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俄羅斯形勢與政策的幾點看法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當代世界研究中心 俞邃)
  1995年俄羅斯經濟政治形勢總體上略好于前一年,但依然相當復雜。今年6月的總統選舉將成為各派政治勢力斗爭的焦點, 由此可能產生一些新動向。本文就俄羅斯形勢和政策中的問題,談幾點探討性看法。
  (一)俄羅斯政局趨向平靜,原因主要在于葉利欽總統審時度勢,權衡利弊,在各派政治斗爭中采取了中間狀態的平衡政策。1995年俄羅斯國內盡管存在不少麻煩,有的問題(如車臣戰事)還相當尖銳,但總的來說形勢比較平靜。回顧、比較一下,便不難發現,俄羅斯獨立初期的政局動蕩,根本原因先是“徹底否認蘇聯”、繼而“全盤效法西方”兩次巨大沖擊所引起。實踐反復證明,在從蘇聯演變、脫胎而來的俄羅斯,重蹈蘇聯模式固然不得人心,但是照搬西方一套也行不通。這在俄羅斯幾乎逐漸成為人們的共識。在政績甚差、經濟危機、人民不滿、俄共斗爭、西方耍弄等諸多因素形成的內外壓力之下,葉利欽總統不能不站到他本人一再強調的“全民總統”的立足點上,拋開盲目追隨西方的以蓋達爾為代表的“激進民主派”,扶植和支持切爾諾梅爾金、雷布金建立的“中派”聯盟,同時改變了對俄共思想上敵視和組織上打擊的極端做法。加之相應地采取了簽定《社會和睦條約》等積極措施,國內局勢因而得以緩和。葉利欽最近稱,“俄羅斯的危機時代已經過去,改革正在緩慢地進行。”毋庸諱言,俄羅斯各派政治勢力斗爭的實質,已不能簡單地歸之為謀求“蘇聯模式”或是“歐美模式”之爭,而是如何才是從本國國情出發,選擇一條傾向社會主義還是資本主義發展道路的反復較量。
  (二)國家杜馬(下院)選舉結果,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了陷于困境中的人的人心向背,具有某種方向性意義。與兩年前首次國家杜馬選舉相比,這次有以下特點和含義:第一,政治力量對比發生較大變化,左翼地位上升。原先在國家杜馬中占第三位的俄共躍居首位,占450 席中的157席,為22.3%,取代原先的自由民主黨所占比例,后者降至第三位,只有51席。“激進民主派”、原先國家杜馬中的第一大黨“俄羅斯選擇”一敗涂地,竟未出線,喪失組成議會黨團的資格。“溫和民主派”“亞博盧”聯盟45席,總理領導、總統支持的“我們的家園——俄羅斯”占第二位55席。俄共議員謝列茲尼奧夫當選國家杜馬主席。左翼影響大振,成為原蘇聯東歐地區各國的普遍現象。第二,葉利欽總統處境不利。他本指望由他倡導成立、以切爾諾梅爾金和雷布金為首的“中右”、“中左”集團,亦即所謂政權黨在議會中占70席以上,結果卻落空。面對國家杜馬選舉結果,葉利欽總統采取了正視現實的姿態,至目前為止也還沒有象輿論界不少人估計的那樣,因為議會選舉未能如愿便宣布取消總統選舉或者通過全民公決延長總統任期。第三,人民群眾的政治熱情提高(近2/3的選民參加投票,而首次國家杜馬選舉時僅半數多一點)。這將對未來的總統選舉和國家政治生活產生積極影響。第四,西方驚疑增多,對葉利欽總統的支持更將慎重。同時,西方國家對俄共獲勝反應強烈,著重渲染國家杜馬“權力有限”,久加諾夫“實際上毫無感召力”,以貶低俄共影響,掩蓋內心不安。既然上屆國家杜馬能夠在糾正親西方外交政策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那么它今后對政府的政策和人事安排的影響力勢必會加強。
  (三)俄共取得重大的階段性成果,但同時也面臨著新的艱巨任務和嚴峻挑戰。俄共獲勝,主要得益于現政權的政策失誤和經濟形勢嚴峻。人民群眾對當局不滿,轉而寄希望于俄共。這些年俄共不斷認真地總結經驗教訓,并提出比較切合實際的行動綱領。俄共的競選口號,包括支持民族工業,注重社會福利,重視重振大國地位等等,比較符合人心。這次勝利不僅會增強俄共在總統選舉中的競爭地位,而且為其貫徹實施社會主義長遠目標奠定良好基礎。現在俄共已成眾矢之的,“民主派”時刻在窺測和利用其失誤。作為議會下院第一大黨,任務是如何鞏固和擴大成果,既要旗幟鮮明、口號得當,又要及時提出切實可行的主張,方能贏得更多群眾的支持。