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談:中國詩歌與音樂關系  研究“活”的詩歌史、文學史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詩詞曲與音樂的關系是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但是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被忽視了,只有少數幾個人在做。中文系的人偏于文學研究,這就把自己束縛在了十分狹小的范圍內,很難找到新的學術增長點。最近出版的文學史著作,應當說較前有了一些進步,但如果能從音樂的角度研究詩詞曲,很可能會使韻文研究取得新突破,大有可為。
   一
  古代詩詞曲最早都是合樂可唱的,不是供文人案頭把玩的東西。所以研究詩歌的發生、發展,要充分考慮其歌唱因素。而且古代往往歌與舞不分,研究詩歌不考慮歌與舞及其表演方式,就連看似最簡單的詩句也弄不明白。
  舉一個例子:“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是一首婦孺皆知的作品。但不少注本(例如朱東潤主編的《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都說這是汪倫唱著歌來為李白送行,邊唱邊用腳打著拍子。這怎么能體現出他的深情呢?好像很悠閑得意的樣子。其實踏歌是一種集體歌舞,要多人連袂、踏地為節,一般還要圍成一個圓圈,邊旋轉邊唱,不是一個人能完成的。汪倫組織這么多人連袂踏歌,為李白送行,這還不足見情深么?
  再如,《花間集》中收有五代孫光憲的《竹枝詞》,均為七字句,用前四后三的句式,前四字后小字注“竹枝”,后三字后注“女兒”。胡震亨《唐音癸簽》說,“破四字,和云‘竹枝’;破三字,和云‘女兒’。”其實竹枝詞的演唱方式是手搖竹枝歌唱,在唱前四字時,搖晃手中的竹枝,發出“刷刷刷刷”的響聲,或以竹枝(舂牘)頓地,有節樂的作用,也有伴奏的作用;在唱后三字時,用女聲合唱,而不是唱“女兒”。每句如此,反復輪唱,是十分好聽的。白居易“蠻兒巴女齊聲唱”、“前聲咽斷后聲遲”,蘇轍“連舂并汲各無語,齊唱《竹枝》如有嗟”等,都部分提示出竹枝詞的演唱方式。竹枝詞源于隋以前巴蜀、沅陵、荊襄一帶土人執竹竿歌舞送葬,所以唱起來很悲哀。顧況說:“巴人夜唱竹枝后,腸斷曉猿聲漸稀。”劉禹錫說:“個里愁人腸自斷,由來不是此聲悲。”白居易說:“唱到竹枝聲咽處,寒猿晴鳥一時啼。”而這樣悲切的聲音,很容易引起客居他鄉的文人的思鄉之愁。特別是從北方被貶到西南的文人,還會聯系自身的遭際。劉禹錫在竹枝詞中說:“南人上來歌一曲,北人陌上動鄉情”,“今朝北客思歸去,回入紇那披綠羅”。這里的鄉愁,就是從竹枝詞的歌聲引發的。蘇軾在竹枝詞中說:“北人墮淚南人笑”,他的弟弟蘇轍說:“不知歌者樂與悲,遠客乍聞皆掩泣。”不了解竹枝詞音調的特點,對這類描寫就很難理解,為什么南人唱歌北人哭泣?
