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研究生時,有王湘先生教授“音樂聲學”課程。開堂第一句,便撞了我們一個眼暈。他說,“科學是槍,技術是刀,音樂界是刀槍不入”。十幾年過去,在我,聲學之術依然如故。只在“田野考察”的行囊里由“磚頭”(錄音機)變成"walkman",再變為Sony型模擬機;數碼Sony D10型,Sony D8型;索尼DCR-VX1000數碼攝像機……一路地添加變化下去。算是一個研究不了科技,卻可以享受科技成果的人。今天,我又沖動地想要懷揣一個攝像頭,去陜北的府谷采訪那位名叫“白狼”的“最后的腳戶”,哪間網站愿意為此做個直播?
書歸正傳,再怎么是個書呆子,也不能忽視計算機網絡作為一種技術,實際上已經介入了社會、經濟、文化以及政治領域的現實。否則,人們不會警醒于造成新一輪貧富懸殊的“數字鴻溝”。當然,我關注網絡,并不在于金錢衡量的貧富,而在于所謂的“分權”(decentralism)。“毛主席說‘槍桿子里面出政權’,我們說‘網絡里面出話語權’”。當讀到網站上的這類宣言,真令人鼓舞并莫名地樂觀。
數字時代令高新技術普及化、民間化,那么研究者似乎可以不必面對以往的種種媒體霸權而尷尬。網絡既然無處不在,那么所謂“中心”與“邊緣”的界限是否就此模糊?“賽伯空間”所提供的免費土地,真會開放個人的自由之花嗎?自由畢竟是人類歷史上最為誘人的生存理想啊。于是,我說:“如果你曾經因為自己的課題缺乏與外界溝通的渠道,或者你曾為你采訪的某個邊遠山區的歌手不為世人所知而感慨,現在你就可以注冊一個網絡域名或主頁,在那里發布你的消息或尋找知音”。于是,我夢想:“那個音樂界數代人夢寐以求的音樂博物館。可以用數代人積累的‘知識信息’,實現一個沒有圍墻的網絡博物館。除了空間是虛擬的,其它的一切都很實在。”
這真的是一個歷史性的契機。
這也真的是一個醒來要面對真實環境的美夢。話語的分權并不真如人們想象的那么容易。網絡有其自身運行的條件。整個的數字世界,從軟件到硬件,再到信息制作等等環節,其中技術和資本,知識和魅力,精力與奉獻精神……一樣也少不了。我們常常在網絡上讀到類似孫嘉告別其親手創辦的“飛翔鳥硬件資訊站”時,對個人網站所使用的“注定悲哀”的字眼。“現在已經不是個人網站個人英雄能創造奇跡的時代了……商業網站如雨后春筍,無論從資金、技術、設備、人員、管理模式、經營理念上來講,個人網站與商業網站相比都不可同日而語。個人網站的價值在于個性化、自由、無拘無束;而商業網站的價值在于信息、商業回報、發展模式、提供的服務和資訊等等。”這里,商業化的認同,就意味著對一切商業條件的認同。此外,更現實的問題是,統計數字顯示,全球網站中占據總數80%的是英文網站,而中文網站僅有0.4%。如此格局,何談“話語權”或“信息共享權”呢?
