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學分制功能的現實意義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中圖分類號:G40-0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2146(2001)04-0106-05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許多高等院校先后實行或試行了學分制。但由于教育內部與外部眾多政策因素的制約,又囿于學校教學條件和傳統的教育教學觀念,學分制的推行步履維艱。對學分制的評議眾說紛紜,認為“符合國情,勢在必行”的有之;認為“脫離現實,應三思而行”的有之;更多的則認為利弊摻和,成敗難說。在此情況下,教育主管部門也一直沒有明確的傾向性意見。
  今天高等教育所處的時代和環境已有了很大的發展和變化,積極實施、大力推廣學分制的時機已經到來。值此,分析學分制的功能及其現實意義和發揮條件,對于學分制的實施和完善不無裨益。
  一 學分制的功能
  1 在教育理念層面上,學分制具有積極的主體認定功能
  學分制作為一種以學分計算學生學習分量的教學管理制度,它以選科制、主輔修制、重修制、免修制、學分績點制、彈性學制和間修制等為有機組成部分。它從制度上承認了學生的個體意向、智能的差異性,尊重了學生的發展權和學習上的合理選擇權,強調了學生個性的發展和能力素質的培養。這種“承認”、“尊重”、“強調”對于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既是一種“暗示”,更是一種保證。學分制的主體認定功能具有積極的意義,它與“以人為本”這一教育的天然規定相吻合,反映的是教育民主性、公正性和科學性的要求,從實踐上看,具有激勵學生、指導工作、弘揚民主和調整關系等作用。
  2 在教學實踐層面上,學分制具有充分的自主選擇功能
  學分制的核心是選科制。學生可以根據教學計劃的要求和本人的能力、志向,自主選修課程。這種選修可以跨專業、跨系,甚至跨校。若所修課程成績不理想,可以申請重修。而對于已經掌握的課程,則可以申請免修。學生還可以選擇輔修第二專業,爭取獲得第二學位。根據彈性學制和間修制,學生可自主調整學習進度,若提前修滿學分,就可以提前畢業、就業和報考研究生;若不能如期修滿學分,可延長學習時間;若在學期間有特殊原因或困難,還可要求停學和保留學藉,分階段完成學業。這種自主選擇雖然是有條件的,但比照學年制下的“選擇”,無論是范圍還是程度,都已不可同日而語。這是教育改革發展不斷追求的目標。
  3 在教學評價層面上,學分制具有有效的質量監控功能
  這一功能以往未引起足夠的認識和重視,相反,有的同志還把學分制看作是“只講學習分量,不講學習質量”的制度。其實在學分制下,取得各門課程相應學分的前提是考核合格,考核不合格須經過補考或重修;取得學歷、學位證書的前提是修滿規定學分,未修滿規定學分者須延長學習年限。學分績點制反映出學生學習的質量,激勵著學生爭先創優;輔修專業制和第二學位制,旨在培養適應性強、后勁足的復合型人才,這是保證和提高質量的重要體現。學分制本身的完善程度與這種質量的監控效度是成正比的。
  4 在教學保障層面上,學分制具有明顯的效能刺激功能
  師資、學科專業、教學內容和方法、圖書設備、教學管理手段等是教學體系保障的重要因素。在學分制下,學生選擇性的增強,課程和教師的被選擇性也增強;學科體系的開放,意味著大量選修課的增設、新興邊緣學科的發展和教師知識結構的調整;學生主體性的確立,意味著教師和“本本”權威性的削弱;“學”的多樣化、差異性的出現,意味著“教”的針對性的加強;自修、重修、輔修的實行,意味著圖書資料、儀器設備的添置和更新;教學形式多樣化和教學管理的復雜化,意味著管理手段的科學化和現代化。這些相應的關系,表示出對教學保障體系各要素的新要求,能刺激其發揮效能,提高效益。
  二 學分制功能的現實意義
  1 確立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意識和主體地位,是深化教學改革中帶有根本性的課題,它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基本前提和重要內容
  “在教學活動中,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觀點,似乎已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但在教學實踐中,常常出現與這一觀點不相符合甚至相悖的現象:學生遵從同一個教學計劃、同一張課程進度表,沒有選擇、不分先后;教師備課、上課,往往只是考慮教學的系統性、邏輯性,很少注意教學的針對性、可接受性;學生習慣于按部就班、呆讀死記,而不善于獨立思考、創新冒尖;教學論往往只研究教師如何教,很少研究學生如何學,等等。這種情況究其原因,就是缺乏真正體現學生主體地位和作用的教學管理制度。“教”與“學”的關系問題不解決好,學生的主本意識和主體地位不確立,教學改革難以深入。