  我國古代有唱喪風俗,簡單說就是在喪儀時唱哀歌、挽歌。《牡丹亭》“鬧殤”一出,寫杜麗娘死后,春香哭唱[紅衲襖],小書僮稱贊她“哭得好”,徐朔方先生的注本沒有注,許多人就不懂:“哭”怎么還有好不好之分?我們看唐傳奇《李娃傳》,滎陽生被老鴇設計趕出妓院,以給人唱喪為生計,在與另一唱喪者的較勝中,“舉聲清越,聲振林木,曲度未終,聞者xū@①欷掩泣。”這就是“哭得好”。挽歌在我國詩歌史上有重要地位,漢族唱挽歌的風俗后來與少數民族同類風俗互相影響,又吸收了佛教儀式和佛教音樂,對戲曲的形成、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這些,都有待于我們深入研究。
   二
  的確有一部分詩詞是不供歌唱,只供吟誦,甚至只供閱讀,給人看的。這樣,我們就要研究,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唱,什么時候吟誦,什么時候讀,什么時候讀但不讀出聲來,只是閱、看?這些以不同的方式存在的詩歌,互相之間有什么關系?格律詩的出現,與唱詩、吟詩有什么關系?這些問題搞明白了,中國詩歌史就活起來了。例如剛才提到的踏歌,現在西南少數民族中還在流行,或稱踏歌,或稱“打歌”。所以,對古代詩歌的研究,照樣可以用田野考察的資料進行佐證。當然,田野材料用起來一定要謹慎,要搞清楚文學發展的時間順序和邏輯順序的關系,要甄別材料的可信程度,等等。
  什么叫田野考察?河南大學教授華鐘彥先生生前致力于詩歌吟誦的研究,帶著一個錄音機,把當代著名學者如唐圭璋、夏承燾、王季思、任半塘、程千帆、錢仲聯等人吟詩的聲音錄下來。日本學者黑川洋一帶唐詩考察團到河南洛陽、開封考察,華先生在車上和黑川先生一起吟詩。這就是田野考察活動。當時還有人對華先生的研究不理解,甚至譏笑他。現在知道,華先生其實是很有眼光的。這既是聲詩研究的田野考察,也是搶救文化遺產,因為會吟詩的人越來越少了。
  20年代,受“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影響,胡適、周作人、劉半農、顧頡剛等一批學者征集民間歌謠,功不可沒。但限于當時的條件,他們的活動多局限在征集歌詞,而未能把聲音記錄下來。這與古代的樂府機關只能記錄歌詞,不能記錄唱法是一樣的。然而,純案頭的歌詞和實際演唱相差很大。例如西南侗族的“攔門歌”,青年男女身著五顏六色的民族服裝,邊唱歌邊表達愛情,有動作,有表情。看這種場面,和閱讀歌詞的感受完全不同。只有在這時候,我們才能說:帝王和上層文人的詩句,與下層民眾如放牛娃、乞丐、妓女的歌謠,具有同等的研究價值。在案頭上,很難感受到這一點。以今觀古,有些作品,我們認為很優秀,也許在當時不大受歡迎;反之,倒是一些“下里巴人”的土歌,在當時流傳很廣。
  這樣說,絲毫沒有貶低文人作品的意思。劉禹錫的竹枝詞,就是對民歌的改造和提高。王維的《陽關三疊》,及“旗亭畫壁”的故事,都反映出文人詩歌由于被傳唱廣泛而大行其道的事實。李白擅歌行體,歌詞寫得瀟灑奔放、才氣橫溢。但究竟是怎么唱的?唱出來產生了什么影響?人們知道得不多。
   三
  文學史上有一個有趣的現象。詩本來是能唱的,到后來大家漸漸不唱了,就出現了詞;詞最初是能唱的,到后來不大唱了,就出現了曲;可是曲到后來也不唱了。看來文學脫離音樂是一個總的趨勢,而且是以文人的介入為契機的。也就是說,民間總愛用唱來表達他們的思想感情,而文人總愛用文來表達感情。我們再看,從樂府到擬樂府,從供說話人說書用的話本到擬話本,都是文人參與的結果。文學性強了,詞句漂亮了,是一種提高,但卻不能唱了,不能演了。其中的功過是非,不容易說明白。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戲曲作品中不能上演的作品,不是好作品。
