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豐收的季節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當我們的祖國正意氣風發地走向21世紀的時候,散文創作從題材和主題直至它的表現形式,都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最突出的特點是:創作的模式化已經被徹底打破,多元化的趨向基本形成。在內容上,已經使更多的素材進入創作,社會歷史的演進變化過程、人們生存的大大小小的方面、山水風光的旖旎壯麗和都市景觀的日新月異,都進入了很多作家創作的視野,使得散文作品真正成為一本生活的“大書”,廣闊和深邃地展示著生活的天地。
  90年代以來,散文創作變得異常的活躍。作家隊伍浩浩蕩蕩,作品數量也為百年之最。小說家寫散文,詩人寫散文,編輯記者、電視電影人……大家都涌向散文,在這個似乎可以無限擴展的領域里縱橫馳騁。披露散文的園地也不斷擴大,除了原有的幾家散文刊物之外,幾乎所有的文學刊物也都為散文創作留出了越來越多的版面。散文的繁榮成為九十年代以來文學領域中最為引人注目的現象。
      思想文化散文的深度追求
  90年代以來,有較大思想文化含量的散文不斷出現,并且越來越引人注目,成為一個很值得關注的現象。
  以歷史文化散文而言,較之“五四”時代以小品創作為主的情況,近些年來歷史文化散文的出現并且逐步形成影響,確乎是分外地引人注目。其中的多數作品是作家在游覽歷史遺跡,或閱讀古人、近現代歷史名人留下的文本時,獲得了一些精神的體驗,以敏銳的現代眼光去觀照和思考,給予歷史人物、歷史事件與歷史生活以新的認識和新的詮釋,體現創作主體因歷史而觸發的現實的感悟、渴望與追求,努力使作品獲得比較博大的歷史意蘊和延展活力。出現了一批引人注目的作家和作品,如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王充閭的《淪桑無語》、卞毓方的《長歌當嘯》、梁衡的《秋水華章》、劉長春的《墨海筆記》、夏堅勇《湮沒的輝煌》等。
  由于歷史文化散文涉及的內容大都是名家大事,而其中一些優秀之作也表現出了一種宏大的氣象,他們喜歡飽蘸歷史的濃墨,在現實風景線的長長畫布上去著意點染與揮灑,使自然景觀烙上強烈的社會和人文印跡,努力反映出了歷史和時代所固有的那種縱深感、凝重感、滄桑感。由于喜愛結合現實風物的描述對歷史背景作審美意識的同化,故得以籠罩古今,吞吐思想,所以有“大散文”之稱。
  以哲理散文而言,近年來一些優秀的篇章,以其對于心智的思索,受到一些有較高文化層次的讀者的歡迎。他們有的直接切入“生與死”、“愛與孤獨”、“幸福和痛苦”、“活著的意義”、“時間和永恒”等問題,把形而上的哲思文學化,以詩性的語言表述自己的生命意識,如由哲學研究轉而進入文學創作的周國平;有的用獨特的感悟和表達,以生命的體驗不斷咀嚼人生問題,從人生痛苦中發出追問,思考生命的超越如何可能,表現出對審美人生的孜孜追求,如在人生困境中認真思考著的史鐵生;有的對現代文明破壞原始詩意生活的提出質疑,希望回歸那種澄明的、詩意的人生狀態,如希望遠離城市喧器的張煒、韓少功。這些作品以對于一些終極問題的追問,帶領讀者進入較大的思索的空間,在冥思中給人以啟發。
  以學者智性散文而言,有一批著名的學者在近年來創作了大量的散文,并且受到了讀者的喜愛。季羨林、金克木、潘旭瀾等學者的作品大多凝重深沉,有豐富的容量和蒼涼的生命情調,顯示了才、學、識、趣相融合的特質。他們的共同特點是將理性、知性、悟性相融合,質先于文的深廣內涵,深沉的文化使命感和現實關懷,對精神自由的迫切追求與創作的鮮明個性特征,以才、學、識、趣把讀者引向一個經“深心明眼”提煉過的世界,有較高的審美價值。由于這些作家是以散文的形式表現自己對社會的思考,以生動豐富的形象和審美的直觀性方式言說中國的問題,與時代對話,與民間對話,使相對遠離大眾的經院式文化研究,得以與社會更大多數的讀者溝通,因此,這些作品比作家本人的學術專著擁有更多的讀者。
