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文化的跨學科存在及其研究視角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中圖分類號:G20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5957(2002)04-0128-05
  當代中國的電視文化的確是一個復雜的存在,不僅處于復雜的國際環境、政治環境、文化環境、市場環境、消費環境中,而且處于復雜的多學科的縱橫交錯之中。當代中國電視文化已由以往的一元文化向主導文化、高雅文化、大眾文化等多種文化形態雜糅并存的狀態轉變,已超越以往單一的文化藝術領域而橫跨政治學、經濟學、傳播學、國際關系學等領域,已經成為一種跨越諸多學科的文化形態,所涉及的范圍已遠遠不是傳統的文化藝術所能涵蓋的。對待這樣一個異質的復雜對象,任何單一的闡釋角度或評價尺度都是有局限的,因此,有必要從多個視角給予觀照與描述,以期全面、客觀、真實、準確地理解和把握當代中國電視文化的存在事實。
   一、電視文化是一個跨學科的文化形態
  西方國家的傳媒機構自建立之初就是在符合資本主義制度的傳媒經濟理論的指導下運營的,傳播政治經濟學在西方是公認的一門科學。隨著文化市場化步伐的加快和市場化機制的逐步完善,我國的文化傳播也已從計劃體制下單純的國家意識形態事業、公益事業轉化為既具有國家意識形態事業性質、又具有市場化的文化產業性質的雙重屬性。江澤民同志在視察《人民日報》時指出,“人民報紙”既是喉舌,也要經營。這不僅對黨報來說具有重大意義,而且完全可以看作是為整個文化傳媒領域指出的一個新的發展方向——就是注重文化的經營性、產業化的發展方向。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所通過的“十五”規劃,第一次明確提出了“文化產業”的概念,將發展文化產業、完善文化產業政策寫入了國家發展的大政方針之中。在眾多國家級、省部級社會科學研究選題中,文化經濟、文化產業、傳媒經濟等方面的科學研究工作也已廣泛展開,“中國文化產業研究”和“文化經濟學研究”已立項于1998年度和1999年度的“全國藝術科學規劃”中,“中國西部電影文化與產業研究”在“全國藝術科學‘十五’規劃”2001年度課題評審結果中榜上有名,“媒介經濟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入選“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002年課題指南”,“文化經濟政策和文化產業研究”被列入“全國藝術科學‘十五’規劃課題指南”中。作為文化產業的排頭兵,電視文化更不例外,隨著適應、完善市場體制而進行的電視傳媒制作生產行業的結構重組和運行機制的改革,有關電視文化產業化的研究、從經濟學角度對電視文化進行的研究等越來越受到重視,已有一大批這方面的學術研究成果問世。可見,電視文化也已從單純的公益事業、喉舌工具嬗變成與市場經濟有著千絲萬縷聯系的文化形態。
  電視文化是國際貿易中的重要內容。美國出口產品最多的不是工廠里生產出來的,也不是農莊里種出來的,不是航天,不是高科技,而是精神文化產品。加拿大80-90%的電視節目來自美國;歐盟與美國的電視文化貿易戰一直很激烈,就放開影視文化貿易市場的問題多次談判交鋒,美國雖多次遭到歐盟的抵制,但實行影視文化的“自由貿易”、“自由出入”一直是美國努力的目標。中國電視文化的輸出雖然尚處于“貿易逆差”,但并不能否認它也與日益競爭激烈的國際間的文化貿易密切相關。電視文化關系著國際經濟貿易問題。
  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在歐洲設立了“自由歐洲”電臺,專向東歐和蘇聯廣播。東歐巨變、蘇聯解體,美國認為“自由歐洲”電臺起到了關鍵作用。前些年將“自由歐洲”電臺的原班人馬移師亞洲,成立了“自由亞洲”電臺,專向中國廣播,并將經費增加到每年3000萬美元。[1](P12-14)APEC2001年上海年會之后的第一個實際舉措就是默多克、時代華納等多家境外傳媒集團2002年在廣東開播中文版的娛樂電視臺。中國電視文化將面臨文化滲透、文化帝國主義、文化霸權等問題。電視文化關系著國際關系、國家文化安全。
  近幾年中央電視臺對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直播、對香港回歸的直播、對澳門回歸的直播、對“申奧”的直播、對在世界各地各種體育比賽的直播、9·11事件22分鐘之后鳳凰衛視對此事件進行的現場直播等等,都已說明中國電視文化正在實踐著跨國傳播與同步傳播。
