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審美選擇論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中圖分類號:G2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5242(2004)06-0165-04
    審美選擇是人類認識的最和諧的形式,是人類把握世界的最佳方式。編輯的審美選擇具有特別重要的價值和意義。編輯對文稿的選擇不僅要講求科學之真、價值之善,而且還要注重形式的和諧與完美,給廣大人民群眾送上一份外優內慧精美的精神食糧。
      一、審美選擇:人類把握世界的最佳方式
    審美選擇是人類把握世界的最佳方式,是人類選擇發展的最高價段。從文化建構的角度來講,審美選擇是文化選擇的最高階段和理想形態,只有進入到并實現了文化的審美選擇這一過程和階段,才能創造和締構出更加理想和完美的社會文化。從更高層次哲學的角度來講,審美選擇是人與外部世界關系的最完滿、最充分和最自由的展現。在人類認識實踐的發展過程中,只有真正達到了情境合一、物我兩忘的審美境界,才真正實現了人類融入自然,與自然完美和諧的統一,才能創造出更加適宜人類生存發展的環境和狀態。因此,審美選擇是文化選擇的最高尺度,是人類把握世界的最佳方式。
    在社會文化的締構過程中,無論是先人對文化的創造,還是后人對文化的接受,都不單單是順從自然規律,以形成有利于自身的發展環境,而且還是一種審美的體驗和主觀的需要。從遠古那龍飛鳳舞有意味的形式,到先秦精神中展現的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與統一;從楚漢“騷”“賦”那氣勢與古拙中體現出的浪漫主義文化傳統,到追求人的“氣韻”與“風神”的魏晉人文自覺;從盛唐之音,佛陀之容,到宋元山水畫的意境,和明清市井文藝、傷感文學中所描繪出來的多姿的社會習俗、風土人情的巨幅畫卷,無一不深含先人深厚的情感寄托和對美的期盼與追求,以及后人極大的情感認同。天人合一,美善合一,情景合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大明顯特征。“籠天地于形內,挫萬物于筆端”(陸機《文斌》),情景合一,物我兩忘為藝術之化境。“言之無文,行而不遠”(歐陽修)。為文之道,其內足以攄己,而外足以感人。這種文化的創造和選擇過程“既是人化的情感和情感的人化實現的過程,也是人化的對象和對象的人化的實現過程。這種雙向選擇的結果,不僅使主體適應了客體,也使客體適應了主體,從而實現了主客體的統一。所謂審美選擇就是對主體和客體之間相互適應的和諧統一關系的把握”。[1](P434)審美選擇當然首先要有審美選擇的對象,只有審美選擇對象才能喚起審美主體的審美情感并為其所選擇。然而,再美的音樂也只能賦予那些能夠欣賞音樂的耳朵。“審美選擇的根本是主體的情感……情感的選擇顯示了主體的生命律動與情欲的表現。事實證明,審美選擇為審美愉快的產生提供了先決條件。審美愉快是客觀事物經過主體心理篩選而喚起的一種人化的情感,審美愉快的產生是以具有形象形式的審美對象作為信息,經過人的主體性結構中介的過濾,接通了與審美對象的形象相應的存儲在審美主體意識中的具體表象之間的聯系,于是產生一種新的表象。這表象刺激大腦的快感中心,使人感到愉快。因此,情感選擇模式在審美主體的內心世界中,并不泛化為那種一時的表面情緒,而是凝聚為一種帶有內省意識的生命內驅力。如此看來,審美情感不僅不同于因生理滿足而引起的快感,也不同于一般的高級情感(如理智感、價值感)。前者雖有個體的感情內容卻無社會的理性內容,后者雖有社會的理性內容卻無個體的感情內容。事實上審美情感是個體感情與社會理性的統一。因此,它是審美選擇的根據。只有充分具備和抒發正確優美的主觀情感態度,才能正確巧妙地進行審美選擇。情感愈真、愈豐富,感知就愈深切,主體就愈能從客觀世界中選擇出更多的審美對象并深刻地體驗它、欣賞它。”[1](P434-435)由此可見,在編輯選擇過程中,編輯主體自身的素質、自身的情感體驗在其審美選擇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編輯主體情感高尚、真實,就必然能夠感知審美對象中崇高的和美的東西,并引起編輯主體情感的共鳴,從而作出肯定的選擇。否則,如若編輯主體情感低下,就必然造成所選擇對象的虛假、淫濫,給整個選擇過程造成混亂。
