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人與自然的協調關系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一、人與自然是協調發展的辯證關系
  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一種對象性的關系。人從自然界分化出來之后,就與動物適應自然的活動不同,而是進行著一種主動索取的主體活動。在這種活動中,有目的有意識的人成為主體,人的認識和實踐所指向的對象--自然界便成為客體。人與自然的這種對象性關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辯證關系。在以實踐為紐帶的人與自然界的相互作用中,人的活動既具有能動性,又具有受動性。這里所謂的能動性是指人可以在意識的支配下,自覺地、有意識地認識和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而受動性則是指作為主體的人必然要受到客體制約,即人受到自然的制約。人在實踐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任何一種特定的能動性,都要以某種特定的客觀存在為依據。所以,人與自然的關系,實質是人以自然界為對象的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辯證關系。
  那么人與自然關系的現狀如何呢?這要從自然界的平衡談起。自然界的穩定狀態,是由系統內部的相互作用關系所決定的,生態環境系統的平衡也是如此。生態系統是指由生物群落及其環境想互作用所構成的功能系統。生態系統中的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不斷進行著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系統中存在的復雜的反饋機制,可以使系統穩定即被稱為自然平衡。所以象生態平衡這樣的自然平衡實質是遠離平衡狀態下的穩態。這種穩態隨時都經受著各種漲落的干擾,當漲落大到失穩的臨界點時,自然平衡就會打破。在人與自然關系中,人的活動正是一種不可急視的引起和放大漲落的力量,它所引起的自然平衡的改變,有進會有害于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這就是人與自然關系的不協調,它是人與自然關系現狀的一個現實方面。
  人與自然關系的不協調,具體說就是人類對自然平衡的干預,已超過了自然界的再生能力和自我調節能力,使不同水平的自然平衡都已瀕臨自我修復的極限,而這種平衡的改變又明顯地帶來了不利于人類生存發展的后果。這些后果有的非常嚴重,被稱為全球問題。
     二、人與自然關系不協調的原因
  造成人與自然關系不協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首要的原因就是對自然規律揭示不夠,認識不夠。人的能動性的發揮并不是主觀隨意的,要受到客觀規律的制約,因為“人是自然界的部分”。人在改造世界過程中必須遵循客觀規律,而這要以對客觀規律的認識為前提。到目前為止,人們對自然界客觀規律的揭示仍然是不夠的,這樣人們就無法對人類自身的受動性--人們受規律制約--有一個正確的估價,也不能很好擺正自身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并處理好人在實踐中的能動性與受動性的關系。工業化以來,尤其是本世界50年代以來,由于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和廣泛運用,人類在征服自然的進軍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績。這些成績本來是非常值得慶幸和自豪的。可是,由于人類的一切活動僅僅是圍繞著自己的生態系統的變化。在急功近利觀念指導下,忽視了客觀制約性的存在,對自然資源實行了掠奪性開發和無節制耗費。結果,這種盲目性的活動,這種對自然的每一次成功索取,都遭到了自然界的報復,第一步所取得的成果常常被第二、第三步帶來的相反的出乎意料的影響所抵消。
  造成人與自然界不協調的第二個原因,是一定歷史條件下的社會總需求超過了自然界的承受能力。造成社會總需求超過自然承受力的原因也有兩個,一是人口增長過快。在一個有限的星球上容不下無限多的人口,這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近20多年來,人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長,結果導致了地球上一系列環境問題,如人均資源擁有量下降;人類為取食而開荒毀林;大量施用化肥;過度捕撈,造成一系列生態平衡失調和自然環境的嚴重惡化。本世紀以來人口的不斷增加,特別是二戰后的人口爆炸,增加了對資源需求的重大壓力,地球資源在開發利用的速度上已顯得趕不上人口增長速度。二是發達國家過度耗費資源,1990年全世界人口53億,其中發達國家人口12億,只占23%,但是,發達國家消費全世界能源消費量的75%,商業用燃料的79%,木材產量的85%和鋼鐵產量的72%。資源的大量消耗又產生大量的廢物。工業發達國家的CO[,2]的排放量占全世界排放總量的四分之三。發達國家的垃圾最多,僅美國每年新產生工業垃圾20億噸以上,城市居民垃圾2.2億噸,丟棄的舊汽車1000多萬輛,廢輪胎上億只。發達國家過多地使用化肥和農藥,工業排放物日益增多引起土地嚴重退化。從一定意義上說,“發達國家造成了地球環境的破壞”。
