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培強 辛世俊 鄭州大學)
孔繁森常說的有一句話:“一個人愛的最高境界是愛人民。”“愛人民”即是一種思想感情,精神境界,也是一個道德行為準則。孔繁森同志以自己的實際言行譜寫了一曲共產黨人在新時期的愛民頌歌。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共產黨人一切行動的出發點和歸宿,是共產黨人崇高思想境界的體現。對于共產黨員來說,愛人民,是黨性原則的題中應有之義。中國共產黨從她成立的那天起,就把為人民謀利益作為自己的根本宗旨。70多年來,黨一直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自己存在的基本根據和價值。劉少奇同志曾說過,共產黨什么都不怕,就怕脫離群眾;因為,脫離了群眾,就會失去信任和支持,就會走向自我毀滅。鄧小平同志把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滿意不滿意,人民答應不答應作為判斷我們工作得失、事業成敗的根本標準。這就告訴我們,無論是革命年代還是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始終不會變。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閃耀在我們黨的旗幟上的永遠是九個金光閃閃的大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孔繁森在新的歷史時期高揚了黨的這面旗幟。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是改革開放。隨著體制的轉軌,開放的擴大,出現了許多新情況和新問題。例如,經濟利益變得突出了,個人利益和價值受到重視了,金錢在社會上的地位日益重要了,同外部世界的交往頻繁了。這些變化利弊交織,正效應與負效應相伴而生。一些消極腐敗現象,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格端利己主義等剝削階級的腐朽思想也開始滋長、蔓延起來。雷鋒、焦裕祿那個時代未曾出現的問題出現了,以前不突出的問題現在突出了,人們思想上的種種困惑和迷惘出現了。這樣,對共產黨員和干部來說,一個重大的問題擺在他們面前:在新的形勢下,還要不要、能不能堅持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孔繁森作了響亮的回答:“我要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共產黨員是真正為人民服務的。”這種回答從表面看來,似乎并沒有什么新鮮感,但只要看一看我們今天的社會風氣和黨風,聽一聽人民群眾對少數腐敗現象的譴責,就會感到它所蘊含的時代價值。改革開放以來,有少數領導干部經不起市場經濟的考驗,把為人民服務變成了“為人民幣服務”,他們肆意侵吞國家財產,利用手中權力謀取私利,欺壓百姓。在孔繁森賣血供養三個藏族孤兒時,前貴州省計經委負責人閻建宏,卻在貴州那貧瘠的土地上拼命從老百姓身上榨取血汗,成百萬元地貪污自肥;當孔繁森想到災區群眾吃不飽飯而自己吃不下飯的時候,當孔繁森在高原缺氧的條件下為藏族群眾脫貧致富日夜奔波時,有的干部卻在貪占溫飽不繼的貧困地區群眾的救災款以中飽私囊。孔繁森的事跡之所以能夠在人們心中引起強烈震撼,就是因為他的崇高和那幫蛀蟲的渺小所產生的巨大反差。人們稱贊孔繁森,正是因為他做到了深深扎根于群眾之中,心里時刻想著人民,以自己的汗水和生命,實踐了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孔繁森同志生前說過,講一萬句空話,不如給群眾辦一件實事。他還說,貫徹黨的宗旨要具體化,不能停留在口頭上,而要落實在具體行動上,要從自我做起,從點滴做起。孔繁森主要做到了以下三點:第一,對人民群眾有深厚的感情。孔繁森說:“西藏的老人就是我的老人,西藏的孩子就是我的孩子,西藏的土地就是我的家鄉。”1988年10月,孔繁森等二次進藏,他說,“第二次進藏,完全是出于個人自愿,出于我對藏區人民的深厚的情感。”愛必須建立在感情的基礎上,孔繁森把滿腔的摯愛傾注在藏族人民身上,從而產生了巨大的動力。現在有少數干部下到農村,不愿握農民的手,不愿坐農民的炕,不愿喝農家的水,更不愿聽取農民的意見,和群眾格格不入。第二,具有良好的精神狀態。為人民辦實事不能偷懶,不能怕苦,不能怕累,不能怕險。