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依賴研究評述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20世紀70年代以來,相互依賴已經成為國際關系研究中使用最廣泛的概念工具之一, 是“國際政治經濟學中理論上最精致完美、政治與經濟結合得最好的理論”。(注:樊 勇明:《西方國際政治經濟學》,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7頁。)這一概念最早 由美國經濟學家理查德·庫珀(Richard N.Cooper)提出,隨后著名國際政治學者羅伯特 ·基歐漢(Robert O.Keohane)和約瑟夫·奈(Joseph S.Nye Jr.)在《權力與相互依賴》 中為其建立了“一個清晰的理論框架”。從那以后,不斷有學者在深化、豐富、引用和 求證這個理論,今天人們所謂的“全球化”也可以被理解為相互依賴在程度和范圍上的 深化和拓展。
    相互依賴在中國國際關系學界并不是一個新話題。近年來,很多學者都對相互依賴理 論進行了介紹和評析,還運用這個理論來解釋國際政治、中美關系的現實。(注:比較 有代表性的論文有,劉靜波:“論相互依存條件下的國際關系新特點”,《世界經濟與 政治》1995年第4期;蘇長和:“經濟相互依賴及其政治后果”,《歐洲》1998年第4期 ;梅然:“經濟相互依賴與和平”,《歐洲》1998年第5期;常欣欣:“和平與經濟相 互依賴關系的理論考察”,《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01年第5期。)然而,目前國內學術 界尚缺乏對相互依賴理論和研究狀況的系統梳理和把握,因此,很多研究都存在低水平 重復的問題,在引進這個概念工具的同時很難做出創造性的理論貢獻。本文力圖填補這 個空白,并且指出現有研究的缺陷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相互依賴的理論分歧
    相互依賴理論分歧的焦點是相互依賴與和平的關系問題。在這個問題上,國際關系學 界存在兩種截然對立的觀點。自由主義認為,相互依賴有助于減少和緩解國家間的沖突 ,增進國際和平,其代表性的觀點是“貿易和平論”;而現實主義和依附論認為,相互 依賴與國家間的戰爭與和平問題毫不相干,甚至會增加沖突的幾率。
    “貿易和平論”的思想可謂源遠流長。早在17世紀初,艾默里克·克略西(EmericCruc é)就指出:“在獲得啟蒙之后,經濟人之間的互動會導向國家的相互依賴與和平 ”。18世紀的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阿貝·德·圣—皮埃爾、康德也在不同程度上論述 了“貿易的天然效應將導向和平”的觀點。其后,亞當·斯密、杰里米·邊沁、理查德 ·科布登、諾曼·安吉爾等人進一步發揮了這一思想。(注:參見torbjorn L.Knutsen, A Histor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Manchester and New York: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1997.)當代學者理查德·羅森克蘭斯(RichardRosencrance)認為,現代世界經濟和相互依賴的發展使越來越多的國家成為貿易國家, “如果國家的經濟發展政策依賴于世界市場的擴大,這樣的國家就很難指望推行領土侵 略和擴張。”(注:Richard Rosencrance,The Rise of the Trading State:Commerce  and Conquest in the Modern World,New York:Basic Book,Inc.,1986,p.13.)冷戰結 束以后,隨著“民主和平論”研究的興起,關于“貿易和平”和“相互依賴和平”的自 由主義觀點再次得到廣泛重視,甚至成為西方世界的主導意識形態。
    相互依賴導致和平的觀點受到了現實主義和依附論的質疑。肯尼思·沃爾茲(Kenneth  N.Waltz)鮮明地代表了現實主義的看法:“緊密的相互依賴意味著接觸的緊密以及偶然 沖突機會的增加。最激烈的內戰和最血腥的國際戰爭都發生在非常相似而且有著密切關 系的人們之間。……相互依賴著的國家必定會發生沖突,并將不時地陷入暴力中,因為 它們的關系沒有任何控制。如果相互依賴的發展速度超過中心控制的發展速度,那么, 相互依賴便會加快戰爭的到來。”(注:肯尼思·沃爾茲:《國際政治理論》,胡少華 等譯,北京:中國公安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167頁。)依附理論從不同的理論角度出 發得出了相似的看法,認為外來的“滲透”會損害發展中國家的利益,并且制造國際沖 突和戰爭的根源。阿爾伯特·赫胥曼(Albert Hirschman)的研究指出,貿易不會自動導 致國際關系的和諧,不對稱的依附關系中存在濫用權力的現象,這會對國家間的關系產 生負面影響。(注:Albert O.Hirschman,National Power and the Structure ofForeign Trade,Berkeley,C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0,pp.76—78.)
