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之交的哲學:危困、定位、出路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世紀之交,世界格局正在發生大變動,中國社會正在發生大轉型。在這歷史轉型時期,哲學的地位、作用等也發生了全方位的轉換。因而哲學發展及其前景成為人們極為關注的熱點問題。
      一
  自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社會進入了轉型期。在社會轉型的初期,實踐標準的討論,哲學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唱了一曲輝煌壯麗的歌。自此以后,隨著市場取向改革的深化,哲學陷入了危困之中,失去了昔日壯麗與熱血。其表現許多文章都做了精彩的描述,本文不再多敘。但危困之因,盡管人們多有分析與評說,我們認為還應從深層次上發掘找到危困之因,才能給世紀之交的哲學以新的定位并指點其出路。
  (一)計劃經濟體制的瓦解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是哲學危困的根本原因。中國改革發端于經濟領域,其實就是向計劃經濟體制進行開刀,使之逐步變為市場經濟體制。實行計劃經濟體制是我國照搬照抄斯大林經濟模式的結果,盡管這種經濟模式在建國初期起到積極作用,但總體來說并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內在要求,不利于資源的合理配置。因此計劃經濟體制自然成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對象,經濟體制改革目的就是變計劃經濟體制為市場經濟體制。由于計劃經濟體制受到了猛烈的沖擊,致使與之相適應的哲學理論,便失去存在的根基和土壤,陷入了危困的狀態。客觀地說,我國計劃經濟體制是照抄照搬斯大林的模式,我國的哲學體系及其研究方法等也是照搬照抄原蘇聯的。因此經濟體制的轉型必然引發和要求哲學的改革,但由于這些年經濟體制不斷深化,市場經濟體制正逐步取代計劃經濟體制,而哲學改革不但沒有與之同步,而且停止不前,其必然在發展中出現危困。可是世紀之交的哲學危困是有著深刻的經濟根源的,也是社會存在對社會意識形態的一種決定作用的表現。
  (二)知識分子的市民化運動的負面影響,是哲學危困的重要原因。社會轉型造成了知識分子角色的轉換,因而這種角色轉換的力度、廣度都是相當深刻的。中國知識分子開始脫離走了兩千多年的“學而優則仕”的道路,走向經濟生活,走向市民社會,去追求和實現知識的價值。這就形成了當今中國知識分子市民化運動。這種市民化運動,既是一種觀念和文化,更是一種行動,用一句時髦的語言說就是“下海”。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知識分子市民化是一種進步,這本無可厚非。但在知識分子界則是太急太過了,太追求功利主義了,正因為如此在市民化過程中出現了一系列的負面影響。一是越來越多的哲學工作者不安心清苦的哲學研究,不安心嚴肅的哲學創造,則紛紛“下海”經商,告別了哲學研究。原來哲學研究領域出現了人才流失、人心浮動,身在哲學心在“商”的情況。二是市民化引發了哲學工作者的功利行為和浮躁之風,不坐冷板凳認真研究,而是追求名利、為評職稱編造論文和著作,至于哲學的發展及事業則不在思考之例。這樣哲學在發展中必然要陷入危困,出現生存危機。
  (三)原哲學體系、原理、結構自身中的問題和弊端,是哲學危困的內在原因。目前哲學危困是眾人皆知的現實,但我們不要把危困原因全歸罪于外界及社會原因,更不要怨人們對哲學的告別和不信仰,而應冷靜地思考一下哲學自身的原因。近些年來我關于哲學危困、前后發表了六、七篇文章,但大都是尋覓的是社會原因,其實這對醫治哲學危困很不利。近期在閑暇之余才認真反思了哲學自身,深深地感到哲學危困與哲學自身的弊端緊密相連。
  1、官辦哲學。靠計劃經濟支撐生存。以往哲學確實很輝煌, 其實它是由政府包攬和官辦的,靠計劃經濟的“計劃”而生存的,其繁榮也是虛偽的繁榮。所以一有政治運動,其必然沖鋒在前,大批判由哲學開路,哲學講的是政治,犧牲的是科學,長期下去哲學必然出現危困。
  2、哲學處于社會文化的中心, 由于中國傳統文化及前些年以階級斗爭為綱所致,把哲學地位擺得不適當,太高了,使之一直處在社會文化的中心、主流、中堅位置,進而使從事這些研究的工作者也自覺不自覺地成為主流文化的中堅。社會轉型,經濟、科技、商業、管理等文化成為社會文化的中心,哲學等人文科學回落到社會事業的邊緣。實事求是地說這是社會的進步,是歷史發展的大趨勢。哲學從社會文化中心到哲學邊緣化,并不是哲學及哲學工作者的失落,而是找到了應屬于自己的歷史方位。
