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農牧民收入增長制約因素和對策研究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農業是我國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的基礎,當前及今后都需進一步鞏固和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把加強農業放在國民經濟的首位。
        一、內蒙古農牧民收入增長制約因素分析
      (一)宏觀制約因素
    1.政府對農業和農村投資不足,補貼力度不夠
    內蒙古自治區屬于財政資金不能自給的地區,雖然從絕對量上看財政支農資金在逐年增加,但財政支農資金的增長幅度低于財政支出的增長幅度,政府對農牧業的投入份額逐年下降,2002年財政支農資金占地方財政支出的比重已降為8.83%,此前比重基本上在10%以上。這與農牧業的基礎地位和農牧業的發展要求不相適應。同時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是財政資金的使用方向和效益,許多資金沒有真正用于增加農牧民收入的項目上,資金不到位和跑冒滴漏的現象也時有發生,有限的資金效益并沒有充分地發揮。
    2.國民經濟發展帶動就業的作用逐漸減弱,城鎮化進程滯后,嚴重制約了農村剩余勞動力和農村牧區人口的有效轉移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有了長足發展,工業產值已超過社會總產值的50%。一般情況下,在工業化進程中城鎮化水平應隨工業化水平的提高而提高,但我國城鎮化水平很低,內蒙古城鎮化水平更是落后于全國一些發達地區。城鎮化進程滯后,嚴重制約吸納勞動力最多的第三產業的發展,農牧業剩余勞動力被束縛在有限的土地之上,阻礙農村人口向城市和其他產業轉移,其結果是農牧業勞動生產率難有較大幅度提高,農牧民的非農產業收入降低甚至無從獲取,嚴重制約了農牧民收入的進一步增加。
    3.農村資金外流嚴重,缺乏必要的金融支持
    當前,農村資金供求矛盾非常突出,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一是農村資金外流問題嚴重,農村牧區經濟發展中的資金要素日益稀缺。近幾年,工商、中國、建設三大國有商業銀行分支機構紛紛向中心城市收縮,旗縣級支行被大幅度撤并,旗縣內許多企業想貸款都找不到“廟門”。二是國有商業銀行貸款審批、發放權過于集中,制約了基層行貸款發放的靈活性和時效性,不適應縣域經濟中小企業信貸需要急、期限短、頻率高、數額小、風險大的特點,加之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失衡,嚴重制約了信貸對農村經濟發展的支持。三是國有銀行收縮農村機構,農村信用社獨立承担支農任務,而部分地區農村信用社由于歷史包袱沉重,資金周轉困難,支農資金嚴重不足。四是農村信用體系不健全,農牧民、鄉鎮企業担保難、貸款難問題十分突出。
    4.農村牧區基礎設施建設落后
    內蒙古大部分農村牧區社區環境差,基礎設施落后。小城鎮建設速度緩慢,在水、電、路、郵等方面與發達地區差距較大。目前仍有一些鄉村不通公路、不通郵路、人畜飲水困難。特別是一些偏遠落后地區,交通極不方便,加上居住分散,農畜產品流通成本增高,而且由于地域的限制,使許多地區的農畜產品流通不暢,農牧民生產的產品價值和使用價值得不到實現。
      (二)微觀制約因素
    1.農牧民收入結構和收入來源渠道單一
    內蒙古農牧民收入來源較為單一,農牧民家庭經營收入占舉足輕重的地位。2002年內蒙古農牧民純收入中,工資性收入占15.34%,家庭經營收入占81.23%,轉移性、財產性收入占3.43%。在家庭經營收入中,第一產業收入比重占87.66%,第二產業收入比重占5.19%,第三產業比重占7.15%。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為農牧民帶來的收入總計不到15%。在這種單一的以種植業、畜牧業為主要收入來源的情況下,種植業與畜牧業的發展對農牧民收入增長具有重要的制約作用。
    2.農牧民文化素質普遍偏低