  19世紀是無機的世界,數學、物理學得以拓展;20世紀是有機的世紀,分子理論、基因科學長足發展;21世紀是高科技化的時代,難以預言會有多少更大的突破,但文化傳播將由單向傳播走向多向傳播是必然的趨勢。大屏幕、高保真、衛星傳播、光纖入戶、寬頻道等等,電視本身的傳播接受方式及其與科技的密切關系,也都表明電視文化與科技發展密不可分。系統的數字化、制作的網絡化、以計算機技術為基礎實現編輯應用的全面數字化、傳播的雙向交互等等,將極大改變人類的傳播與接受方式。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看出,電視文化已涉及到哲學、政治學、社會學、大眾傳播學、新聞學、藝術學、文學、美學、心理學、語言學、國際政治學、市場經濟、國家文化安全、全球化、意識形態、科技進步、社會時尚等領域。電視文化已成為一個跨學科的文化形態,誰妄想從單一的視角去把電視文化說明白,誰就會走入盲人摸象的誤區中,陷入闡釋的困境里。
  當今世界,文化模式從工業文化轉向信息文化,文化內容從區域化轉向全球化,文化情態從離散時空轉向同步時空,文化變遷從穩定狀態轉向變動狀態,文化權力由壟斷性的指令文化轉向市場性的平等文化,文化層次從精英文化轉向大眾文化等等。這一切轉變都充分說明,我們已處在一個瞬息萬變的時代,我們的電視文化也同樣處在一個多元復雜的時代語境中。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在這種多元復雜的語境中,其本身即為綜合文化形態的電視文化更是處在交叉科學的前沿位置,多角度、多學科的觀照已成為必然。
   二、視角轉換對電視文化研究的必要性
  主張從多種視角來研究電視文化主要是基于以下原因:
  第一,當代中國電視文化的理論研究落后于迅猛發展的實踐。我國電視文化的歷史始于20世紀中期,雖然晚于英國、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但在改革開放以后卻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尤其是90年代以來,在經濟和科技兩個高速運轉的車輪的驅動下,不僅在傳播內容、傳播形式、傳播技術上,而且在傳播理念與文化理念上都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但是,對電視文化的理論闡釋卻尚處于“盲人摸象”式的探索中,理論研究遠遠落后于實踐的發展。理論的滯后、理解的偏差又反過來使實踐的發展走向誤區。
  第二,電視文化是一種相當復雜的文化形態,既有文化的意識形態性、審美性,又有商品的物質性、消費性;既有強制性、操縱性,又有迎合性、對抗性;既有同質性,又有多元性;既有類型性,又有創造性;既有娛樂性功能,又有教化功能。電視文化本身已經成為一種跨學科的文化形態,涉及到的領域已遠遠不是傳統的文化藝術所能涵蓋的。
  第三,當代中國電視文化的發展已置身于市場經濟以及文化全球化的新的歷史語境下,它的商品屬性使其由以往的藝術文化轉變成一種商業文化、大眾文化,新現象、新特征由此頻頻凸顯。對這些新現象、新特征,尤其是其大眾文化特性所帶來的負面效應,使我們產生一種“黔之驢——龐然大物也,以為神”的恐慌,而沒能從理論高度予以闡釋。
  第四,以往的從藝術單一視角對它所進行的理論研究陷入了闡釋的困境。很多問題,例如大量不具有審美意義粗制濫造的文本卻有很高的收視率,文本質量的提高主要依賴的是聲像光電的技術手段而非爐火純青的藝術手法等等,僅從藝術的角度難以解釋。
  在這種復雜的狀態下,既要正視電視文化迅猛發展的事實,承認電視文化所蘊涵的商業文化、大眾文化特性,以歷史的理性清醒地認識到經濟轉型、社會轉型賦予文化轉型的可能;又要從不同的研究視角,對其進行全面的把握、理性的認識、恰當的評價,審理各種理解的偏差,以期更有效地規范和引導這種新型的文化形態。
   三、電視文化研究的幾種視角
  社會文化視角:以往對電視文化的研究常常局限于文本本身,而忽略了這一文化活動的社會發展過程。隨著中國社會文明進程的演變,電視文化已走出象牙塔,成為廣大民眾社會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內容,具有了更加廣闊的社會文化品格。作為當代社會生活的一個重要方面和社會公共事業,社會學視角、人類文化學視角的關注,也許能使我們穿越數量眾多龐雜、質量良莠不齊的電視文本,抵達社會意義、文化意義的剖析。其中,意識形態視角的分析尤為重要,因為一切文化在本質上都是一種意識形態的“代碼”。從馬克思主義到法蘭克福學派、精神分析學說、文化研究學派、后現代主義,意識形態批判無不是這些理論的重心。
