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加快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高水平大學的思考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當前,我國正處在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又一個關鍵時期。謀劃這一時期高等教育的改革與發展,特別是把我國一流大學和高水平大學建設搞上去,是時代發展和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向我們提出的一個重大任務。我們必須積極學習、善于學習,及時準確地了解世界高等教育發展改革的趨勢,學習世界上最先進的教育思想和管理經驗,博采眾長,并和我國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實踐結合起來,銳意進取創新,才能后來居上,實現超越。
      一、堅持發展是硬道理,實現高等教育發展的新跨越
    實力是根本,發展是硬道理,要抓住機遇、加快發展,這是小平同志最英明最重要的思想。正是由于我們始終不渝地堅持這一點,高等教育才取得了跨越式的發展。今天,思考、謀劃我國高等教育下一階段的發展大計,仍然要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科學地準確地認識和把握當代世界經濟、科技、教育發展變化的形勢和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形勢,采取相應的對策推動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新跨越。
      1.1998年以來,我國高等教育實現了歷史性的跨越式發展
    過去的6年,我國高等教育取得了跨越式的發展,改革得到了突破性的進展,創造了我國高等教育蓬勃發展、充滿生機活力的大好局面。2004年,高等教育在校生規模超過2000萬人,居世界第一,毛入學率超過19%。1998年全日制大學招生是108萬人,2004年達到了420萬人,增加了近三倍。給人民群眾提供比過去多好幾倍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我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和布局結構調整的成果也是舉世矚目的。我國建立了中央和省兩級管理、以省級為主的高教管理體制。有900多所大學參與了各種形式的合作、聯合,組建了一批具有發展潛力的優秀的綜合性大學和多科性大學。上世紀50年代,我國在大規模的院系調整的基礎上組建了一批單科性院校,為當時加快推進我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條塊分割、部門所有、專業設置過窄的辦學模式弊端日趨嚴重,不利于培養復合型、創造型人才,不利于學科的綜合集成,也不符合世界高等教育的發展方向。進入21世紀,要適應世界上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的新形勢,無論是從人才培養還是從科技創新的角度,都要有一批綜合性、研究型大學。總之,這個改革的方向是正確的,受到世界各國的贊譽甚至效法。在此期間,高等教育的質量繼續提高,育人質量在提高,學術水平在提高,國際地位在提高。據統計,2003年高校科技創新的經費比1996年增加了5倍,高等學校的科技創新能力上了一個大臺階。我國高等教育的世界地位更是得到顯著提高。一些發達國家都積極與我們簽訂高等教育學歷、學位互認協議;成功舉辦了兩屆中外大學校長論壇,與會的世界知名大學對中國高等教育都給予積極的評價。
      2.搶抓機遇,實現高等教育新的跨越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知識經濟方興未艾,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21世紀前20年,是我們國家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一個國家的發展道路是漫長的,但緊要處往往只有幾步。今后20年就是這樣一個關鍵的機遇期,必須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如果能在連續20多年高速增長的基礎上,再保持20年的增長,這將是世界上少有的先例,將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打下堅實的基礎。那么,靠什么來再干一個20年?就是要更加堅定不移地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從這個意義上講,高等教育正在迎來實現新跨越的新機遇。
