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意的德育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士有百行,以德為首。”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幾乎無一例外地都把德育放在至高無上的重要位置。素質教育的內涵是極其豐富的,但其核心是德育,所以,學校必須將德育置于一切工作的首位。作為教育工作者,做好德育工作是光榮的使命,更是神圣的職責。然而,毋庸諱言,目前的德育過程中,重知識、重結果、重課內,輕實踐、輕過程、輕課外這“三重三輕”坐而論道的現象,仍然屢見不鮮。
  弗里德曼認為,“教育者或教師企圖不通過兒童自己的活動去掌握知識、培養品德,即將知識、品德‘加到’兒童身上”,則“任何這樣的企圖只會破壞兒童健康的智力發展和精神發展的基礎,破壞培養他們個性品質的基礎”。事實也證明,即使學生把德育內容全考好了,并不意味著他們真的認同了這些理論;把法律條文都背熟了,也不等于他們就形成了法律意識;把德育要求均理解了,同樣不等于他們會自覺遵照要求去行動。這樣看來,德育的確不是靠單向灌輸所能奏效的,我們必須堅決摒棄空洞說教,力戒機械灌輸,努力讓德育在學生的心靈感動中進行,實施詩意的德育。
  何為詩意的德育呢?我們不妨先來看看這樣一則舊聞:一名學生成績極差,考試分數從未超過60分。有的任課老師認為他是一個“低能兒”,朽木不可雕也。數學期中考試時,他根本無法解答題目。因為無聊,也為了發泄,他在試卷上涂上了這樣一段文字:“0分我的好朋友你在慢慢地向我靠近0分你如此多情難道你也把我當做一無用的人我不是一個無用的人我是人我也有一顆自尊心再見吧0分。”數學老師面對這份沒有標點符號、字跡歪歪扭扭且有錯別字的“答卷”,非常惱火,怒氣沖沖地把他拖進辦公室,交給了班主任。班主任讀了這份“答卷”后,先幫助他訂正錯別字,糾正語法錯誤,然后又幫他加上標點符號,工工整整地重抄了一遍:“零分,我的好朋友,你在慢慢地向我靠近。零分,你如此多情,難道你也把我當做一個無用的人?不,我不是一個無用的人,我是人,我也有一顆自尊心。再見吧,零分。”班主任把稍作改動的詩遞給他,真誠地告訴他:這是詩,一首很好的詩。一番誠摯的交流,熱情的鼓勵,一下子縮短了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填沒了師生之間的心理代溝,使得這位氣呼呼的學生臉上露出了笑意。老師接著說:“詩貴形象,這首詩真的很形象;詩言志,從這首詩可以看出,你是不甘心與零分為伍的!”后來,這位學生不甘落后,奮發進取,帶著優良的成績順利地進入了中學。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指出:“造成教育青少年的困難的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教育實踐在他們面前以赤裸裸的形式進行,而處在這個年齡期的人,就其本性來說是不愿意感到有人在教育他們的。”上述的舊聞中,數學老師的教育顯然是“以赤裸裸的形式進行”的,結果形成了隔閡、誤解、排斥、抵觸,甚至是對抗;班主任則以欣賞的眼光看待學生,用熱情的話語鼓舞學生,激活其奮起直追的內在源動力,成效顯著,令人折服。他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教育,讓人如沐春風,感受的是光明、溫暖、清新、純潔、希望、美好,“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德國詩人荷爾德林的一行名詩),實在是詩意的德育。至此,我們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沒有詩意的德育是單調的、蒼白的、令人生厭的;德育的生命、活力、靈魂是詩意,德育的努力方向是詩意,德育的最高境界也應該是詩意。
  一、弘揚對話精神。21世紀的教育強調人與人之間心靈的溝通、精神的交匯、思想的碰撞和意義的分享。作為教師,應當首先沖破傳統束縛,放下“先生”的架子,自覺地成為欣賞者、寬容者、引導者、商討者、促進者、合作者、分享者,可以去發現或者挖掘學生身上的閃光點,進行贊賞,予以放大,多加表揚,因為“對于教師來說,表揚是最易使用和最自然、有效的形成動機的方法”(美國教育心理學家蓋杰和伯令納語);學生偶爾犯下錯誤,要多一份耐心,多一份愛意,多一份委婉,多一份等待,一句話,要多一份寬容,“如果想用我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簡直是最愚蠢的事情了”(法國教育家盧梭語);盡可能地多一些和學生呆在一起的時間,與他們聊聊天,談談心,一起開展活動,一同玩些游戲,成為學生中的一員,分担他們成長中的煩惱,分享他們成功后的喜悅,等等。惟其如此,教師與學生之間才可能相互吸引、接近、碰撞、吸納、融合,到達詩意的理想境地,共同享受詩意的生活,共同開創美好的人生。