    市場經濟是競爭的經濟,風險是多樣化的,處于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的農牧民,多數文化素質較低,很難對市場供求信息做出較準確判斷,結果往往是造成農業生產的趨同,同一品種的農產品在某一時段的供給大量增加。另外,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用于農業生產的新品種新技術大量涌現,要求農牧民加強對這一方面科學技術的學習,并將其運用到生產經營中去,而文化素質較低的農牧民對此則有些無所適從,很難選擇到先進適用且市場需求空間較大的新品種和新技術運用到生產經營中,迅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3.農牧民的組織化程度低,市場競爭能力弱
    自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來,農戶獲得了自主的經營權利,從經濟學的角度看,農戶的市場主體地位是十分明確的。但是,家庭聯產承包制在我國農村普遍實行后,也帶來了一系列新的問題:農戶經營規模過小,經營手段和經營方式落后;由分散、各自為政的農戶直接進入初級市場,難以回避交易成本過高的問題。而且,農牧民的合約化和組織程度低決定了農牧民在交易過程中談判地位很低。這樣,小規模經營與大市場的矛盾,使得農戶這一市場主體在市場競爭中始終處于不利的地位,農戶利益在市場競爭中難以獲得保證。由此導致農牧民收入增長緩慢,而且增幅呈明顯下降趨勢。
    4.農牧民負担依然過重,弱化收入的增長
    農牧民負担是農牧民以價值形態、實物形態和勞務形式向國家和社會無償提供的一切支出,它以農牧民收入再分配的角度影響農牧民的純收入。當前,農牧民負担的一個很大的特點是不均衡,經濟發展越落后的地區,農牧民負担相對越重。內蒙古農村牧區總體經濟水平低,非農產業不發達,農村牧區基層管理機構日益膨脹,某些公務人員收入和福利的增長又快于農牧民收入的增長,費用增多已成為加重農牧民負担的直接誘因。在我國城鄉格局下,農牧民收入較低且增幅不高,同時又要從有限收入中拿出一部分繳納相關稅費,中央雖三令五申要求地方政府減輕農牧民負担,但地方政府為片面追求經濟利益而搭車收費現象很難從根本上得到遏制。
    提高農牧民的收入,就要千方百計地提高農牧民的素質。一是要加強農村牧區基礎教育。二是應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提高農牧民的生產技能。
        二、提高內蒙古農牧民收入的對策
      (一)國家制定相應的政策,從制度上保障農牧民利益以及注重農牧民收入的增長
    農業是我國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的基礎,當前及今后都需進一步鞏固和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把加強農業放在國民經濟的首位。各級政府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高度,提高對農業基礎地位的認識,出臺相關優惠政策,加強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促進農業發展,切實增加農牧民收入。同時政府應加大對農業的補貼。根據中國加入WTO協議,中國農業補貼可達農業總產值的8.5%,而我國對農業的補貼只相當于農業總產值的2%,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很大,“入世”后國外質優價廉的農產品會大量涌入我國,沖擊我國脆弱的農業,進而影響農牧民收入。為此,我們應合理地運用農業補貼,來保護農業,以應對國外農業的競爭。
      (二)加大農村產業和產品結構調整的步伐,通過結構調整增加收益
    農業結構調整已成為增加農牧民收入的有效手段之一。居民消費趨勢的變化表明,農牧業增長方式及農畜產品的供給不能再維持總量簡單增長的傳統方式,應當適應市場需求結構的變化調整供給結構,立足于質量和效益的提高,針對不同的品種,采取不同的策略。在農業結構調整中要把提高農產品質量放在首位,克服農產品檔次低、品質差、科技含量不高的問題,以滿足國內、國際市場需求。其次,還要充分考慮到土地的稀缺性和糧食安全,走區域經濟發展道路,即按照自然生態環境、農業生產區域優勢,發展不同類型的專業化生產、區域性產業帶,組織農戶進行某一具有市場優勢產品的規模化生產,大幅度提高大市場對農產品的需求。
      (三)提高農牧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增強農牧民的增收能力