    首先,社會經濟的巨大需求,是高等教育實現新跨越的動力基礎。去年以來,中央對全國經濟實施宏觀調控,給我們以深刻的啟示。一方面,隨著經濟結構的深刻變革和經濟增長方式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上來,經濟發展對專門人才特別是高層次創造性人才的需求會越來越迫切。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不斷深入,也要求高等教育增強人才支撐和知識服務的能力。另一方面,人民群眾對高等教育的需求仍在強勁增長,要求高等教育規模持續發展;不僅如此,人民群眾還越來越需要優質的高等教育,這就要求我們必須不斷擴大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的供給。這些強大的需求,已經成為推動高等教育實現新的跨越的最強大動力。
    其次,國際經濟、科技、教育的競爭態勢要求實現高等教育的新跨越。世界經濟正在面臨一個深刻的轉變,即從工業經濟社會轉向知識經濟社會。能不能抓住這一轉變的機遇,乘勢而上,關乎我們國家發展的前途命運。歷史上的康乾盛世,當時的GDP占到世界的40%,局部看治理得很好,但由于發展的方向錯了,沒有抓住向工業經濟轉型的趨勢,結果一旦落后,一二百年都處于貧困挨打的地位。今天,面對知識經濟的革命性變革,世界各國都把目光聚焦到人才、科技和教育的競爭上,都加大了對科技、教育的投入,實施了一系列推進科技、教育創新的重大政策措施,努力鞏固和擴大已經擁有的優勢地位,為自己的國家贏得更大的戰略主動地位。面對這種形勢,科技、教育都仍然處于落后地位的我國,如果只是按照常規模式按部就班地發展,那就會繼續擴大已有的差距,就有永遠落后于發達國家的危險。
    第三,中央對高等教育的發展十分重視。中央提出實施人才強國戰略,這是科教興國戰略的進一步提升。高等學校既是高層次人才培養的主要陣地,又是人才匯集的戰略高地,在實施人才強國戰略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上世紀90年代后期,我們抓住了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機遇,實現了高等教育的一次跨越式發展;現在,實施人才強國戰略,是高等教育發展的又一次機遇。世界發達國家的經驗證明,高等教育的跨越式發展是實現國家經濟和社會跨越的先導。工業革命之后英國迅速成為當時最強大的國家,與此同時,一場高等教育的革命在英國發生,牛津大學、劍橋大學等一批高等學校迅速發展。19世紀后期德國迅速崛起,而洪堡大學的理念,即從原來牛津、劍橋那種以教學為主的一個中心的理念變成了教學科研兩個中心的理念,推動了德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推動著德國的迅速崛起。美國的高等教育原來是按照英國模式建立的,20世紀初葉,美國學習了德國高等教育改革的經驗并予以發展,強化了研究生教育和社會服務這樣一些功能,對于美國的迅速崛起進而成為世界超級大國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機遇難得,稍縱即逝。誰抓住了機遇,誰就有可能得到更快的發展。這在前一個階段的高等教育跨越中,我們可以看得十分清楚。面對新的發展機遇,我們要繼續以高昂的斗志,搶抓機遇,乘勢而上。在我們走向高等教育強國的征程中,我們還需要繼續攀登。只有實現新的跨越,我們才能實現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的宏偉目標。
      3.樹立科學發展觀,實現高等教育快速健康協調發展
    實現高等教育的新跨越,必須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已經形成高等教育的多層次結構和多樣化發展的格局。因此,我們要為高等教育的新跨越注入新的內涵。這個新內涵,關鍵是要堅定不移地以科學發展觀指導高等教育的新跨越。一是堅持“鞏固、深化、提高、發展”的八字方針。“鞏固、深化、提高”也是發展,是要在發展中解決高等教育存在的問題,在發展的新階段提升發展的內涵,實現發展模式的轉變。二是正確處理各類高等教育的關系,實現整個高等教育的全面協調發展。要統籌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統籌普通高等教育和繼續教育協調發展;統籌東中西部高等教育協調發展。要注重發揮建設世界一流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帶動作用,同時大力推動高等教育的整體發展,形成“一馬當先、萬馬奔騰”的發展格局。三是要堅持高等教育規模、質量、結構、效益內在統一的協調發展,根據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求,創造條件積極擴大高等教育的規模。同時,更加重視高等教育的質量提高、結構調整、布局優化,提高,高校科技創新和社會服務能力。
