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風建設中的辯證關系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高等學校作為培養人才的搖籃和知識創新、傳播與應用的基地,肩負著科教興國的重大歷史使命。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按照“三個代表”的要求和十五屆六中全會精神,不斷加強和改進黨的作風建設,全面推進學校的改革與發展,既是高等學校黨的干部必須回答的時代課題,同時也是一場偉大的實踐。實踐中充滿著諸多辯證關系,正確把握和揭示這些辯證關系并不斷地進行理性升華是搞好作風建設的思維前提。總結工作實踐,我們認為,重深入、求創新、倡自為、樹形象、謀立人,應當成為高校黨的干部的目標追求,而這五個方面則是諸種辯證關系的綜合統一。
   一、重深入:身入與心入的辯證關系
  在高校,要加強黨風建設,做好工作重在深入,即深入實際和深入群眾。只有主動地、自覺地深入廣大師生的工作、學習和生活實際,才有可能使自己的思想特別是工作思路與學校實際結合起來,找到自己開展工作的突破口、切入點與著力點。
  深入實際,作為一個一般性口號,大家不難理解。但如何深入實際,將口號變成行動,卻并非易事。新世紀,新濟大,合校給濟南大學帶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也潛伏著諸多困難和挑戰。作為濟大的黨員領導干部怎樣切實轉變作風,團結和帶領廣大師生,加快學校發展的步伐,取得1+1>2的效益?這個問題實實在在地擺在我們的面前。在實踐中我們認識到,要加強黨風建設,真正做到深入必須明確:
  身入是深入的行動基礎。要做到深入,首先必須身入,人不到位,何談深入?因此,學校黨委成立以來,我們始終把深入實際當作大事來抓。一是帶領大家認真學習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學習江澤民同志關于“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使大家認識到位、思想到位,從而使身入成為大家的自覺行動。二是建立相應的規章制度,強化硬性約束。合校之初,我們就立即出臺了《中共濟南大學委員會關于轉變工作作風深入基層密切聯系群眾的決定》,對黨委及校領導成員的聯系點、接訪日、調查研究、現場辦公、聽課、走訪等作了一整套詳細的規定。高等學校,不管其規模多大,級別多高,仍然是個大基層。在這點上,與省部、市縣不可同日而語。高校的領導因而要解決好身在基層不深入的問題。實踐證明,采取上述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全校領導同志能與師生打成一片,并始終把深入實際作為基本要求自抓不懈。
  心入是深入的心理前提和思維支點。深入還必須強調心入為心理前提,如果僅身入,身到位而心不到位,這種身入就是走過場,搞形式,是一種官樣文章,也就失去了意義。身入心不入,也就不可能做到與群眾同甘苦、共命運、手拉手、心連心。所以我們要求大家不但要建立固定的聯系點,還要與師生交知心朋友,掌握第一手情況,把師生的意見和要求作為指導和改進工作的第一信號,努力為師生辦實事,辦好事,及時為他們排憂解難。
  深入是在實踐基礎上的身入與心入的統一。身入側重于實踐鍛煉,心入側重于理論思考,深入則是在實踐基礎上的實踐與理論的動態的有機統一。這個統一的中介或運行機制即是調查研究。調查必須身入,研究則須心入,調查研究就是既身入又心入。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樣的、復雜的。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沒有調查研究,又如何明情察理。調查研究是我們黨的一個優良傳統,是實行正確領導的一個重要方法。毛澤東同志曾經說過:“你對于那個問題不能解決嗎?那末,你就去調查那個問題的現狀和它的歷史吧!你完完全全調查明白了,你對那個問題就有解決的辦法了。”[1](P110)他還說:“指揮員的正確的部署來源于正確的決心,正確的決心來源于正確的判斷,正確的判斷來源于周到的和必要的偵察,和對于各種偵察材料的聯貫起來的思索。”[1](P179)毛澤東同志這里所說的“偵察”即是調查,“思索”即是研究,指揮員的成功有賴于深入實際,有賴于“偵察”與“思索”的辯證統一,有賴于身入與心入的辯正統一。
   二、求創新:務實與開拓的辯證關系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我國“863計劃”的光輝歷程充分展示了創新的重大意義,我國改革開放的實踐歷程就是觀念創新、組織創新、制度創新的綜合歷程。任何工作的進展必須依賴于人們的創造性勞動,都是不斷創造的歷史呈現。高等學校的工作順利進行也不例外,也必須以創新為靈魂和動力,無創新就無實質性進展。因此,求創新應成為高校工作的一個重要的思維指向。