  當前,各級各類教育機構都在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實施素質教育,需要素質教育的觀念和模式,那就是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以教育對象為一切教育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尊重教育對象的人格、個性和興趣愛好,遵循人才成長的客觀規律,營造民主和諧的教育環境,充分調動教育對象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引導他們自尊、自信、自強、自勵,實現其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業務素質和身心素質的全面提高,以及知識、能力、素質的協調發展。可見,確立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意識和主體地位,既是素質教育的基本前提,也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從這個意義上說,學分制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教學模式。
  2 時代呼喚基礎扎實、適應性強的復合型創新人才,學分制有利于高校多快好省地培養這樣的人才
  我們送走20世紀的暮云,迎來21世紀的曙光。《人民日報》的一篇《世紀贈言》寫道:“你無論怎樣設計明天的未來,包括日益否定現實與神話的距離,都未必是虛妄的,因為我們插上了高科技的翅膀。例如,被稱為‘自然科學女王’的數學,許多頂尖難題如‘規尺三等分角’問題;‘圓等面積正方形’問題;物理學‘絕對零度’(零下273.15攝氏度)的突破問題;生物科學中基因密碼探秘以及克隆生命的問題;另如天體揭秘,實現‘星球移民’問題,地球上海水淡化問題;都有可能發生神奇性的飛躍。”[1]環顧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知識經濟已見端倪,國力競爭日趨激烈,在這樣一場挑戰和競爭中,誰執牛耳?鹿死誰手?無疑屬于富有創造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民族。高等院校必須從中華民族興衰存亡的高度來認識民族創新能力的增強問題,加快培養創新人才。
  以自主選擇、注重效率為重要特征的學分制,有利于營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圍和培養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有利于保護學生的探索精神、創新思維和開發學生的稟賦、潛能。在學分制下,優秀的學生本科畢業只需要3年甚至更短的時間,從上大學到博士畢業只需7-8年;學有余力的學生可以輔修第二專業,取得雙學位。總之,學分制有利于多快好省地培養基礎扎實和適應性強的創新人才。
  3 與高等教育“大眾化”相適應,學分制是保證人才培養質量的有效手段
  “九五”期間,我國高等教育規模快速發展,本專科招生數從1995年184萬人(本科92.6萬)增加到2000年的376萬人(本科146萬),增長一倍以上(本科生增長58%),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從1995年的7.2%上升到2000年的11%左右。“十五”期間,我國將進一步擴大高等教育規模。2001年,普通高校計劃招生250萬人,成人高等學校計劃招生167萬人。[2]教育部副部長韋鈺在“高等教育發展政策國際研討會”上宣布,中國在不久的將來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將達到15%,進入“大眾化”高等教育階段。
