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時代情報學學科發展動向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1 情報學的目標:解決人類的知識困境
  1.1 情報學從開始到今后所追求的目標
  人類的知識困境主要指人類在解決自己問題時所面臨的知識獲得與利用的困惑、煩惱和困難。情報學經過了半個多世紀的發展,在風雨飄搖中經歷了各式各樣的問題,各個時期所要解決的社會問題重點也有所不同,以至于情報學家們往往關注于現實的問題而忘記了學科產生的初衷。
  1945年美國學者范內瓦·布什所著的“誠如所思(As We May Think)”被業界公認為是情報學誕生的標志,國內外有眾多的關于這篇文章的研究,但是從更為概括的意義上看,筆者以為這篇內涵豐富的文章所倡導的只是一個簡單的目標:利用信息技術的發展來解決人類的知識增長和利用問題。在情報學發展的過程中,很多學者明確將情報學與人類的知識問題結合起來進行研究,如:布魯克斯圍繞著知識結構定義了情報的概念,還建立了著名的知識方程式;Peter Ingwersen論述情報學的產生動力時指出:由于信息社會的出現,人類從物理上和智力上獲得快速增長的知識出現問題,再加上社會范圍內解決問題的復雜性增強,信息技術提供了各種機會,在這樣的條件下學科產生了。經過分析,也可以發現,很多情報學家們的研究實際上是從某一種角度、某一方面、或者對具體的和局部的關于知識獲得和利用過程問題的研究,比如米哈依洛夫的科學交流理論實際上研究知識的傳播和獲取問題;加菲爾德的科學引文分析實際上從引文的角度建立了知識之間的關聯,引導人們獲取相關的信息;薩瑞塞維克研究通訊現象和通訊系統的特性,實際上是研究信息傳輸的通道和系統問題;索爾頓對自動化信息組織與檢索的研究直接關系到知識提取;蘭卡斯特對信息技術和信息系統的研究,實際上仍然是關注人類知識的處理和運用的問題。
  因此,我們可以說,不管他們自己是否意識到這一點,情報學家們其實一直在努力研究人類的知識問題,研究改善知識問題的措施和方法。我們可以據此得到結論:情報學的任務是讓人們能夠有效地傳播已經積累的知識;不斷地吸收并應用新知識;通過信息的存儲和檢索,喚起人們對知識的記憶;通過對知識的有效利用,推動人類社會、經濟和科技進步。知識利用問題是情報學產生的深層原因,情報學從開始到今后所追求的目標一直就是:使人類正在增多的知識得到充分的利用。
  1.2目標的復雜性
  我們可以用簡單的一句話歸納情報學的目標,但我們卻不能用簡單的一句話說明這個目標的復雜性。人類的知識問題是永恒的,所面臨的知識困境的表現形式是非常復雜而且變化多端的,知識問題的解決永遠都只是暫時的、相對的。在社會發展的各個不同時期,由于知識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狀態不同、知識傳播渠道的差異、對知識需求的發展、所解決問題的復雜性加深等諸多原因,造成了人類需要擺脫的知識困境有很大不同。
  我國的情報學家往往在學科的定位和發展方向上爭論不休,而筆者的觀點是:情報學面臨的挑戰不是學科的目標、方向和定位問題,而是如何跟隨時代的發展解決各個時期的人類知識困境問題。
  情報學在發展的過程中的確涉及到眾多的研究主題,表面上看,似乎情報學的核心不突出、范圍不定、邊界不明。其實對情報學最初的定義到現在的新定義、情報學家所形成的研究學派、情報學者們眾多的研究內容進行分析,如果我們能夠求同存異,做共性的提煉,就能夠發現,情報學的核心一直是比較明確的,其涉及的范圍雖然廣泛,并且與其它學科的內容交叉滲透,但是這些研究問題都多多少少與解決人類的知識困境有關聯。現實中的問題,只要是與解決人類的知識困境相關聯就是情報學的研究對象,情報學家要說明這些問題是否是人類知識困境的表現;它們如何能夠幫助我們在某種程度上解決人類的知識問題;怎樣利用它們解決知識問題。也許同樣的研究對象還有其它的學科在研究,但這些學科與情報學的研究重點和方向是不同的。比如說,數據庫的建設問題,具體如何建庫、如何編碼等是計算機科學的問題,但數據庫的應用,利用數據庫解決人類計算機化的知識存儲、內容整合和知識利用問題卻不是計算機科學的研究范圍,而是情報學的研究范圍。
  因此情報學家們時刻需要回答的問題是:
  當今社會,我們的主要知識獲取和利用問題是什么?
  這種問題是否有了新的發展?