  高校工作的創新,從內容上看是多方面的,主要有觀念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制度創新和環境創新。
  創新既是對盲目模仿的反叛,同時又不是一味地蠻干。創新本身是在實踐基礎上的務實與開拓的動態的辯證統一。在求創新的過程中,必須正確把握務實與開拓兩者相互依存、相互聯系的關系。
  務實是創新的基本前提。務實就是一切要從實際出發,重實際,說實話,辦實事,求實效,克服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因而,工作中我們注意做到如下三點:一是任何創新都必須遵循事物發展的規律,也就是使自己的思路要符合客觀實際,符合科學,把書本的知識、上級的精神同我們學校的實際情況結合起來;二是任何創新都要對黨和人民的事業負責,要把生產力標準、人民利益標準在實踐中統一起來;三是任何創新都必須以實踐為檢驗標準,要鼓實勁、出實招、干實事,不圖虛名,不擺“花架子”,在實踐中出實效。濟南大學的合并組建有其自身的特點,我們沒有模仿照搬其他高校合并的做法和模式,而是依據我們的實際,在“五統一”(統一領導班子、統一規章制度、統一人事管理、統一財務管理、統一發展規劃)和“五個一”(一個黨委、一個法人、一個聲音、一個形象、一種精神)的前提下,采取條塊結合、以條為主、合署辦公、大統小不統、逐步推進的辦法,實現了合校、合心、合力,取得了領導班子1+1=1、辦學效益1+1>2的效果。
  開拓是創新的內在要求,創新要求有開拓精神。開拓就是不斷地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掃清思想障礙,大膽進行實踐探索,不唯書,不唯上,敢為人先,敢于開辟新的領域,干新的事業,具有不囿成見、不守成規的氣魄。要開拓,一要有干好事業的勇氣,二要有多謀巧干、事半功倍的策略,三要有只爭朝夕的使命感和責任意識。當然開拓并非瞎想蠻干、盲目地跟風、趕浪頭,而要“審勢而行,因機而變”。當前,尤其要以改革的精神研究和解決在學校發展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把思想從那些不合時宜的觀念、做法和體制中解放出來,從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的和教條式的理解中解放出來,從主觀主義和形而上學的桎梏中解放出來,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在改革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
  概括說來,創新應是務實與開拓的辯證統一,用中國的一句古話說就是:“心靜則明,事緩則圓。”這個靜,不是靜止,而是冷靜;這個緩,不是緩慢,而是沉穩。冷靜既包容開拓之意又有防止急于求成之用;沉穩既具有務實之功,又有進取之指向。冷靜加沉穩,既倡導進取、開拓,又力主分清輕重緩急,在此基礎上的創新,在這種創新基礎上的事業,還能不收事功圓滿之效嗎?
   三、倡自為:他律與自律的辯證關系
  從事任何社會活動的社會主體,其行為狀態都有一個從自在到自為的發展過程。一旦自為的行為狀態出現,社會主體的活動就達到了自覺、自主的情境。這種情境的呈現,是社會主體實現其活動之預期目的非常重要的環節。轉變作風是一種實踐,實踐是永無止境的。轉變作風同樣也有一個從自在到自為的過程。我們理應積極實現由自在向自為狀態的過渡,而這種過渡既要有外部的剛性約束,又要有發自內心的自覺追求。自為乃是他律與自律的辯證統一。
  他律是實現自為的外在約束力量。用好的剛性制度來約束人,而不是憑人的好惡來管理人,這是在長期的各項工作中總結出來的一條重要經驗。鄧小平同志曾針對過去的失誤指出:“我們過去發生的各種錯誤,固然與某些領導人的思想、作風有關,但是組織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問題更重要。””[2](P333)古人云:“盤圓水圓,盂方水方。”要使我們的“盤”、“盂”規規矩矩,最根本的就是靠制度建設,把制度搞好。高校的建設與管理同任何其他活動的管理一樣,也必須有適當的“盤”和“盂”,必須有健全的規章制度,使人們的行動有章可循,增強自身行為的外部約束。為此,根據濟南大學的實際,把思想認識統一到《高等教育法》和《中國共產黨普通高等學校基層組織條例》上來,全面理解和實行高等學校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同時,我們著重進行了以下制度建設。一是圍繞黨組織自身建設建章立制。先后出臺了黨委常委會會認制度、關于加強和改進黨委中心組學習的意見、關于民主生活會的意見等規定。二是建立了《關于按照“三個代表”要求加強和改進黨的基層組織建設的實施意見》以及加強工會、共青團、婦委會、統戰、安全保衛、外事、老干部、教學、科研、后勤等一系列工作規范。