊。(22) 在這一時期,日美同盟和美韓同盟作為美國的兩個安全工具,并沒有及時響應美國的政策,倒是日韓的立場表現出較大相似性:日本出于維持朝鮮半島穩定和日本安全的考慮,主張和平解決朝鮮核危機,對美國的強硬態度有所保留,其態度基本上是介于壓力和對話之間;(23) 韓國更是堅持必須用和平方式解決朝鮮核問題。(24) 美日韓三國的步調無法迅速統一。雖然在朝鮮2002年底宣布不再遵守延長凍結導彈發射試驗的承諾后,日本加強了戒備(如2003年3月發射了首顆間諜衛星、將部署在北海道的自衛隊調派到靠近朝鮮半島的西部地區等),但基本上還是采取守勢。
從2003年4月美朝中三方北京會談結束,到同年7月六方會談機制形成,可以看作美日、美韓同盟應對朝鮮核問題的第二階段。美國力圖在兩同盟框架下以軍事手段解決朝核問題,朝核危機升級為軍事沖突乃至戰爭的危險陡增,而兩同盟的應對方式也開始出現差異。2003年5月末,布什政府提出了防擴散安全倡議(Proliferation Security Initiative, PSI),(25) 朝鮮核問題被置于反恐戰爭的框架內,更具體地說是置于PSI的框架之內。PSI具有濃重的軍事色彩,日本予以積極響應,而韓國則表現得較為消極(直至2006年1月才接受美方提出的PSI合作的部分要求,而且并非正式加入PSI(26))。日美同盟和美韓同盟在步調上開始顯現出差異。美國的強硬態度引起朝鮮的強烈反彈。朝鮮中央通訊社2003年6月9日發表社論稱:“如果美國不放棄對朝鮮的敵對政策,繼續對我們共和國施加核威脅的話,我們只能擁有核遏制力,除此之外別無他途。”(27) 朝鮮首次正式使用了“核遏制力”這一用語,表明核危機開始由核物質問題向核武器問題轉化。韓國則盡可能對朝鮮表達善意,同時努力防止美韓同盟成為軍事解決核問題的機器。2003年6月14日,韓朝雙方將中斷了半個多世紀的南北鐵路連接起來。6月17日,韓國國會統一外交通商委員會通過包括四項具體內容的南北經濟合作協議書。同時,落實南北“6·15聯合宣言”(28) 的朝韓會談仍繼續進行,2003年雙方會談達38次,一年有106天在進行會談。(29) 同年7月,在朝韓第11次部長級會議中,韓國提出了舉行“擴大的多邊會談”的建議,得到有關各方的響應,六方會談應運而生。美國受到多方的壓力,實施軍事打擊具有很大的復雜性;而僅憑美日韓同盟又不足以獲得政治解決,因而同意將解決朝核問題的國際框架從美日韓同盟擴大為六方會談。
2. 六方會談機制建立后兩同盟應對方式比較
2003年8月六方會談機制建立后,美朝日韓四國間關系的調整有了更大的余地,日美同盟和美韓同盟在六方會談中的立場差異也表現得愈加明顯。第一次六方會談中,美國要求朝鮮“完全、可核實、不可逆轉地棄核”,作為補償,將提供書面安全保證、放棄某些制裁、提供資金等;日本在要求朝鮮棄核的同時提出綜合解決導彈問題和被綁架日本人問題;韓國則強調有必要消除朝鮮的安全顧慮。到第三輪六方會談時,美國的立場基本沒有變化;韓國提出了具體解決設想,希望獲得實質性進展;日本則認為六方會談“面臨很多困難”。第四次六方會談中,韓國同美日的立場出現實質性差異,韓國認為朝鮮應擁有和平利用核能的權利,而美日則認為朝鮮棄核的范圍包括核能的和平利用在內。
兩同盟在應對方式上更為顯著的差異是,日美同盟在進行外交努力的同時沒有放松武力解決的另一手準備,而韓國則始終排除采取軍事手段的可能。據美國《華盛頓郵報》透露,美國已制定了代號為“CONPLAN8022-02”的秘密計劃,擬對朝鮮核設施進行先發制人的打擊,其中包括使用“地堡炸彈”等戰術核武器。該計劃于2003年11月完成,2004年1月遞交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及總統布什批示,年中獲得通過。(30) 而早在2002年,美軍與日本自衛隊就制定并簽署了針對朝鮮的“5055”聯合作戰計劃。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同年4月16日,韓國國家安全委員會經過常任委員會正式討論后,決定終止草擬韓美聯合司令部的“朝鮮作戰計劃”。原因是“該作戰計劃草案中含有侵犯朝鮮主權的內容,即在朝鮮發生內亂而不是其先行進攻韓國的情況下,允許美軍行使作戰權。韓國政府對此絕不能接受”(31)。