  解決人類的知識困境涉及哪些研究內容?
  有什么樣的原理和規律解釋情報學現象?
  有什么新的實踐拓展了我們的研究?
  如何利用正在出現的新技術去幫助人類解決知識困境?
  1.3 數字時代的情報學
  數字時代情報學的目標不變,但是由于數字環境給人類的知識獲取和利用提出了很多前所未有的問題,解決知識困境的理論、方法和手段必須改變,這給情報學家們帶來了更多的難題,給情報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數字時代,信息技術提供了存貯海量信息的可能,卻使從海量信息中提取相關知識的難度加大;信息技術提供了語法層次處理信息的快速和高效,卻使語義和語用層次處理信息成為了主要矛盾;信息技術為查詢信息提供極大的便利,卻使處理海量的查詢結果成為了獲取知識的主要障礙。從某種程度上說,數字信息技術只是實現了管理和處理信息的便利,對人類獲取和利用知識的推進還只是停留在初級水平,知識的組織和智能信息服務還是目前的信息技術難以支持的任務。
  數字時代的情報學:目標保持不變、任務更為艱巨。
  2 我國情報學的學科現狀
  2.1 面臨的問題
  資源方面:除了傳統的文獻資源、數據庫資源仍然在增長外,Internet提供了全球最大的信息資源庫,為使用者全方位獲取信息提供了多種途徑和多種可能性。但是,網絡資源鏈接了無邊界的數據,包含有網站、電子書刊、虛擬圖書館、軟件庫、新聞組等各種類型,也包含有視頻、音頻、動畫等非結構化數據類型,情報學面臨的是如何組織無序化的網絡資源、如何提高檢索的效率和提高網絡信息的利用率問題。
  需求方面:信息化的發展促進了廣泛的社會交流的實現,信息的查詢和利用越來越成為人們習以為常的事務,數字化擴大了用戶需求的范圍和內容。現實社會忙碌的人們不僅需要一般的信息,還需要表現自我的個性化信息,需求呈現出層次化的特點。比起過去,更多的時候人們需要對解決問題有幫助的智能化的知識;需要涉及面很廣的、面向大型任務的復雜化的知識。情報學面臨的是怎樣做才能滿足這樣復雜的社會需求的問題。
  服務方面:用戶自我服務的環境和狀況增多,過去的一對多的信息服務模式、非人性化的信息系統設計理念不能適應現代的要求,情報學面臨的是如何針對多種多樣的需求建立一對一的個性化服務平臺、設計面向使用的人性化的用戶界面,提供用戶自服務的輔助和幫助措施。
  實踐方面:信息與技術結合,產生了許多原本沒有的信息交流渠道和交流方式,如萬維網、BBS、 Wiki等;出現了新的信息傳播和利用主體,如網民、博客;催生了新的信息行業與機構,如網絡服務商、內容提供商、咨詢機構等。情報學家需要面對數字化的環境,更多地了解實踐所涉獵的領域。
  理論方面:新的資源、新的需求、新的服務、新的實踐,需要情報學理論去應對。情報學理論需要總結研究新環境下的新問題的理論解釋和理論提煉,還需要回答經過半個世紀發展后的學科的社會地位、社會貢獻、社會價值,以回復來自于社會的對學科的疑問。
  2.2 嚴峻的挑戰
  近年來情報學一直試圖從理論上、方法上、技術上解決所面臨的問題。信息社會的發展、信息化建設熱潮、信息技術的推動帶來情報學發展的新機會,但是由于社會在信息的產生、存儲、處理、傳播、利用方面的革命性的變革,人類的知識困境不僅遠遠沒有得以解決,還越來越復雜,同時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領域、行業和商業業務將目光轉向信息。在對待信息和知識的處理與利用方面,情報學的身邊多了很多的“并行者”,它們在拓展研究的范圍,它們在有些時候走在了情報學的前面,情報學需要面對這些挑戰者,加快建設的腳步,才不至于落到時代的后面。
  在我國,除了應對相關學科的挑戰外,情報學的發展還存在后繼人才匱乏、研究資源短缺等問題。由于高等院校教育的寬口徑、人才培養面向市場需求等原因,情報學專業教育質量難以保證,高校的情報學相關碩士和博士課程已經減少到最低程度,學生由于就業的壓力,在校學習時分配給情報學的時間少之又少,我國的專業教育水平遠落后于國外圖書情報教育。我國情報學高級人才所能夠獲得的研究資源較少,國家級、部級的研究項目數量往往是圖、情、檔三個學科項目總和才等同于其它一門學科的項目總數,企業和社會的項目來源少于其它學科,研究經費數額小,研究所獲得的關注度少。這些因素都會成為阻礙我國情報學進步的因素。
  因此,中國的情報學研究當前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2.3 發展的機會
