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的本性與當代中國哲學家的使命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立場看,哲學的本性是什么?馬克思說:“辯證法在對現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時包含對現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對現存事物的必然滅亡的理解;辯證法對每一種既成的形式都是從不斷的運動中,因而也是從它的暫時性方面去理解;辯證法不崇拜任何東西,按其本質來說,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218頁)馬克思的這段名言明確地告訴我們,哲學的本性就是其批判性,即永遠不滿足于既定現實而將其推向前進的革命性。
  然而,哲學批判現實、變革現實的目的,或者說,哲學的批判、變革活動所圍繞的軸心是什么呢?就是馬克思所說的“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說,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1985年版,第80頁)人的本質,就是通過人與自然界相互的對象化而達到對自然界能動改造的實踐性;人對自己本質的全面占有,就是經由人的實踐活動,人自由而全面地發揮大自然賦予的以及人在實踐活動中培育的各種能力、秉賦和天性,人由片面而不自由的存在轉變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存在。簡言之,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就是哲學批判現實、變革現實的根據和目的。因為,人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人由片面而不自由的存在轉變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存在,是一個無限的過程,歷史長河中每一個具體的現實,都是這一過程中的某一個小階段。這一階段與以前相比,人由片面而不自由的存在向全面而自由的存在前進了一步;但與以后相比,又必然要被人由片面而不自由的存在向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存在更前進一步的新階段所代替。哲學對此有著自覺的意識,因此,它對每一個現實的階段,都從永無止境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這一立場出發,采取批判變革的態度。
  這樣一來,肩負哲學使命的哲學家也就扮演了社會批評者的角色。對社會現實,哲學家總是從兩個方面去看待:一方面努力爭取比前此階段較為符合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階段的實現,另一方面又努力把已經實現的階段再推向更加符合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新階段。當新階段出現時,哲學家也許會歡欣鼓舞于一時,但隨之而來的就是對新階段采取同樣的批判態度,再去追求更新的階段。由于哲學家的這種特殊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哲學家不可避免地要成為悲劇性的人物,必然會因為對現實的政治、經濟、觀念、心理保持一定的距離、持批評態度而不被理解,甚至遭致非議和災難。這種情況,在利益對立和階級壓迫的社會里表現得尤為顯著。在社會主義社會里,雖然情況會大大改善,但哲學家的委屈也依然不會消失,因為,這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性所決定的。因此,馬克思常常自比于普羅米修斯,甘愿為盜取圣火、送人間以光明而受罚;又喜歡但丁的格言:“走你的路,讓別人說去吧!”
  哲學的本性給哲學家以勇氣。即使是悲劇性的哲學家,也應有自己追求的個性,在哲學探討中,要有獨特的發現、自己的東西。馬克思說:“每一滴露水在太陽的照耀下都閃耀著無窮無盡的色彩。”(《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7頁)每一個哲學家都應在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實踐這一輪紅日的照耀下,閃耀出與眾不同的自己獨具的光輝。這在我們中國也許更為重要。中國人歷來注重傳統,以古論今,某一種觀念一經成為民族文化正宗,就經久不變其源,不越雷池一步。先秦時期以孔學為主的儒家經典,曾被后人注釋解說了二千多年。當近、現代哲學思想史上最先進最優秀的學說——馬克思主義哲學傳入中國以后,這一并不能算作優良的傳統仍然再次重演。實際上,直到1979年的思想解放運動之前,幾十年里,注釋解說馬克思主義哲學而無自己的哲學個性,幾乎已經形成風氣。馬克思主義哲學從宏觀上指出了人對自己本質的占有以及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歷史趨勢,提出了為實現這一切所必需的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理論和方法。但是,人與世界的實踐關系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矛盾體,人的本質的全面占有是一個無限廣闊的領域,人的認識、活動和思維會呈現出多種多樣的表現形態,這一切,都須哲學家以自己對獨特領域的獨特感受而發現出來、表達出來,形成自己別具一格的體系。當眾多的哲學體系再聯成一個整體時,馬克思關于人的發展的學說就會顯得豐富而又厚實,博大而又精深。
  如果說哲學是一種文化形態,那么,自成一家的哲學也應具有自己的民族形式。毛澤東說:“中國的東西有它自己的規律。……總要有民族特色,要有自己的特殊風格、獨樹一幟。”又說:“中國人還是要以自己的東西為主。”(《毛澤東著作選讀》下,第746 頁)中國哲學有著悠久的傳統,其中不乏優秀的有價值的東西。作為一個中國哲學家,就應研究、構造有中國特色的哲學體系。但是對中國傳統哲學要去粗取精,用外國的先進的哲學內容來改造、豐富自己,如同毛澤東所主張的那樣:“我們接受外國的長處,會使我們自己的東西有一個躍進”,(《毛澤東著作選讀》下,第751 頁)這樣才能形成既具有中國民族形式和民族特色、又富于時代精神和世界價值的新的哲學觀念。公元21世紀正在向古老的中國頻頻招手,中國哲學界應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已深入人心的基礎上,適時地與中國傳統哲學之精華部分結合起來,并積極地吸收當代西方哲學的有價值部分,使當今世界三大哲學形態有機地融為一體,形成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基礎、以中國傳統哲學為形式、以當代西方哲學為補充的當代中國新哲學。
  哲學的批判本性源于對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論證和維護;哲學家的悲劇性使命源于哲學本性的驅使和對哲學本性的恪守;自成一體的獨特發現是哲學家之成為哲學家的必要條件;而構建并形成具有民族特色又容納世界各方先進思想的中國新時代的哲學體系,是當代中國哲學家之不可再猶豫的時代任務。
                  [責任編輯 王清明]*
  
  
  
唯實南京3-4B1哲學原理朱寶信19961996 作者:唯實南京3-4B1哲學原理朱寶信19961996

網載 2013-09-10 21:56:25

[新一篇] 哲學基本問題新論

[舊一篇] 哲學觀的歷史演變及未來趨勢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