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非均衡區域發展戰略理論述評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同時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東部地區與中西部地區的發展差距不斷擴大的問題,已經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對于中國這樣一個發展中大國來說,選擇怎樣的區域發展戰略,既是理論問題,也具有現實意義,務必深入研究,以選擇最佳發展戰略模式。
  在區域經濟發展理論模式的選擇上,發展經濟學家們長期存在兩種不同的爭論:其一是均衡發展戰略。這一戰略以納克斯的“貧困惡性循環”理論為代表。其二是非均衡增長戰略。這一戰略的倡導者是美國經濟學家赫希曼。
  從新中國成立以后至改革開放前30年,我國區域經濟建設中一直實行的是均衡發展戰略。該戰略主張生產力空間布局應以“均衡”為主,提高不發達地區的發展水平,縮小地區發展差距。三十年的實踐證明,區域平衡推進和收入平均分配的選擇是低效率的,必須集中有限的資源首先發展一部分地區,以此為動力逐步推進其它地區的發展。于是,在改革開放過程中,我們選擇了讓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非均衡發展戰略。
      一、梯度發展理論
  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國理論界在研究中國區域問題時,逐步轉向梯度發展理論。國家“七五”正式提出一個“梯度發展理論”為核心的相對完整的區域發展戰略。梯度發展理論的主要內容在我國通常表述為:無論是在世界范圍,還是在一國范圍,經濟技術的發展是不平衡的,客觀上形成一種經濟技術梯度,有梯度就有空間推移,首先讓有條件的高技術梯度地區,引進掌握先進技術,然后逐步向處于二級梯度、三級梯度的地區推移。在我國,經濟分布客觀上存在著東、中、西三大地帶,中西部地區雖然資源豐富,但技術力量薄弱,資金不足,大多數地區處于中間技術地帶,有的甚至處在傳統技術地帶;而沿海和部分中部地區則具有先進技術和雄厚的經濟力量。因此我國經濟發展的空間和時序選擇應是:由東向西,按技術梯度,使先進技術地帶逐步向中間技術地帶、傳統技術地帶推移。隨著經濟的發展,通過轉移的加速,逐步縮小地區差距。
  “梯度發展戰略”是一種以“效率優先”為基本指導思想的區域發展戰略。這個戰略在理論上有兩點突破。其一,它打破了片面強調“均衡布局”的傳統布局模式,承認了地區發展不平衡的現實,強調遵從由不均衡到均衡的客觀發展規律,從而使客觀規律與實事求是成為制定經濟發展戰略的首要出發點。其二,它強調集中資金和資源實行重點發展,同時在地區間形成產業結構轉換的連續關系,從而使產業空間分布與地區經濟發展相聯系,產業結構與產業布局相結合,經濟發展與產業政策相適應,較好地反映了當時中國特定經濟發展階段的發展要求。以后的經濟發展證明,這一戰略對于我國經濟發展的作用是巨大的,它所產生的經濟效益 和積累能力,比分散投入平衡增長要大得多,從而導致了我國的經濟總量和綜合國力有了增長。使國內生產總值由1978年3624億元增加到1994年的4500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3.64倍。在1994 年國內生產總值中沿海地區的貢獻為58%。
  梯度戰略的提出曾引起了學術界的激烈爭論。尤其是讓中、西部地區的學者和地方政府難以接受。我們也應當認識到,梯度理論是在改革開放之初,為彌補均衡戰略之不足,充分發揮東部沿海地區經濟基礎優勢提出的,在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雙軌運行中,該戰略發揮了積極作用。它的實施很大程度依賴于國家的計劃性體制。因此,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梯度發展理論”實際遭到了嚴重的挑戰,這挑戰主要來自三個方面:一是能源與原材料供應的嚴重不足迫切要求加快中西部資源的開發;二是外部環境變化和對外開放發展過程中,內陸與周邊國家接壤的地區獲得了新的發展機會;三是區域差距拉大陷入“馬太效應”惡性循環中,地區間矛盾日益尖銳化。這表明,在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制訂中,既要注重效率優先,同時也應兼顧公平。效率與公平是經濟政策的兩大目標,是矛盾統一體,不可只追求一方而忽視另一方。
      二、點軸發展理論
  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提出“區域經濟協調發展,逐步縮小地區差距”的基本指導方針。江澤民總書記就此作了重要講話,著重強調了堅持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是今后的改革和發展的一項戰略任務。黨和政府提出的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思想是兼顧平衡與不平衡發展戰略的中間發展思路,是符合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區域經濟發展戰略選擇。
  經過40多年的經濟建設,我國生產分布偏集沿海的狀況已有很大改觀,東部地區在我國經濟總量中所占比重仍很大,但中西部地區已經形成了一些具有區域意義甚至全國意義的經濟發展軸線和經濟增長極。為了更好地貫徹中央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方針。根據我國目前所處的發展階段,在今后一個時期內,應采用點軸發展理論。