    在上述兩派對立的觀點之間,也有學者采取折中的看法。他們認為,相互依賴與和平 的關系取決于一些附加的條件。有的學者認為,“貿易促進和平”的假定是與經濟關系 中的依賴類型相關的,對稱的相互依賴關系可以促進和平,而不對稱的相互依賴可能產 生更多的摩擦和沖突。(注:Katherrine Barbieri,“Economic Interdependence:APath to Peace or Source of International Conflict?”Journal of PeaceResearch,Vol.33,No.1(1996),pp.29—49.)還有的學者在實證研究中發現,相互依賴與 和平的關系取決于衡量變量的角度和范圍:如果從成本的角度衡量,相互依賴會導致國 際沖突的增加;如果從收益的角度衡量,相互依賴會降低國際沖突。(注:MarkJ.Gasiorowski,“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and International Conflict:SomeCrossnational Evidence”,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Vol.30,No.1(March,1 986),pp.23—38.)
    自由主義、現實主義和依附論關于相互依賴與和平關系的理論分歧在很大程度上起源 于相互依賴的定義問題。基歐漢和奈指出,在理解相互依賴的政治意義時,必須區分相 互依賴的敏感性和脆弱性。所謂敏感性“指的是某政策框架內做出反應的程度——一國 變化導致另一國家發生有代價變化的速度有多快?所付出的代價多大?”所謂脆弱性指的 是“如果存在更多的選擇,如果制定新的或完全不同的政策是可能的,針對外部變化進 行調整的代價是什么?”(注:羅伯特·基歐漢、約瑟夫·奈:《權力與相互依賴》(第 三版),門洪華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12—14頁。)簡單地說,敏感性描述了 一國感受外來變化的速度和深度,脆弱性反映了一國進行政策調整和改變的能力和難度 。
    相互依賴的敏感性體現了維持相互依賴關系所需要付出的代價,脆弱性強調了打破相 互依賴關系所需要付出的代價。這兩個方面反映了相互依賴對國家的影響以及相互依賴 條件下的權力關系。在現實政治中,國家間的相互依賴通常同時包含著敏感性和脆弱性 ,兩者很難被割裂。然而,正是這兩個不同的方面導致了相互依賴理論的根本分歧。
    自由主義傾向從敏感性的角度定義相互依賴,認為國家間關系越密切,國家感受外來 變化的敏感性就越高。當一個國家發生的事件能夠迅速地影響另一個國家時,這兩個國 家之間就存在著相互依賴的關系。相互依賴理論的開創人理查德·庫珀就是從這個角度 給出定義的,即“一國經濟發展與國際經濟發展之間的敏感反應關系”。(注:轉引自 樊勇明:《西方國際政治經濟學》,第58頁。)在貿易領域,當雙邊貿易額增加之后, 需求彈性(即相互依賴程度)的加深必將導致價格變動同步性(即一體化程度)的強化。理 查德·羅森克蘭斯等學者從兩個向度解析國家間的相互依賴,在縱向表現為雙邊貿易的 流量,在橫向表現為相關要素價格的變動程度。他們認為從敏感性角度能夠“比‘脆弱 性’或‘不脆弱性’更直接地揭示相互依賴的性質”。(注:Richard Rosencrance,“Whither Interdependence?”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31(Summer,1977),pp.425 —471.)
