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伸所作長篇報告文學《大京九紀實》是以審美的方式完成的一項文學創作工程,它將京九鐵路鐫刻在文學的畫廊里。一位作家集中幾年的時間自始至終地參與一工程建設的全過程,并為之作出長達66萬言的傳記,這在我國的文學創作中并不多見。
了解鐵路發展史的人們知道,用短短三年的時間就全線建成有二千多公里長的京九鐵路,這本身就是一個奇跡,它顯示了中國所擁有的強大的綜合國力,對我國的建設與發展有巨大的經濟價值。但是,京九鐵路建設在感受慣了日新月異發展變化的國人眼里,也許并沒有引起多大的驚奇,在國人的心目中,它不過是又延長了二千多公里鐵路,是改革開放后中國所取得的無數經濟成就中的一個例證。
文學家們則用另一種眼睛看京九,他們在這物質的形態及其創造過程中觀照到人的精神與情感來,把人所創造出來的物質的東西看作人的精神世界的物化結果,從中審視到人自身,評價人自身,確認人自身,以獲得超越物質形態的更廣闊、更久遠、更生動的生命體驗。這是用審美的眼睛看京九。作家莫伸就是用這樣的一種眼睛觀察和表現京九鐵路工程的。在他的筆下,京九鐵路已經化作新時期一代創業者,特別是鐵路系統一代創業者的崇高精神的象征,京九鐵路的每一段路基、每一段鐵軌、每一座橋梁、每一個涵洞,都獲得了生命的意義——《大京九紀實》并不是將整個大京九工程平面地再現出來,用形象圖解一個工程,記錄一個過程,而是將大京九建設放在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中,將建設者作為主角來表現,從中開掘出關于社會、人生的主題來,讀來令人感奮、令人思索、令人慨嘆。
對于京九鐵路工程建設這一生活事實的表現,莫伸的創造不在于虛構和夸張,而在于確立一個審美視角,營造一個審美空間。
《大京九紀實》有一個高遠的審美視角。在把京九鐵路建設作為表現對象時,莫伸并沒有局限于鐵路建設過程本身,孤立地寫建設的過程,而是從歷史、社會、人生的角度切入,將鐵路建設過程中所體現出的人的精神放在宏觀的大背景中去觀照,使之體現出歷史脈搏的律動。作品全景式的縱向結構似電影中的遠鏡頭,在宏觀的俯瞰中,將所表現的對象定位。作品的結構以三條縱向線索組成:歷史地追溯了從孫中山到鄧小平幾代歷史偉人為代表的中國人振興中華民族的宏愿和對鐵路事業發展的關注;在京九鐵路與曲折發展的新中國經濟的聯系中展現了京九鐵路建設的決策過程;對京九鐵路從設計到施工、由北向南展開對京九鐵路建設過程的描寫。這種大背景、全方位的宏偉的構圖,將京九鐵路建設與歷史的發展、幾代中國人富國強民的理想、新時期的時代風貌勾聯起來,給了讀者一個認識和把握大京九鐵路建設工程的視點,使人們能夠從歷史與現實、世界與中華民族的聯系中看京九,看京九工程中的每一個細節。有了這樣的視點,京九鐵路建設不再只是一項經濟建設工程,而能夠從它身上讀出深邃的歷史、民族的進取精神、莊嚴的使命感,其豐富的內涵遠遠超出工程本身。這種全景式的描寫,不僅使作品獲得了一種磅礴的氣勢,而且在這樣的一種高遠的背景下,每個人每個工程都獲得了超乎平常的意義。
作為記敘性文學作品,報告文學的文學性在藝術形態方面的重要表現在于塑造出藝術形象來,通過生動的藝術描寫,形象地展現生活,表現人物的思想感情和作家的審美理想。《大京九紀實》在塑造藝術形象的生動性與豐富性方面,在新時期報告文學作品中極具特色。
在《大京九紀實》中,從孫中山到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等中國領導人;從呂正操、萬里、韓杼濱到鐵路工程系統各級干部,從鐵道部勘測設計院的研究員到分布在各個工程點的技術員,從鐵路工人到沿線的農民,寫到的人物達數百人,而重點刻畫的有數十人,人物之多,性格之豐富,在其他報告文學作品中是很難見到的。這里有耿直倔強,以至于有些偏激,常常讓同事難以接受,卻敢于負責、敢于吶喊、敢于碰硬,為京九鐵路工程上馬而奔走呼號的“狂士”段@①有勤于思考,襟懷坦白,有真知卓見,超前投入京九線設計的設計院領導庚鎮戩;有本分老實,任勞任怨,默默無聞地承担著重担奮進的女高級工程師趙福運;有思維敏捷,愛好豐富,性情達觀,敢于開拓的工程局局長郭守忠;有樸實無華,恪盡職守的挖掘機司機張永洲;有樂觀地面對生活挫折,頑強進取的大橋工的女兒張娥芝……。翻開《大京九紀實》就如同進入一個大型人物畫廊。那里的人物社會角色不同,人生經歷、生活境遇相異,思想、學識修養有很大的區別,鐵路建設作為紐帶把他們連接在一起,共同奏起新時期創業的樂章。最為難能可貴的是,對于這些人物的塑造,作者不是平面地、概念化地描述他們的工作過程,歌頌他們的業績,而是以現實的態度,把他們作為有著平常人的思想感情,帶著平常人所常有的思想和行為特征的人來表現,注重在他們的個性化的思想與行為方式中表現他們各自的思想感情,這樣塑造出來的人物血肉豐滿、個性鮮明,具有立體化特征。