  高等教育規模迅速擴大,高考錄取率大幅度飆升,帶來的一個新問題即新生錄取分數線大幅下移,生源質量明顯下降。其實,“大眾化”的高等教育不僅僅是一個數量概念,它還邏輯地包含著質量要求。“我們的大學畢業生(含高職、高專畢業生)的質量要求是隨生源質量的下降而下降,還是必須保證一定的培養質量?我認為,我們的政策選擇應當是后者而絕不能是前者。然而,我們現在的學制、教學環節和其他多種教學管理制度等均是與原來的‘精英教育’相適應的。如果不進行必要的改革,仍然不論錄取分數線如何懸殊,一概本科4年畢業,大專或高職2至3年畢業,這實際上是在實行‘寬進寬出’的政策,實際上是在降低人才培養的質量,這對社會、對高校、對學生本人都是不利的。”[3]怎樣解決擴大規模與保證質量這對矛盾?辦法之一,就是實行學分制,由彈性學制來把住“出口”:按課程質量要求修滿學分方可畢業,以同批注冊入學,分批畢業離校來保證“大眾化”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質量。
  4 教學基本建設任重道遠,學分制能促進學科專業的發展、師資隊伍建設的優化和教學條件的改善
  教學基本建設包括學科建設、專業建設、課程建設、教材建設、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學風建設、教學隊伍建設、管理制度建設等。由于高等教育規模加快發展,高等學校的教學基本條件全線吃緊,教學基本建設任重而道遠:要穩定和提高基礎學科水平,重視發展應用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及其專業,調整改造傳統學科及專業;要以建設優秀課程為中心,深化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的改革;要在選用國家優秀教材的同時,結合教學內容改革與課程建設抓好講義和自編教材;要加強基礎性實驗室建設,配置更新教學儀器設備,建設適應綜合教育訓練的校內實習基地和相對穩定的校外實習基地;要樹立嚴謹治學、勤奮好學的風氣,抓好考試管理;要解決不同程度存在的教師緊缺問題,建設一支素質優良、結構合理、相對穩定的教學梯隊;要制訂并完備教學基本文件,建立和完善必要的工作制度。要實現這一切,學分制提供了良好的機制。因為在學分制下,各種教學基本因素都要面對“適應”的要求、“選擇”的考驗,都要自覺不自覺地參與“競爭”,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法則在此顯得格外鐵面無私。正是這些“適應”、“選擇”、“競爭”有效地促進了學科專業的發展、師資隊伍的優化和教學條件的改善。
  三 學分制功能的發揮
  1 改革發展新形勢為實施學分制提供了有利環境。要審時度勢,積極推進學分制的實施
  從新世紀開始,我國將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高等教育面臨的社會環境將會發生全面而深刻的變化。國家的發展,民族的振興,越來越依賴于高素質的勞動者和大量的創新人才;科學技術以其巨大的力量和飛快的速度,深刻地影響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改變著人們的學習、工作與生活方式,傳統的教育模式勢在必改。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實現,“寬進嚴出”將是大學的普遍現象;人事制度的改革和人才市場的成熟,學生提前或推遲畢業和自主擇業將不存在政策上的障礙;高教管理體制的改革和政府職能的轉變,將使學校擁有更大的辦學自主權;借助社會力量辦學,使學校的教學設施得以不斷改善;后勤社會化,解決了學生延長學習年限的食宿問題;教師資格制度的實行,造就了教師隊伍蓄水池。這些發展趨勢和改革措施,為學分制的實施、推廣和功能的有效發揮提供了巨大動力,創造了有利環境。我們應審時度勢,把握時代脈搏,抓住歷史機遇,適時地推進學分制,最大限度地發揮其積極功能。
  2 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出臺配套措施,使學分制與其他教改措施相輔而行,相得益彰
  學分制涉及學校工作的方方面面,與教學、人事、招生、就業、設備、后勤等都有關系,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學分制的實施和完善,必然是一種“合力”的結果,需要一系列配套措施。就選科制來說,需要改革課程體系,通過加強基礎課、壓縮必修課、增設選修課,建立科學合理、實用的課程體系,并有足夠的選修課供學生選讀;需要開展校際合作,跨校選課,互認學分,以克服因教育資源不足帶來的困難,形成復合型人才培養的氛圍和條件;需要改革學藉管理制度,在選課上給學生充分的自由度和自主權;需要改進教務管理手段,利用計算機系統排課、選課、登錄成績、管理學籍等。總之,學分制的配套措施越周全,學分制的功能就越能發揮,學分制的實施和推廣就越順利。
  3 興利除弊,防止和克服學分制的負面效應