  3、哲學自身知識結構的不合理。有些人說我國哲學是政治哲學,仔細一想這是有道理的。我國哲學就其知識結構及內容是不合理的,多的是政治說教和倫理的規范,少的是經濟、科技等自然科學知識。所以在目前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及世界科技大發展的情況下,哲學的使用價值和功能被人普遍地懷疑,真是遠離社會火熱的現實了。
  4、“左”的余毒和心態。客觀地說在改革開放前, 哲學更多地承担政治任務,哲學和哲學工作在做出重大貢獻的同時,其實也付出了許多犧牲,時至今日還在消化由歷史原因留下的苦果。這就是哲學研究中“左”的余毒和“左”傾的心態。對過去我不想多說了。就是改革開放這幾年的哲學發展,也總是伴隨著“左”的政治性的指責,總有些人以正統者自居對別人左右開攻地批評,到今日我們也不能說這個問題就解決了。
  5、哲學回應方式的問題。 任何科學都是通過回應歷史和現實而獲得自身的生存發展并體現其價值。哲學做為一門科學,它是通過反思來回應歷史和現實,而不是簡單地解釋和說明,這些年我們哲學已忘掉了反思現實的任務,把自己等同于其他經驗科學而停留在操作層面上,以往的“學哲學、用哲學”,或“學用結合”等就是對哲學的貶低,使哲學淪為了現實的婢女。
  總之,在世紀之交哲學危困了,不管哲學及其哲學工作者愿不愿意,這已是不可否認的現實。但我——一個哲學工作者對此還是愿意接受這個嚴峻的現實,也要迎接這個尖銳的挑戰。因為從社會歷史進步來說,這種危困是必然的,它不是死亡而是新生,危困這不過是新生前的痛苦,黎明前的黑暗。市場經濟是多文化的經濟,它是不會拒斥高品位,是時代精神精華的哲學的,二者聯手必將孕育一個新的哲學。
      二
  從前面對哲學危困之因的探源,或是人們對哲學的發問:哲學地位何在?哲學還有沒有用?其實這些問題集中到一點就是當代中國哲學的定位。哲學定位其實就是準確認定哲學在當今社會和文化中的地位、作用。反過來說,目前哲學在發展中出現危困,也是根源于以往對哲學不科學、不準確的定位。
  要準確定位中國哲學,首先要確定以下幾個前提:
  1、堅持哲學這門科學的特點和功能, 不把哲學等同于其他經驗科學和實用科學,任何時不忘哲學的科學性。
  2、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指導, 并在堅持的前提下積極發展和推進,做到堅持和發展的有機統一,把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創造新的形態。
  3、哲學要立足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實踐,一方面回答、解釋、反思發展市場經濟中問題,另一方面從市場經濟的肥壤沃土中吸取新的養料,豐富和發展哲學,改變哲學內容陳舊、例證老化的現狀。
  4、使哲學成為既具有中國特色, 又反映市場經濟和工業文明本質,為我國順利實現社會結構轉型提供有效服務的人文精神。
  如果這幾個前提成立,對世紀之交的哲學可做這樣的定位:堅持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指導,把握哲學的科學本質,根植于我國社會轉型及改革開放發展市場經濟的現實,構建有中國特色的哲學。
  由此可見,哲學的危困并不是哲學在總體上的危困和無用,而是照搬照抄前蘇聯并深打計劃經濟及“左”傾印記哲學的危困。其實從人類思想發展史看,每當世紀之交,思想、文化、哲學等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危困,一是由這些思想理論自身發展所致,二是由世紀之交人們的世紀末心態所造成的。就哲學來源,在上世紀下半葉開始,及象維特根斯坦、海德格爾這樣的哲學大師都發出了“哲學的終結”,“哲學的死亡”的斷言。后現代主義者又說這是必然趨勢。實際上時至今日哲學既沒有終結也沒有死亡。事實已有力證明,哲學仍有希望,人類還需要哲學。
  西方國家某些哲學大師發出“哲學死亡”的斷言,他僅是世紀末意識或心態的一種扭曲反映。在我國出現的哲學危困只能以嚴重于西方國家,皆源于世紀之交的變革及我國社會的雙重轉型,即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轉型。但不論如何,我們相信,二十一世紀也不能拒斥哲學,市場經濟和工業文明不歡迎的是與計劃經濟和農業文明相適應的哲學,歡迎和需要的是反映市場經濟和工業文明的哲學。