《消息報》警告說,“左派在國家杜馬中越是好斗,給葉利欽提供的集聚舊盟友的理由就越充分”。西方國家一些輿論竭力貶低俄共的作用和社會影響,試圖造成這樣的印象,似乎俄共反對市場經濟和社會民主,還要回到原先高度集權的蘇聯模式,這顯然是不真實的。俄共的口號是“俄羅斯、勞動、人民政權、社會主義”。俄共從本國現階段的實際情況出發,一方面毫不含糊地提出社會主義目標,另一方面明確指出:“我們主張多種成分的政治制度。我們準備通過公開的、誠實的政治斗爭證明自己思想、主張的正確性。”(久加諾夫去年10月同《真理報》記者的談話)這位俄共主席在同一次談話中還駁斥了“有人責備我們是民族主義,甚至是‘民族共產主義’”。他說:“一個政黨如果不考慮人民,首先是俄羅斯人民的民族文化特點,那么它在俄羅斯的活動就象在真空中活動一樣。”關于重建聯盟一事,久加諾夫曾經說過:“任何人都不可能恢復原先那種蘇聯”。他提出的目標是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共同重建一個統一的聯盟國家,他認為這只是時間問題。所以,輿論界在“恢復聯盟”問題上對俄共的誤解,將會由事實來加以澄清。
  (四)立法權力機關與行政權力機關的關系始終是俄羅斯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一個嚴重問題,國家杜馬的組成發生變化后,彼此之間的矛盾有時可能還要加劇。“兩權”分歧,反映了實際上的總統集權與名議上的議會民主之間的矛盾,也暴露了各派政治勢力的權力之爭。為改變政府的現行政策和加強議會的作用,俄共等反對派一直致力于改組政府和修改總統制憲法。國家杜馬曾經借車臣危機發難,卸掉安全部長;還對外長科濟列夫和國防部長格拉喬夫發起多次沖擊。這次國家杜馬選舉的結果,迫使總統調整政府班子。外長科濟列夫和副總理沙赫賴均以當選國家杜馬議員為由而辭職。1月6日,葉利欽總統任命對外情報局長普里馬科夫院士為外長,9日任命基涅列夫為副總理。10日, 解除交通部長葉菲莫夫(主動辭職)、國家財產管理委員會主席貝利亞耶夫和不管部長特拉夫金的職務(后二人當選為國家杜馬議員)。13日,費拉托夫辭去總統辦公廳主任職務,說他已接受“總統要他担任新職的建議”;15日此職由葉戈羅夫接替。16日葉利欽總統解除了分管國營企業私有化工作的丘拜斯第一副總理職務,原因是“沒有完成總統的一系列委任”。政府改組進程相當之快,當年“蓋達爾內閣”要員更是徹底更新。俄共曾表示不參加政府以免“分担錯誤”之嫌,但從目前它的優越地位和進一步擴大自身影響的需要考慮,會不會作某種策略調整,不妨看一看。
  (五)1996年6月總統選舉, 斗爭將非常復雜, 有可能出現由各派政治力量分別聯合組成的兩大營壘的較量。參加競選總統的人數不會少,一般認為呼聲較高或者有競選實力的競爭者為現任總統葉利欽、總理切爾諾梅爾金、俄共主席久加諾夫、“亞博盧”聯盟領導人亞夫林斯基、俄公眾大會副主席列別德以及自由民主黨主席日里諾夫斯基。對于俄共及其支持者與“溫和民主派”來說,機會是均等的,主要看策略運用和輿論動員。“民主派”內部派系多、矛盾深,但是在總統選舉中共同對付俄共挑戰則是它們的結合點。它們勢必形成某種聯合,針對俄共構筑三道防線。第一,葉利欽總統宣布參加競選。現政權領導班子已提出此議,葉利欽本人表示2月份再定。客觀而論, 葉利欽的威信已不同于當初, 身體亦欠佳,盡管其地位仍有優越之處,但看來他即使當選,恐怕也難以堅持到任期屆滿。第二,葉利欽經過審時度勢,確定由另一位可以放心的、“民主派”基本上能夠一致接受的人物參加競選,這無疑首推現總理切爾諾梅爾金。第三,為確保對俄共的優勢,“民主派”也可能組成一個聯合陣線,由切爾諾梅爾金和亞夫林斯基同時參加競選,然后集中力量支持其中在初選時得票多者;另一陣線,俄共及其同盟者(直接同盟者包括農業黨、社會黨、工會、商品生產者聯合會、婦女和青年組織等,間接同盟者如公眾大會)各自提出候選人(如久加諾夫、列別德),然后集中力量支持其中在初選時得票多者。如果后一陣線得票多者是列別德,那么,這位46歲的原第14集團軍司令,呼聲本來較高又得到俄共支持,且在民主派選民中抵觸也不大的人物,最有條件與對手一爭高低。
