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5月25日國家廣電總局發出的《關于“紅色經典”改編電視劇審查管理的通知》中界定紅色經典是“曾在全國引起較大反響的革命歷史題材文學名著”。不過事實上紅色經典不限于文學名著,還包括戲劇、音樂、影視名作,并且,一些新創的仿紅色經典作品也被以此名之。這些紅色經典作品或仿紅色經典作品共同具有三個互相關聯的基本要素,一是革命歷史題材和人物,這一時期主要指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革命成功的時期,但有時延伸到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一般截止到新時期以前;二是這一時期產生和要求的精神與價值觀,概言之為集體主義、民族主義、階級性、人民性的價值取向,以及信仰堅定、百折不撓、以苦為樂的浪漫主義精神,勇敢無畏、舍生取義的英雄主義精神等等;三是與這一特定時期、特定人物事件、特定精神價值相應的審美趣味與心理。這是衡量紅色經典改編和新創作品是否變色變味的基本尺度。本文擬逐一分析這三個基本要素,剖析一些作品在何種層面和程度上變色變味,以說明紅色經典改編與新創應該遵循怎樣的基準,如何在主流精神要求和商業化目的之間把握合適的尺度。
一、革命歷史題材和人物基本性格
革命歷史題材和人物是紅色經典不可或缺的。增加一些新材料,豐富人物的性格,應該說不僅可以,也是必需的,因為單純的題材和單薄的人物性格可能難以滿足閱讀經驗和心靈世界都更加豐富的當代人。那些娛樂性強的商業片元素,比如打斗,傳奇,愛情,甚至搞笑,都是可以雜糅其中的,但是不能喧賓奪主,破壞情節的內在一致性和人物性格的自身邏輯。
以曾經拍成電影的《苦菜花》來說,同名電視連續劇中添加了一些喧賓奪主且關乎大節的內容,那就是苦大仇深的馮大娘和狡猾殘忍的王柬之這兩個不共戴天的敵對者之間有了源遠流長的微妙情愫。年輕時的馮大娘在王家大院當使喚丫頭,因聰明美麗、心靈手巧而深得老太太喜愛,是給在北京念大學的三少爺王柬之的貼身丫頭。王柬之被騙回家成親,被老太太鎖進洞房后,以絕食抗婚。馮大娘偷偷為三少爺送水送飯,對其不幸婚姻充滿同情——這完全是另一個故事,與整個《苦菜花》的基調完全不符,對后來的情節毫無推動作用。雖然這造成了后來馮大娘對特務王柬之的輕信,但是她并非革命隊伍中的重要人物,其輕信沒有造成什么后果,反倒是她與身為主要干部的女兒、女婿在王柬之的問題上發生沖突,讓人覺得不配為革命母親,而是一個糊涂蛋。而且,電視劇畢竟還得照搬原著中表現她勇敢堅強和深明大義的主要情節,這與新增材料是不相容的。所以是喧賓奪主而有傷大節。
新材料與原著情節不相容實質上是帶來了人物性格的矛盾。紅色經典改編不能改變人物的基本性格,只能在一些無關大節的側面加重筆墨。比如《野火春風斗古城》小說中的銀環是文弱、幼稚但不斷成長的,電影中也是如此處理,王曉棠說她要表現的是這樣一位革命女戰士:“文靜、溫厚、心慈、面善,她感情上的回旋多,女兒家的柔腸多,由于幼稚、麻痹,她犯過錯誤,是在嚴酷的斗爭中逐漸成長起來的。”而同名電視連續劇中的銀環則是一位可與任何言情片的女主角媲美的可愛多情少女。她皮膚白皙,短發烏黑,一身旗袍,清麗脫俗,讓看厭時尚少女的觀眾耳目一新。她柔弱多情卻置身如此復雜險惡的環境中,這種強烈反差極大激發了觀眾的愛憐之心,可以說,電視劇塑造銀環形象的效果是,階級愛憎讓位給了對銀環美的欣賞,對敵我斗爭結果的關注讓位于對銀環愛情命運的關注。但是,銀環的革命性,她的戰士形象這一根本是沒有變的。她骨子里的堅強沒有變。她巧妙地完成一個個艱巨任務,及時地補救錯誤,并且,在生死關頭,她關心的是敵我爭奪的樣本,美麗的生命和愛情都被拋諸腦后。所以,銀環形象在大節上是沒有變化的。
