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技術領先者的尷尬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沒有核心技術,使我國企業難以進入國際舞臺;但有了先進技術,是不是就一定會有商業的成功?非也!美國學者柯林斯4年的調查結果顯示:開創性技術對企業發展,是加速,而非啟動。啟動還要靠管理對開創技術的選擇。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以技術優勢在商戰中搶奪制高點正在成為許多新興企業的殺手锏,3M、英特爾、索尼、惠普等一批國際技術巨人的成功得益于他們不斷更新的產品中所蘊含的超一流技術能力。于是乎,高科技成為國內投資的關鍵詞,高科技企業大量涌現,研發部門也一躍成為企業的“香餑餑”。然而,重視了技術,甚至有了核心技術卻仍然“很受傷”的公司卻并不少見。
    大唐電信的苦惱
  在IT的廣大領域里,中國只在一個領域真正擁有屬于自己的世界級技術,這就是通信。在通信領域,真正擁有了技術標準的中國公司只有一家,那就是大唐電信。然而這家研究院出身、技術實力雄厚的大牌公司正為如何把自己的卓越技術變成巨大的商業成功而傷透了腦筋。
  2000年5月,大唐電信自主開發并擁有核心專利的TD-SCDMA被IPO正式接受為國際第三代移動通信標準,中國人第一次在技術密集型的IT領域走在了世界前列。然而當眾星捧月的熱情冷卻之后,大唐卻面臨著他們的標準可能被市場淘汰出局的巨大挑戰。競爭對手WCDMA和CDMA2000產業聯盟技術實力毫不遜色,而且擁有巨大的市場規模優勢和資金優勢,在商業應用方面也走在了TD-SCDMA的前面。更為困難的是,在大唐最有希望打破兩大標準壟斷的中國市場,也因為中國政府遲遲未頒發3G牌照而懸而未決,產業鏈中的運營商、設備廠商和終端廠商紛紛對大唐的標準持觀望態度。面對競爭對手咄咄逼人的商用推進步伐,大唐不得不一邊飽受“通信業冬天”所特有的寒流,一邊咬牙加大投入,推動TD-SCDMA的商業化進程。一旦大唐輸掉這場標準之爭,大唐苦心培育的技術能力將無用武之地,前期投入的巨大研發費用也將有去無回。
  面對巨大的壓力,2003年也許是大唐成敗最關鍵的一年,而最終決定大唐命運的將不再是大唐現有的研發能力,而是大唐能否通過融資、組建戰略聯盟、許可證交易、合資等戰略手段,圍繞自己的3G標準組建具有強大市場影響力和技術應用能力的產業聯盟。
    技術領先≠市場領先
  大唐的故事還沒有結局,然而無論成敗,這家著力于打造強大技術能力的公司目前的困境卻為很多潛心于技術創新的公司敲響了警鐘,技術領先者也會面臨失敗的尷尬。
  技術領先者的尷尬有兩種:大唐屬于第一種,即:雖然擁有了核心技術和世界標準,然而標準之爭卻遠遠超出技術本身,最終贏得市場的技術標準并不一定是技術參數上最優秀的標準,技術領先并不等于市場領先。技術領先的公司往往會發現,那些成功地運用技術、融資、市場營銷、戰略聯盟等綜合能力的公司才是最后的勝利者。
  第二種是自己辛辛苦苦通過技術創新,創造出了新產品和新市場,可是大塊的市場蛋糕卻被其它技術能力不突出的公司搶走,自己只剩下殘羹冷炙勉強充饑。這種尷尬幾十年來在國際市場競爭中可謂屢見不鮮,包括IBM、施樂這樣的大公司都曾經深陷泥淖。
  英國的EMI公司到20世紀70年代初期,仍然是世界上著名的高端電器設備制造商,曾經在二戰期間生產當時最先進的雷達,并在1952年開發了英國第一臺計算機。上世紀60年代末,EMI率先開發了用于醫療的CAT技術(計算機X射線軸向斷層造影術),并研制出了首臺CAT掃描儀。然而,僅僅6年以后,EMI就失去了在CAT掃描儀市場的領先地位,并在第8年被迫退出了CAT市場。施樂公司曾經研制出了先進的辦公桌面微機設備——“星”系統,最后卻慘敗給了后進者蘋果公司的麥金托什機。如果說這些公司失敗是因為輸給了公司技術的模仿者、跟隨者,PC領域的老大IBM則是無奈地將PC市場的大部分利潤拱手讓與了相關軟件開發商微軟和芯片制造商英特爾。
    診斷“尷尬”病因
  大唐的煩惱和上述一系列技術領先公司的敗退打破了技術必勝的謬論。究竟是什么原因讓技術失去了光澤,陷入難堪的尷尬呢?病因還得從這些技術公司生存的外部環境、技術的性質以及企業自身的缺陷來尋找。
    外部環境的“制度缺失”
  眾所周知,政府法律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是影響技術價值的重要因素。盡管發達國家相對先進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為近年來的IT革命和生物技術革命提供了保障,然而對專長技術的保護遠未達到至善至美的境界。技術的界定、保護的范圍、時間等還存在很多需要解決的法律問題,技術相關性的復雜關系以及技術自身的日益復雜,給技術的產權保護帶來了更大的困難。在歐美,除了相對簡單的醫藥專利保護被認為較為完善以外,大多數行業的專利權、版權的保護都面臨著巨大挑戰,EMI就未能有效地保護自己的領先技術,最后陪了夫人又折兵。發達國家尚且如此,中國的知識產權保護環境更加不利于技術型公司的成長,不僅不完善,在執法上的困難也提高了知識產權保護的成本。這些年來,國內企業技術秘訣外流、人才流失帶走技術的現象以及侵犯知識產權引起的訴訟案例層出不窮。制度環境如此,任何人都不可掉以輕心。墻外虧漏墻內補,在現有的外部環境下,企業唯有改進自己的內部管理,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彌補知識產權保護上的“制度缺失”,而這恰恰是某些只重視技術的高科技企業的軟肋。