2005年2月10日,朝鮮外務省發表聲明宣布已擁有核武器,并無限期中止參加朝核問題六方會談。美日韓立即做出了軍事、政治回應。朝鮮向美國傳遞信息,希望和美國進行直接對話,但被美國拒絕。(32) 同時,拉姆斯菲爾德與日本防衛廳長官大野功統達成協議,駐日美軍可以使用日本自衛隊的軍事基地。2005年9月,美日“安全磋商委員會”會議(“2+2”會議)發表了駐日美軍調整的中期報告,美第一軍司令部從本土遷至日本后(轉變成UEX)負責指揮朝鮮半島應急作戰。與美日的態度不同,韓國于同年5月重開已中止了十個月的南北對話,并表示:如果朝鮮重返談判桌,韓國將做出重要提案,以切實推動問題的解決。(33)
3. 朝鮮試射導彈后兩同盟應對方式比較
2006年7月4日,朝鮮試射導彈。日本隨即向安理會提出制裁草案,不排除最終動武。6日,朝鮮常駐聯合國副代表韓成烈稱,將把對朝制裁視為戰爭行為。日美不顧朝鮮反應,繼續合作推動日本提出的制裁草案在聯合國通過。同時,日本防衛廳決定提前于2006年內開始部署“愛國者3”型陸基攔截導彈,(34) 且稱,日本擁有有限的攻擊能力是理所當然的。(35) 7月9日,日本內閣官房長官安倍晉三表示,日本有必要考慮擁有“攻擊敵方基地的能力”。7月12日,美國進行了一次成功的導彈攔截實驗。(36) 而韓國則堅持與朝鮮開展對話,反對在朝鮮半島動用武力的一切行為。盧武鉉7月11日強調,日本政界領導人發表對朝鮮進行先發制人打擊的言論將使局勢進一步惡化。(37)
(二)日美同盟軍事化與美韓同盟政治化
事件的發展變化表明,朝鮮核危機和導彈危機中,美國和日本對軍事打擊、至少是軍事施壓的傾向性顯著。美國在第二次核危機之初就企圖簡單粗暴地解決核問題,以至改變朝鮮政權;限于力有未逮、迫于他國壓力才有條件地選擇談判,而隨著事態的僵持,美國已逐漸失去耐心。日本則在渲染朝鮮威脅中謀求發展軍力的空間,對朝政策也從克林頓政府時期的與美政治協調轉向現階段的與美軍事一體化。基于共同利益,日美同盟對朝鮮核危機的應對手段更加趨于軍事化。而韓國則始終否定武力解決的可能性,其根本原因在于:韓國從金大中時期開始,已將對朝政策由否認朝鮮政權、謀求統一北方,轉變為等待朝鮮體制逐漸變化、采取中長期的共存共榮政策。這一政策轉變基于其做出的如下判斷:首先,雖然朝鮮經濟處于崩潰邊緣,但金正日政權基本穩固;其次,任何外力改變朝鮮體制將付出重大代價;最后,朝鮮在任何方面都無力與韓國競爭,因而只能通過改革、合作才能實現復蘇。(38) 另一方面,出于安全考慮,韓國也堅持政治而非武力解決,韓國政府方面自己的說明可以對此做出解釋:早在2005年5月傳出朝鮮將進行核試驗的消息時,韓國外交通商部次官補宋旻淳就指出,這一傳聞是人為杜撰的,“美國發出特定消息后,日本必然要進行夸大,而后再傳到韓國”。他表示:“作為朝核問題的最主要當事國,稍有不妥,韓國就要承担責任。因此,被其他國家所制造的局面牽著走,不如促成并引導有利于我們的局面。”(39) 總之,美日力圖渲染朝鮮的威脅,而韓國則盡力避免刺激朝鮮,以保證局面的穩定。
三 大國政治博弈:日美同盟緊密化,美韓同盟離心化
日美、美韓同盟既是軍事同盟又是政治同盟,兩同盟發展趨勢的差異既表現在軍事色彩較強的安全領域,也表現在政治角力為主的大國關系中。從亞太大國的政治博弈中,日美同盟日趨緊密化,而美韓同盟顯現離心化。
(一)大國關系中美日、美韓同盟態勢比較
日美、美韓同盟作為雙邊同盟,其對某一大國所表現出的態勢由兩方面的因素決定:一是同盟雙方各自與該國的關系,二是同盟雙方希望同盟關系在與該大國的關系中所發揮的作用。