  這就是我們給世紀之交的哲學定位。馬克思曾說:“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精神的精華”。哲學是如此高雅的精神食糧,人們是沒有理由也不可能不食用的。哲學是什么?哲學就是智慧。人到任何時候都不會拒斥智慧的,不拒斥智慧當然不能與哲學告別。這里就要求哲學必須是時代的精華,必須給人以智慧。哲學只有成為時代精神,只有滿足人的智慧要求,才能擺脫危困,走向繁榮。
  這就給處于世紀之交的哲學工作者提出了嚴峻的課題和艱巨的任務:
  第一,立足現實,領會社會轉型期的中國及當下時代歷史唯物論是從現實生活出發的。歷史唯物論中的“物”就是生活實踐。在世紀之交,哲學工作要為治困而學,就要立足于時下這活生生的生活現實,立足于改革開放發展市場經濟的實踐。立足現實才能領會世紀之交的中國及時代。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哲學工作者不深刻領會當下時代,顯然生產不出來時代精神的精華。
  領會世紀之交的中國,一要領會中國文化傳統,分清其精華與糟粕,以實現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哲學及西方哲學的三者有機結合和統一,哲學如果背離中國文化傳統,其存在也沒有堅實的根基。二要站在跨世紀的高度來領會時代。當今時代簡單說是兩個字:“變”,大變革、大變化;“多”,變向多極、多元、多維。哲學工作者對時代的領會不是一個人所能完成的,要集體攻關,多人領會,相互領會,相互啟發,才能完成自己的領會,這樣才能掌握并建構時代精神的精華。三要從社會發展規律的視角領會中國。表淺地看,中國正在社會轉型,改革開放及發展市場經濟。哲學工作者停留在這個淺層次上是不夠的,還要看到為什么及其發展趨勢的走向,再從規律層次進入思想層面,升華為哲學。此種哲學才能滿足世紀之交人的精神需要,以滿足多變時代面對多元哲學選擇的人對智慧的需求。
  第二,哲學工作者要盡快改變自己的知識結構,學習新知識。我國哲學工作者知識結構不合理,不懂經濟和科學技術、自然科學等知識是較為普遍的現象。中國社會發展的現實及中國知識分子角色的轉變,要求每個人必須懂經濟和自然科學技術知識。我國社會轉型最根本的推動力是經濟體制的轉換。中國哲學的轉換所面對的是此,根源的是此。這就要求每個哲學工作者必須熟悉和掌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理論和知識。哲學工作者如果不懂經濟市場知識,既不能立足現實,也不能領會中國現實及走向。除此,哲學工作者還要學習和了解當代科學技術方面的知識,這對醫治哲學危困,改變哲學工作者現狀,使之理性地、健康地市民化是有積極意義的。
  第三,哲學工作者應改變傳統的思維方式,以新的思維方式豐富和推進哲學。以往哲學及其研究是與計劃經濟相適應的,計劃經濟是縱向的,長期計劃經濟的積淀與陶冶,造成了哲學研究工作者縱向式的思維方式及研究方法。這種思維方式體現在哲學研究中,往往是把人自身與外部世界分離開來,重視外部世界的歷史而不重視其現實,重視外部世界客觀規律而不重視其現實的運動。這種思維方式使哲學遠離社會火熱的生活,使人們對哲學產生了一種疏離感。市場經濟是橫向的它決定和要求人們變縱向思維為橫向思維,實現縱向思維與橫向思維的有機結合。這種思維方式和特點,不在于執著地研究外部事物發展的內在規律,而在于研究外部事物的現實及目的性。哲學工作者思維方式實現這種變革,堅持縱向思維與橫向思維的有機統一,有利于哲學研究立足現實、研究現實、反思現實,使哲學從天國回到人間,其內容更豐富,邏輯更嚴緊,材料更新鮮,哲學也就更富有生活價值意義和指導作用。
      三
  對哲學的社會作用和功能,愛因斯坦在《物理學的進化》中說過這樣一段話:“哲學的推廣必須以科學成果為基礎,可是哲學一經建立并廣泛地被人們接受以后,它們又常常促使科學思想進一步發展,指導科學如何從許多可能的道路中選擇一條路。等到這種已經接受的觀點被推翻以后,又會有一種意想不到和全新的發展。它又成為一個新的哲學的源泉。”哲學是有用。哲學的危困不等于哲學功能的喪失。發揮哲學的功能,再現昔日的輝煌,當務之急是找出一條出路,使哲學擺脫危困。從我國社會現實及哲學現狀看,哲學走出危困最快捷、最直接、最有效的出路之一,就是建立市場經濟哲學。