    現實主義學者則認為,相互依賴應該被理解為國家的脆弱性問題。相互依賴就是脆弱 性的相互關系,處于這種關系的任何一方在打破關系狀況時都需要付出極大的代價。而 且,這種代價的分配通常是不均等的,也就形成了依附的關系。肯尼思·沃爾茲認為: “國家間若存在高度的相互依賴,則意味著這些國家要經受住高度相互依賴所包含的、 常見的脆弱性,或受這脆弱性的影響”;因此,“我只要說,破壞相互依賴的關系要付 出昂貴的代價,意思也就說盡了”。(注:肯尼思·沃爾茲:《國際政治理論》,第126 、123頁。)大衛·鮑德溫(David A.Baldwin)也認為,相互依賴中所包含的“代價”不 是指進行某種交易時需要付出的費用,而是指這種交易發生變化時要承受的損失。(注 :David A.Baldwin,“Power Analysis and World Politics:New Trends versus Old  Tendencies”,World Politics,Vol.31,No.2(Jan.,1979),p.176.)
    在定義相互依賴的過程中,兩派學者實際上已經表明了他們關于權力與相互依賴關系 的基本看法。從敏感性角度給出定義的學者認為相互依賴是權力的替代。他們認為,現 實主義關于以國家為中心的“撞球”模型已經過時。“撞球”模型設想國家就像彈子球 一樣相互碰撞,每個行為者的運動力決定了最終的運行軌跡,而隨著國家間相互依賴的 加深,國際政治已經演變成“蜘蛛網”模型,就像小人國的士兵纏繞在格列佛身上的繩 子一樣,那些看似不起眼的企業的日常活動已經束縛了國家的行動自由,傳統的國家權 力觀已經過時了。(注:John A.Kroll,“The Complexity of Interdependence”,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Vol.37,Issue 3(September,1993),p.324.)相互依 賴帶來了一種全新的國際關系形式,其中任何國家的活動都必須取得其它國家的合作。
    從脆弱性角度出發的學者則認為,相互依賴本身就體現著某種形式的權力。這主要是 因為國家之間的相互依賴通常都是不對稱的,假設A國應付變化的能力高于B國,在雙邊 調整政策的過程中A國必須付出的代價也小于B國,這樣,A國就可以利用這種不對稱作 為杠桿,迫使B國做其本來不會做的事情——這就是權力。赫胥曼指出,國家能夠把來 自依附關系的經濟權力轉化為“政治壓力和特權”。(注:Albert O.Hirschman,op.cit .,p.v.)約瑟夫·奈也認為,不對稱性是“相互依賴政治的核心”,“誰能夠左右相互 依賴的對稱性,誰就擁有了權力”。(注:小約瑟夫·奈:《理解國際沖突:理論與歷 史》,張小明譯,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2年版,第283頁。)在他們看來,相互依賴本質 上無非就是相互的依附,依附就是缺少權力的表現,而權力就表現為獨立,因此,任何 國家都應該力爭減少自己的依附性,增加自己的獨立性。
        相互依賴的研究方法
    傳統的相互依賴理論基本上是以預期收益模型作為自己的研究工具的。近年來,學術 界運用博弈論方法和實證主義方法來研究國家間的相互依賴,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研究方法的改進加深了人們對國家間相互依賴的理解,同時也引起了更加激烈的討論 。
    (一)預期收益模型