      二、編輯的審美選擇:文化選擇的最高層次
    人們的審美選擇是一種高級的情感體驗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人們的內心情感外化、對象化于審美對象,產生共振,引起共鳴,并在不知不覺中產生相互影響,發生相互作用。正所謂:“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編輯的選擇必須達到這種審美境界,才能創造建構出人們喜聞樂見的社會文化,并在潛移默化中發揮它的內在導向的功能和作用。
    1.美與編輯求真。編輯的審美選擇首先必須求真,真是美的基礎。首先,真的正確的東西一般都具有一種天然的美學價值。伽利略認為:“真理和美是一致的。”甚至一些科學家認為不漂亮的方程式是不正確的。所有這些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了真的、正確的東西所具有的天然的美的麗質。這是因為美是人類所具有的一種高級情感體驗,而真的、正確的東西,往往能夠滿足人們這種情感需求,使人的內在情緒外化、對象化出來,從而達到美的快感。進一步講,人類社會的發展,實踐的成功,離不開人們對客觀世界的真實把握和對自然規律、社會規律的正確認識。在漫長艱辛的社會實踐中,人們遭受了無數的挫折和艱辛,才曲折迂回地把握了客觀世界,探知到了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發展的客觀規律,并由此推動了人類社會的巨大進步和人類自身的偉大解放。因此,人們不能不為自己勇敢探索所獲得的真的、正確的東西而感到驕傲和激動,并進而引起極大的審美愉悅。相反,那些假的、不正確的東西,使人們吃盡了失敗的苦頭,不能不引起人們極強的負面的情緒的產生。因此,真是美存在的基礎,是美的一個樸素的質。編輯在其自身的選擇過程中首先必須求真,立論的真,論據的真,論證方法的正確,和結論符合客觀實際。只有這樣,才具備了實現美的最基本的條件。
    2.美與編輯求善。編輯的審美選擇除了求真以外,還必須求善,善是美的另一前提。正如亞里士多德所說:“美,是一種善,其所以引起快感正因為它善。”所謂善,是指功利,即對人類有用、有價值、有意義。只有有用的,對人類生存有價值有意義的東西,人們才會認為它是美的,才能激發起人們的情感,并得到人們情感的認同。否則便不會引起人們的關注,更談不上審美體驗。有價值、有意義,在精神上是指向上的,能提高人們的品格、道德、情操與知識水平的。孔子之所以編輯、整理《詩》,一個重要原因是《詩》善:“《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2]求善是自古至今一切仁人智士的一個崇高目標。“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引古語),“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孟子·公孫丑上》),“利人乎即為,不利人乎即止”(《墨子·非樂上》),“君子不謂小善不足為也而舍之”(《淮南子·繆稱訓》)。所以編輯主體在其審美選擇過程中必須十分關注客觀事物對人的價值和意義。