    技術:得來不易利用更難
  技術是寶,有的寶貝容易利用不易失去,但是很多寶貝卻利用困難失去容易。很多產業的高端技術產生于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的實驗室,從樣品到商品化的批量生產還需要走很長的路程。在這個過程中,需要產學研的緊密結合,需要銷售人員的市場反饋意見,需要防止技術的泄漏,還需要產業鏈內其它企業的合作,任何一個環節出了問題,就會造成技術流產。
  此外,在很多高科技領域,技術的相關性和復雜性越來越高,這意味著技術成果的產業化需要相關技術領域的機構和人員的參與。對于一體化程度較高的大公司來說,需要公司內部相關業務單元的緊密合作對于部門單一的專業化小公司而言,尋求與外部機構的合作不可避免。無論是公司內部業務部門的整合協調還是企業外部市場機構的戰略合作,都需要公司從戰略、組織結構到工作流程做出與之相適應的調整,需要有良好的駕馭公司內外部關系的能力,否則,技術的價值無從實現。大唐電信就面臨著這樣的一系列難題:如何贏得政府的3G牌照?如何讓電信運營商采用自己的標準?如何吸引通信硬件設備制造商生產基于自己標準的產品?如何處理與這些相關企業的利益關系?
    企業:技術不能包治百病
  技術對于高科技企業無疑非常關鍵,可是一些企業以為一俊可遮百丑,一味追求技術的創新,忽視高科技企業先天易犯的病癥,結果事半功倍,技術不能給自己撈來好處,反做了他人嫁衣。
  高科技企業易犯兩病:一曰專家病,二曰發育不良。新興的高科技企業一般都有很強的專家資源和研究背景,有的是由技術專家組建,有的是產學研合作形成,企業的技術專家常常也是企業的決策者或核心員工。這有利于技術的二次開發、形成產品,然而技術專家并不等于企業家,他們追求的往往是技術的完美,學術上的突破,發文章,得科技大獎,這些人的學術行為如果影響企業的經營管理,企業就會犯上專家病,脫離市場實際,經營無序。國內一家有名的高校企業雖然在其市場領域處于技術領先的位置,但是老總卻表示公司內部學術行為與市場行為的矛盾已成為制約公司發展的最大阻力。
  第二種病是指大多數高科技企業均是新組建的小企業,雖然技術研發能力很強,但是營銷、生產、融資等方面的能力都弱不禁風,亟待發育。發育不良的企業一般不具備獨自轉化利用技術創新的能力,需要通過戰略聯盟、外包等形式借助其它企業的力量。由于法律對知識產權保護的薄弱以及這些企業在經營上的幼稚,很容易導致技術外流,受制于人。如何獲取和經營技術以外的、但又與技術密切相關的輔助性資產,如:生產制造能力、銷售渠道、營銷經驗、售后服務等等是許多高科技企業成敗的勝負手。
  說到底,高科技企業處于競爭的浪端,市場變化快,技術周期短,僅憑技術能力并不能確保獲得競爭優勢,這才是技術領先者陷入尷尬的根本病因。
    藥方在于“經營領先”
  如今,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逐漸認識到:沒有核心技術最終難以形成核心能力。在這種追逐技術的風潮下,一個過猶不及的觀點也應運而生:技術能力=核心能力。然而,大量的經營案例和許多管理學者的研究表明:核心能力是多種能力的組合,并不僅僅是技術能力。簡言之,它至少包括技術能力和經營能力。針對前面敘及的病因,那些面臨技術領先者尷尬的公司無一例外都在經營能力方面存在先天不足,對于他們來說,在經營能力方面好好補課才是當務之急。
  首先,技術型公司首先應該加強人力資源管理和知識保護管理,防止知識產權和關鍵技術人才的流失。這一點幾乎所有公司都高度重視,但是真正做好的公司卻并不多。例如:很多公司靠金錢留人,成本高,收效卻不好。創建良好的企業文化,將核心人員的個人發展前景與企業的發展愿景結合起來被認為是留住人才的更有效的辦法。
  其次,企業在進行技術創新的同時應該加強技術管理,加快企業技術創新的效率和速度。這種技術管理超越了傳統意義上對技術過程本身的管理,包括推動技術進步的各個方面的全面管理。其中,協調、整合企業各職能部門(特別是市場和銷售服務部門)對技術研發的支持,處理技術獲取、技術合作以及技術推廣過程中企業與外部機構的利益分配協調問題尤為重要。
  再次,制定企業的技術發展戰略,將技術發展與企業的戰略發展相協調,確保技術發展以市場為導向。
  最后,要把技術的優勢轉化為市場競爭的勝勢。企業必須善于把技術當作一種資產進行經營。目前,“智力資產經營”的概念已經為一些領先的公司所接受,其實質是對包括專有技術等在內的企業知識型資產進行有效管理,以較低的成本,實現其價值的極大增值。通過多種經營策略組合的采用,以確保企業的技術優勢轉化為市場優勢。
  在資本運營最盛行的年代,有人用“實業是根”讓很多人警醒;在這個把技術喻為萬能的時代,冷靜的企業家一定要牢記:經營是根。
中外管理京29~31C3管理科學彭銳20032003PP 作者:中外管理京29~31C3管理科學彭銳20032003PP

網載 2013-09-10 21:47:35

[新一篇] 解釋學與解構論的相遇    ——H.-G.伽達默爾與卡斯騰·杜特對談錄

[舊一篇] 讓數字說話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