    預期收益模型認為,相互依賴與和平的正相關性是無條件成立的,這是因為破壞貿易 將對所有參與國造成損害。所羅門·波拉切克(Solomon W.Polacheck)認為:“交戰的 代價將會隨著貿易水平的提高而增加。假設其它條件不變,貿易量越大,沖突的代價越 高,沖突的可能性越低。”(注:Solomon W.Polacheck,“Conflict and Trade”,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Vol.34,No.1(1980),pp.57—58.波拉切克認為這個 模型不僅適用于貿易關系,而且可以擴大到對國際投資、援助、對外交流的分析。)他 首先設定,一國的福利函數(W)由消費(C)和目前存在的沖突(Z)兩部分組成,即W = W(C ,Z)。而消費(C)是由產出(q)、進口(m)和出口(x)決定的,即C = q + m - x。他接著 指出,當更多的沖突帶來的收益等于沖突增加的成本時,一國的沖突水平處于最優狀態 。如果這個國家的進出口水平都很高,那么它進行沖突的成本也很高。在這種成本—收 益模型下,相互依賴水平越高的國家的最優化選擇是不挑起沖突。如圖1所示,當進出 口水平提高之后,沖突的成本曲線也相應地從AA’上升到BB’,于是,成本曲線與需求 曲線的交點(沖突水平的最優狀態)也從Z點移到Z’點。
    圖1沖突的最優狀態
    外交政策的成本與收益
    附圖D7O102.JPG
    波拉切克的模型十分直觀地反映了貿易與和平之間的關系。實際上從克略西、孟德斯 鳩、康德到科布登、安吉爾,傳統的“貿易和平論”都是建立在這一預期收益的邏輯基 礎上的。在此基礎上,一些學者還將相互依賴與未來貿易的預期相結合。其論證邏輯是 ,一國在決策戰爭與和平時,不會僅僅考慮現在的貿易收益和調整成本,還必須考慮貿 易的預期價值。一個國家盡管現時的貿易水平比較高,但對未來的預期比較低,這個國 家選擇戰爭的可能依然很大。相反,如果一國目前的相互依賴性不高,但對未來的預期 比較高,就可能選擇繼續維持和平的策略。如果一國現在的貿易和預期的貿易都不高, 那么發動戰爭的可能性就相當高了。(注:常欣欣:“和平與經濟相互依賴的理論考察 ”,《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01年第5期,第66—67頁。)
    (二)博弈論
    20世紀80年代以后,盛行于經濟學界的博弈論方法被引入國際政治經濟研究領域。然 而,博弈論并沒有解決學術界的分歧,反而引起了一場新現實主義和新自由主義的大論 戰。新現實主義者強調國際合作中的相對收益,而新自由主義者則強調絕對收益。約瑟 夫·格里科(Joseph M.Grieco)認為,國家的效用函數不僅包括自己的收益,而且還包 含自己的收益與伙伴國的收益之間的差距。其最終的效用函數應該是U = V - k(W - V) ,其中U代表效用,V代表自己獲得的報酬,W代表伙伴國的報酬,k是衡量“相對收益” 敏感度的系數。格里科強調,在國際合作當中,國家對長期的相對收益的重視勝于短期 的絕對收益,這樣就產生了“囚徒的困境博弈”和“僵局博弈”。對合作產生的外部效 應的關注,導致國家都盡力避免任何有利于其它國家的長期合作,“根據現實主義的觀 點,國家担心今天的朋友,可能成為明天戰爭中的敵人;担心今天共同獲益中獲得優勢 的朋友,可能成為未來更為危險的潛在的敵人。”(注:約瑟夫·M·格里科:“無政府 狀態和合作的限度:對最近自由制度主義的評論”,大衛·A·鮑德溫主編:《新現實 主義和新自由主義》,肖歡容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17頁。)
    珍娜·高娃(Joanne Gowa)和愛德華·曼斯菲爾德(Edward D.Mansfield)則認為相互依 賴對和平的影響是其它因素導致的附帶現象。他們指出,貿易能夠增進經濟效率,使國 家能夠把更多的資源投入軍事建設。然而,在無政府的國際體系中,強大對手的出現可 能抵消國家的這種傾向。如果把傾向作為國際行為的根源的話,趣味相投的國家之間更 有可能產生自由貿易的關系。高娃把這種現象稱為“貿易跟隨旗幟”(trade followsthe flag),也就是說貿易和相互依賴本身就是國與國之間政治關系的產物,是合作導 致了貿易,而不是貿易產生了合作。(注:Joanne Gowa & Edward D.Mansfield,“Power Politics and International Trade”,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Vol.87,No.2(1993),pp.408—420.)