  任何時代的哲學都是以現實經濟基礎為存在的依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我國經濟生活的主旋律,既是它動搖和改變了以往哲學的地位,當然也要求我們建立與市場經濟適應的哲學,唯有此才能使哲學走出危困。我們提供建立市場經濟哲學并不是把哲學市俗化,而是有著深刻的理性依據,并經過哲學反思的。
  站在世紀之交,反思過去百年歷史,你是否注意到了一個不容否認的現實,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都采用的是市場經濟形式,社會主義國家原來都實行計劃經濟形式,但在兩種制度的競爭中處于劣勢,有的國家在放棄計劃經濟形式的同時,也放棄了公有制,采取了私有制加上市場經濟的模式。我國也面對現實,在放棄計劃經濟體制的同時仍堅持公有制,實行公有制加上市場經濟的新模式,這是當代馬克思主義者鄧小平的偉大貢獻。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兩種制度的競爭,后者可以說是處于不利地位,但從深層次看這并不是社會根本制度的問題,不是社會主義根本制度不如資本主義根本制度,而是計劃經濟形式不如市場經濟,因此我們國家選擇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市場經濟不是當今世界各強國的主體經濟形式嗎?這不就是我們哲學工作者要面對、要關注的第一大現實嗎。因此說當今時代是市場經濟的時代。
  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中國的一場深刻革命,它帶來了社會各個領域、各個方面的變革,當然也帶來了哲學的變革。哲學要發展就要面向市場經濟,同中國市場經濟相結合,哲學工作者要下凡入“市”,哲學的“產品”也要納入市場經濟的軌道,哲學“產品”的消費者不僅是“官”,更多更主要的是市民,消費者是上帝。市場經濟需要哲學的升華和指導。中國要在世紀末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我們哲學應在這個實踐中發揮智慧哲學的作用,建功立業,使哲學在市場經濟的土壤上走向繁榮和壯麗。由此可見,建立市場經濟哲學,既是跨世紀的任務和需求,也是中國社會轉型的必然。
  基于上述的思考,就會得出創立市場經濟哲學是當今社會的本質要求,是擺脫哲學危困的出路之一。對世紀之交,思想者稱為“信仰時代”、“理性時代”;實干者稱為“冒險時代”;哲人稱為“分析時代”、“啟蒙時代”。其實,縱觀全球,冷視現代文明,可以說我們的時代是“市場經濟時代”。人類就是在市場經濟作用下告別農業文明走向工業文明,中國是在市場經濟作用下告別廿世紀走向廿一世紀。經濟關系是歷史決定性基礎,一切社會變遷及一種思想的終結,一種思想的新生,其終極原因都根源于各個時代的經濟。中國興旺及順利進入廿一世紀寄希望于此,哲學的發展與繁榮,也寄希望于創立市場經濟哲學上。簡單地說,哲學回答了發展市場經濟過程中所提出的問題,或者是哲學為發展市場經濟提供前人所沒有提供過的智慧,哲學就與市場經濟水乳交融了,哲學由此就走出了危困,形成了自己的新的形態、新的體系。
  馬克思說:“分析經濟形式,既不能用顯微鏡,也不能用化學試劑。二者都必須用抽象力來代替。”這時的抽象力就是哲學方法、哲學思維。市場經濟既是一種實踐,更是一種文化和價值觀念。搞哲學的需要懂得市場經濟理論和知識,讓哲學吸收新的養料,搞經濟的需要科學的哲學價值標準和思維方式,以便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踐中,按客觀經濟規律辦事,并在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這樣,哲學工作者與經濟工作者,經濟理論研究者在發展市場經濟上形成共識,聯手發展各自的理論和學科,從而使哲學這個遠離經濟基礎的理論切切實實地回到現實,并以市場經濟為基礎,從而使哲學成為人們最愿消費的高品位精神食糧,是市場經濟時代最寶貴的精神的精華。
        (作者單位系黑龍江省委宣傳部、黑龍江省委黨校)
              (責任編輯、校對 戰濤)*
  
  
  
蒲峪學刊齊齊哈爾14-18B1哲學原理祝福恩/郭毳/宋琦19961996 作者:蒲峪學刊齊齊哈爾14-18B1哲學原理祝福恩/郭毳/宋琦19961996

網載 2013-09-10 21:54:24

[新一篇] 世紀之交的兒童文學回顧與前瞻

[舊一篇] 世紀之交的回顧與展望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