    在這個格局中,“985工程”學校、“211工程”學校處在領頭的地位,對于實現高等教育的新跨越至關重要。正因為如此,我們把高水平大學和重點學科建設作為新行動計劃的兩個戰略重點之一。對于這一批大學,應在前一階段抓規模發展的基礎上,集中力量抓高水平發展,抓學科和人才隊伍建設,抓科技創新能力的提高,實現向世界一流大學和國際知名高水平大學的跨越式發展。
      二、堅持以創新求發展,謀劃高等教育改革的新突破
    實現高等教育的新跨越,要依靠結構調整和制度創新。我們必須按照黨的十六大提出的“發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開放要有新局面,各項工作要有新舉措”的要求,以改革的思路,創新的思路,把各方面的潛力充分調動起來,爭取得到社會更多的支持。
    總的指導思想,是要堅持“鞏固、深化、提高、發展”的方針。鞏固、深化既有的改革成果,這是高等教育全部工作的基礎。近年來,我國在高等教育領域進行了全方位的成功改革,如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高校招生考試制度改革、實行成本分担的高校收費制度改革、高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學科專業結構和人才培養模式調整、畢業生就業制度改革、高校后勤社會化等等,都是高等教育跨越式發展的有力支撐。我們要把握改革的方向,鞏固改革的成果,并將改革不斷推向深入。要堅持辦好一批綜合性大學的方向,已經合并的高校要深化實質性融合,對條件成熟的新的高校合并也要堅決推進。要繼續深化高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實行精兵簡政,堅持以教師作為辦學的主體。當前,有些學校不進反退,沒有很好的鞏固和發展改革成果,有的學校非教學人員的比例超過60%,機構膨脹、人浮于事的問題有反彈的趨向。對此,應引起我們的高度的重視,我們決不可松懈,必須采取有力措施鞏固成果,深化改革。
    進一步推進高等教育的改革創新,必須進行新的宏觀思考和戰略規劃。隨著高等教育的大眾化,我們大家還要進一步認真思考“辦什么樣的大學”和“怎樣辦好這樣的大學”兩個根本問題,如何更好地制定“三個規劃”,如何真正做到科學定位,突出特色,以重點突破帶動全面發展,以特色爭一流,找準改革和發展的戰略突破口。綜合與特色是辯證統一的關系。綜合性大學不是各學科平均發展或機械組合,而是通過多學科綜合凝煉創新的學科方向,形成比較優勢。單科性學校更要突出特色,但這個特色的形成則要綜合多個學科,集成內外資源。當前,一些學校搞的“三個規劃”,還是面面俱到的、撒芝麻式的、拼盤式的,總的來說,缺乏對新階段高等教育發展規律的深刻認識。我們還要進行再思考、再研究、再規劃,制定好各個學校的發展戰略。我認為,適應高等教育新跨越的要求,高等學校的改革創新,要抓好“一個重點”和“三個突破”。“一個重點”,就是以服務求支持,以貢獻求發展。為什么要把這一點放在這樣突出的一個位置上呢?這是因為,在當代社會,大學担負著人才培養、科技創新和社會服務三大職能。世界一流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學與其他高等學校區別開來的重要標志,就是大學的科技創新能力和重大社會貢獻,就是看你在國家創新體系中承担了什么樣的職責?為解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作出了什么樣的貢獻。以服務求支持,以貢獻求發展,是解決高水平大學向什么方向發展和高水平大學經費從哪里來這兩個重大問題的基本思路。實現高等教育的新跨越,將取決于科技創新能力和社會服務能力的跨越。如果說一流和高水平大學的發展有什么“捷徑”的話,我想,只有一條,就是要通過為現代化建設提供更好的服務,爭取全社會的更大支持;通過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作出更大的貢獻,實現學校的跨越式發展。衡量這些大學的標準是什么?關鍵在于科技創新能力和學術競爭能力,是這些高校能不能在科技創新和知識服務中搭建大平臺,培育大團隊,承接大項目,創造大成果,涌現新的大師,在原始性創新和關系國家戰略利益的關鍵領域中取得重大突破、作出重大貢獻。