如寫段@①,莫伸首先從他的耿直與狷介寫起,表現他在待人接物、舉止言談方面不近人情的“狂”,反感之情溢于言表;然后再寫他對鐵路事業發展的宏觀構思和深謀遠慮,寫他以他那特有的“狂”勁,執著地推動京九鐵路的上馬,不顧一切地寫文章吶喊、找領導做工作,本是煤炭部的人卻反對煤炭部的方案而為鐵道部張目,以至于被迫離開煤炭部。他的“狂”表現在這些方面,就顯得難能可貴、令人敬佩,因為這種狂中有對國家高度的責任感,有堅持真理、無私無畏勇氣,有高度的智慧。段@①肯定不是完滿的人,但他是一個有鮮明個性的人。在他的身上,充分地表現出了中國知識分子所特有的以天下為己任、位卑未敢忘憂國的精神品質。在《大京九紀實》中,像段@①這樣個性鮮明的人有幾十個,幾乎每個人都有光彩之處。
《大京九紀實》能夠準確地把握時代的特色,并將其蘊含于對人物與事件生動的描寫中。大京九鐵路建設是在我國由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變的大背景下展開的。這是一個多種思想碰撞,常常使人迷惘、困惑的特殊環境。在這種環境中,人們的思想和行為方式都在發生著變化,計劃經濟條件下的那種大兵團作戰的工程建設方式在新條件下自然會遇到各種新的問題。莫伸在創作中,并沒有回避這一問題,恰恰相反,他努力在矛盾的沖突中揭示新的時代精神,回答現實人生的問題。他在正面描寫那些奉獻與犧牲的同時,寫了人們新的生活境遇中的心靈沖突、新背景下人們投入事業的新角度。在寫鐵道部第三工程局局長郭守忠爭取京九鐵路建設任務的動機時,作品直言不諱地說:“如果照通常報紙和材料上所描寫的那樣,郭守忠是想到了這條貫通南北的大動脈會給祖國建設帶來巨大的活力,會讓人民生活插上騰飛的翅膀,于是他振奮,他歡呼,那就大錯特錯了。”他所揭示的則很單純,爭取經濟效益,改變三局的虧損狀況。這樣寫,莫伸并不是主張市場經濟中無崇高,或者看不到崇高,《大京九紀實》表現崇高精神是一個主調,只是他對崇高的表現形式有了更現實的把握。在現實生活中,特別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對于崇高不但沒有放棄,反而更加緊迫地呼喚,而對于它的實踐,則更多地蘊含于現實的動機中,而不是簡單的口號、大場面的沖突中。莫伸認識到這一點,在作品中對崇高的表現,盡可能地減少平面化。從表面上看,郭守忠最直接的動機是獲得利潤,受著市場這只無形的手操縱,但這并不因此而失去崇高與偉大。當我們將郭守忠這并不崇高的動機與他盡心竭力地為第三工程局的振興、幾萬名職工生活條件的改善而奮斗的精神聯系起來的時候,我們發現,郭守忠并沒有遠離崇高,而是將崇高與偉大思想因素融于現實的動機中,融于他所致力的事業中。郭守忠的可敬,正在于他在現實的動機中所表現出的進取精神、他對集體的奉獻、對自身價值的實現。能夠從平凡的生活事件中發現有價值的東西,并生動地展現出來,這是一個藝術家的最可貴的藝術品質。只有超越生活的局限,才能超越物的束縛和羈絆,做到眼中有物,能夠在平凡的生活中,在看似無物的事件中發現有價值的東西。
作為小說家的莫伸,在敘述、描寫方面較之一般報告文學作者有更深的藝術功力,因而《大京九紀實》的許多情節與場面都很生動,使作品具有很強的可讀性。《佟保國當說客》一節,將佟保國如何在領導已決定收回工程四處的任務時為四處求情,如何主動要求當“說客”,如何在四處人面前氣宇軒昂地教訓他們,寫得神靈活現、神情畢肖,讀來有如欣賞《三國演義》。《司機張永洲》一節,只寫了張永洲押車的過程,但將張永洲在押車過程中所經歷的事情寫得一波三折,曲情迭出,特別是對張永洲在經歷這一切時各種心理的描寫,更是惟妙惟肖,生動機警,令人過目難忘。莫伸有意識地運用各種藝術手段,作品中有氣勢恢宏、波瀾壯闊的大場面的描寫,有細致入微、曲徑通幽的心理刻畫,有勝利者的昂首闊步,有失敗者的捶胸頓足……,筆涉之處,無不見莫伸精心的構思。正因為如此,他才能把那些任務相同、事跡相近,很容易寫成一類人的人們刻畫得性格各異、血肉豐滿。
文學的創造在于發現,作家有了發現美的眼睛,就會在平凡的生活中發現蘊含于其中的美麗,就會在美麗中有自己的領域。生活中的美總是千姿百態、無窮無盡,需要的是作家的發現功夫。莫伸有這樣的功夫,所以他能夠將老題材寫出新樣式,使京九鐵路有了生命,充滿靈性,令讀者生出無限的聯想和感慨。
(本文責任編輯 臧永清)*
字庫未存字注釋:
@①原字風加戮左
中國圖書評論沈陽15-17Z1出版工作、圖書評介趙慧平19971997 作者:中國圖書評論沈陽15-17Z1出版工作、圖書評介趙慧平19971997
網載 2013-09-10 21:5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