  二、引導自主體驗。體驗是通過實踐來認識周圍事物的心理活動,是教育過程尤其是德育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的環節。無論德育的過程是“知情意行”,還是“認知情感行為”,都少不了行為實踐,離不開在實踐中的體驗,因此,教育學家魯潔在《新時期德育基本理論》及《德育新論》中明確提出:“德育過程涉及體驗……一個完整的德育過程,應該是受教育者的認知活動、體驗活動與踐行活動的結合。”詩意的德育更是離不開學生的自主體驗。因為,體驗是內心活動,是別人所無法替代的。教師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引導他們在實踐活動中實現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規范,自我超越……他們就容易變“要我體驗”為“我要體驗”,達到“教是為了用不著教”的理想境界了。為此,我們一定要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引導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實踐體驗,讓他們在一次又一次的實踐活動中,不斷體會,不斷感悟,不斷積淀,把基本的做人、做事的道理轉化為內在品質,將德育目標內化成基本素質,二是拓展寬廣的體驗途徑,可以從課內到課外,從學習到生活,從學校到家庭到社會到大自然等各個方面,誘導啟發學生“尋找一個‘崗位’,扮演一個角色,獲得一種感受,明白一個道理,形成一種品質,養成一個習慣,學會一種本領”。三要營造良好的體驗環境,如寬松的、民主的、和諧的、自由的氛圍。教師要講究教育藝術,更要建立一種新型的評價體系。因為現代價值是多元化的,學生的主體意識是個性化的,同時,他們對同一活動的參悟能力亦存有差異,所以,不宜以同一個標準衡量各具個性的主體。只有在如此良好的體驗環境中,學生才容易產生積極的、健康的、熱烈的心理體驗。
  三、注重回歸生活。我們的世界五彩繽紛,我們的生活多姿多彩,我們的學生各具情態。生活應該是詩意的生活,德育也應該是詩意的德育。遺憾的是,在平常的德育過程中,不少教師總是熱衷于將德育工藝程序化,教育學生就像生產工藝產品一樣,按一定程序用同樣的方法,如規勸、講解、評價、獎懲,以同一的標準如規范、要求、守則、條例,去統治、束縛學生,讓他們幾乎成了同一模子鑄造出來的“標準件”。如此脫離生活、脫離實際,無視學生的情感、個性、要求的所謂德育,自然不能走近學生,走進學生的心靈,所得到的,只能是厭煩、排斥、違反、消極、虛偽。正如《學會生存》里所指出的那樣,學生的人格被無情地分割為兩個互不干涉的世界,“在一個世界里,兒童像一個脫離世界的傀儡一樣,從事學習;而在另一世界里,他通過某種違背教育的活動來獲得自我滿足”,這豈不是德育的悲哀?教育家杜威說過:“在教育上許多方面的失敗,是由于它忽視了把學校作為社會生活的一種形式這個基本原則”,“學校教育的目的,在于通過組織保證繼續生長的各種力量,以保證教育得以繼續進行,使人們樂于從生活本身學習,并樂于把生活條件造成一種境界,使人在生活過程中學習”。德育實踐也已經并將繼續證明,“德育只有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要真正解決德育實效不容樂觀的問題,必須把學校教育看作是學生的生活,讓德育存在于新鮮豐富的生活中,回歸于學生精彩真實的生活里。比如,教師可以強化人格的表率作用:地上有些紙團,彎一下腰,伸一下手,或者請大家一起動手拾;早晨到校時,有學生“昂首挺胸”、旁若無人地往教室里走,教師可以善意地、真誠地招呼一聲:“×××同學,早上好!”這些雖是很細小的舉止言行,但無不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生活,感染著學生的靈魂,自然地促成他們健康人格的形成。
  總而言之,德育是整個教育的靈魂,詩意的德育是新時期的每一位德育工作者都應當努力追求的理想境界。我們應該在弘揚對話精神、引導自主體驗、注重回歸生活等諸多方面悉心研究,大膽探索,使德育如和煦春風,吹開學生的心扉;似綿綿春雨,滋潤學生的心田。
教學與管理·小學版太原G39小學各科教與學張建國20032003張建國 江蘇如皋市安定小學 作者:教學與管理·小學版太原G39小學各科教與學張建國20032003

網載 2013-09-10 21:49:21

[新一篇] 詩意的失意

[舊一篇] 詩歌意象與戲劇行動  ——舞蹈詩與舞劇的形態學研究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