  50年代情報學誕生的早期,由于其在科技和軍事競爭中的作用顯著,其社會地位相對較高。冷戰結束后,情報學漸漸走向低谷,但是這種狀況隨著數字時代的到來正在慢慢改變。在21世紀,由于情報學所能夠解決的問題與科技、經濟、社會、政治的發展有著緊密的關系,情報學有可能從一門“淺學科”走向“顯學科”,但這樣的趨勢取決于情報學對現實社會人類解決知識困境的貢獻到底有多大,如果這種貢獻是明顯的、重要的、不可替代的,情報學就能夠從后臺走向前臺,從暗淡走向輝煌。
  信息和知識是社會的寶貴財富,信息基礎設施和知識基礎設施的建設是影響國家競爭力的重要問題,“信息”的概念被越來越頻繁地使用,越來越多的領域、行業拓展到信息管理和利用的疆界中,信息和知識的組織與管理成為了社會普遍需要的一種技能,比如網絡信息組織和管理問題、信息構建問題就是如此,圖書館和信息中心由于數字信息的需求而得到了更多的投資,情報專家和圖書館學家參與有社會影響力的大型的數字化的或科學的研究項目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
  我們的學科并不缺乏大眾化的東西,我們的理論方法隨著人們對知識需要的增多以及這種需要的多樣化、復雜化程度加深,與社會生活的結合也比較緊密。引文統計分析已經成為了衡量科學研究成果和效率的重要方法;信息的數字化存儲和檢索給信息需求者提供了極大的靈活和便利;網絡信息組織體系借鑒和使用著傳統的信息分類和主題組織方法;網絡搜索引擎深化和發展了傳統信息檢索的理論與方法。
  數字時代給情報學帶來了很多嶄新的研究課題,引領情報學走出傳統信息采集、處理和服務的桎梏,把視野擴展到更廣泛的領域,更加嫻熟地應用信息技術,服務于大眾化的信息和知識的需求。因此,從情報學存在的社會價值的諸多因素看,當今的情報學有了新的發展機會,“把握機會,謀求發展”是我們對數字時代情報學的期待。
  3 數字時代情報學的發展變化
  數字時代情報學的發展筆者用圖1來概括表示。
  G9QC02.JPG
  圖1 數字時代情報學的發展圖示
  3.1 從滿足文獻需求發展到滿足知識需求
  情報學產生的早期,人類社會從信息稀缺狀態變為信息富集、以至于信息爆炸的社會,大量文獻涌現。社會交流手段的局限,使得那時人類知識利用的主要矛盾是獲取紙本的科學技術文獻。
  計算機數據庫技術引入信息的存貯和利用過程中后,大量的信息出現,巨量信息的處理成為可能,這時人類利用知識的主要矛盾是信息的存貯和檢索。
  網絡技術、數字技術引入信息的世界后,利用信息成為了人們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信息融入到人們的生活中。由于信息交流手段的日益豐富多彩,信息的發布和傳播更為容易和快捷,但信息的整體質量隨之下降。由于獲取信息的成本降低而處理信息的成本提高,再加上人類解決問題的復雜性、社會生活節奏加快等原因,這時人類利用知識的主要矛盾必然逐漸變為獲得與解決問題直接相關的知識。
  3.2 從提供信息發展到提供組織化的資源系統
  傳統的情報工作提供給用戶所需要的信息,但這些信息處于離散的狀態,可以以篇、本等單位來計量,情報專家對信息組織的主要目的是方便對信息的管理,不是方便用戶的自我利用。數字時代的情報工作需要提供給用戶組織化的資源系統,比如建立數字圖書館環境,集成人類所擁有的海量相關信息,方便用戶的自我利用。
  3.3 從提供到資料的物理入口發展到構建到知識的智能入口
  傳統的信息服務提供到資料的物理入口,是基于文獻層面的,不是基于知識單元層面的,數字時代的情報服務需要構建到知識的智能入口,通過推送服務、個性化服務、面向任務的信息資源整合、學科門戶等方式,構建個性化的、通往知識的智能入口。
  3.4 從重視技術環境發展到重視社會環境
  由于信息技術成為對社會影響最大的技術,又直接關系到信息的產生、傳播和利用,所以情報學一直重視技術環境的變化,并以此來調整信息過程和信息活動。數字時代的情報學除了繼續關注技術環境的變化,并制定相應策略外,更要重視技術所依托的社會環境,關注社會信息化的進程帶來的社會大環境的變化,以及人們信息價值觀、對信息的感悟、信息需求、信息獲取方式等一系列的變化,這樣才能把握特定社會中人們的知識困境,并為解困制定相的學科目標。
  3.5 從關注物的因素發展到關注人的因素