  (六)俄聯邦中央與地方各主體的關系逐漸理順,克服車臣危機遏制了聯邦解體的勢頭,但不能說今后一些地方主體以擴權乃至獨立相要挾的傾向已根本消除。為解決聯盟中央與地方主體的關系,在全民公決通過的新憲法和簽署俄聯邦條約的框架內,采取“韃靼模式”即保持聯邦統一與協商分權相結合的辦法,證明是比較行之有效的。這也符合俄羅斯各族人民維護國家統一的共同愿望。民族分立主義在車臣自治共和國表現十分特殊,以杜達耶夫為首的強硬民族主義勢力和決意要把車臣從俄聯邦分裂出去。車臣問題愈拖愈難辦,事情發展到除采取武力別無選擇的地步,結果確實起到了“殺一儆百”的作用。代價當然很大,為此不僅死亡二至三萬人(俄羅斯一位高級官員1月7日透露的最新數字),葉利欽總統本人的威信亦受到損失。車臣問題并未徹底解決,最近連續發生的古杰爾梅斯戰斗和扣留人質事件都表明了這一點。國防部長格拉喬夫稱,杜達耶夫一直在為重新開戰作準備,不排除車臣戰事近期“急劇激化”的可能性。看來,車臣問題的后遺癥不僅在于依然會影響北高加索地區和其他自治共和國的民族情緒,而且可能助長俄羅斯人集聚的地區(如遠東地區)建立共和國的活動。
  (七)經濟狀況有所好轉,但仍將有一個徘徊階段,可望經過一兩年之后逐漸回升。1995年俄羅斯經濟好轉的主要標志是:負增長從前一年的15%減少到5%以下(經濟增長主要是在燃料動力、冶金、 石化等部門),通脹率至年底控制在5%左右, 中央銀行黃金外匯儲備增加到100億美元,盧布匯率大致穩定在4500盧布兌換一美元, 對外貿易出現順差,預算赤字控制在額度之內。政府在一個決定中的提法是“出現了穩定的某種跡象,但經濟形勢依然緊張”,這個說法看來比較確切。俄羅斯國情特殊,反復性大,經濟轉軌比東歐一些國家復雜,軍轉民尤為困難,聯盟中央與地方主體的關系有待改善,政治斗爭對經濟形勢產生的影響很大,所以,1996年經濟較大可能仍在谷底徘徊,再過一兩年有望回升。經濟問題依然是影響俄羅斯政局的基本問題。
  (八)全方位外交是國內政策的繼續,維護國家利益和重振世界大國雄風是俄羅斯各派政治力量公認的對外政策核心。俄最近外長更迭,是外交政策調整在人事組織方面的重要體現。從1990年便掌管外交部的科濟列夫,在外長地位搖搖欲墜的情況下當選為國家杜馬議員,因而得以體面地辭去行政職務。這位以親西方著稱的前外長,對于俄羅斯很長一段時間奉行向西方“一邊倒”的方針產生過特殊影響,同時,對于后來在議會和社會輿論壓力下轉向“全方位”外交也起了重要作用。現在由普里馬科夫接任外長,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對此感到“震驚”,說普是一位“采取強硬方針的右翼人士”,可能推行一項“更加武斷”的外交政策。葉利欽總統解釋說,更換外長并不意味著更換俄羅斯對外政策的一切基本原則;決定這些原則的不是外交部領導個人,而是俄羅斯的國家利益。1月12日,新外長普里馬科夫談論俄羅斯對外政策時, 提出了對外關系的4 個主要方面:創造有利于俄羅斯民族利益的外部條件;發展同獨聯體國家的關系,特別是經濟關系;保持國際關系的穩定,共同消除“冷戰”后果,調解地區沖突,首先是獨聯體地區的沖突;繼續執行裁軍政策,銷毀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這一番話被美稱報作是“強有力的調子”。俄羅斯總統和外長的態度集中表明:第一,外交政策的出發點是國家利益,是重振大國雄風;第二,與獨聯體其他成員國的關系,仍被置于俄羅斯對外政策的首位;第三,一段時間來俄羅斯經過調整的外交政策,不僅將保持連續性,還要確保穩定性。美國等西方國家對俄羅斯更換外長反應如此強烈,說穿了,是因為它們想把俄羅斯外交政策拉回到向西方“一邊倒”,企圖讓俄羅斯充當自己小伙伴的奢望落空。*
  
  
  
現代國際關系京17-20D7國際政治俞邃19961996 作者:現代國際關系京17-20D7國際政治俞邃19961996

網載 2013-09-10 21:43:36

[新一篇] 對伊斯蘭教的幾點認識

[舊一篇] 對做好“十一五”規劃工作的初步思考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