  大眾文化視角:電視文化所表現出的商業性、消費性、娛樂性、通俗性(甚至媚俗性)、技術性、可復制性、程式化、無深度感正是大眾文化所追求的基本目標,體現了電視文化與大眾文化的一致性、同質性。因此,在對電視文化的研究中,借鑒西方某些學術思潮對大眾文化已有的研究成果,雖不能祈望徹底解決中國電視文化存在的問題,但也不失為一種有益的觀照。如法蘭克福學派的社會批判理論,在使我們認識到電子傳播作為生產力給電視文化生產帶來巨大促進作用的同時,也使我們認識到技術進步對人造成的新的控制,認識到其意識形態的操重性、欺騙性的一面;后現代主義理論讓我們對電視文化的世俗性、扁平性、游戲性、狂歡化獲得了一種哲學上的認識高度;后殖民主義理論則令我們對電視文化、大眾文化中的全球化傾向、文化同質化傾向保持高度警惕;新歷史主義提醒我們,以“戲說”為代表的電視文化可能導致的歷史虛無主義危險;文化研究學派以它與社會的廣泛聯系和跨學科的學術膽識,啟示我們以宏觀的社會文化研究與微觀的文本研究相結合,在微觀的文本研究的基礎上展開宏觀的文化研究。——這些理論奠定了以大眾文化的視角來審理電視文化的理論基礎。
  傳播文化視角:電視文化與印刷媒體、廣播媒體等其他大眾傳媒的主要區別,在于它以科技含量極高的影像的傳播與接受方式創造了一種新型的視聽文化,并對其他形態的大眾文化形成具大沖擊,獲得了存在的獨特性和優勢性。所以從電視傳播的全過程來考察電視文化與社會的關系,為電視文化的理論研究開辟了一條更為切實有效的新路。正如高鑫先生所說:“研究電視理論,首先要研究‘電視傳播學’,因為電視本身就是作為信息傳播的媒介和載體而存在的,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所有的電視節目,統統鮮明地烙印著信息的‘印記’。因此,抓住‘傳播’也就抓住了電視理論研究的根本。”[2](序言)無可置疑,隨著從播放型到數字化、新媒介的傳播模式的全新構型,電視文化將會發生更為深刻的革命,因為傳播模式的改變必將影響所傳播的文化本身。
  藝術文化視角:商業邏輯在文化生產領域的僭越導致了電視文化的市場化、反藝術化,但并不能因此忽視電視文化的藝術特性。作為影像視聽文化的電視文化,在深層次上更需要形象性、藝術性、審美性。并且,電視文化是一門綜合的文化形態,需要借助各種藝術的長處來完善自身。例如電視文化中影響最大的一種樣式——電視劇。中國老百姓普遍接觸電視就是從看電視劇開始的,這個現象發生在80年代中期;而電視令萬人空巷應該說還是與電視劇的發展密不可分。再如音樂是借助旋律節奏作用于聽覺神經,造成空間虛幻感的時間藝術,而繪畫藝術則是借助畫面作用于視覺神經,造成對時間想象的空間藝術,電視文化正是借助它們的各有所長,把本來單方面滿足于人的聽覺藝術或視覺藝術轉化為電視文化的視聽藝術,創造出一種綜合時空的威力。
  經濟文化視角:對于“士志于道”、“君子不言利”的中國傳統觀念來說,經濟與文化向來屬于涇渭分明的兩個不同的領域。即使是近幾年出現的所謂“儒商”的提法,也不過是尚有點文化感覺的爆發戶的一種文化裝飾。然而,這個夢想在發達國家早已變成現實。文化與經濟聯姻,確切地說是經濟從文化中獲利,文化以經濟為發展動力,二者相輔相成,不僅不再是發達國家的專利,而且在轉型時期的當代中國文化領域也已付諸實踐。雖然《泰坦尼克》18億美元的獲利對中國文化產業來說還很遙遠,但抓住票房、抓住收視率,已是一些文化機構最主要、最基本的工作重心之一。不過,追求收視率、廣告回報這只意味著中國電視文化走向產業化的最初階段,把電視文化真正作為一種產業,重新組合和優化電視文化產業的資源配置,鼓勵多元資本介入電視文化產業,以及電視文化產業的國際投資、跨國生產等等,對于當代中國電視文化來說,還有待于進一步的研究和開發。但是,這些新的未知領域的開拓,不僅會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而且將極大地有助于電視文化本身的發展。在這一點上,發達國家文化產業發展的經驗的確值得我們借鑒,世界知名的大傳媒集團首先都是經濟效益非常好的創匯大戶、納稅大戶,同時也有利于其國家文化、民族文化的發展、輸出,如時代華納集團、默多克新聞集團、迪斯尼、日本廣播協會、英國廣播公司等等。從經濟文化的視角來研究電視文化,是向市場經濟轉型、經濟文化全球化、跨國傳播等新的歷史語境對電視文化的要求。