  早在1978年,情報學家N. J. Belkin就提出情報學的五個基本元素:①人類認知交流系統中的信息;②渴望得到信息的觀念;③信息系統和信息傳輸的效果;④信息和生成者之間的關系;⑤信息和用戶之間的關系。美國情報學者J. M. Griffi在其《回歸未來:千禧年的情報科學》一文中也建議:情報學應當從人的角度研究人與情報關系、人的情報認知過程與知識結構、人的情報需求行為、人所處的多元情報環境、人和情報環境的互動性及人際互動等。這些學者的觀點在情報學界比較有影響,說明了情報學以人為本的思想有相當多的支持者。
  不同于計算機科學、信息管理學、圖書館學等其它相關學科,情報學的重點不是物而是人,這也許是情報學區別于這些學科的標志之一。情報學在發展過程中,有將重點放在技術系統即信息檢索系統上的歷史、有將重點放在信息本身上的歷史,但是本質上情報學的重點是研究處于知識困境中的人,他們對信息的看法、他們需要怎樣的信息、他們獲得信息的方式、他們接收信息的喜好、他們利用信息的規律等問題。
  4 數字時代的學科發展動向
  數字時代的情報學將進一步探討信息社會人的信息問題,包括人的信息饑渴、信息困惑、信息需求、信息行為、信息習慣、數字鴻溝等;進一步探討信息社會的用戶的知識需求及其滿足需求的方法,包括信息用戶、個性化服務。用戶中心理論、信息產品績效等;進一步探討構建通往知識的智能路徑,包括信息組織、知識組織、信息構建、知識地圖等;進一步探討組織化的資源系統,包括數字圖書館建設。信息資源整合、學科知識門戶等;進一步探討社會中人與人通過技術、通過信息所建立的關聯;進一步探討數字時代的用戶個體、用戶行為、用戶需求、用戶與信息系統的交互等。
  為了完成上述任務,情報學未來的發展動向是:
  4.1 嘗試建立學科理論內核
  情報學經歷了半個世紀的發展,許許多多的學者對學科的定義、內涵、結構、目標等基本內容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已經不乏非常普及的學術流派,但是學科的理論內核仍然不夠明確。在我國的情形基本上是:對情報學的認識分歧大,共識少。隨著學科的逐步成熟,會有更多的情報學家努力在共識的基礎上,建立學科的基本內核,對情報學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規律進行總結。這些基本內核能夠解釋大多數的情報學現象,具有簡單性和普遍適用性,在學科內部,它們是基本準則和規范;在學科外部,它們是學科存在和價值的象征。比如我國學者總結的情報學基本原理:離散分布原理、相關性原理、省力原理、對數透視原理、小世界原理、情報產生原理、情報序化原理、情報傳遞原理、情報增值原理等;再如總結的情報學的基本方法:文獻計量法、引文分析法等。
  4.2 探索新環境下信息和知識的生產、傳播和利用規律
  數字環境使情報學的對象、情報及其存在的狀態發生了變化,情報獲取主體的心理期望發生了變化,情報提供者的工作內容發生了變化。信息和知識的生產、傳播和利用有了過去所沒有的方式和特征,新名詞、新事物、新應用不斷出現,探索新環境下新的信息現象以及由此帶來的人與信息新的關聯形式是學科永遠的課題。
  4.3 推崇情報學數字環境下的實際應用
  網絡環境下數字平臺、數字圖書館、數據挖掘、知識管理等新應用需要傳統的信息采集、信息描述、信息組織、信息檢索、信息表達、信息提取、信息傳播的知識,但又不能照搬過去的做法,比如圖書分類法不能完全應用于組織網絡信息、引文規律在網絡文件超文本鏈接情形下的表現形式有所不同。情報學在數字環境下有了非常之多的應用領域,這是其它學科所不能比擬的優勢。
  4.4 維護數字時代的學科生存
  維護學科的生存主要靠確立學科的社會地位、擴大學科的社會影響和闡明學科的社會貢獻幾個方面。社會對信息價值認識的提高,知識和信息服務對解決問題的重要性增強,使得情報學為更多的人所需要和了解,情報學的社會地位有了提高的可能性。情報學家們要努力擴大學科的社會影響,將外界目前對情報學的需要轉換為對情報學的信賴。著名學者托馬斯·達文波特認為:“大多數信息技術規劃忽略了信息等式中人的這一邊。也就是說,它們很少考慮人們想要或需要什么樣的信息,以及人們如何去使用它。為了調整這一平衡,有幾個措施可供公司考慮,分別是:編制一份表面信息存放在哪里的圖;賦予圖書管理學專家比技術人員更為重要的作用;在公司交流中,采用新聞或敘事技巧;以及觀察人們實際上如何使用信息。我們有了技術,現在的問題是我們如何去管理信息”①上述這些來自外界的聲音越來越多地體現了我們的社會價值,情報學家更應該努力闡明學科對社會的貢獻,讓更多的人了解這個學科、參與學科的研究、關心學科的進展。
  4.5 促成多學科融合和互助態勢
