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不能缺鈣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人們終于看到了散文“熱”背后的冷、軟、俗、臟,諸如“扯淡”、“打嚏”、“白開水”、“娘娘腔”一類批評也已見諸報端,有的甚至喊出“不要‘糖醋散文’”、“清除名人垃圾”的激烈口號。散文究竟怎么啦?竊以為兩個字可以概括:缺鈣!
  人缺鈣會成侏儒,散文缺“鈣”更易遭滅頂之災!人們之所以需要文學,無非是想從中吸取精神力量,得到從其它商品(文學也是商品,一種特殊商品吧?)不能得到的東西。而近來興起的“散文熱”,則從一個方面反映了人們在“現實”的特殊需要,即如蔣子龍在分析“隨筆”為何大受歡迎的原因時所說:“人們在隨筆中得到了在其它文學形式中所得不到的東西……人們厭煩了現代生活中無孔不入、無處不在的虛假和仿造,甚至包括對文學中各種低劣的大同小異的虛構。隨筆恰恰是真的,情是真的,感是實的,思是新的……有那么一點現實性,給生活提一點建議。”可以說,讀者對“散文”的選擇是時代的惠賜,是他們在這特殊的“社會轉型期”對散文文體特性充分認識的結果。那末,我們的散文創作者就不能不嚴肅地思考一下:應該為讀者提供什么樣的精神食糧?從整體性看,作家的創作沒有讀者“參與”(閱讀欣賞),是不能算作“完成”的,而讀者需要的并不只是你“敘述”了什么,更重要的是看你“揭示”了什么;只有你表達的內容(思想、感情)超過或校正讀者的“期待視野”時,作品才會被“接受”,你的創作才有意義:“一部文學作品在它發表的歷史時刻以何種方式適應、超越、辜負或校正讀者的期待,顯然為確定它的美學價值提供了一種標準”([德]堯斯:《試論接受美學》)。如此看來,散文作家要像巴金老人那樣把心交給讀者,就不僅要想讀者之所想、思讀者之所需,還要超越或校正讀者的閱讀期待,幫助他們提高審美能力、提高生活質量:“作家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好作品能夠幫助人,鼓舞人前進,激發人們身上美好的東西,作家寫出美好的感情,美好的形象,更是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一代青年的心靈。所以,好作品就是榜樣,就是力量。(巴金:《祝賀與希望》)這就是說,文學作品必須具有振奮人心、激人向上的“力之美”(魯迅語);散文,決不能視作“軟性”文體,決不能單是片面強調所謂“真情實感”,至關重要的是作品在“真”的基礎上是否有“善”和“美”。只有同時具備真和善,散文才美。如果不顧讀者的需要,一心只是為了自我表現,自我宣泄,像蝸牛一樣僅僅打旋于墻角,看不見時代大潮,生活激流,不關心人民群眾的呼聲,不思考讀者普遍關心的問題,這樣的作品勢必陷入“竊竊私語”、怩作態的泥潭,即如有的論者所指出的:“于身邊小小的悲歡中做出些‘擺闊狀’、‘撒嬌狀’、‘瀟灑狀’、‘深沉狀’來,我爹、我奶、我妻、我嫂子、我兒子地聒噪不已,真高興、真沒勁、真玄、真累、真逗、真他媽地沒完”(黃毓璜:《文學中不能承受之熱》)如此無所事事卻煞有介事,百無聊賴而又百無禁忌的“散文”(隨筆),怎么不令讀者大倒胃口呢!
  再從文學創作的自身規律說,任何作品只有包涵了深刻、豐富的思想,才會獲得長久的生命力,或者說,真正的“力之美”就是作品的思想沖力之美。第一個提出散文要有“思想沖力”的是當代散文理論家林非教授。他曾多次指出:“為了要獲得與時代和讀者強烈的共振,比起側重于追求藝術上的完美來,追求融合于藝術中的思想沖力無疑是更為重要的”;“散文這種記載著整個人類心靈活動的文體,確實應該充分發揮審美的潛力、智慧的引力和思想的沖力,使得廣大讀者能夠津津有味……從而推動他們向著精神生活的頂巔升華”(《散文新論》)。林非先生還進一步指出:“為了迸發出強勁的思想沖力,就得飽蘸著現代觀念去表現和抒寫宇宙社會或內心世界”,而“現代觀念的核心是馬克思主義的平等觀,主張所有公民都在社會主義民主原則上產生的法制程序的保障底下,具有充分表現自己智慧與才能以及担任各種社會公職的同樣機會”,“只有用這種健全和合理的現代觀念去審視整個世界,升華全體公民的情操與意志,我們的散文創作才有可能為建設民族精神的大廈作出有益的貢獻”(《開拓散文創作的新天地》。林非先生這些論述雖然是八十年代中期講的,現在讀來尤為深刻:第一,它正確闡明了散文創作的“必由之路”。散文盡管側重于抒寫作家的內心世界,盡管可以自由抒寫“心靈自由”,但依然必須著重于理性思考,不能片面強調情感宣泄,因為“思考和抒發情感,思考和表現內心世界,本來就存在著無法分割的內在聯系。