  國際關系視角:由于國際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和經濟、政治、文化全球化的發展趨勢,尤其是科技發展使跨國傳播得以實現,電視文化與國際關系之間的相互影響越來越明顯。一方面,電視文化在國際關系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在塑造國家形象、強化國家文化安全、輸出國家文化、加強國家間文化交往、改善國與國之間的關系中担負著重要的使命;另一方面,國際關系的瞬息萬變、變幻莫測也成為電視文化的重要內容,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甚至指揮著電視文化的發展方向。
  當然,上述研究視角只是幾種可能,并不能窮盡對電視文化研究的一切途徑。但是,如果說難以給當代中國電視文化這個復雜的文化形態一個準確的定義的話,那么對于沒有公式、只有觀點的社會科學,至少多個視角的關注與描述有助于我們獲得更廣闊的視野。因為任何一扇窗口,看到的都只能是有限的風景。而多重視角、多個窗口或許能期望看到電視文化的整體風貌。
  無論對于中國學術界還是世界學術界,無論是社會科學、人文科學還是自然科學,跨學科研究已經成為一種相當有效和重要的方法和趨勢。對于綜合了各種文化藝術形態、跨越了眾多學科領域的電視文化來說,這種方法和視野就顯得尤為重要。
  收稿日期:2002-04-28
山西師大學報:社科版臨汾128~132G6新聞與傳播隋巖20022002當代中國電視文化已超越以往單一的文化藝術領域而橫跨政治學、經濟學、傳播學、國際關系學等諸多學科,成為一種跨學科的文化形態。對這種復雜的研究對象,從社會文化、大眾文化、藝術文化、經濟文化、傳播文化、國際關系等多重視角進行觀照和描述,有助于我們突破單一闡釋角度和評價尺度的局限,全面把握當代中國電視文化所發生的事實。電視文化/跨學科/研究視角/轉換  TV culture/leap over branch of learning/reaearch angle/shiftTV Culture Existance Leaping over Branch of Learning and Its Research Angle of View  SUI Yan  (Beijing Broadcasting College,Beijing 101144,China)Chinese TV culture at present age has gone beyond the past cultural and artistic field,such as politics,economy,communications.etc.that exist as a kind of across-branches culture formation.It is helpful to break the limited frame of the only one evaluation standard and explanation angle of view that to describe and to pay attention to these complicated researching subjects,including the angles of social culture,public culture,artistic culture,economic cultare,communicating culture,and international culture etc,so that we can observe the happenings of Chinese TV culture at present age.隋巖(1966-),男,黑龍江哈爾濱人,北京廣播學院廣電文學系在讀博士研究生。北京廣播學院 廣電文學系,北京 101149 作者:山西師大學報:社科版臨汾128~132G6新聞與傳播隋巖20022002當代中國電視文化已超越以往單一的文化藝術領域而橫跨政治學、經濟學、傳播學、國際關系學等諸多學科,成為一種跨學科的文化形態。對這種復雜的研究對象,從社會文化、大眾文化、藝術文化、經濟文化、傳播文化、國際關系等多重視角進行觀照和描述,有助于我們突破單一闡釋角度和評價尺度的局限,全面把握當代中國電視文化所發生的事實。電視文化/跨學科/研究視角/轉換  TV culture/leap over branch of learning/reaearch angle/shift

網載 2013-09-10 21:58:42

[新一篇] 電視劇:走出紀實的誤區

[舊一篇] 電視社會學導論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