    3.美與形式的和諧與完美。審美對象能夠引起審美主體的注意和審美快感,首先是由于它的和諧優美的形式。審美主體所關注的首先是事物的外觀、外在形式。在對事物的外觀進行觀照的時候,人解除了實用性的束縛,自由地展開了自己的內心世界,在對象中看到了自己的情感和智慧。“誠然,從實體性角度看,審美選擇的對象和科學選擇的對象以及價值選擇的對象是同一個客體,但審美選擇所關心的不是客體的內在規律和實用價值,而是客體的形式。”[1](P440)當然,審美對象的形式和內容并不是彼此孤立、毫無聯系的,形式是內容的形式,形式不可能脫離內容;內容是具有一定形式的內容,內容也不能沒有一定的形式來表達。從根本意義上說,內容決定形式,形式服務并反作用于內容。但是,內容對形式的決定并不是絕對的,一一對應的,而是有一個較大的對應范圍與幅度,由此才有了人們對事物表現形式的選擇,才有了美的表達形式與不美的表達形式的區別,才有了人們審美選擇的可能和需要。否則,一個事物只能有一種表達形式,那么對這個事物來說也就無所謂表達形式的好與不好,也就沒有了美與不美之區別。內容與形式之間的并非絕對的或然性的對應關系,給人們對形式的選擇留下了廣闊的活動空間。形式對內容的反作用又給人們正確選擇和諧適宜的事物的表達形式提出了客觀要求。和諧適宜的形式能夠調動人的內心情感,得到人們的認同,給人以美的享受,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其熏陶和感染。
    正是因為形式在人們認識事物中的這一獨特作用,所以,作為現代編輯,在其編輯加工和選擇過程中應當在追求健康向上內容的基礎上,去理智地、執著地追求那種和諧完美能夠給人以極高藝術享受的表達形式,從而加強作品的審美價值和內在震撼力,而不能片面地強調內容而忽視形式。正如毛澤東同志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所指出的那樣:“我們的要求則是政治和藝術的統一,內容和形式的統一,革命的政治內容和盡可能完美的藝術形式的統一。缺乏藝術性的藝術品,無論政治上怎樣進步,也是沒有力量的。因此,我們既反對政治觀點錯誤的藝術品,也反對只有正確的政治觀點而沒有藝術力量的所謂的‘標語口號式’的傾向。”[3](P869-870)在編輯的審美選擇實踐中,如何追求并實現形式的和諧與完美,從而給人以美的愉悅和享受呢?具體來講必須注意做到:內在邏輯嚴謹,整體按排簡潔,語言表達精當。
    第一,內在邏輯嚴謹。一切正確的理論都會呈現出一種嚴密的內在邏輯和規律秩序之美。嚴謹有序是客觀事物吸取外界能量和信息,自主性顯著增強的具體表現,是客觀事物美的基本特征,也是正確的理論必備的素質和確證。愛因斯坦曾經這樣贊嘆歐幾里得幾何的嚴密的邏輯體系:“世界上第一次目睹了一個邏輯體系的奇跡。這個邏輯體系如此精密地一步一步地推進,以至它的一個命題都是絕對不容置疑的——我這里說的是歐幾里得幾何。推理的這種勝利值得贊嘆,它使人類理智具有充分的信心,去取得新的成就。如果歐幾里得幾何未能激起你少年時代的熱情,那你就不是一個天生的科學思想家。”的確,歐幾里得幾何具有一種特殊的魅力(邏輯嚴謹之美),它啟迪人的智慧,激發人的求知熱情。它使千千萬萬青少年嘗到了運用邏輯思維去探尋真理的樂趣,給人以極高的審美享受。胡亂堆砌、雜亂無章的東西,因為它自身缺乏必要的次序和有價值的信息,所以沒有人認為它是美的。一篇文稿邏輯嚴謹,思路清晰,抑揚頓挫,富有韻律,說明這篇文稿包含有它所必要的一些有價值的信息,是一個完整有序的藝術整體,能給人以美的愉悅和享受,顯然也一定是一篇對人們有意義有價值的上乘之作。否則,結構混亂,頭緒不清,說明這篇文稿缺乏其必需的一些元素和信息,還沒能形成和組織成一篇結構嚴謹有序的藝術整體。顯然,這樣它既不能給人以美的愉悅,也缺乏對事物本質的規律性的認識和把握,因而不能進入文化傳播領域流通,參與社會文化的建構。
    第二,整體按排簡潔。簡潔是美的形式的又一特征,也是科學內容的存在方式。列寧曾經指出:進行科學知識的簡化必須服從于正確反映現實的本質聯系和關系的任務;人的思維在正確地反映客觀真理的時候,才是“經濟的”。俄國著名作家契訶夫說:簡潔是天才的姊妹。真理往往卸去其臃腫的外衣,呈露其合理的內核。毛澤東同志也非常重視文章的簡潔、生動,言之有物。他把“空話連篇,言之無物”列為黨八股的第一條罪狀。他說:“我們有些同志喜歡寫長文章,但是沒有什么內容,真是‘懶婆娘的裹腳,又長又臭’。為什么一定要寫得那么長,又那么空空洞洞的呢?只有一種解釋,就是下決心不要群眾看。”“我們應該研究一下文章怎樣寫得短些,寫得精粹些”,“把那些又長又臭的懶婆娘的裹腳,趕快扔到垃圾桶里去。”[3](P833-834)毛澤東還身體力行,他寫文章作報告,文字語言十分凝練,用詞精當,句子簡潔,敘事清晰,說理透徹,同時還十分生動活潑。一個恰當的比喻,一個恰如其分的新鮮的例子把文章寫得生動形象,既富有說服力,又具有極強的感染力和極高的藝術審美價值。然而,在現實的文化傳播中,往往蕪雜窒息美感,冗繁隱沒真理,極大地影響了文獻的傳播效果和社會文化的建構,應當引起編輯主體足夠的注意。