在對華關系中,日美同盟日益成為威懾中國的工具,美國借日本之力遏制中國,日本借美國之威對中國施壓。這種威懾態勢集中體現在釣魚島問題和臺灣問題上。在釣魚島問題上,2003年的美日“2+2”會談曾傳出消息,兩國已就釣魚島駐扎美軍問題達成基本共識。(40) 2004年2月,日本外務省發言人高島肇久又公然宣布,一旦中日兩國有領土之爭的釣魚島受到攻擊,美國將根據日美安保條約采取防衛行動。(41) 2005年10月日美“2+2”會議文件《日美同盟:為未來進行轉型和調整》中,美國已明確承認日本的自衛行動包括應對“日本遠方島嶼遭受的入侵”。(42) 2006年1月,日本陸上自衛隊和駐日美陸軍部隊舉行“島礁防衛”聯合紙上演習,演練“日本所屬島嶼在遭受武力侵犯”的情況下,日美如何共同采取行動。這是日美首次進行該類內容的聯合演習,紙上而非實兵演習可避免對中國造成過度刺激。同時,日本加強了西南部自衛隊的共同訓練和與美軍的協同作戰能力,提高部隊的快反能力和實戰水平,并把所謂“島礁防衛”正式列為自衛隊的任務。在臺灣問題上,2005年2月日美“2+2”會議聯合聲明(被稱為日美“新安保聲明”)將臺海問題列入兩國在亞太地區的“共同戰略目標”,稱“鼓勵通過對話和平解決臺灣海峽相關問題”。這是兩國首次在臺灣問題上聯手表態,特別是日本一改含糊其辭的態度走上前臺。(43) 新安保聲明成為日美同盟進一步強化的指針性文件,這意味著臺海問題與日美同盟直接掛鉤。
相比之下,美韓同盟對華態勢明顯緩和。2003年10月在漢城召開的韓美同盟未來政策構想第五次協議會上,美方提出了駐韓美軍戰略機動性方案,即將駐韓美軍轉變為“地區軍”。(44) 這意味著美韓同盟也將與中國安全相關。對此,韓國總統盧武鉉表示:“在沒有獲得我們同意的情況下,駐韓美軍不應當參與東北亞地區的爭端。這是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讓步的原則性問題。”(45) 2005年4月,中韓兩國國防部長的北京會晤中,中方對駐韓美軍的“戰略機動性”問題表現出很大關注,韓方代表團則引用盧武鉉的話做了明確回答。(46) 盡管迫于美國壓力,美韓還是于2006年1月簽署了戰略機動性協定,但韓國考慮到與中國的關系而在態度上有所保留。2005年10月21日,在會見到訪的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的同一天,盧武鉉對媒體表示:很早以前就有這樣一種說法,即韓、美、日三國應建立安全合作關系,共同對付中國,但“韓國政府不贊成將東北亞分割成若干陣營,互相遏制,互相防衛。韓國政府主張打破陣營格局,在經濟合作基礎上建立多邊安全機制”。
在與印度的關系上,隨著美印關系的升溫,近來日本對印度的興趣也不斷增強。2006年1—4月,日本外相、海上自衛隊參謀長、陸上自衛隊上將、航空自衛隊參謀長接踵訪問印度,標志著2005年4月29日小泉首相與印度總理共同簽署的“互信安全對話”計劃正式啟動。印度國防部長也于4月訪問東京。8月發表的2006年度日本防衛白皮書首次強調將加強與印度的防衛交流。美國為日印的接近提供了推力。日本以美國為橋梁增加與印度的交往,標志著日美同盟戰略意圖和作用范圍的擴大。相比之下,韓國既沒有受到美國的推動,也沒有主動表現出與印度提升關系的意愿,雙方保持著與其地理位置相稱的距離。
在對俄關系方面,日本顯示出強硬態度。小泉首相于2004年9月2日大張旗鼓地乘船“視察”北方四島;2004年年底日俄談判中,俄羅斯總統普京表示將南千島群島(日稱北方四島)中的齒舞、色丹兩島歸還給日本,而日本政府則要求歸還北方四島一并歸還,國會決議甚至要求歸還北方四島以外的其他北方領土,致使日俄談判陷入僵局。一般認為此舉是在日美同盟強化的背景下做出的。(47) 由于近年來俄羅斯在亞太地區的實力地位沒有發生結構性變化,日美、美韓同盟沒有針對俄羅斯的具體舉動,故差異性表現得并不非常顯著。但是從俄羅斯對兩同盟的關注程度進行反觀,可知兩同盟在俄羅斯對外關系中影響力的差距。
(二)日美同盟緊密化與美韓同盟離心化
在與中國、印度和俄羅斯的關系中,日美兩國的利益取向具有較大的一致性,同盟框架內不斷出現新的合作內容,且同盟框架下的行動對大國關系的影響力也較強,可歸納為日美同盟的緊密化;而美韓兩國出現利益分歧,表現為對同盟做出調整和賦予新意較為困難,對涉及大國關系的舉措較為消極,可歸納為美韓同盟的離心化。