可是電視連續劇《苦菜花》中的馮大娘卻存在性格上的矛盾。小說和電影中的特務王柬之是非常狡詐殘忍的,馮大娘則在苦難和哀痛中消除了最后一點軟弱,成長為一個堅強的革命者。電視連續劇新創了丫鬟和進步少爺之間的微妙情感,試圖在革命與階級對立之間添加一點人情因素,以及人性的復雜性。這在沒有形成敵我矛盾之前還是可以的。后來,成為特務的王柬之為了完成使命,殘忍地殺害革命者、同伙乃至無辜的人,窮兇極惡罪該萬死;馮大娘則有些莫名其妙,觀眾始終搞不清她是難以認清王柬之的本來面目,還是即使認清了也不能拋卻一個底層丫鬟對有文雅少爺的那份眷念。她心愛的小女兒死去也不能讓她產生對王柬之的刻骨仇恨,這是不合情理的。所以觀眾對此強烈不滿。即使真有這樣的糊涂人,但她已經不配是那個深受尊重的革命母親,形象上自相矛盾了。
二、紅色經典的精神價值
馮大娘形象的新創引出了第二個問題:紅色經典有著革命歷史時期所要求的精神價值,大義滅親,舍生取義,立場分明而堅定等等,不能簡單替之以現代觀念。
從今天的角度看,按一般人情而論,電視連續劇中的馮大娘早期作為一個丫鬟,仰羨王柬之這樣一個思想進步、平易近人的少爺,甚至多少有點攀附的意圖,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她被王家逼得家破人亡之后,人到中年又兒女成群,還殘留這種情愫,就是現代女性的“羅曼蒂克”了。當她成長為革命干部的女兒女婿已經懷疑到王柬之時,她還難為所動,不僅革命立場不分明,連親疏立場都有問題了。娟子恨屋及烏,對王柬之首先就有階級對抗情緒,這是正常的。馮大娘雖然曾經由于王柬之的幫助而免遭其兄強暴,但這只是因她是他屋里的丫鬟才蒙受庇護,未必需要如此感恩戴德。更何況多年以后,王柬之的親人又被自己的女兒槍決,馮大娘就那么相信王柬之對老百姓的隊伍沒有仇恨?舊情的力量真的如此大,讓她糊涂至此,一反總體上的深明大義性格嗎?一個兒女們都紛紛投身革命的母親,應該深知當年那個小丫鬟也許會被收房,但是當她離開了王家大院,她與王柬之就不再是一路人。她應該有她的價值觀,王柬之也許不壞,但即使他是個好校長,在那個殘酷的戰爭年代,她的兒女也比他要更值得在乎和尊敬。她有什么理由還那么關心乃至留戀他?難道她的兒女還不足夠讓她掛懷嗎?在那個時代,人情壓倒階級身份甚至超越敵我矛盾之上,這種價值觀是不可思議的。她的某些混沌精神是一個多愁善感的小資才有的。應該說是編導強加今人的價值觀和精神特征于她。
電視連續劇《暗算》在處理基本精神價值和現代觀念方面就是做得比較好的。功臣阿炳可以由組織安排配偶,鐵院長根本不考慮養女本人的意愿和已經心有所屬的事實,認為她照顧功臣是一種光榮,這就是當時的價值觀!阿炳不育卻威脅要休掉妻子,妻子無奈只好懷上別人孩子,阿炳知道后絕望自殺,安在天知道真相,卻完全不允許自己有一絲憐憫,這就是當時的價值觀!黃依依在愛情和性方面真的不是那個時代的人,作者一方面對她表示出明顯的理解、同情乃至贊賞,另一方面也讓她因此飽受壓制、折磨與傷害,成為植物人幾乎是她最好的結局。安在天為了完成任務不顧妻子死活,黃依依不過是他堅定的價值觀支配下的又一個犧牲品。地下工作者錢之江可以用自己的遺體送出情報,他的妻子可以為此改嫁,他們的兒子安在天繼承了這樣的精神,他的時代和職業決定了他必須是那種價值觀。
紅色經典所包含的革命歷史時期的價值精神雖然不一定適用于當代,但是在那種崢嶸歲月、血與火的斗爭中產生的價值觀和精神力量,正因為在這個時代不會再有,所以更加震撼人心。
三、審美心理和趣味