    格里科的模型隱含了一個假設,即敏感系數k足夠大,以致于阻止了任何類型的長期合 作。這一零和博弈的假設遭到了新自由主義學派的當肯·斯奈德(Duncan Snidal)等人 的批駁,他們認為,只要相互依賴帶來的絕對收益足夠大,即使國家關注相互依賴帶來 的相對收益的分配問題,國際間的合作也有可能持續下去。(注:當肯·斯奈德:“相 對獲益和國際合作的模式”,大衛·A·鮑德溫主編:《新現實主義和新自由主義》, 第172—209頁。)格里科模型中存在的另一個問題是,他把國家間關系的狀態劃分為“ 合作”與“沖突”兩個選項,這未免過于簡單化,無法真實地反映國際政治經濟的現實 。至于高娃提出的“貿易”與“旗幟”的問題是一個典型的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她 并沒有說明為什么傾向是國際行為的根源,于是人們也可以反過來把貿易、經濟或社會 相互依賴作為國家間聯盟關系的基礎。
    詹姆斯·莫羅(James D.Morrow)指出,即使在敵對關系下,國家間的經濟交流仍然存 在。莫羅區別了不同種類商品的貿易關系,有些商品僅僅用于消費,有些商品能夠增加 對方的福利從而增強國家的實力,還有就是軍用品。軍品貿易表明國家間的相互依賴達 到了很高的水平。在這種情況下,當國家擴軍備戰的短期成本大于攻擊貿易伙伴所獲得 的長期收益時,貿易就能夠發揮威懾的作用。(注:James D.Morrow,“How CouldTrade Affect Conflict?”Journal of Peace Research,Vol.36,No.4(1999),pp.481— 489.)莫羅的研究表明,相互依賴與和平的關系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干預變量的選擇, 如雙方關注的重點、對待風險的態度、戰后的資源分配以及先發制人的收益等等。
    (三)實證主義
    實證研究的基本方法是收集歷史資料,提取變量、建立模型,然后通過回歸運算測量 變量之間的關系。到目前為止,這一領域實證研究的數量還不是很多,尤其是缺少令人 信服的研究成果。由于各人收集的數據樣本各異,對變量的篩選和定義不同,實證研究 的結果往往也是各執一詞、觀點各異。
    布魯斯·魯塞特(Bruce M.Russett)在1967年發表的《國際區域與國際系統:政治生態 學研究》被認為開創了相互依賴實證研究的先河。他采集了1945—1967年的數據,發現 存在貿易關系的國家之間發生戰爭的概率是沒有經濟聯系國家間的兩倍多。(注:Bruce  M.Russett,International Regions and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A Study in Pol itical Ecology,Chicago,IL:Rand Mcnally,1967.)不過他后來指出,這項研究存在缺 陷,例如國家的地理位置同時決定了貿易和沖突的水平,因而影響沖突的主要因素不是 貿易關系,而是地理位置。此外,這項研究還包括了很多殖民地與宗主國的關系,這兩 者間的貿易關系和沖突程度都很高。
    進入90年代之后,實證研究成為西方國際關系學界最時髦的方法。愛德華·曼斯菲爾 德在考察1850—1965年間的實證數據后指出,如果t—1年的貿易水平高的話,t + 5年 內爆發戰爭的次數會低于平均值。(注:Edward D.Mansfield,Power,Trade and War,Princeton 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4.)1996年,魯塞特同澤夫·毛茲、約 翰·奧尼爾和弗蘭西斯·奧尼爾共同發表的論文對1950—1985年的數據資料進行了回歸 計算,結論是“康德是正確的:當對外經濟聯系舉足輕重而行政機構受到制約,解決沖 突的非暴力規范統治社會時,國際沖突變得不可能。”(注:John R.Oneal & FancesH.Oneal,Zeev Maoz,Bruce Russett,“The Liberal Peace:Interdependence,Democracy,and International Conflict,1950—85”,Journal of Peace Research,Vo l.33,No.1(1996),p.11.)