三是建立健全了民主監督制度,出臺了黨委關于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的實施辦法和關于對校中層領導班子、領導干部執行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情況的考核和責任追究辦法,使全體黨員干部照章辦事,按照黨內生活準則和黨的各項規定辦事。同時保證和強化了教職員工對學校黨建、教學、科研、管理工作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和決策權。四是建立了教職工代表大會制度,學校重大問題均經過教代會的廣泛討論和審議。另外,我們廣泛發動全校二萬余名師生積極參與討論制定學校“十五”規劃,以此來凝聚人心、鼓舞人心、激勵人心、振奮人心,得到了教職工的擁護,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經過合校一年的努力,基本規章制度已基本完成,有些制度還再度細化,制定了一些實施細則,增強了可操作性。
  自律是實現自為的內在追求。強調他律,并不是否定個人自律的重要性,恰恰相反,他律也是通過自律來實現。早在2000多年前,儒家學派就提出了“吾日三省吾身”的著名修身論題,闡發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關系,提倡“自省”和“慎獨”的精神,淡薄明志,寧靜致遠,要求自己管住自己。儒家學派的這種修身方式是以他律(即儒家社會政治理想、道德規范)為前提,寓他律于自律,以自律見他律的方式。我們黨歷來強調學習馬克思主義,按照無產階級世界觀改造自己的世界觀,增強黨性鍛煉,也是以他律求自律、寓他律于自律、又于自律中見他律的方法,只不過在思想內涵上,是同儒家學派大不相同了。江澤民同志多次強調,干部要“講學習、講政治、講正氣”,要自重、自警、自省、自勵,要學習和履行“三個代表”。這一切都是對自律的重視。
  自為是他律與自律的辯證統一。他律是行為標準、尺度和保證。他律管根本,管長遠,沒有他律(即制度),自為就失去了依據和方向。沒有他律,壞人就會任意橫行,好人就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正如江澤民同志指出的那樣:“制度建設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自律是自為的內驅力,是實現自為的向往和追求。他律通過自律起作用,沒有自律,搞“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或“合意的就執行,不合意的就反對”,他律就會這樣,就達不到預期的效果。所以,我們不但要接受他律的約束,而且更重要的是要達到自律的層面,自覺同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一致,自覺模范地遵守黨的各項紀律,從戰略的高度看待作風建設,不斷提高自律意識,“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淡泊自守,甘于奉獻,達到自為境界。
   四、樹形象:精神與行為的辯證關系
  形象是內在精神與外在行為的辯證統一。樹形象,就是要塑造良好的精神,培養良好的行為。
  良好的精神狀態是樹立良好形象的內在基礎。毛澤東同志早就說過,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鄧小平同志要求大家要發揚革命加拼命、嚴守紀律和自我犧牲、大公無私和先人后己、壓倒一切敵人和一切困難、革命樂觀主義和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這五種精神。江澤民總書記在新的歷史時期提出了“六十四字”創業精神。沒有這些良好的精神作為內在基礎,是不可能樹立好的形象的。
  良好的行為狀態是樹立良好形象的外在要求。形象要通過行為表現出來,沒有良好的行為,就談不上形象的樹立問題。對于一個政黨的形象來說,正如馬克思所言:一步實際行動比一打綱領更重要。對于一個人的形象來說,正如恩格斯所言:判斷一個人當然不是看他的聲明,而是看他的行為;不是看他自稱如何如何,而是看他做些什么和實際是怎樣一個人。這就是說,無論是整個黨還是黨員領導干部在人民群眾心目中形象的樹立,主要在于黨和黨員領導干部的作風是否端正,其實際行動能否給人民群眾帶來利益。我們黨之所以能夠樹立偉大的形象,其關鍵就在于它能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繼承和發揚優良傳統作風,就在于它是為人民服務、為廣大群眾謀利益的。
  形象是精神與行為的統一體。精神是形象的基礎,沒有良好的精神狀態也不能有良好的行為。正所謂心正而行端。內心世界與外在表現不一的良行善舉只能是為達某種目的的假招式和表面文章。行為是精神狀態的外露和表現,是形象樹立的具體體現。沒有良好的行為,沒有轉變作風的具體行動,精神狀態再好也是一句空話,是沒有實際意義的。樹形象,就必須真正做到良好的精神狀態與良好的行為狀態完美的結合和統一,既有內在的心靈美,又有外在的行為美。