題材和人物性格的改編出于觀念的變化,同時也反映著審美心理和趣味的變化。比如說,在革命歷史時期,敵我矛盾是主流,容不得同情和憐憫。而且,飽受戰爭摧殘、惡勢力欺壓和貧困生活折磨的百姓心中充滿了怨憤與仇恨,非友即敵的簡單思維,宜將剩勇追窮寇的斗爭哲學,殺敵多多益善的革命激情,使得他們在看到傳統紅色經典作品中殺敵、除特、懲惡的情節時非常地痛快。而以和平與發展為主題、建構和諧社會的今天,人們更加珍惜生命,不忍心看到殺戮和流血,以和為貴,追求雙贏,所以人道主義高于革命,更加推崇表現人情、人性。當年,《紅日》中的張靈甫被擊斃大快觀眾之心,而今天的觀眾看《亮劍》中楚云飛和李云龍端起武器對射,則為這種不得不化友為敵的行為嘆息。又如,在階級立場分明的過去,人們對電影《江姐》中甫志高的叛變非常痛恨和鄙夷,而且覺得自己倘若不對叛徒嗤之以鼻就會懷疑自己的立場。在原小說中,甫志高本來足可以安全撤離的,可是他覺得不向妻子打個招呼,不把她今后的生活安排好就離開太狠心了,結果因此被俘。現在觀眾對此或許不會太反感,甚至還會覺得他是一個很重情義的好男人,可惜生錯了時代。
但是我們也要注意到,觀念、審美心理和趣味也具有傳承性和普遍性。紅色經典改編與新創應該尊重這種傳承性和普遍性。比如好人和壞人、敵人和同志、善人和惡人的二元對立思維,在大眾那里是普遍地存在著的。王柬之是壞人、敵人,電影中的馮大娘親手擊斃他讓觀眾痛快淋漓。而電視連續劇中的王柬之老是像個被迫作惡、受冤屈的人,總是不想讓他死,觀眾心理上就亂了,失去了感覺。
審美心理和趣味直接受閱讀經驗影響。當人們已經接受原著和電影中的馮大娘形象后,電視劇中的形象變化就讓人們難以適應。當然,對于那些沒有看過原著和電影的人,這種反應不那么強烈,不過,原著情節和人物的基本性格是電視劇不可改變的,王柬之殺死杏莉,單是這一行為就不能讓人對他有任何同情和憐憫,而馮大娘對他殘存情愫,就讓人覺得她有些可惡了。雖然主創人員和少數觀眾也許會覺得人性是復雜的,可以理解,但是大眾普遍的審美心理和趣味應該受到尊重。不尊重的后果就是電視連續劇中的“馮大娘”形象備受爭議。
我們的生活不斷地變,可是每個人都是歷史的總和,我們的觀念、審美心理和審美趣味中總有一些不變的東西,革命歷史題材的文藝作品可以為我們提供這個時代所沒有的沖擊和感動。《激情燃燒的歲月》為何吸引觀眾,因為今天人們的精神世界太貧乏,所以要在文藝作品中燃燒激情。《東方巨響》中的夫妻多年分隔,這雖然不是我們愿意和能夠仿效的,但是我們更加欽佩,并有無限感慨。回顧歷史,深知今天的生活來之不易,會讓我們更加珍惜,體會到更多幸福,這也是一種審美效應。
綜上所述,紅色經典在革命歷史題材中雜糅一些新的與革命和特定歷史環境無內在必然關聯不協調的材料時,不能缺失革命時期人物的基本性格,不能喧賓奪主,或造成材料之間的矛盾和人物性格自身邏輯的混亂;可以運用現代觀念對革命歷史和人物重新解讀,但是不能將當代觀念勉強加諸當時的人物和環境,精神價值可以多元但是不能有傷大節;審美心理有承有變,任何一個作品都不能左右逢源,但是紅色經典改編應該尊重大多數人在閱讀原著、閱讀整個那一段歷史時形成的心理習慣。趣味雖說無可爭辯,可是如果刻意追求觀念的突破乃至另類,往往適得其反,因為文藝作品并非以觀念取勝,確實新穎進步的觀念也無須借助不具此類載體的紅色經典來闡述,而對革命歷史翻新出奇、嘩眾取寵地重新解讀只能淺嘗輒止,不能泛濫成災。
電影文學長春22~23J8影視藝術楊青芝20082008
革命歷史題材/精神價值/審美心理
近年來,紅色經典的影視改編勢頭不減,而其“變色變味”現象也引起強烈爭議。本文擬分析紅色經典的三個基本構成要素:革命歷史題材和人物基本性格、紅色經典的精神價值、審美心理和趣味,并評析一些有影響的改編與新創作品在何種程度上遵循或背離原色原味,以說明這三個紅色經典改編和新創的尺度。
作者:電影文學長春22~23J8影視藝術楊青芝20082008
革命歷史題材/精神價值/審美心理
網載 2013-09-10 21:5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