從日韓兩國的政策來說,日本將日美同盟定位為“全球性同盟”,(48) 同盟關系勢將進一步強化;而韓國要充當“東北亞平衡者”,(49) 要有所作為,勢必弱化同盟關系。(50) 日本各年度的防衛白皮書均對日美同盟重要性加以闡述,而2006年度則著重加強;相反,正如拉姆斯菲爾德在《華爾街日報》撰文所指出的:“美韓兩國關系的性質隨著韓國的改變而發生了變化。美國對韓國國防的承諾雖然不變,但今后美國的作用將會漸漸演變為輔助性質。”
注釋:
①布什在美國辛辛那提出席美國對外戰爭退伍老兵大會時正式宣布:在未來十年內,美國將關閉幾百個海外設施,把6萬—7萬名海外駐軍以及大約10萬名美軍家屬和文職雇員撤回國內,同時,將把部分更具機動性和靈活性的兵力與裝備部署到新的戰略地點,以便及時應對難以預料的威脅。
②冷戰后美國曾對海外駐軍進行過三次局部小規模調整,此次則將在十年內對海外20萬駐軍和700個軍事基地進行重新部署。
③美國在全球30多個國家設有近千個軍事基地,駐扎著19.7萬人,其中德國駐軍7.1萬人、韓國駐軍3.7萬人、日本駐軍3.5萬人。
④Pan-S. Korea Solution Committee against US base extension in Pyeongtaek, " Strategic Change on the Korean Peninsula and North East Asia: Transformation of U. S. Military Strategy After 9-11" , http: //antigizi. or. kr/english/nobasept. htm/.
⑤美軍將改編為三個指揮層次:使用單位X(UEX)、使用單位Y(UEY)和行動單位(UA)。《朝鮮日報》2006年9月30日,http: //chn. chosun. com/site/data/html_dir/2006/09/30/20060930000004. html/。
⑥將第二機步師第二旅調往伊拉克,任務完成后不再返回;撤走第二機步師的M-109A6自行火炮大隊和化學大隊等,縮減6000人兵力;將核心部隊1900人的第一旅改組為4000多人的UA。《朝鮮日報》2004年8月1日。UA大致相當于現在的旅,但有更多的支援編制,因此可以不依賴于師進行部署。
⑦美日安全磋商委員會文件:《日美同盟:為了未來的改革與調整》,US-Japan Security Consultative Committee, " US-Japan Alliance: Transformation and Realignment for the Future" , 2005年10月29日。
⑧若宮啟文:《美軍整編,本土近似沖繩之日》,載《朝日新聞》,轉引自《環球》2006年8月1日。
⑨US-Japan Security Consultative Committee, " US-Japan Alliance: Transformation and Realignment for the Future" , 2005. 10. 29.
⑩該型雷達是一種彈道導彈目標識別和跟蹤系統,可對4000多公里外的目標進行精確掃描。成戈:《美超級雷達監視部署到日本北部,可覆蓋朝鮮全境》,《環球時報》2006年7月1日。
(11)位于韓國烏山里西南,北距漢城61公里,是駐韓美軍規模最大、設備最完善的空軍基地。
(12)《韓美軍方代表就龍山基地遷移問題達成最終協議》,中國新聞網2004年7月23日電。
(13)美軍南撤后,漢江以北保留聯合訓練中心供駐韓美軍輪訓,保持駐扎效果。
(14)群山空軍基地位于韓國群山市西南約13公里處的沿海地帶,是駐韓美軍第二大空軍基地。
(15)Jan D. Klaus, " U. S. Military Overseas Basing: Background and Oversight Issues for Congress" , CRS Report for Congress, Order Code RS21975, November 17, 2004,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The Library of Congress, p. 2.