多少具有文化素質的人們,在其內心世界和真情實感中,肯定都會滲透著或升華出不同程度的思考的因素。而愈是趨于成熟的激情,就愈會潛藏著理性的光芒,它必然會通向深沉的思索。反過來說,也只有通過深沉的思索,才有可能深入和完整地采擷到激情的果實”(林非:《東方散文家的使命》)。第二,指出了正確思考的原則和方法平心而論,那些受到讀者批評的散文隨筆,不能說沒有一點兒思考,但由于僅僅沉溺在個人的小天地、小趣味、小熱鬧中,因而思路狹窄,感情卑微,讓人領略的全是小家子的意態、情趣——好散文必須用現代觀念思考,必須思考舉凡宇宙與人生,時代與個人,祖國與自我等重大問題。所以,“散文家必須是思想家”(徐遲:《論散文》),必須“思接千載”,“視通萬里”,跳出單獨寫自我的小圈子,俯仰古今,“設計”未來,才能寫出開啟一代代讀者心靈門窗的優秀作品來。第三,更重要地是指明了散文發展的方向及其創作目標:“為建設民族的精神大廈作出有益的貢獻”。廣泛地說,一部中國散文史就是一部中華民族的文明史,自《尚書》以來,舉凡中國哲學,中國史學,中國美學,中國倫理學等都主要有賴于古代“散體”文字(散文)的記載,中華民族的種種文化精神也都在古代散文中得到了充分展現,特別是進入現代歷史后,散文更為新的革命運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魯迅散文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目下的散文,“熱”的并不是魯迅等革命作家,而與魯迅大異其趣的梁實秋、林語堂、周作人則熱得出奇(有人精略統計,全國近年出版梁、林、周的散文約80余種),有人甚至公開宣稱周作人附敵以后的散文“依然沉郁老辣,甚至超過以往”,連他的專掉書袋的抄書之作也成了“獨創”,還說什么劉白羽、楊朔、秦牧這當代三大散文家都缺乏周作人那樣的獨特體驗,“散文熱”背后的冷于此可見一斑。這種冷是對改革大潮,時代前進,民族振興的冷,也是對五四以來以魯迅為旗幟的優秀散文傳統的冷,這種鼓吹實質上將導致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的現代散文的枯干、死亡。這些論調,也同時從另一方面告訴我們,散文要進一步繁榮,必須重視思想,具有思想沖力,像八十年代巴金的《隨想錄》和近幾年的余秋雨、張承志等人的作品那樣,站在時代前列,超越自我,也超越讀者的期待視野,為弘揚民族文化,建設民族的精神大廈盡心盡力——他們的散文,的確令人振奮,促人思考,催人向上,堪稱新時期散文的脊梁!
  要使散文不缺“鈣”,具有激蕩人心的思想沖力,當然不意味忽視散文的藝術表現力,相反,大氣磅礴的作家總是同時追求內容與形式的完美,其關鍵在于他們具有崇高的文學理想,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堅持深入生活,把小我融入時代,始終記住作家的職責:“作家總是用自己從人民中間汲取來的熱和光去溫暖,照亮,鼓舞別人的心”(《巴金論創作》)。換言之,他們都有高尚的藝術人格。余秋雨先生在談到散文發展的前景時說過:“散文,是作者與讀者在艱辛的人生長途上小憩時的悄聲對話與共同思索。離開了當代民族性的人格變動而鋪張出一個單獨的繁榮,既不可能,也不可取,因為藝術的發展取決于文化人格的演進,并以散文為最。”這就意味著散文作者的人格精神是散文藝術進與退,繁榮與枯萎的主宰,散文是最能直接顯示作者人格情操的藝術。
  當前散文的根本問題是缺“鈣”(思想沖力)而引起的“軟骨癥”(思想貧乏、感情蒼白等);要使散文獲得思想沖力,為建設現代化的民族精神大廈做出貢獻,散文作者必須首先做好一個“文化人”,塑造好自己的“文化人格”,切勿在社會轉型期為物欲為金錢為“時髦”為一切有礙于人類文明進步的東西污染了自己的藝術良心。
  現代散文,絕不能缺鈣!
  
  
  
文學報滬004J3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曾紹義19951995 作者:文學報滬004J3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曾紹義19951995

網載 2013-09-10 21:44:37

[新一篇] 效益審計調查問卷方法的應用研究

[舊一篇] 散文“文體凈化說”置疑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