  這使我想起當代戲曲衰落的原因。元明清時代,戲曲為什么繁榮?在許多原因中,有一條是很重要的,就是戲曲所唱的“曲”,就是當時的流行音樂。在受歡迎的流行音樂中插進說白、用腳色表演故事,那還不更受歡迎?現在的戲曲和流行音樂完全脫節,唱的曲只有少數人欣賞,不衰落才怪。從這點來看,戲曲的出路有兩條:1.保留部分傳統戲曲劇種劇目為“博物館藝術”,就是日本叫做“文化財”的藝術,供研究和少數人欣賞;2.在流行音樂的基礎上,創造一種新戲曲。
  戲曲改革,以前有人嘗試過,但成功得不多,往往被譏笑為“話劇加唱”。這類戲曲取消韻白和傳統的“四功五法”,但唱腔還大體依照原劇種。這就變成了“四不像”。老年人不喜歡,說這不是戲曲了;青年人也不喜歡,說你唱的還是老調子。我認為戲曲改革的步子還應該再大一些,再徹底一些,以流行歌曲為基本曲調,采用電影、電視劇的故事扮演方式。名稱可以叫“新歌劇”(傳統戲曲,以往就是被外國人叫做歌劇的,“五四”時也有國人稱戲曲為歌劇),也可以暫時不考慮名稱,但千萬不要叫“改良京劇”、“改良豫劇”之類。
  中文系出身的人研究音樂與詩歌的關系,存在一個知識更新,或叫調整知識結構的問題。不懂音樂,不懂音樂史,很難進行研究。音樂學是很專門的學問,諸如宮調、詞牌、曲牌、詞譜、曲譜、聲樂、器樂,等等,許多東西都很難懂。不下功夫學,就難以入門。但只要下了功夫,就能懂,起碼懂一些,這就比完全不懂要好。
  字庫未存字注釋:
   @①原字虛加欠
文藝研究京97~121J1文藝理論康保成20022002“中國詩歌與音樂關系”學術研討會由本刊編輯部與首都師范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于2002年4月20日——22日在北京聯合舉辦。來自全國高校及科研機構的40余名專家學者就中國詩歌音樂本質問題、歷代詩歌發展與音樂之關系、樂舞詩的產生與社會活動、詩詞曲的內在聯系與社會生活等問題進行了研討。在討論中,來自詩歌理論界、音樂理論界的學者打破學科界限,各自從詩、樂角度對詩歌與音樂關系問題及中外詩歌與音樂關系問題進行了學術交流及個案介紹。大家共同認為,這種邊緣與交叉學科的學術交流極為寶貴,值得重視。在文學藝術研究中,既包含學科的本質問題又與相關學科關系密切;在研究方法上,既保持學術傳統,又有創新精神,從詩歌的角度研究音樂,從音樂的角度研究詩歌,會產生新的學術增長點。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從藝術本質及相關性方面對各藝術門類進行理論思考與研究值得關注。本期特編發此組短文,以饗讀者。康保成 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 作者:文藝研究京97~121J1文藝理論康保成20022002“中國詩歌與音樂關系”學術研討會由本刊編輯部與首都師范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于2002年4月20日——22日在北京聯合舉辦。來自全國高校及科研機構的40余名專家學者就中國詩歌音樂本質問題、歷代詩歌發展與音樂之關系、樂舞詩的產生與社會活動、詩詞曲的內在聯系與社會生活等問題進行了研討。在討論中,來自詩歌理論界、音樂理論界的學者打破學科界限,各自從詩、樂角度對詩歌與音樂關系問題及中外詩歌與音樂關系問題進行了學術交流及個案介紹。大家共同認為,這種邊緣與交叉學科的學術交流極為寶貴,值得重視。在文學藝術研究中,既包含學科的本質問題又與相關學科關系密切;在研究方法上,既保持學術傳統,又有創新精神,從詩歌的角度研究音樂,從音樂的角度研究詩歌,會產生新的學術增長點。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從藝術本質及相關性方面對各藝術門類進行理論思考與研究值得關注。本期特編發此組短文,以饗讀者。

網載 2013-09-10 21:46:54

[新一篇] 竹林七賢若干問題考辨

[舊一篇] 筆談:中國詩歌與音樂關系  詩樂關系之我見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