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大學特別是研究型大學的經費,更多地來源于社會各個方面,這已經成為世界各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新趨勢。如倫敦經濟學院,全部經費中,政府補貼部分從10年前的35%下降到18%。近幾年來,我國高校科研經費的增長還落后于國家整個科研經費的增長。今后幾年,我們還會繼續爭取國家加大對高等教育的投入,但這個幅度畢竟有限,更大的發展空間在哪里?一是國家對知識創新的投入將會大大地增加;二是企業對科技研究與開發的投入會大大地增加;三是大學直接參與科技成果轉化和發展高科技產業的空間將會進一步擴大;四是人民群眾接受各種形式的繼續教育的需求在大大地增加。這幾個方面就是幾座金礦,是擺在高校面前的發展機遇。要抓住機遇,必須要有新的思路,要靠改革創新。世界一流和高水平大學不僅是靠國家投多少資能建起來的,更是在為現代化建設的服務過程中成長起來的,是在靠為社會作出巨大貢獻的成就中逐步實現的。
    “三個突破”,是在三個重點領域率先實現改革的新突破,這也是今后一個時期實施“985工程”、“211工程”的戰略重點。
    一是人才制度和政策的創新。人才問題始終是高等學校改革和發展的頭等大事,是大學一切問題的核心。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要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最根本的是抓人才。二戰以后的美國大學,之所以始終保持超強的地位,就是從全世界吸引了大批優秀人才。隨著我國對外開放,我們實際上是面對面地和發達國家進行一場人才的爭奪戰。總的來看,在人才競爭上,短期內我們仍然難以改變處于劣勢的狀況,這就要求我們要有新的思路和舉措,真正培養、留住、吸引一批拔尖人才,使高等學校成為匯聚拔尖人才的中心,這是校長和書記們的頭等大事。高校要把人才工作擺在學校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以超常規的熱情、超常規的投入、超常規的舉措來抓人才工作。在學校的各項工作中必須堅決貫徹落實人才為本的指導思想。
    要改革人事制度和分配政策,最大限度地激發廣大教職工的積極性,是人才強校的根本。回顧過去5年,在高校教師數量沒有大的增長情況下,實現了高等教育的教學和科研大的發展,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人的潛在力量是巨大的。我們一方面要大力加強教師隊伍的思想政治工作,一方面要著力完善人才激勵制度、人才競爭機制、人才流動機制和相應的社會保障制度,真正把教職工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使他們能夠專心干事業,并且能夠干成事業,就能真正做到人心暢快、人盡其用、人才輩出。
    要為匯聚人才創造有利條件,提高高校的人才競爭力。在當前,改善吸引人才的基礎條件仍然是十分必要的。創造必要的校園環境和科研條件,既是大學發展本身的需要,也是吸引人才的重要條件。我們始終不可忘記,學校的各項建設最終都要落腳到培養人才、匯聚人才上。要通過改革構建匯聚人才的有效平臺,探索學術帶頭人加創新團隊的新的組織模式,采取超常規的舉措建設一批學科特區、政策特區,要采取特事特辦的特殊政策,成梯隊地引進人才,成建制地開展國際合作,促成這些學科和隊伍建設的跨越式發展。
    二是基層學術組織的結構性改革。高水平大學必須承担起教學和科研兩個中心的任務。但是,總的來看,在許多高等學校的工作中,科研這個中心還沒有真正確立起來。只有把科研提高到世界水平,才能真正吸引優秀人才,培養優秀人才,才能真正建成世界一流大學和高水平大學。我反復思考這個問題,得出的結論是:如果我們能夠適應當今世界大學和經濟、科技結合日趨緊密的趨勢,大膽地進行高校科研體制的改革和科技創新,就有可能在這一領域形成體制性、結構性的優勢,不僅將有力地促進高校科技創新能力的提高,而且能夠為吸引人才、培養人才營造更加寬廣的舞臺。我們必須有勇氣在世界高等教育領域進行一次領先性的探索,這應當是實施二期“985工程”的一個戰略突破口。在實踐中,基層學術組織的結構調整,我國已經初步形成了三種模式:
    第一種模式,是院系管教學、所室管科研。大學內部的教學和科研體制,過去主要是以教研室為主,不利于集中力量進行科技創新。現在很多高校已經在這方面做了許多創新性和探索性的工作,比如在院系內部,建立了一些專業性比較強的研究機構,提高了高校的科技創新能力。缺點是缺乏承担大的科研項目和創新工程的實力。