那么,就在這0.4%的份額中,相關中國傳統音樂的網站又有多少?這些網站的狀態如何?其傳達信息的深度或廣度又如何呢?我在2000年夏天,對搜狐、新浪、雅虎、網易等中文門戶網站搜索一番,試圖了解中國傳統音樂在線的生存狀態。結果呢?在搜狐和新浪網以類別劃分的音樂網站中:
附圖
(三)雅虎中國在“中國音樂”類別下有18個站點;
(四)網易的虛擬社區中有音樂欄目,其下的民族音樂類別中僅見“民樂茶館”一個站點。倒是在[music.163.com/page0805.htm]music.163.com/page0804.htm]有梨園曲話和民族音樂的板塊出現。
當然,上述數字只是隨機瀏覽的反映,并非嚴格的統計學數據。其中不乏各站點交叉出現在不同門戶網中的情形。然,相關“民樂”、“中國音樂”、“民族音樂”,與其它音樂類別在比例上的對應,還是一目了然。總體上說,音樂站點在各大門戶網站中的列位不在“藝術”的范疇,而屬于休閑娛樂板塊。而數千個音樂站點的內容也多由唱片推薦、音樂活動資訊、娛樂新聞、排行榜、在線收聽或下載、音樂軟件等內容控制。足見其商業化的意味。
網絡中,雖然也有部分音樂雜志和報紙在線,但真正如臺灣楊忠衡創辦的《音樂時代》(allmusic.dj.net.tw)、北京的陳哲論壇(east.cn.net/czmusic)等既具有鮮明風格和藝術宗旨,又具有一定內容深度和鏈接功能的站點,還屈指可數。而真正屬于中國傳統音樂專題,又有一定深度的網站更屬難得。
盡管如此,林林總總的音樂網站還是在音樂傳播、音樂觀念、音樂知識普及以及學術交流等方面,對我們的音樂生活和世界形成了一種沖擊(在此,我將不涉及流行音樂范疇。對流行音樂而言,音樂網站實際上已經成為都市樂迷們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首先是音樂表達的自由化。它包括了音樂理念、原創、評論等等,不再受主流媒體的限制,而成為具有鮮明立場的“發言”。這方面,由張廣天創立的音樂大字報[person.zj.cninfo.net/dazibao]以及黃紀蘇等人的黑板報文藝論壇、紅旗文藝論壇等,不能不說是既典型又形成思想潮流的論壇。他們不僅具有代表自身理念的作品,比如話劇《切·格瓦拉》;唱片《工業化時代的詩與歌》等等,更重要的是這些作品代表的是他們的世界觀,是他們哲學理念的藝術實踐。盡管相關他們所表達的理論和藝術形式發生了激烈的論戰,比如圍繞著“革命樣板戲”、圍繞著對商業化資本主義的批判,但他們卻代表了一群有共同經歷、年齡和共同理想的青年人,對眼前這個大千世界的特殊視角、思考和選擇。雖然,對他們的某些選擇筆者持保留態度,但他們思考問題的尖銳與真誠,很令人感動。尤其是張廣天的系列理論文章,《試論現代中國的唱片工業》,《江山如畫宏圖展——從京劇革命看新中國的文化抱負》等等,可以說是近年以來在音樂理論界鮮見的,具有獨立批判精神的檄文。作為一個以當代“游吟”音樂和影視音樂創作出現的“音樂人”,張廣天對民間音樂與學院音樂的歷史關系、漢藏語系之腔詞關系、戲曲的俗樂化與中國文學史中,一個民族為什么從“詩的民族”嬗變為“戲曲的民族”的帶有階級斗爭意味的揭示,可以說沖破了音樂學研究領域的某種藩籬。其“局外人”的身份,使這些問題避開了音樂學界的一些“背景”,公開地在線上展開了討論。不僅如此,相對于系列的音樂大字報在Intemet上針鋒相對的回應與論戰,無疑也促成了對這些問題的認識深化。這也是在主流媒體和音樂學術界所難以看到的局面。