      直面社會人生的現實關懷
  “五四”文學傳統以關心社會現實問題、關心民眾疾苦為作家崇高的責任。近年以來,這種對社會問題的關注正以嶄新的方式表現出來。
  首先是表現為平等地對待每一個生命的視角,有些作家自覺地回歸到鄉土與荒原,與生活底層的普通人對話。但言說的姿態與“五四”時期那一代啟蒙主義文學家已經有了很大不同,在他們的作品中體現的已經不是那種“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沉重,不是居高臨下地用“精神貴族”的憐憫之心撫慰他們,而是珍重地對待他們,感受每一個生命鮮活的獨特的生存狀態,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對于生活的合理性的要求。這些作家已經不再把自己的作品看作是喚醒民眾的“吶喊”,而是運用理解和欣賞的態度,感受那些還未遭到現代工業社會解構的處于自然狀態的生活,從中發現那些讓人心動的東西,在這種全身心投入的表現中,使自己的心靈得以安置和張揚。這些作家的努力將會給文壇帶來什么,無疑是值得我們密切關注的。如張承志的《與草枯榮》,在草原上沒有記錄的歷史中尋找歷史,在像茫茫的野草生長一樣平常的生活中,尋找并且記錄它的悲壯與豪邁,牧民所遭受的命運的不公和沉默的抗議,在草原的歷史與文化,在平凡的生死之間,體會沉默中蘊含的悲劇意味。
  在地域性散文的寫作中,也充分表現出對于社會人生的深切關懷。這是因為任何一種地域文化都有著豐富的精神源流,都是人生的出發點,從地域文化深入進去,探究更豐富的歷史內容,成為新時期尤其是近年來許多作家寫作的內容。而近年來這一類作品的發展則在于:由對于地域生活的一般描寫,逐漸發展到對地域文化所具有的深層寓意世界的探尋,對某一地區獨特的地理人文環境的歷史理解和深度開掘,更重要的還在于對這種特定歷史氛圍中生活著的人的氣質、情感、思維方式,進行更為深入的探究與描繪。一些摹寫鄉土文化的作家已逐漸具備了這種自覺,他們筆下的地域相對落后、閉塞、穩定,但又十分頑強和獷悍,由許多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圈圍所組成,每一個圈圍都體現著這片土地的昨天、今天、明天,并深藏著人類生活的無窮的奧秘,以及那種人與自然、人與歷史的、充滿神秘感的物質關系及精神牽連。如周濤筆下的大西北、馬麗華眼中的西藏、素素獨自在東北大地上的行走和探尋、賈平凹對于黃土高原的體味、馮秋子心中的內蒙古、劉亮程的文學出發地新疆沙灣等等。廣袤無垠的空間和漫無邊際的時間過程,孕育了人與自然、人與歷史的物質關系與精神聯系,當西藏的神秘莫測、新疆的遼遠開闊、黃土高原的貧瘠,和蘊含于其中的生之意識、生之抗爭,被靈動地表現出來之后,就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洞察與感受此種文化的可能。而特定的地域文化,還有可能直接地塑造或影響作家的精神面貌、氣質構成、情感底蘊、乃至他們的思維邏輯或藝術表達方式,使得讀者從作品的閱讀中感受浮現出來的作家的靈魂。
  人與自然的關系一直是文學關注的內容。人與自然的關系在悄然變化,人對自身的反省也在日益深化。在以往的作品中,被關注者是人,是人的神圣的位置。人是自然的和萬物的主宰。人與萬物相對立,在征服對象世界中獲得滿足。但近年以來,隨著人類對自身的這種占有欲、攫取欲和它所帶來的破壞性的反思,有些作家也開始在作品中自覺地采取一種新的視角。人在自然面前要有所敬畏,有所思考,要平等地對待我們生存空間中的萬物。人對自然萬物的視角的變化,正體現在當前的散文創作中,表現為對于自然萬物的尊重。對那些從來不被我們放在眼里的小動物,進行了生存得轟轟烈烈的壯歌式的禮贊,對那些被人類欺侮追殺的可憐的動物的同情,對自身殘忍性的反躬、愧疚與自責,都表現出了人類態度的一種轉變,讓我們不再沾沾自喜地以老大自居,這是一種思想上的巨大進步。