    第二種模式,是在院系的體制之外建設一批高水平的科技創新平臺,進一步形成更大規模的科研組織模式。比如設立國家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中心,建設一些多學科的研究中心,正如我們正在建設的科技創新平臺和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這個體制的基本特點,就是一種矩陣式、網絡化、柔性化的結構,教師和研究生都是這個網絡結構中的一個結點,既屬于縱向的院系結構,又屬于橫向的研究基地。今后,“985工程”和“211工程”的主導方向,就是要通過整合資源,迅速形成一批有競爭力的科技創新團隊,使之在2~3年內有能力承担國家重大科技創新任務,并獲得國家的更大投入,形成研究型大學的良性發展機制。
    第三種模式是產學研結合,高校、研究機構和企業共同建立科技創新和社會科學研究基地。當前產學研合作新的趨勢,就是從零散的、小型的、短期和項目式的合作,轉向系統的、有規模的、中長期的和機構性的合作。一些地方政府根據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與高校聯合建設重點實驗室、設立思想庫,大型企業和高校建立了聯合研發中心、簽訂了長期的科研合作合同等,這也反映了我國經濟轉型、產業結構調整和區域發展、企業發展的必然要求。我們要抓住這個機遇,不斷深化產學研合作,這既是高校為現代化建設服務的重要途徑,也是高校自身發展的必然要求。
    三是研究生教育的改革。研究生教育改革是建設一流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關鍵。研究生教育是高層次人才培養的主要途徑,研究生教育水平是評價高水平大學的關鍵指標。顧名思義,研究生就是從事研究的學生,就是通過研究工作學習的學生。要通過在研究中學習,從根本上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質量,更好地培養高層次創造性人才;與此同時,要把研究生有機地組織到重要的科技創新活動中去,把研究生的科技創新潛力解放出來。研究生正處在創造力活躍的最佳年齡,是科技創新的生力軍,是高等學校參與科技創新的最大優勢。這個問題不解決,就培養不出優秀人才,就是科研資源的最大浪費,更辦不成世界一流和高水平大學。
    改革培養體制,調動研究生及其導師的積極性,是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核心。這個新的培養體制有三大特點:一是要以科研項目和科研團隊為基礎,把研究生組織到科研活動中,并充分挖掘他們的創新潛力。二是改進研究生教師指導制度,由那些具備科研能力的教師和團隊承担主要的培養任務;沒有科研項目的教師不能帶研究生。三是以科研經費作為研究生培養經費的主要來源,三助(助教、助研、助管)特別是助研應該成為研究生學習生活費用的主要來源。這樣,就形成了一個新的激勵一約束機制:導師申請科研項目,招收研究生形成科研團隊,導師指導研究生進行科技創新,取得科技成果。在此基礎上,導師可以申請更高層次和更大規模科研項目。研究生要從“要我學”改變為“我要學”,從“從書本學”改變為“從研究中學”。與此相適應,研究生招生體制的改革要進一步擴大高校的招生自主權,賦予學術團隊和指導教師更大的管理權。
    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必須始終堅持“質量第一”的方針。研究生教育制度改革不是鼓勵收費,而是要形成適合研究生教育特點的更加規范的成本分担機制。有些應用型專業,如工商管理等,碩士研究生個人可以分担一部分的培養經費。而對于多數從事科技創新的研究生特別是博士生來說,如果不能創造必要的科研條件和生活條件,怎么能做到安心科研?這樣的研究生又怎么能名副其實?相反,如果能充分發掘研究生的科研潛力,那么由此獲得的科研經費就完全能夠分担甚至超過必要的培養成本,也才能真正培養高質量的創新人才。
      三、堅持求真務實,開創高水平大學建設的新局面
      1.從嚴治教、從嚴治校
    從嚴治教、從嚴治校是保證高等教育事業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針對當前高校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必須采取的重要措施。要嚴格要求學生,堅持嚴師出高徒。要科學地認識“嚴”和“活”的辯證統一關系,切實落實加強高校管理的各項政策措施,使青年學生牢固地樹立組織紀律觀念、集體主義觀念、艱苦奮斗觀念,切實端正校風、學風。要嚴格要求教師,堅持教書育人、為人師表。高等學校要把師德教育和學術道德教育擺在重要位置,堅決制止學術腐敗。要切實加強高校的黨風廉政建設,維護教育的崇高形象。要建立健全規章制度,嚴格執行國家的政策,嚴肅財經紀律,對于招生、考試、收費、基建、后勤等薄弱環節要切實強化管理,堅決制止各種形式的亂收費,堅決懲治腐敗行為。要建立教育、制度、監督相結合的懲處和預防體系,從源頭上爭取黨風、校風和學風的根本好轉。高等學校越是面臨大的發展,改革面臨大的突破,越是要把從嚴治校擺在重要位置,凝聚高校的人心,確保高校的穩定,維護高校的形象。