    提高農牧民的收入,就要千方百計地提高農牧民的素質。一是要加強農村牧區基礎教育。二是應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提高農牧民的生產技能。目前農村牧區基礎教育現狀及農牧民收入水平較低的現實,使很多農牧民子弟在完成基礎教育后難以升到高一級的學校繼續深造,而是步入社會加入到勞動力大軍之中。針對這一現狀,應考慮在基礎教育過程中加大職業技術教育的比重,使農牧林專業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就能學到一些職業技能,為其日后求職打下一定基礎。同時各級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應根據本地實際,結合農業生產和農牧民切實需要,以服務農業和農牧民為宗旨,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技術教育和培訓,幫助農牧民解決生產經營中遇到的一些實際困難。
      (四)促進農牧業科技推廣,提高農畜產品的科技含量
    農牧業振興最終要靠科技解決問題,農牧民增加收入最終要靠科技增加份額。現代市場的競爭歸根結底是科技的競爭,今后農畜產品質量的提高、成本的降低、綜合競爭能力的提高必須依賴于科技的進步,依賴于科技貢獻率的提高。目前內蒙古在農畜產品產量和質量的提高中,科技所占的份額較低,科技含量和科技貢獻率低,仍以傳統的生產經營方式和耕作、飼養方式為主。在農畜產品處于買方市場的情況下,應當加快農牧業科學技術的推廣和應用,提高科技成果的轉化率和科技成果的貢獻率。
      (五)切實減輕農牧民負担,增加農牧民資金積累
    首先應精簡縣、鄉兩級政府機構及人員,裁撤、合并政府機構,裁減分流工作人員。其次是進行農村稅費改革,切實減輕農牧民負担。目前大多數農牧民收入極其有限,而負担的稅費較為沉重,這一現狀嚴重挫傷了農牧民的生產積極性,限制了農牧民資金的積累,不利于農業進一步發展。為減輕農牧民負担,國家已進行了農村稅費改革試點,據測算,稅費改革后農牧民負担將減輕20%多,這一改革措施將在進一步完善的基礎上全面推廣。
      (六)加快農業信息化建設,解決我國農業“小生產與大市場”間的矛盾
    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不確定性進一步增強,能否規避風險、應對市場競爭、取得良好經濟效益,關鍵在于農牧民能否及時、準確、充分地掌握農業信息,安排農業生產。農業信息對增加農牧民收入,把處于分散經營狀態下的農牧民同市場聯系起來實現農業現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應從“信息興農”的高度,提高對農業信息化的認識,全面加快農業信息化建設。其次是建立健全農業信息網絡。建立健全農業信息網絡,應采用先進技術,建立集多個農業信息子網絡于一身的寬帶高速、遍通全國的農業信息廣域網絡,同時對現有網絡資源進行整合,使農業信息通過網絡進行傳播,以提高農業生產和經營管理的科學性、實用性,滿足農業信息化的要求。最后還要加大對農業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提高農業信息服務質量。
      (七)培育完善農畜產品的流通市場,提高農牧民的組織化程度
    發達的農畜產品流通市場是農牧業增長、發展,農牧民增收的基本前提。目前不僅要改善有形的農畜產品市場基礎設施、運輸能力和儲藏等條件,而且要建立透明和公平的交易規則,保證農畜產品市場交易規則化、秩序化,開展多樣化的市場交易方式。
    在引導農牧民進入和適應市場的過程中,提高農牧民的組織化程度是關鍵的因素。根據農牧業生產特點及各地實際情況,大力發展農村牧區經濟合作組織。目前農村牧區經濟合作組織應以專業性為主。采取以下兩種方式:(1)以某個大型農產品加工或銷售企業為龍頭,組建“公司+農戶”式的農村牧區經濟合作組織,龍頭企業憑借產銷優勢向農戶發出訂單,將分散生產經營的農牧民組織起來,由龍頭企業組織協調農牧民生產,減少生產盲目性及為產品尋找市場的諸多不便,使農牧民專心農業生產,提高生產效率,有效規避市場風險。(2)由生產某種農產品的農牧民在進行農產品生產的基礎上,聯合起來創辦自己的農產品加工、流通企業,借助加工企業使農產品升值或借助流通企業使農產品迅速找到市場,以獲取更高經濟效益。
      (八)加快城鎮化進程,實現農村富余勞動力和農村人口的有效轉移