  點軸理論是80年代中期在我國興起的一種區域發展理論。它從經濟增長與平衡間的倒“U”型相關律出發, 認為我國目前仍處于不平衡發展階段,而點軸開發是現階段最有效的空間組織形式。所指點軸開發,即點軸漸進式擴散開發。它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在全國范圍內規定若干聯結主要城鎮、工礦區并且附近具有較好的資源、農業條件的交通干線所經過的地帶,作為發展軸予以重點開發。二是在各個發展軸上確定重點發展的中心城市,規定各城市的發展方向和服務、吸引區。同時要確定中心城鎮和發展軸的等級體系。三是較高級的中心城市和發展軸線影響較大的區域,應當以國家和地方較大的力量去集中開發;隨著國家和地區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經濟開發的注意力愈來愈多地放在較低的發展軸和發展中心上。與此同時,發展軸線逐漸向較不發達地區延伸,包括發達地區的距發展軸和中心城市較遠的地區,將以往不作為中心城市的點確定為較低級別的發展中心。
  點軸開發模式的理論基礎是因為社會經濟客體大都產生和集聚于一些具有特殊優勢的點上,形成大小不同,職能相異的城鎮,而城鎮之間的相互作用是通過線狀基礎設施(各類交通線、動力供應線、水源供應線等)來進行的。而社會經濟客體在空間集聚后,會向周圍地區發射它的影響力,這就是擴散,擴散一般情況下是漸進的,而不是平推的,也不是大跨度跳躍的,且隨著范圍的擴大和距離的增加,程度遞減。但隨著距離的延伸,都會形成較大較多中心點的主軸。對于大范圍來說,最終導致從點——軸——面的全面擴散和空間推移,使各地的國土資源和空間獲得充分的相對均衡的開發利用。
  從目前我國的經濟情況來看,點軸開發理論的內容包括:
  首先,重點開發沿海、沿江、沿河三大軸線地帶,使之逐漸成為我國未來發展的增長軸。
  沿海地區,區位條件優越,本身經濟基礎良好,實力雄厚,一直是我國對外開放的最前沿,這個軸線的開發,目前雖已取得很大的成就,今后仍將是我國經濟開發的主軸線。國家應重點開發環渤海、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閩南金三角,進一步發揮其在全國宏觀經濟布局中的龍頭地位。
  沿江地區,一直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心。而且也是我國發展潛力最大的地區。長江這條“黃金水道”,不僅具有豐富的水資源可供開發,更重要的是,它將沿海的經濟優勢與中西部的資源優勢結合起來,它的發展起著溝通東中西三大地帶,牽動大半個中國的作用。世紀之交,浦東的開發及三峽工程的上馬,長江沿岸已基本形成以上海、武漢、重慶為中心的三大經濟圈為主的多中心滾動式發展格局。這將更有利于東中西的協調發展。
  黃河流域,特別是中上游地區,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且礦種齊全,相互配合好,許多礦種如煤炭、石油、天然氣、稀土、黑色金屬等在全國占有極為重要地位。因此,沿黃軸線的開發,特別是通過重點發展能源、原材料工業以及高耗能加工業,不僅能有效地克服我國經濟發展的“瓶頸”,而且可優化產業結構,有利于形成各產業協調發展的產業密集帶,這對我國區域經濟布局格局的優化有重要作用。
  其次,在目前國家財政投資有限的情況下,中西部應積極選取和培育有較大發展優勢和潛力的增長極、增長帶和增長中心,以此為突破口,振興中西部經濟。中部地區的區位條件優越,且礦藏豐富,城市相對密集,發展潛力大。而西部的優勢主要在于豐富的資源。西部應充分發揮水資源、環境資源、自然資源和礦產資源等優勢,從地區特色出發,迅速建立經濟增長極,對于那些可以成為增長極的“點”,我們不妨借鑒東南沿海地區的發展經驗,實行特殊的政策和靈活措施,吸引外國、港澳臺、東部的資本來投資,再現特區效應。
  最后,對沿邊地區實行全方位開放,使之成為我國對外貿易和投資的熱點,開發開放邊疆地帶,不僅具有政治意義,而且對社會安定、國家安全具有深遠意義。因此,需要重點建設邊疆經濟特區,使其成為沿江開放地帶經濟發展的生長點,通過高層次的出口加工,使之成為邊境經濟發展的推動力,通過多種經濟合作形式,不斷擴大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更好地促進邊疆經濟的發展。
  點軸發展理論基本上符合生產力空間運動的客觀規律。首先,它通過重點軸線的開發和漸進擴散形式,彌補梯度推移的平面板塊式的遞進方式的不足,真正發揮主體優勢,有利于轉化區域二元結構,促進城鎮周圍鄉村經濟的發展,從而更好地協調城市與區域及區域間的經濟發展。
  其次,通過“點”、“軸”兩要素的結合,在空間結構上,出現由點而軸,由軸而面的格局,呈現出一種立體結構和網格態勢,對于信息的橫向流動和經濟的橫向聯系有莫大的優越性。
  此外,它將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避免資源的不合理流動,同時,它將有助于消除區域市場壁壘,促進全國統一的市場的形成。
淮北煤師院學報:社科版49~51F107城市經濟、區域經濟石碧華19991999均衡與非均衡發展戰略一直是發展經濟學家的兩種不同的主張,為了平衡生產布局,我國建國后推行均衡發展戰略。“七五”正式提出的梯度發展戰略則進一步擴大地區差異。新時期,黨和政府提出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指導方針,點軸理論正適應了這一要求。區域發展戰略選擇/協調發展/梯度發展理論/點軸理論洪認清      作者單位:華中師大旅游學院 作者:淮北煤師院學報:社科版49~51F107城市經濟、區域經濟石碧華19991999均衡與非均衡發展戰略一直是發展經濟學家的兩種不同的主張,為了平衡生產布局,我國建國后推行均衡發展戰略。“七五”正式提出的梯度發展戰略則進一步擴大地區差異。新時期,黨和政府提出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指導方針,點軸理論正適應了這一要求。區域發展戰略選擇/協調發展/梯度發展理論/點軸理論洪認清      

網載 2013-09-10 21:57:31

[新一篇] 我國電子出版物的現狀及發展對策

[舊一篇] 我國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與創新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