要艱苦奮斗,勤奮努力。艱苦的地方不敢去,棘手的事不愿辦,惹人的事躲一邊,持這種態度,是什么事也辦不成的。孔繁森兩次進藏,頂著矛盾走,哪里矛盾大,難解決,他就出現在哪里。在孔繁森身上,總有那一股子勇往直前的闖勁和寧折不彎的韌勁。第三,具有嚴肅認真的工作態度和雷厲風行的工作作風。辦實事不能馬虎湊合,敷衍塞責,應付差事,也不能推諉拖拉,踢皮球。孔繁森為群眾辦事,既扎扎實實,又堅決果斷。他在担任拉薩市副市長期間,跑遍了全市8個縣區的所有公辦學校和一半以上鄉辦、村辦小學。在阿里不到兩年的時間里,全地區106個鄉,他跑了98個,行程8萬公里,為群眾規劃設計了一個又一個脫貧致富的藍圖,辦了一件又一件看得見、摸得著的實事。
如果說愛是一種付出、給予的話,那么愛的最高境界──愛人民,則意味著最高尚和最無私的奉獻。孔繁森是他家庭的主心骨、頂梁柱,又是一個遠近聞名的孝子。他熱愛他的母親、妻子和孩子。他具有無比深厚的人倫情愛。但他的可貴之處在于他把黨和人民的利益擺在第一位,而把家庭的困難放在從屬的位置上。這種高尚情懷,充分體現了共產黨員對崇高人生價值的追求。孔繁森為了人民的利益,不僅能夠舍小家為大家,而且對自己的一言一行也做到嚴格要求,甚至達到了近于苛刻的地步。身為地委書記,生病本來可以住高干病房,他卻不住;本來可以坐高級轎車,他卻坐三輪平板車。他經常吃白飯就榨菜,開水泡饅頭。在北京,當有人說他身為地委書記在地攤上吃粗茶淡飯有失身份時,他曾動情地說:“想想災區那些還在餓肚子的群眾,大魚大肉能吃得下嗎?”他留給后人的兩件遺物是:八元六角人民幣和發展阿里經濟的12條建議。
孔繁森的光輝實踐表明,愛民必定要奉獻,奉獻才能真正做到愛民。孔繁森的愛民事跡昭示了一個樸素的真理:作為一個領導干部,只有時刻把人民群眾的疾苦放在心上,把人民的利益作為想問題、辦事情的出發點和立足點,人民才會擁護你、支持你,你的話才具有號召力。這就是我們常談的人格力量。
人格是個人身心特性的綜合,反映個人獨特的行為模式,它包括一個人的品質、氣質、素質等內在因素,是個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表現。每一個人都有自己做人的準則,都有自己的道德品質和價值追求,因而也都有自己的人格。人格不是先天的,而是社會實踐的產物。人格作為一種“蘊蓄于中,形諸于外”的個人特性,對人際關系具有重大影響。領導者的領導活動不僅要依靠行政的力量、真理的力量、政策的力量,更需要人格的力量。從一定意義上說,領導者實施領導行為的過程不僅是決策、指揮、協調、控制的過程,而且也是一個體現在領導行為中的領導者自身人格的表露和傳播的過程。領導不僅是職權的運用,理性的引導,而且也是人格的影響和激勵。中國古代許多思想家都認識到人格力量的作用。孔子說過:“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立身”。領導者只有以身作則,率先垂范,言行一致,帶頭實踐自己的道德標準和價值觀念,才能憑借高尚的人格力量去贏得人們的敬佩和信賴。中國古代把修身視為立國之本。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為先,說明領導者的人格是何等重要。
人格具有歷史性和時代性。不同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決定人們人格內容的差別。中國共產黨人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鮮明標志之一,在于他是用“特殊材料鑄成的”,具有光輝的人格形象。中國共產黨人十分重視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去吸引人、感染人、教育人、引導人。在艱苦的戰爭年代,以毛澤東為首的老一代無產階級革命家以“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做人民公仆的鮮明人格形象贏得了人民群眾的信賴。建國初期,共產黨人的高尚人格在國家面臨艱難困苦的時期發揮了重大作用,一批焦裕祿式的干部就像神州大地的一面面旗幟,鼓舞著全國人民的奮斗熱情。在新的歷史時期,鄧小平同志仍然十分重視人格的力量。他多次強調指出:為了整頓黨風,搞好民風,先要從我們高級干部做起。領導干部,特別是高級干部以身作則非常重要。群眾對干部總是要聽其言,觀其行。越是改革開放,越要身體力行共產主義思想和共產主義道德。否則,我們自己在精神上解除了武裝,還怎么教育群眾,還怎么能領導國家和人民建設社會主義!