  批判現實中不良現象的作品也不斷出現,譬如對于腐敗的批判,對于百姓疾苦和生存困境的揭示等等,但這類作品的數量與質量還有待更好的提高。因此有的作家呼吁,我們應當再多一些人生現實的關懷,這是一種充滿良知的呼聲。
      理論的論爭推動創作的發展
  近年以來,散文理論研究也有了很大的發展。像對于當代散文發展史的集中關注,就使得散文研究由單篇作品的賞析,逐步向著總體研究的宏觀俯視與審美規律的切實把握推進。徐治平和張振金的兩本當代散文史專著的問世,以及傅德岷、吳周文和曾紹義在這方面的有關論著,都是相當可喜的收獲。
  當前探討的問題主要涉及的有:散文的本質特征究竟是什么?散文應不應當有一些內在的規定性?散文究竟是孕育其他文體的母體,還是一種應該獨立發展的文本?散文應當包羅萬象還是清理門戶?如何重新界定散文文體的內涵與外延?散文藝術的美質究竟有哪些關鍵之所在?散文創作如何更好適應大眾的閱讀以及升華整個民族的精神境界?這其實都涉及到了散文的范疇和本體論這一課題。從總結整個世界散文發展史的經驗而言,決不應該擯棄以豐富多彩的手法展開敘述與議論的廣義散文,而要在從中吸收營養的基礎之上,向著狹義散文的更高的境界攀登,這就是要運用更大的努力去追求形象的逼肖、哲理的體悟和文字的優美。最重要的還在于怎樣能夠做到將這三者,與作家內心中震蕩和迸發出來的情愫,水乳交融般地凝結在一起。離開了發自內心的至情與至性,散文作品怎么能夠具有深層意義上的沖擊力量呢?而像這樣交融了形象、哲理與文采的情感,自然就會形成生動、深邃和絢麗的篇章,自然就最能夠引起許多讀者強烈的共鳴,并且永遠銘記在心中了。
  至于在散文創作中間,究竟應當繼承古典還是學習西方,如何將二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這也是大家經常考慮的相當重要的問題。我們歷來更多的是強調在藝術手法上要繼承與發揚自己民族的優秀傳統,這無疑是十分正確的,因為這是永遠都無法割棄的血脈之所在,關鍵的問題是在于淬礪和升華此種藝術技巧,使它得以完美與貼切地抒寫出21世紀的宇宙人生。至于西方文學中的藝術表現手法,以及它的種種流派和風格,自然也是值得在認真地分析和思辨中間,積極主動地加以吸取的,從稍顯怪異而逐漸變得順暢與和諧,融化于自己的格調中間,豐富藝術表現的能力,這是必然要經歷的過程。而封閉與拒斥,或照搬和照抄,則都是極不可取的。
  上述這些引起了許多散文理論家和散文作家關切和注意的問題,在近年以來所發表的文章里面都得到了明顯的體現,這恰巧是推動大家在不斷的思考和切磋中間,走向高曠和深邃,因而就保證了散文創作健康發展的前景。問題的提出就是一種發展和進步,我們深信在不斷的討論中,在思想的碰撞中,散文創作與理論研究一定會得到新的更大發展。
  歸根結底說來,散文創作必須盡作者最大的努力,充分展示其真摯動人的情懷、高曠深沉的哲理、靈動多姿的形象、絢麗的文字以及變幻的技巧,這樣去獲得更多讀者興致勃勃的閱讀,與洋溢著一種知音之感的認同和共鳴,這自然也就水到渠成般地完成了提升整個民族精神境界的使命與責任了。
  
  
  
文藝報L京③J3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林非/李曉虹/王兆勝20032003 作者:文藝報L京③J3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林非/李曉虹/王兆勝20032003

網載 2013-09-10 21:44:38

[新一篇] 散文八怪 見怪不怪

[舊一篇] 散落的珍珠——論林徽因和她的詩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