(16)" KOREA: US regrets media reports on GPR" , Korea Times, May 31, 2004, By Ryu Jin.
(17)" The Pentagon has expressed strong regret over the media reports on the four categories of the bases depicted in the Global Defense Posture Review ( GPR) " , said Kim Sook, head of the Foreign Ministry' s North American Affairs Bureau.
(18)除上文提到的指揮整合外,2007年,美日還將制定共同訓練計劃,美軍訓練時可使用日本的軍事基地,在“有事”時可使用日本民用機場。
(19)" Strategic Flexibility of U. S. Forces in Korea" , The Northeast Asia Peace and Security Network, http: //www. nautilus. org/fora/security/0619Lee. html/.
(20)在歐洲,部分駐德美軍和地中海艦隊撤至英國,到2015年,美國全球軍事部署將出現以日美同盟和美英同盟為軸心的新格局。
(21)韓國在野黨大國家黨國會議員樸振訪美時,一位布什政府前任高官透露。《美國淡化韓美同盟,駐韓美軍可能編入駐日美軍麾下》,星島環球網http: //www. singtaonet. com, 2006年7月25日。
(22)2003年2月28日《紐約時報》透露,“最近美國防部正在制定一個秘密計劃,其中最機密部分就是對朝核設施實施軍事打擊”,同時,美聯合參謀本部參謀長理查德·邁爾斯在接受NBC采訪時稱,“軍隊對世界各地都有計劃”,“對朝鮮也不例外”。3月2日,美派四架RC-153S偵察機在朝鮮元山附近上空偵察,朝鮮四架米格戰機跟蹤22分鐘,美國防部視此為“蓄意挑釁的升級”。翌日,美以防止伊戰期間朝鮮半島“發生不測”為由,將24架遠程轟炸機(B52和B1各12架)部署到關島。布什表示“一旦外交方式不能解決核問題,就要用軍事方式解決”。(程玉潔:《2003年的朝鮮半島形勢回眸》,《國際資料信息》2004年第2期。)
(23)2002年9月17日,小泉純一郎和金正日在平壤握手會談,簽署《日朝平壤宣言》。10月16日,美國揭出朝鮮秘密濃縮鈾計劃。12月12日,朝鮮宣布重啟核計劃,第二次核危機爆發。美國實際上早已掌握朝鮮的秘密濃縮鈾計劃,而在曝光的時間選擇上完全沒有與日本達成默契,日本也難以與美國迅速達成協調。
(24)對韓國來說,近年來它已逐步強調“美國是同盟,北方是同胞”的政策,對美國強硬政策持保留態度也在預料之中。2002年12月盧武鉉當選總統前就表示,如果美國同朝鮮發生戰爭,韓國可能會保持中立。
(25)這一構想認為,為了防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擴散,美國和反恐同盟國將在其認為必要時進行經濟制裁、攔截和搜捕、乃至先發制人地使用軍事力量。John R, Bolten( Under Secretary for Arms Control and International Security) , Testimony before the Hous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ommittee, 2004. 6. 4。
(26)韓國還提出條件:只有針對戰時的軍事訓練才可以包括攔截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訓練。《韓國官方否認正式加入防擴散安全倡議組織》,新華網2006年1月24日電。
(27)韓國國家安保研究中心(National Security Panel)政策報告書:《朝鮮核問題和六方會談:評價及展望(第二次修訂本)》,2006年1月2日。
(28)2000年6月15日,韓國總統金大中訪朝,與金正日會晤,發表了《6·15聯合宣言》。
(29)程玉潔:《2003年的朝鮮半島形勢回眸》,《國際資料信息》2004年第2期。
(30)《軍事專家稱美國已制定打擊朝鮮伊朗核設施計劃》,中國新聞網2005年5月17日電。
(31)石江月:《韓國欲跳下美國亞洲戰車》,《世界報》2005年5月22日。