      2.規范管理、科學管理
    科學管理、民主決策是世界一流大學發展的一條共同經驗。我們的高等學校無論是對管理的重視程度還是科學管理的水平與世界一流大學相比都還有很大差距。我們的方針是:積極發展,規范管理。發展需要規范,規范為了發展。管理的規范是建設高水平大學的基礎。我們的學校有很多規章制度,但這些規章制度的落實卻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同時,隨著高等學校教學和科研體制、管理規模、經費渠道、財務制度等方面的變化,高校學科管理、教學和科研管理、校園管理以及人事、財務、資產管理都帶來了許多新問題,都需要重新去認識,采取新的措施去加以規范,我們都要適應高校發展的新形勢,盡快邁上一個新臺階。
      3.艱苦奮斗、埋頭實干
    在我們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要建設世界一流和高水平大學,必須艱苦奮斗、埋頭實干。我們既要進行宏觀思考和戰略規劃,也要進行策略思考和政策設計;既要有遠大的理想,更要有把理想付諸實施的堅定意志和扎實行動。“三個規劃”制定完了,是束之高閣,還是一任一任地接著干下去?“211工程”二期的規劃落實得怎么樣?畢業生就業工作、加強學生實習、實踐工作、推進助學貸款工作等的各項政策有沒有得到落實?實踐證明,哪些學校干勁大,落實得好,哪些學校就發展得好。要始終堅持講團結、講實干、講艱苦奮斗、講勤儉辦學,把我們的思想和工作都凝聚到實現高等教育新跨越的宏偉目標上來。
    我們身處一個偉大的時代,必須担負起歷史賦予我們的責任。黨和人民把發展高等教育的使命交給我們,把建設世界一流和高水平大學的重担交給我們,任重而道遠。我們要緊密地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以高度的責任感、緊迫感和使命感,振奮精神,發奮圖強,努力實現我國高等教育的新跨越,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中國科技產業京5~10G4高等教育周濟20042004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高等教育領域出現了一系列的改革,改革的意向可以歸納為促進高等教育質量與數量的發展。雖然這些高等教育改革依然為國家政策所主導和推動,但更多的是對中國的市場經濟改革的一種回應,因而“市場”在推動高等教育改革進程中的角色亦不可忽視。比較全球化下高等教育改革中市場作用的特征和脈絡,中國“市場”角色更多地表現出以下兩點:一是作為新的資源配置渠道,增加來自民間的籌資;二是在協調機制上對原有計劃體制的突破,如增強消費者的選擇能力,提高大學辦學規模效益,提升高等教育質量。本文得到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教育研究所“中國教育發展研究計劃”資助,特此致謝。高啟杰李The Benefit of Adult Education under the Market Economic System
   Bai Xun
   (Adult Education College,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 330027)周濟,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 作者:中國科技產業京5~10G4高等教育周濟20042004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高等教育領域出現了一系列的改革,改革的意向可以歸納為促進高等教育質量與數量的發展。雖然這些高等教育改革依然為國家政策所主導和推動,但更多的是對中國的市場經濟改革的一種回應,因而“市場”在推動高等教育改革進程中的角色亦不可忽視。比較全球化下高等教育改革中市場作用的特征和脈絡,中國“市場”角色更多地表現出以下兩點:一是作為新的資源配置渠道,增加來自民間的籌資;二是在協調機制上對原有計劃體制的突破,如增強消費者的選擇能力,提高大學辦學規模效益,提升高等教育質量。本文得到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教育研究所“中國教育發展研究計劃”資助,特此致謝。高啟杰

網載 2013-09-10 21:55:21

[新一篇] 關于加快區域經濟合作的幾點設想

[舊一篇] 關于加速實現出版業信息化的思考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