  以上所述是人與自然界關系不協調的兩點原因。總的說來,人與自然之間的不協調實際上反映了人類實踐的一種歷史的局限性。一是以實踐作為認識的來源的角度講,沒有充分的實踐也就不會對實踐的結果,對自然界的影響有一個充分的認識,這正是造成人與自然界不協調的原因之一。當然,這里的“沒有充分的實踐”并不是說人類對自然界的某些破壞性的開發還做得不夠,還應該繼續進行下去。而是說,從實踐和認識的歷史性來講,人與自然不協調關系的發生具有歷史必然性。二是實踐作為能動的物質性活動來講,一定歷史條件下人們的能動性是有限的。比如,自然資源的有限性,只說明了人類對其利用的一種歷史性。在人類社會的一定歷史時期內,由于技術的、經濟的、社會的和自然的種種因素的限制,可供人類利用的資源是有限的。如果科學技術進一步發展,對自然資源的利用率、利用范圍會大提高和擴展。目前自然資源有限的問題就會得到緩解和部分的解決。當然,隨著實踐的發展,還會在新的基礎上出現新的人與自然之間的不協調。這種矛盾是推動人類實踐發展的一種動力,也是推動自然界演化的一種動力。
     三、解決不協調的辦法和途徑
  要使人與自然界協調發展,首先要在認識方面重建人與自然是相互依存的有機統一體的觀念;其次是要在實踐方面通過高度發展的科學技術來完善人類自身的認識和實踐能力,合理地組織人類改造自然的實踐活動;第三是調整社會關系,建立合理的社會制度。
  “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體而言,是人的無機的身體。人靠自然界生活”。“人與自然的整體性是人類存在的基本因素”。人與自然的這種關系決定了人類對自然規律不僅不能有任何蔑視和忽視,反而要想方設法維持和自然的協調。由于在人與自然的對象性關系中,人是主體;在人和自然構成的調控系統中,人是控制者。因此,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能量、信息的交換,應該由人來調節。然而人與自然不協調的一系列問題,常常就是由于人這個控調者在觀念上的錯誤所造成的,人類為了自身存在和發展的需要,盲目地、無節制地向大自然索取;片面地發展社會生產力而忽視自然生產力;單純追求短期行為的效果,而不顧可造成的長遠影響等等。因此,樹立人與自然應是和諧的“伙伴關系”的觀念,乃是協調人與自然關系首先解決的問題。如果沒有這種觀念上的進步,即便人類在實踐上繼續擁有先進的科學技術,也不會使其朝著協調人與自然的目標上去努力,相反地還會加劇環境惡化的趨勢。
  觀念上更新是人與自然界協調發展所需要的必不可少的認識前提,而高度發展的科學技術和生產力則是其必不可少的物質條件。人與自然界的矛盾,直接地由人類的物質生產活動所引起的,因此,它的解決,也有賴于物質生產的調節。人類將來的生存和發展決定了人類依然要向自然界“索取”,而且索取的東西將越來越多。因此,這種調節并不是消除或扼制人類的需要,也不是停止向自然界的索取,使人類退回到低下生產力水平上去,而是在“索取”的同時也要考慮“給予”即通過人的實踐活動為自然界建立一種有益于人類的新平衡而自覺地創造條件。要能夠做到這一點,人類還是要依靠科學技術和生產力的發展。所以,通過發展科學技術來完善人的認識能力,通過發展科學技術來完善人的實踐能力,并在科學技術發展的基礎上,合理地組織人類的生產活動,乃是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的有效途徑。
  為了實現人與自然界的協調發展,除了調整人自身的觀念和發展新的科學技術手段以外,還要調整社會關系,建立合理的社會制度。人的關系不協調,必然會阻礙人與自然的協調,因為,“人和自然”這個調控系統實質是“社會和自然”系統。這個系統的真正調控者是社會的人和人的社會。只有在使社會不斷進步的道路上,才能真正找到實際解決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鑰匙,人類社會才能步入光輝燦爛的新世界。
       (作者單位:吉林工業大學人文社科學院)
  
  
  
工業技術經濟長春021-022B2自然辯證法宋淑清/趙耀19951995 作者:工業技術經濟長春021-022B2自然辯證法宋淑清/趙耀19951995

網載 2013-09-10 21:49:06

[新一篇] 試論九十年代小說創作的人間關懷

[舊一篇] 試論伽達默爾對辯證法的解釋學“解讀”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