  信息問題的復雜性已經使得解決問題不能單靠一個學科的力量,數學、計算機。語言學、符號學、經濟學、法學、管理學、社會學等學科都在研究相應的信息問題,任何一個學科也不可能獨立解決所有的信息問題,甚至一個學科的跨學科研究仍然是不夠的,只有依靠多學科的融合,才能解決現實問題。
  情報學的發展需要其它相關學科學者的廣泛參與和協同作戰,尤其是新領域;需要其它學科的經驗和看法。目前情報學中的很多領域也是來自于與其它學科的交叉和滲透。信息構建是情報學與建筑學交叉;信息管理是技術、系統、管理學交叉;信息組織是心理學、人種學、信息理論的交叉;搜索引擎是技術與信息相關性理論的交叉。
  情報學與其它相關學科并肩作戰,相互促進和發展,才能在社會很多新領域、新應用中充分發揮學科自己的作用,體現出它獨特的價值。
  4.6 重視知識獲取的環境建設
  2001年,美國總統信息技術咨詢委員會(PITAC)向美國總統布什提交了題為“數字圖書館:人類知識的普適存取(Digital Libraries: Universal Access to Human Knowledge)”的報告,報告描繪了未來人類利用知識的前景:“任何公民在任何地方、任何時候,能夠利用與因特網連接的任何數字設備,檢索人類全部知識。通過因特網,他們能夠訪問全世界傳統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大學、政府機構、專業組織乃至個人創建的數字化資源所包含的知識。這些新型圖書館提供傳統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等包括文本、文件、視頻、音頻、圖像等在內的電子版信息資源。而且,它們提供強大的新技術能力,使最終用戶能夠不斷反饋提問,分析結果,并改變信息的形式,同系統溝通、對話。”2003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召開的“后數字圖書館的未來”研討會把以上描繪的圖景稱為“泛在知識環境” (Ubitiquttous Knowledge Envimnment, UKE),并指出這個環境應具有的技術特點②。
  美國等發達國家繼信息基礎設施(NII)的建設之后,政府新的建設熱點是知識基礎設施的建立。 2003年1月,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發表了“先進賽博基礎結構計劃”(Advanced Cyberinfrastructure Program, ACP)報告,提出將每年持續投入10億美元構筑知識基礎設施。該報告提出:NSF應建立和領導一個大規模、跨部門、同國際協調的基礎知識設施,并應構建、部署和應用這個設施使其能夠從根本上變革所有的科研、工程以及相關的教育領域。 NSF Cyberinfrastructure工作組(NSF/CIWG)主席Deborah Crawford博士在“Charting our Cyberinfrastructure Future”報告中,對這個新的大工程的解釋為:“Cyberinfrastructure是一個把通信、信息、社團、計算、協同、文化六大組成要素整合為一體、把數據引向知識的基礎設施。”
  上述現象反映了一個趨勢就是:知識環境的建設將成為信息環境建設之后,投入最大、影響最深遠的人類工程。情報學的未來發展需要關注、研究、參與建設新的知識環境,并為這樣一個未來知識社會做出學科應有的貢獻。
  注釋:
  ①唐納德.A.馬錢德 托馬斯.H.達文波特編 呂傳俊等譯 信息管理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7
  ②曾民族.在知識基礎設施框架內重構信息服務業.見:曾民族主編.知識技術及其應用.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5:2-8
數字圖書館論壇京32~37,71G9圖書館學、信息科學、資料工作周曉英20062006
數字時代/情報學/發展動向
本文從情報學的目標、我國情報學研究現狀、情報學的發展變化幾個方面論述了數字時代的情報學問題。
作者:數字圖書館論壇京32~37,71G9圖書館學、信息科學、資料工作周曉英20062006
數字時代/情報學/發展動向

網載 2013-09-10 21:35:59

[新一篇] 數字圖書館中信息資源庫的建設

[舊一篇] 數字資源整合的實現機制及關鍵技術  ——對國外數字資源整合系統的實證研究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