  加強作風建設,樹立良好的形象,就是樹立鮮艷奪目的旗幟。它是一種無形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戰斗力。1濟南大學成立以來,我們注意和加強作風建設,力求在實踐基礎上把精神與行為辯證地統一起來,樹立良好的形象。具體說來,做到了“四帶頭”。一是帶頭學習研究。我們堅持自學制度和黨委中心組學習制度,做到先學一步,學深一步,增強工作中的原則性、主動性、預見性和創造性。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勤于思考和調查研究,利用思考和調查研究成果指導我們的工作,做到不斷創新、與時俱進。二是帶頭深入實干。通過建立聯系點、接訪、走訪、座談、通報、聽課等多種形式,深入群眾、深入基層、深入教學科研第一線,體察民情,了解民意,集中民智,勤政為民。同時,我們注意樹立求真務實的思想,倡導重實際、說實話、辦實事、求實效,真抓實干,不擺花架子,不做表面文章,克服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三是帶頭發揚民主。在黨內生活和社會生活中擴大民主、加強協商已成為一種必然趨勢和現實要求。我們積極順應這種趨勢和要求,嚴格按照“集體領導、民主集中、個別醞釀、會議決定”的原則辦事,既反對獨斷專行的一言堂,又反對軟弱渙散、各行其是的山頭主義。四是帶頭清正廉潔。注意加強干部的廉政教育,堅決查處違法違紀案件,頂住來自不同方向、不同形式的不正之風,自覺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工作上向高標準看齊,生活上與低標準比較,勤儉節約,艱苦奮斗。
   五、謀立人:立志與立功的辯證關系
  高等學校是培養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和建設者的搖籃,是文化開放的窗口,同時也是意識形態最為活躍的場所。高校的根本任務是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培養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優秀人才。因此,立人,應當是高校全部工作的一個最重要的目標。立人,需立志,無志難成人,而立志又必須基于廣闊的社會實踐,必須在社會實踐中做出成績和貢獻。從這個意義上看,立人應當是在實踐基礎上的立志與立功的辯證統一。
  立志是立人的思想基礎。所謂人而無志,不知其可也。宋代蘇軾說:“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法國科學家巴斯德說:立志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工作隨著志向走,成功隨著工作來,這是一定的規律。立志、工作、成功是人類活動的三大要素。總而言之,不立志,無以成事,無以成人。
  立功是立人的實踐基礎。立志是必要的,但空立志無任何作用,鴻鵠之志還須落實到具體的實際行動中。這也就是毛澤東同志歷來倡導的要到實踐中去鍛煉自己,在實踐中增長才干。正如魯迅所說:“人生并不在拼湊,而在創造。”為社會創造了價值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具體到高等學校,立志就是要立科教興國之志,舉賢任能之志,多為國家培養人才之志。立功就是在實現上述志向方面有所作為,有所前進。合校以來,朝著立人這個高校的重要目標,我們著重抓了三件事。一是抓教師。“所謂大學者,非有大樓之謂也,乃有大師之謂也”。要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滿足社會、家長、學生成材的強烈愿望,培育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創新、創業型高素質人才,教師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大學的榮譽不在于它的樓舍和人數,而在于它的一代又一代教師的質量”。他們是否具有較高的政治素質、先進的教學觀念、合理的知識結構、良好的協作精神,關系到育人的全局。為此,合校后不久,黨委就作出了《關于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決定》,組織召開了為期一周的教師工作會議,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在隊伍建設上,致力于綜合素質的提高,制定了優惠政策,加大了高層次、高學歷人才的培養和引進的力度;在學科建設上,注重集中優勢力量,加強重點學科、重點實驗室和學科群的建設,爭取更多的學科進入先進行列;在科學研究上,既注重基礎研究又注重新技術的應用開發,既注重自然科學研究又注重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出臺了《濟南大學科研工作條例》、獎勵條例等,鼓勵教師從事科研。二是抓干部。