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有少數黨員干部經不起執政地位和改革開放的考驗,他們為了自己的私利,不惜喪失國格、人格。而孔繁森面對商品經濟大潮的沖擊,卻仍能高揚理想和信念的旗幟,仍能保持共產黨人的本色,仍能恪守那份與人民患難與共的情懷。兩相對照,偉大與渺小,高尚與卑劣,奉獻與貪婪,真是天壤之別。
人格既有個體的特性,又有社會的屬性,既有歷史繼承性,又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孔繁森的人格觀形成和發展于改革開放新時期,它一方面繼承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精華,另一方面又高揚了共產黨人理想和信念的旗幟,具有十分鮮明的特征:
第一,孔繁森人格觀的黨性特征。孔繁森常說:“咱是黨的人”。這句樸實的話,表現了孔繁森堅強和純潔的黨性。對一個共產黨員來說,黨性是其人生價值的集中表現。喪失了黨性,即使他還保留著共產黨員的稱號,而他作為共產黨員的真正價值已不復存在。共產黨人黨性的集中表現是堅持黨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個人利益無條件地服從黨的利益。孔繁森響應黨的召喚,服從組織決定,兩次進藏工作,告別老母,舍妻離子,在雪城高原奮斗了十個春秋。而在這十年里,孔繁森的家庭生活的困難是可想而知的。但當黨組織問他有什么困難時,他總是一句話:“我是黨的干部,服從組織安排。”孔繁森同志的工作崗位幾經變動,都能做到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從不計較個人的名利得失。不論在哪里工作,都能出色地完成黨組織交給的各項任務。孔繁森同志忠誠于黨和人民的事業,以服從黨和人民的需要為天職。他時時以一個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處處從黨的事業出發來認識和處理問題。他的人格形象,從根本上來說就是一個共產黨人的人格形象。從這種意義上說,鮮明的、純潔的黨性,是孔繁森人格觀的顯著特征。
第二,孔繁森人格觀的人民性特征。一個共產黨的領導干部,必須充分反映人民群眾的愿望,按人民群眾的要求塑造自己的形象,形成自己的人格。毛澤東同志說過,共產黨人的一切言論行動,必須以符合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為最廣大人民群眾所擁護為最高標準。孔繁森對人民群眾有真誠的愛,幾十年如一日,這與他的愛民的精神境界、與他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人格觀是分不開的。
孔繁森的人格觀還表現在他吸收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把優秀的民族精神同黨性原則相結合,使自己的人格得到升華。孔繁森出生和成長在齊魯大地,自幼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古往今來的許多先進人物和我們民族的傳統美德,對他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是七尺男兒生能舍己,做千秋雄鬼死不還鄉”。“青山處處埋忠骨,何必馬革裹尸還”。古人這些豪邁悲壯的詩句、名言深深刻在他的腦海中。在孔繁森第二次赴藏前,他跪在母親面前說:“自古忠孝不能兩全,娘,您要多保重!”說完,流著眼淚給母親跪下磕了一個頭。這悲壯的一幕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人想起岳飛、文天祥等一代英杰。無情未必真丈夫。孔繁森常說:“如果一個人連起碼的尊敬老人的感情都沒有,那還叫什么人?!”孔繁森的精神世界既有馬列主義的精髓,也有中國人民的傳統美德。二者的完美結合,使他的人格形象顯得豐滿、實在和可信。孔繁森人格觀的特征,為共產黨員和領導干部昭示了一條正確的人生之路。
第三,孔繁森人格觀的時代性特征。孔繁森是新時期產生的焦裕式的好干部,其人格形象是一個開拓進取、艱苦創業的形象,他能夠把新時期黨的方針政策轉化為自己的人格行為,從而引導人們不斷進取,大膽創新。孔繁森說:“率領群眾致富,是我們的天職。”孔繁森在阿里不到兩年的時間,跑了98個鄉,行程8萬多公里,調查研究,制定規劃,跋山涉水,風餐露宿,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再現了當年焦裕祿的風采,譜寫了一曲具有時代精神的創業之歌。
自強不息,艱苦奮斗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我們黨的政治優勢,是黨的領導干部應有的精神品格。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這種傳統美德也遇到了挑戰。有人認為經濟建設已經取得很大成就,無需艱苦奮斗了,有人認為貪圖安逸享受是人的天性,再講艱苦奮斗已不合時宜了,還有人認為提倡艱苦奮斗不符合市場經濟的規律。由于這些錯誤思想的影響,導致一些干部講排場、擺闊氣,追求奢侈豪華。鄧小平同志對這種錯誤思想進行了批評,認為我們的國家越發展,越要講艱苦創業。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正處在一個艱苦創業時期,偉大的創業精神需要廣大黨員尤其是領導干部自身的模范行為來倡導和弘揚。孔繁森是艱苦奮斗、廉潔奉公的模范。他以“一塵不染,兩袖清風,視名利安危淡似獅泉河水,二離桑梓,獨戀雪城,置民族團結重如底斯山”的實踐,鑄造了自己合乎時代發展要求的偉大人格。
(責任編輯:喬法容)
中州學刊鄭州81~84D2中國共產黨張培強/辛世俊19951995 作者:中州學刊鄭州81~84D2中國共產黨張培強/辛世俊19951995
網載 2013-09-10 21:5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