(32)《美國拒絕與朝鮮就核問題進行雙邊直接會談》,新華網華盛頓2005年2月11日電。
(33)《韓國稱如朝鮮重返會談將出臺重要援助方案》,中新網2005年5月17日電。
(34)原計劃2007年3月開始部署,2011年完成。
(35)日本防衛廳長官額賀在談到朝鮮試射導彈問題時說,根據日美同盟條約,兩國的分工是日方進行防御,美方進行攻擊,但為了保衛國民,作為獨立國家,日本擁有有限的攻擊能力是理所當然的。《日本防衛廳長官稱日有必要擁有有限的攻擊能力》,新華網東京2006年7月9日電。
(36)此次實驗的是“終端高空防空”(THAAD)導彈系統,該系統與“愛國者”導彈防御系統相互補充。
(37)《韓國譴責日本官員因朝試射導彈威脅對其動武》,新華社首爾2006年7月11日電。
(38)沈定昌在北京大學“第七屆韓國傳統文化國際研討會”上的發言,2006年10月。
(39)《韓高官稱有關朝鮮將進行核試驗的傳聞沒有根據》,中國日報網站,2005年5月16日。
(40)邱震海:《“美國因素”可能介入釣魚島風波》,香港《信報》2003年3月20日。雖至今尚未見實際舉動,但該消息的政治意味顯而易見。
(41)中國新聞網2004年2月6日電,http: //www. chinanews. com. cn/n/2004-02-06/26/398896. html/。
(42)US-Japan Security Consultative Committee, " US-Japan Alliance: Transformation and Realignment for the Future" , 2005. 10. 29.
(43)根據《周邊事態法》,日本在“周邊地區”發生威脅其安全的事態時將向美軍提供支援。但對“周邊地區”是否包括臺灣海峽,日本政府一直未予明確,僅表示對臺海局勢的“關注”;而此次的立場至少有兩個變化:一是“關注”方式從口頭到文件,二是與美國共同表態。胡繼平:《美日“共同戰略目標”與日本涉臺立場變化》,《現代國際關系》2005年第3期,第35頁。
(44)所謂“戰略機動性”是指駐韓美軍將承担“保證東亞地區和平和維護穩定的任務”,并將迅速介入該地區發生的沖突。根據《美韓共同防御條約》,駐韓美軍的主要任務有著明確的界定,即防衛韓國遭受的武裝攻擊,條約適用范圍是韓國政府控制的地域。美軍“戰略機動性”將突破條約框架。
(45)盧武鉉2005年3月8日在韓國空軍學院學生畢業典禮上發表的講話。Address at the 53rd Commencement and Commissioning Ceremony of the Korea Air Force Academy, http: //english. president. go. kr.
(46)《駐韓美軍戰略靈活性:根據需要介入臺海爭端》,《青年參考》2006年1月25日。
(47)吳廣義:《2005年日本“普通國家”戰略的推進》,《2006年: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
(48)這一定位在2006年6月29日美日峰會確立,會后白宮發表的公告稱:這次峰會“預示著21世紀全球性合作的新的日美同盟”關系的確立。
(49)盧武鉉總統至少在兩次正式場合宣布這一政策。2005年3月22日,美國國務卿賴斯結束對韓訪問后的第二天,盧武鉉在韓國陸軍第三士官學校發表演講時提出這一政策;2005年10月21日,他在青瓦臺會見拉姆斯菲爾德后再次對媒體表示這一立場。
(50)對此,美國國防部主管東亞事務的副助理部長勞里斯表示:“東北亞制衡者論與韓美同盟無法共存,倘若韓國欲結束韓美同盟關系,則悉聽尊便。”
日本學刊京28~41D7國際政治張威威20072007
日美同盟/美韓同盟/美軍部署調整/朝鮮核危機/大國關系
“九一一”事件以來,日美同盟與美韓同盟出現較大差異性。對美軍全球部署調整中兩同盟的軍事功能進行比較可見:在美國亞太戰略中,日美同盟地位中心化、美韓同盟地位邊緣化;對兩同盟在應對“朝鮮威脅”中的行為進行比較可見:在地區安全難題中,日美同盟手段軍事化,美韓同盟手段政治化;對兩同盟與中國、印度、俄羅斯的關系態勢進行比較可知:在大國政治博弈中,日美同盟緊密化,美韓同盟離心化。
作者:日本學刊京28~41D7國際政治張威威20072007
日美同盟/美韓同盟/美軍部署調整/朝鮮核危機/大國關系
網載 2013-09-10 21:4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