  學分制并不是盡善盡美的教學管理制度,它有長處,也有缺陷。學分制在實施中能發揮上述的功能和作用,但也難免有這樣那樣的問題,甚至帶來負面效應。從各校反映的情況來看,主要是:一些學生選學易得學分的課程,導致對知識的割裂,破壞了知識結構的系統性和完整性;教學活動分散,班級整體性削弱,學生集體主義觀念淡化;從獲取學分來講,“及格”與“優秀”效益相同,導致部分學生滿足于“60分”;有的教師惟恐自己的課遭冷落,放寬要求,放松管理,甚至送人情分。這些問題和負面效應有的是學分制本身固有的,有的則是實施過程帶來的。美國早年推出學分制時,曾出現“學生學到的知識支離破碎,學生重量不重質”的問題。教育界為此想了不少對策,如確定必修專業、區分先行課與后讀課、實行課程組等等。舊中國大學推行學分制也發生過類似問題,一些有識之士對此提出疑問,如東南大學(南京大學前身)行政會議副主任劉伯明,曾十分推崇學分制,但若干年后卻主張廢除學分制,他認為“在選修課學分制之下者,惟選其性之所近者以習之。但人性避難趨易,益以所選范圍漫無限制,即任性之弊隨在可見”[4]。他建議“大學課程,前二年可使學普通科目。第二年終,各生須認定一門專治之。……經審定合格者,則使之自由研究,不使受學分之制裁;其上課與否,悉聽其便。迨二年終了,茍欲得學位,則仿德國大學制,予以極嚴格之考試;或用其他方法審核其學業之成績。如兩年內確有心得,則徑授之以學位”[4]。廣州石牌地區高校在實施學分制過程中,針對可能出現的問題,認真處理德智體美全面發展、保證人才培養規格與因材施教、計劃性與靈活性、搞活教學與嚴格管理等關系,取得了較好的效果。[5]可見,興利除弊,防止和克服學分制的負面效應,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4 立足現實,著眼未來,因地制宜,形成特色
  教學管理制度總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而處于一種動態之中。但這種“動態”一般情況下既不是“突變”式的,也不是“劇變”式的,而是一種“過程”式的揚棄,因為“維護正常的教學秩序”、“保持教學秩序的相對穩定”是教學規律的要求。因此,實施和推廣學分制,必須立足于現實,連接過去,著眼未來。一方面要考慮到基礎和條件,防止急躁冒進給教學秩序、教學風氣和教學質量帶來損害,另一方面要看到趨勢和前景,防止因循守舊阻礙了教學改革的深入。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學分制在各國有著不同的特點,這是因為各國的文化背景和教育制度不同所致。美國實行“通才教育”和“自由教育”,其高校的學分制“注重學生打下寬厚的基礎知識”、“學生選課的自由度大”,且“沒有嚴格的畢業年限規定”。日本是一個傳統性很強的國家,但注意引進外來文化,教育管理強調規范化和高效率,其高校的學分制在“注重學生寬厚的基礎知識”的同時,“學生有一定的選課自由度”和“一定的學習年限規定”,并“重視外語的學習”。[6]我們實施和推廣學分制,必須堅持因地制宜。從大的方面講,要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適應我國政治、經濟、教育、科技的發展,不能單純照搬照抄他國的管理模式;從小的方面講,要結合本校實際,在認真學習、借鑒別人經驗的同時,勇于實踐,善于總結,形成自己的特色,讓學分制這一教學管理制度在“現實”的土地上,發揮應有的功能,結出豐碩的成果。
  收稿日期:2001-03-23
[from]G4高等教育丁東瀾20012001學分制具有主體認定、自主選擇、質量監控和效能刺激等功能;在高等教育改革發展新形勢下,它對于實施素質教育、保障高教“大眾化”階段的教育質量、多快好省地培養復合型創新人才、促進教學基本建設具有積極的意義;推廣學分制、出臺配套措施、堅持興利除弊和因地制宜,是有效發揮學分制功能的前提和條件。學分制功能/現實意義/功能發揮丁東瀾(1951-),男,浙江紹興人,杭州師范學院副院長,主要從事高教管理研究。杭州師范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2 作者:[from]G4高等教育丁東瀾20012001學分制具有主體認定、自主選擇、質量監控和效能刺激等功能;在高等教育改革發展新形勢下,它對于實施素質教育、保障高教“大眾化”階段的教育質量、多快好省地培養復合型創新人才、促進教學基本建設具有積極的意義;推廣學分制、出臺配套措施、堅持興利除弊和因地制宜,是有效發揮學分制功能的前提和條件。學分制功能/現實意義/功能發揮

網載 2013-09-10 21:49:10

[新一篇] 試論失業的存在形式

[舊一篇] 試論審美人格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