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感與期望  ——也談長篇小說創作現狀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進入90年代以來,長篇小說創作日呈上升趨勢,即就眼見所及,叢書、套書不下幾十種,書店、書攤擺得琳瑯滿目,長篇小說大有在當代文壇獨領風騷之勢頭。
  新時期文學發展至今,已整整19個年頭。開始是短篇小說一馬當先,其后是中篇小說陡然崛起,如今長篇小說迎頭趕了上來,也實屬勢所必然。作為“時代的史詩”(別林斯基語)的長篇小說,是一個民族、一個時代文學成就的重要標志,在文學的興盛繁榮中,缺少了長篇小說這重要一環,顯然是不可想象的。
  但縱觀近年來長篇小說的創作現狀,情形卻并不令人樂觀。專業作家在寫長篇,非專業作家也在寫長篇,出版社在出長篇,二渠道也在出長篇,這種有興者均可介入的情形,使長篇領域成了文壇熙熙攘攘的自由市場。因而在繁榮的背后,也包孕了不少的問題。最為顯見的是,每年300多部長篇小說中,為文壇內外普遍看好的為數寥寥; 同類題材的作品中,藝術質量參差不齊幾近天壤之別。把造成此種景況的原因歸結為商品大潮的沖擊與影響,雖然不無道理卻又失之簡單。更主要的原因,恐怕還在于文學界自身。
  客觀地看長篇小說現狀,可以說充滿了一種過渡性特征:從創作方面看,不少人普遍意識到長篇文體的重要,卻還沒能做到有力而獨到的把握;創作中都力求打破傳統范式,但走向哪里又游移未定;從出版方面看,國家出版機構依仗名號吸引作者,非官方出書渠道施用高酬抓取書稿;一個看作者重于看作品,一個求利潤甚于求文學。這些都使得長篇小說成書容易,出書也容易,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長篇小說數量劇增而質量下降,繁榮之中的含金量并不很高。
  長篇小說這一強力文學形式的切實振興,需要社會文化氛圍的健康發展,需要文學創作方面的漸次蓄勢,因而經由一個適當的過渡時期在所難免。但經過包括創作主體、接受主體在內的各個環節的共同努力和積極調整,促進長篇小說縮短過渡期和走向成熟期,卻是可能的。作為一個忠實的文學讀者,我理解長篇小說的現狀,更寄望于長篇小說的未來。愿就心目中的長篇小說略述己見。
  首先,我期望那種由一定的典型沖突揭示出深廣的時代生活的長篇小說。關于長篇小說,別林斯基曾用“我們時代的史詩”稱譽其分量,茅盾則以“描繪生活的長河”賞贊其容量。這些文學大家所表述的,實際上是人們對長篇小說約定俗成的基本看法。長篇區別于短篇、中篇的,不只是字數多、篇幅長,它應當而且必須提供更為深博的社會生活,更為典型的人物形象,而這一切又都取決于典型沖突的精心營構,經由作者自己所掌握的素材對人的諸種關系和整體世界進行深入的開掘和詩意的展示,由創作主體的“這一個”折射出時代的光輝和時代的精神,讓讀者讀有所得,識有所見,心有所動,情有所感。而我們的一些長篇小說,與這樣的要求相距甚遠,尤其是近年來以家族歷史、個人經歷為內容的長篇,作者大都著眼于與家、與“我”有關的生活天地,較少注意它在生活容量上的承負能力,甚至懶得打通個人生活與社會生活的諸種關聯,使所寫的內容相對封閉,近乎于一種孤影自憐、孤芳自賞。如此來寫與更多的人沒有干系又不感興味的生活,真不知能贏得多少讀者?我總以為,長篇創作中的這種題材上的家族化、個人化的傾向,不只是創作主體走向個人體驗、自我表現的反映,它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些作家生活積累貧弱而又感覺良好的一種表現。
  其次,我期望那種在生動的生活畫面上蘊含了作者獨到的人生思索的長篇小說。長篇小說是最能發揮作者的才情與性情的文學形式,因而它有理由更多、更好地表現創作主體的藝術造詣和人生思考。作家只有在描述生活的同時思考生活,面對現狀的同時懷揣未來,他才可能做到立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一部長篇小說的創作,更應該是思想性與藝術性有機融合的結晶,如其中只有生活事象的流動而無精神內力的運行,即便生動也若無根的浮萍。就讀到的一些現實生活題材的長篇小說來看,欠缺思想的蒸騰似已成為普遍的問題。多數作品都是急切切、忙匆匆的生活熱流的跟蹤描述,很少觸及到現實內里隱藏更深的復雜神經,熱鬧之中給人一種輕飄飄的感覺。近來也出現了另外一種情形,即個別愛思考的作家,不斷在作品中表現一種過于超前的厭世情緒,對正在行進的現代文明持一種消極排斥態度,以其非歷史性的人生思索表現出明顯的偏執性。看來在長篇創作中,思想內蘊不足的有一個如何加強精神貫注的問題,而那些精神走向上有所偏失的也有一個如何矯正自我的問題。
  第三,我期望那種與描述對象相得益彰又有推陳出新的藝術表達的長篇小說。作為敘事藝術的長篇小說,寫人、敘事是其固有的本分,但不同的操持者眼光有別、話語各異,因而又應在藝術表現上千差萬別。長篇小說作為重要文學形式,給作者展現藝術個性提供了多樣的可能,因而,切合自己所描述的對象,營造恰當的結構,展開獨到的敘述,以一定的藝術“陌生化”方法,調動讀者又抓取讀者,給人以新異的藝術感受,應是長篇創作中的題中應有之義。在這一方面,許多作者已有走出傳統寫法的努力,因而不少作品打破了故事結構的線性敘述,使得閱讀這些作品需要費一些心思,花一些氣力。但整體來看,藝術探索上卓有成效者并不很多。一些作者追求結構上的板塊并列,作品缺少藝術的完整性;又有一些作者追求敘述的時空跳躍,作品缺少氣韻的連貫性;也還有一些作者在藝術的表達上無欲無求,作品依然是似曾相識的老面孔,讀起來枯燥無味。從藝術的角度看,長篇小說創作可算是戴著鐐銬跳舞,怎樣在不失其本色的基礎上,使作品更具有個人風格和民族氣派,仍是擺在眾多長篇作者面前亟待解決的藝術難題。
  由此來看,長篇小說的切實振興,并非輕而易舉的事情。問題的關鍵,顯然在于創作者、組織者和出版者,如何更好地遵循和把握長篇小說創作的藝術規律,摒棄情緒上的心浮氣躁和心態上的急功近利。*
  
  
  
人民日報京⑽J3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白燁19961996 作者:人民日報京⑽J3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白燁19961996

網載 2013-09-10 21:47:32

[新一篇] 見證實在?——約翰·希克論宗教經驗和宗教神秘主義

[舊一篇] 解散立憲會議與俄共執政合法性危機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