    第三,語言表達精當。語言表達精當是編輯美的又一特征。語言是思想感情的流露與外化。一個作品盡管構思嚴謹,整體布局得當、簡潔,但如若不能賦予其恰當的形式,即不能用精當優美的語言將其表達出來,那它也只能停留于一種潛存的狀態。一般來講,一個作品的完成不外乎定題目、集信息、化信息為內容、給內容以形式。其中給內容以形式就是將在頭腦中構思完成的東西,條理化、邏輯化了的東西用恰當的語言表達出來,使其由潛存狀態轉化為實存狀態。給內容以形式是作品構思完成的最后一個環節,也是極其重要的一個環節。表達準確,語言優美、精當,即賦予構思以完美的形式,就能達到理想的傳播效果。如《紅樓夢》繁而不瑣,細而不厭,李、杜詩歌昂揚奮激,不僅能夠給接受者傳遞必要的信息,而且能極大地調動和激發人們的情緒,得到人們的認同。相反,如若一篇作品語言表達形式粗疏、蕪雜、冗贅,盡管也許其中含有健康的內容,但仍然會給人以如同嚼蠟,不能卒讀下咽之感。這樣的作品顯然不會給人留下什么美的感受。因此,編輯主體在進行審美選擇時,就不僅要注重內容之真和價值之善,而且還要注重審美選擇對象形式的完美與和諧,從而使審美對象達到內容與形式的統一,健康向上的政治內容與完美藝術表達形式的統一。只有這樣才能在審美選擇過程中真正實現人與自然、理性與感性、個體與類、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真正內在的、具體的、歷史的和全面的交融和統一,從而達到較高的審美境界。
      三、加強編輯自身修養,提高編輯審美素質
    編輯的審美選擇活動,盡管也同樣具有一般個體審美的一些特性(個體知、情、意的整合),但它卻具有其直接的社會性和社會導向功能。正因為如此,編輯主體必須注意自覺地接受社會審美意識的指導,將自己的審美情趣融于社會審美意識之中,適應來自社會的更高要求,并不斷提高自己的審美修養,為社會文化的健康發展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1.不斷加強理論修養,提高編輯審美意識。編輯的審美選擇活動是編輯綜合素質的反映,其基礎只能是編輯的知識結構和文化底蘊。只有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和深厚的文化功底,才可能見人之所未見,發人之所未發,如羅丹所說:“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人未見過的東西,在別人司空見慣的東西上能夠發現出美來。”辯證唯物主義美學理論認為:美感是在知覺和快感的反映形式下對事物的本質的直接把握,是在對社會生活客觀規律的正確認識的基礎上產生的。只有對社會生活本質規律有一個正確的了解和認識,才會敏銳地覺察和深刻地感受到藝術作品的重大審美意義;只有充分具備并抒發正確優美的主觀情感,才能進行準確、恰當的審美選擇,并且,認識愈準確、情感愈真切豐富,感知就愈深切,就愈能從客觀事物中選擇出更多的審美對象。因此,作為社會文化“把關人”的編輯,必須不斷加強理論修養,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審美意識和對美的感受和鑒賞選擇能力。