    與此同時,有些學者利用實證研究的方法卻得出了不那么肯定、甚至是相反的結論。 彼得·沃勒斯丁(Peter Wallensteen)對1920—1968年的歷史分析得出了相當復雜的結 論。在整體上,大國之間的沖突隨著相互依賴的增加而下降,但這個趨勢在他分析的三 個時期中的表現并不一致,在不平等的貿易結構下,發生戰爭的可能最大,“領頭狗” 對經濟上依附于自己的“隨從狗”發動軍事干涉的概率很高。(注:Peter Wallensteen ,Structure and War:On International Trade,New York:Harper and Brothers,1973. 所謂“領頭狗”(topdogs)指的是體系中最重要的貿易國家,“隨從狗”(underdogs)指 的是受前者支配的其它國家。)馬克·高索洛斯基(Mark Gasiorowski)認為,貿易的收 益與和平之間存在正相關性,但如果把貿易的代價考慮在內的話,就會發現兩者間存在 逆相關性。(注:Mark Gasiorowski,“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and International  Conflict:Some Cross-national Evidence”,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Vol .30,No.1(1986),pp.23—28.)凱瑟琳·芭比埃麗(Katherine Barbieri)采集了1870—19 38年間的17,000對雙邊關系數據,發現相互依賴同軍事爭端之間存在正曲線關系。相 互依賴同時增加了合作與沖突的密度。(注:Katherine Barbieri,op.cit.,pp.29—49. )
        對相互依賴研究的評述
    從預期收益模型、博弈論到實證研究,這三種研究方法有助于加深人們對相互依賴現 象的理解,并使之科學化、理論化。然而,無論是預期收益模型、博弈論還是實證主義 方法,都沒有解決學術界關于相互依賴理論的分歧和爭論,有的方法本身就遭到了質疑 ,而有些人適用同樣的方法卻得出了大相徑庭的結論。
    預期收益模型的缺陷十分明顯。首先,它假定國家的行為都是理性的,能夠正確依據 成本和收益的計算來選擇合作還是沖突,而現實中決定國家外交政策的因素決沒有這樣 簡單。其次,它假定沖突預期的成本和收益可以度量和計算,這在現實中幾乎是不可能 的。第三,它沒有區分沖突的類型,實際上暴力或非暴力的沖突在頻率、性質和控制手 段方面存在著巨大的差異。
    博弈論的引入使國際政治經濟學關于相互依賴的研究更加深入、嚴謹,但是這一方法 的實用性仍然不足。這是因為研究者在篩選變量、建立模型的過程中往往會把一些無法 量化的重要因素忽略掉,而且這些模型通常有嚴格的條件限制,在千變萬化的現實生活 中顯得有些呆板。而且現有的博弈論模型都把國家作為一個抽象的行為體來處理,在研 究貿易、相互依賴與沖突、和平的關系時無法說明貿易決策同沖突動機之間的因果關系 。
    實證主義最能體現學術研究科學化的雄心,而且在一般人看來,建立在實證統計基礎 上的結論應該是最可靠的。然而,這種方法遇到的最大問題是概念和測量標準的不統一 。在如何衡量相互依賴的水平方面,有的學者選擇外貿總額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為標準 ,有的學者使用的是貿易集中度(雙邊貿易量/全球貿易量),還有的學者用貿易量、剛 性進口需求和出口—供應曲線組成一個綜合指標。在沖突的定義方面,有的研究把對象 局限在暴力和軍事沖突方面,有的研究涵蓋的范圍則要廣得多。概念不同,用于計算的 數值就不同;測量尺度不同,納入研究范圍的統計數據自然也不同;再加上各位學者選 用不同時間跨度的歷史資料,結果就是各說各的話、各唱各的戲,相互間很難進行比較 和討論。
    這種狀況說明,相互依賴理論發展到今天,雖然研究方法甚為先進,研究成果甚為可 觀,但仍然存在有待探索和挖掘的理論空白。在理論方面,現有的研究基本上都建立在 國家的理性人假定的基礎上,把國家作為相互依賴的基本分析單位。而事實上,在國際 相互依賴中發揮作用的主要行為者是非國家或次國家的行為體,如企業、個人、利益集 團以及政府部門和機構。其次,受“貿易和平論”的影響,現有的研究主要把貿易作為 衡量相互依賴的指標。而在當今世界經濟活動中,跨國直接投資已經把各國的生產、經 營和消費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與貿易相比,投資對于各國政治經濟以及國家間相互依賴 的影響更加深刻和顯著。因此,未來的相互依賴研究首先必須打破國家中心范式的桎梏 ,把國家分解開,研究各國國內行為體對國際關系的影響。其次,關于跨國直接投資的 理論空白提醒我們應該注意跨國公司在相互依賴中的地位和作用,這些龐然大物實際上 已經對當代世界政治經濟以及國際關系構成了巨大的沖擊。