    首先,各級政府應加強城市化建設,尤其是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滿足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的需要。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到城市后,在城市工作和生活,需要住房、交通、子女上學、醫療、社會保障、娛樂等生產生活多種服務。這些服務有的通過市場化運作自行解決,而子女上學、社保等就必須依靠政府的有效投入方能解決。因而,各級政府應根據實際情況采取相應措施,加快城鎮化建設,完善城鎮功能,為城鎮吸納更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提供便利。其次,要順應城鎮化規律要求,采取相關措施,由過去人為地限制農牧民進城,到允許農牧民進城定居,進而發展到鼓勵農牧民進城。政府在優化經濟布局、提升產業結構的前提下,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和第三產業,向進入城鎮的農牧民提供適當的工作崗位。
      (九)加大農村牧區扶貧開發力度,幫助貧困農牧民脫貧致富
    近年來國家及自治區對貧困地區采取一系列扶貧政策和措施,有效地緩解了農牧民的貧困。目前扶貧開發方式,主要以開發式扶貧為主。針對內蒙古貧困地區普遍干旱缺水的特點,因地制宜地進行以水利為中心的農田草牧場基本建設和農牧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貧困地區的生態環境,增強農牧民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和自我發展的能力。同時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參與扶貧開發工作,充分發揮社會各界扶貧開發的巨大作用,增加扶貧開發投入,健全扶貧資金的管理制度,提高扶貧資北方經濟京15~18F2農業經濟導刊張心靈/郭巧莉20042004加入WTO后兩岸四地農業都面臨巨大的沖擊,只有加強合作才能增強競爭力,共同發展。但目前由于臺灣現行大陸政策及大陸的現行財稅政策都不利于兩岸四地農業合作,大陸有必要改進現有的財稅政策,建立有利于農業合作的外部環境,引導三地資源流入大陸農業,并致力于將來最終建立兩岸四地自由貿易區,以實現更大范圍、更深層次的四地農業合作。本文是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產業集聚與中國地區差距研究”(項目批準號:03BJY009)階段性成果,作者感謝陸銘、陶然兩位博士提出的批評與建議,文中錯誤概由作者本人負責。高啟杰詹Determinants and Measurements of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Access to Credit and Credit Constraints:Theoretical Background and Analytical Framework
  MA Jiu- jie 1, Dong Qi 2
  (1. School of Agricultural and Rural Development, Renmin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2, China;2,School of Economics,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張心靈,郭巧莉,內蒙古農業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 作者:北方經濟京15~18F2農業經濟導刊張心靈/郭巧莉20042004加入WTO后兩岸四地農業都面臨巨大的沖擊,只有加強合作才能增強競爭力,共同發展。但目前由于臺灣現行大陸政策及大陸的現行財稅政策都不利于兩岸四地農業合作,大陸有必要改進現有的財稅政策,建立有利于農業合作的外部環境,引導三地資源流入大陸農業,并致力于將來最終建立兩岸四地自由貿易區,以實現更大范圍、更深層次的四地農業合作。本文是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產業集聚與中國地區差距研究”(項目批準號:03BJY009)階段性成果,作者感謝陸銘、陶然兩位博士提出的批評與建議,文中錯誤概由作者本人負責。高啟杰

網載 2013-09-10 21:42:09

[新一篇] 內畫藝術史話

[舊一篇] 再塑英雄 再塑自我  ——觀近期新寫實小說對人物形象的把握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