“政治路線確定以后,干部就是決定的因素”。要保證黨的基本路線、基本理論、基本綱領在學校準確貫徹,要落實“三個代表”,必須要有一支合格的干部隊伍。根據合校后的實際,我們實行了“公開、平等、競爭、擇優”和“群眾公認”原則和用人機制,選賢任能,先后進行處、科級干部競爭上崗工作。對群眾評議推薦率達不到50%的干部不予任用,并實行干部任用公示制度,消除了在干部任用過程中任人唯親、論資排輩的問題,保證了干部隊伍的清正廉潔,積極進取。在任用形式上,我們采用委任、聘任、試用等形式,逐步形成干部能上能下、能進能退、能高能低的有效機制,并全部實行任期制。與此同時,加強了對干部的教育和管理,嚴格監督,實行任期目標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度。三是抓黨建。按照“三個代表”的要求,加強和改善黨的建設是學校樹人的根本保證。院系調整之后,我們適時建立了各學院黨委、各系黨總支和機關各黨總支以及全校各基層黨支部,注意充分發揮各級黨組織的政治核心和戰斗堡壘作用,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學校實行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黨委主要是把方向,出思路,帶隊伍,抓改革,議大政,促發展,尊重和支持行政依法行使職權。在各院系推行黨政聯席會議制度,堅持集體領導與個人分工相結合,防止出現個人說了算。同時,建立和完善中層以上領導班子民主生活會制度,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在實踐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當然,由于合校時間短,有些工作還未展開。但在樹人立志方面,我們堅定不移。在樹人立功方面也將孜孜以求。下步我們還要進行全方位地創設樹人環境和條件,以培養和造就一批批適應社會需要的具有新型綜合素質與特點的合格人才。
  綜上所述,黨的作風是黨的形象,是黨的性質、宗旨、綱領、路線的重要體現,是黨的創造力、戰斗力和凝聚力的重要內容。黨的作風狀況,關系黨的生死存亡,關系國家的前途命運。作風建設是新時期黨建工作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加強作風建設也是一種偉大的革命實踐。作為學校黨組織,只要我們在作風建設中正確認識和把握各種辯證關系,重深入、求創新、倡自為、樹形象、謀立人,抓黨風、樹校風、促教風,就能在新的進程中創造出無愧于時代和人民的業績。
濟南大學學報18~22D2中國共產黨李現成20022002黨的作風是黨的形象,是黨的性質、宗旨、綱領、路線的重要體現,是黨的創造力、戰斗力和凝聚力的重要內容。黨的作風狀況,關系黨的生死存亡,關系國家的前途命運。作風建設是新時期黨建工作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高等學校作為培養人才的搖籃和知識創新、傳播與應用的基地,肩負著科教興國的重大歷史使命。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按照“三個代表”的要求不斷加強和改進黨的作風建設,全面推進學校的改革與發展,既是高等學校黨的干部必須回答的時代課題,同時也是一場偉大的實踐。實踐中充滿著諸多辯證關系,正確把握和揭示這些辯證關系并不斷地進行理性升華是搞好作風建設的思維前提。我們認為,重深入、求創新、倡自為、樹形象、謀立人,應當成為高校黨的干部的目標追求,而這五個方面則是諸種辯證關系的綜合統一。高等學校/作風建設/辯證關系李現成,濟南大學黨委書記,研究員(山東 濟南 250002) 作者:濟南大學學報18~22D2中國共產黨李現成20022002黨的作風是黨的形象,是黨的性質、宗旨、綱領、路線的重要體現,是黨的創造力、戰斗力和凝聚力的重要內容。黨的作風狀況,關系黨的生死存亡,關系國家的前途命運。作風建設是新時期黨建工作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高等學校作為培養人才的搖籃和知識創新、傳播與應用的基地,肩負著科教興國的重大歷史使命。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按照“三個代表”的要求不斷加強和改進黨的作風建設,全面推進學校的改革與發展,既是高等學校黨的干部必須回答的時代課題,同時也是一場偉大的實踐。實踐中充滿著諸多辯證關系,正確把握和揭示這些辯證關系并不斷地進行理性升華是搞好作風建設的思維前提。我們認為,重深入、求創新、倡自為、樹形象、謀立人,應當成為高校黨的干部的目標追求,而這五個方面則是諸種辯證關系的綜合統一。高等學校/作風建設/辯證關系

網載 2013-09-10 21:55:02

[新一篇] 作家研究 -論趙樹理方向

[舊一篇] 依法治國和憲法至上論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