    在方法論方面,由于受經濟學的影響,現有的研究存在片面追求量化和科學化的傾向 ,其結果是陷入數字的泥潭不能自拔。現有的很多研究仍然停留在相互依賴究竟能不能 減少沖突、促進和平這個古老的問題上,甚至把爭論的焦點集中在如何測量相互依賴、 如何鑒定統計資料的準確性之類的技術層次上。到目前為止,學術界還很少有研究能深 入國家內部,把相互依賴的形成機制、作用機理闡述清楚。在這些問題上,單純依靠預 期收益、博弈論和實證主義方法是很難奏效的,需要引入外交決策、國內政治、公共政 策等領域的政治學、社會學方法或者經濟學的公共選擇理論。
    總之,我們生活在一個越來越相互依賴的(全球化的)世界上,技術和資本這兩股力量 正在深刻地改變著世界經濟的面貌、國際關系的格局、國家的行為方式,甚至已經滲透 到我們個人的日常生活領域。然而,人們對于這一切的認識還遠遠不夠深入,理論的探 索才剛剛開始。在國際政治經濟學當中,關于相互依賴的研究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 踐中,都是一個值得關注的、亟待深入的領域。
    
    
   歐洲研究京51~61D7國際政治余萬20042004本文旨在評述國際政治經濟學關于相互依賴的理論和研究方法。文章指出,相互依賴 的敏感性和脆弱性導致了現實主義和自由主義在基本概念、相互依賴與權力的關系、相 互依賴與和平的關系等問題上的分歧。文章概述了相互依賴研究的三種方法,預期收益 模型、博弈論和實證主義,指出了現有的相互依賴理論在方法上存在的缺陷和空白,并 且提出了今后理論發展的方向。相互依賴/國際政治經濟學關于制度化安全合作與權力的自我約束問題在我為研究生開設的“國際安全合作研究 ”課程上展開過討論,葛肅昌、裘芳、余忠穩、任大慶、李鵬等同學的發言給了我很多 啟發。國防大學國際關系教研室孟祥青副教授對論文初稿也提出了寶貴意見,在此向他 們表示感謝。同良于海青
    女,1975年生,碩士,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列所助理研究員,100732  Gong Liutang & Xie Danyang
  (Guaghua School of Managment,Peking University;IMF Institute)This paper examines the efficiency in resource allocation in China. We estimate production functions at provincial level and use these functions to compute time series for the marginal product of capital and labor. We find that the dispersionin the marginal product of capital declines from 1970 to 1984 and then becomes stable afterwards whereas the dispersion of marginal product of labor declines initially but the trend reverse since 1993. We argue that this reversal may indicate any of the following:(1) a policy-driven labor magration adding to labor market inefficiency;(2)the presence of increasing returns in labor;(3)both capital and labor have become mobile since 1993.余萬里,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作者:歐洲研究京51~61D7國際政治余萬20042004本文旨在評述國際政治經濟學關于相互依賴的理論和研究方法。文章指出,相互依賴 的敏感性和脆弱性導致了現實主義和自由主義在基本概念、相互依賴與權力的關系、相 互依賴與和平的關系等問題上的分歧。文章概述了相互依賴研究的三種方法,預期收益 模型、博弈論和實證主義,指出了現有的相互依賴理論在方法上存在的缺陷和空白,并 且提出了今后理論發展的方向。相互依賴/國際政治經濟學關于制度化安全合作與權力的自我約束問題在我為研究生開設的“國際安全合作研究 ”課程上展開過討論,葛肅昌、裘芳、余忠穩、任大慶、李鵬等同學的發言給了我很多 啟發。國防大學國際關系教研室孟祥青副教授對論文初稿也提出了寶貴意見,在此向他 們表示感謝。同良

網載 2013-09-10 21:46:44

[新一篇] 盲視與洞見  ——趙樹理建國后小說創作的修辭行為分析

[舊一篇] 看待歷史過程的形態觀和文明觀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