    2.不斷提高業務素質,增強編輯審美能力。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美、美的規定只能從人類自覺能動地改造客觀世界的實踐活動中和人類不斷完善自我的歷史過程中生發出來,它體現了人類自身全面發展的取向。編輯處于人類精神文化產品生產的重要環節,一個優秀的編輯不僅能夠根據社會文化發展和人類主體的需要進行選擇,刪其冗繁蕪雜,校其錯訛脫漏,從而使作品錦上添花;而且能夠按照科學、合理、簡潔、規范的標準進行精雕細刻,一個詞語的推敲,一個標點的斟酌,一處注文的處置,都猶如構筑巨幅畫卷的線條,譜寫優美樂章的音符,處處顯示著編輯扎實的功底,字里行間留下永恒的韻律。否則,編輯主體知識結構偏狹,建構粗疏,業務能力低下,不僅不能拂土見玉、錦上添花,反而會佛頭著屎,遺恨后人。因此編輯主體必須不斷提高業務素質,增強編輯審美能力,在審美建構中不斷由“必然王國”進入“自由王國”,獲得美的升華。
    3.加強審美實踐,完善審美修養。編輯審美能力的提高與完善離不開審美實踐,正如馬克思所說:“藝術對象創造出懂得藝術和能夠欣賞美的大眾,——任何其他產品也都是這樣”。[4](P95)編輯主體完善審美修養的實踐途徑,一是審美欣賞,二是審美選擇中的再創造。審美欣賞是以靜觀的態度面對編輯選擇過程中的審美對象,去感受和體味其美的質素和方面,從而陶冶編輯性情,提高其審美鑒賞能力。審美選擇中的創造,一是編輯選擇中的美的創造,即對初審文本的審美觀照,通過自己的創造性勞動使美的東西呈現出來;二是編輯加工過程中的審美創造,通過精雕細刻,錦上添花,使文本更加符合美的規律和人們的審美需求。編輯主體通過審美欣賞和審美創造,把審美對象進行再造和提升,形成獨特的色彩斑斕的編輯美。編輯對藝術形象的再創造是編輯主體審美欣賞的深化,它不僅給審美對象以更加完美的形式,同時也進一步陶冶了編輯的審美情趣,提高了編輯主體的審美能力,全方位地加大了編輯審美選擇的自由度。
    收稿日期:200河南大學學報:社科版開封165~168Z1出版工作王華生20052005審美選擇是人與外部世界關系的最完滿、最充分和最自由的展現,是人類認識的最和諧的形式,和人類把握世界的最佳方式,在這一過程中編輯的審美選擇又具有特別重要的價值和意義。這是因為,首先,編輯對社會文化的傳播具有橫斷控制性(橫斷各個學科)和縱貫導向性(上承作者,下啟讀者,起著雙向疏導作用),是社會文化傳播的控制中樞。其次,任何美的形式都有一種潛移默化的誘導、感悟作用,能在不知不覺中改變人們的思想,影響人們的行為。然而,所有這一切首先取決于編輯主體對美的規律的認識和把握,以及編輯主體審美能力的不斷發展和提升,只有編輯主體的審美情趣自覺地符合了美的規律和社會審美意識,編輯的審美選擇才能更好地滿足廣大群眾的審美需求,并進而轉化為廣大群眾改造自然與社會的有效方式和強大動力。編輯/審美選擇/文化建構基金項目:浙江省科技廳科技攻關計劃項目,項目編號:2003C25008張東生/何華峰劉玉Memories of a Friend in the Park王華生(1957-),男,山東茌平人,河南大學學報編輯部編審。河南大學 學報編輯部,河南 開封 475001 作者:河南大學學報:社科版開封165~168Z1出版工作王華生20052005審美選擇是人與外部世界關系的最完滿、最充分和最自由的展現,是人類認識的最和諧的形式,和人類把握世界的最佳方式,在這一過程中編輯的審美選擇又具有特別重要的價值和意義。這是因為,首先,編輯對社會文化的傳播具有橫斷控制性(橫斷各個學科)和縱貫導向性(上承作者,下啟讀者,起著雙向疏導作用),是社會文化傳播的控制中樞。其次,任何美的形式都有一種潛移默化的誘導、感悟作用,能在不知不覺中改變人們的思想,影響人們的行為。然而,所有這一切首先取決于編輯主體對美的規律的認識和把握,以及編輯主體審美能力的不斷發展和提升,只有編輯主體的審美情趣自覺地符合了美的規律和社會審美意識,編輯的審美選擇才能更好地滿足廣大群眾的審美需求,并進而轉化為廣大群眾改造自然與社會的有效方式和強大動力。編輯/審美選擇/文化建構基金項目:浙江省科技廳科技攻關計劃項目,項目編號:2003C25008張東生/何華峰

網載 2013-09-10 21:59:21

[新一篇] 編輯出版學研究  出版新技術與電腦在編輯出版工作中的應用[*]

[舊一篇] 編輯政治選擇論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