網易虛擬社區北京站民族音樂討論區(Nation Music)發表的eghw(不要太奇怪)采訪黎松壽教授后撰寫的《〈二泉映月〉搶救紀實》,也可以說是在網絡自由化狀態下的表達。盡管對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的老所長楊蔭瀏當年采錄阿炳音樂的史實有多種傳說,這篇基于采訪當事人的報告,不妨也為一家之言。再有,美國史丹佛大學助理教授桑梓蘭《三種[牡丹亭]的舞臺新想像》,討論了近年來《牡丹亭》在1998年夏天和1999年春天于美國柏克萊公演的、由Peter Sellars執導的三小時版本;1999年7月在紐約林肯中心首演,由陳士爭執導的二十小時版本;1999年8月上海戲劇學院實驗劇場的試演和2000年4月蘇州首屆昆劇藝術節公演的七小時版本。文章對《牡丹亭》的所謂世界化,提出了“究竟湯顯祖的文學巨作,世隔四百年后要如何舞臺化,才能打動現代人功利貧乏犬儒的心靈?故事古老的時空背景是否形成后工業社會欣賞的障礙?至情戰勝禮教的主題是否還足以對大眾造成震撼?昆曲載歌載舞,以演員精湛技藝為重心,敘事為次要的演出形式是否仍然有效?”等問題,并指出這些問題在全球政治經濟文化加速整合的大趨勢下,實際上不僅成為華語世界迫切需要回答的問題,也是對歐美等國一樣成立的問題。類似桑梓蘭這樣的文章,對國內的學者來說,拓展了學術的視角及范圍。及時的提供了海外圍繞華語文化發生事件及其評論的信息。這樣即時地快捷與自由,是為紙介質時代的主流媒體所無法達到的。
自由化的表達,必然也充滿了個性化的色彩。比如關注音樂美學的水妖的島[//we.bentiurm.net];為解讀音樂與性別,相關音樂的經濟政治以及女性主義傾向的樂流音樂雜志[www.music.nsysu.edu.tw]等等。尤其在瀏覽了那些生氣勃勃的個人網頁之后,著實讓人為網頁制作者們的聰明才智而感慨。
僅就中國傳統音樂的網頁來說,就有小海豚工作室[chinesemusic.yeah.net](湖南師范大學音樂系學生);中國音樂及管樂欣賞[logic.csc.cuhk.edu.hk](香港林斯昆);中華古韻[nease.net/ayao/](阿遙主頁);香港中國音樂園地[artso.com.hk](香港蘇紹勛);伊人民樂[go.163.com/ilovemusic](麥琪子的民樂之家);江夏的首頁[msl,hohiya.net/vhuang/]等等。這些網頁可以說極盡個人審美之能事,在多媒體的助力下,將魅力投射給光顧它們的來客。
此外,網絡還提供了由共同話題所形成的社區化傾向。比如中國古琴,就有大圣遺音[//zg169.net];古琴[members.wbs.net/homepages/g/u/q/guqin.html],琴心閣[//tommyrot.myrice.com];歐鷺忘機[//string.edu.chinaren.com];漁樵問答——一個以古琴音樂的討論組[//bbs5.netsh.com/www.boardm/762];琴韻繽紛[//guqin.126.com]等網頁可以關注。又因為網絡提供了發言的自由,每一位社區的成員可以隨時用“帖子”發表自己或成熟或不成熟的觀點。并因為話題的投機與否,將討論深入推進,使思想的交流無拘無束,以致不斷出現閃爍的思想火花。而火花的碰撞,又常常令那些原本遠在天涯,老死不能相識的知音,在Intemet線上比鄰而居,豈非人生的大悅事?
話題回到中國傳統音樂的在線狀態,其網頁的分布基本有如下幾種類型:
第一種,即在線欣賞性質的曲目庫。有大中華帝國英特網中國音樂曲庫[//metalab.unc.edu/Chinese-music/]等;
第二種,即知識性的背景介紹,這類網頁多以樂器介紹為主。如中華古韻[nease.net/ayao/](阿遙主頁)等;
第三種,即附著于旅游網站的民族音樂欣賞。如介紹納西族音樂的麗江在線[lijiang online.com]麗江旅游[lijiangtravl.com/nxmusic]等;
第四種,即各研究機構與專業團體、學院的網頁。如臺灣的國立實驗樂團[neco.aide.gov.tw];香港中樂團[usd.gov.hk/hkco/indexc.htm/]等等;
第五種,即純粹的中國樂器網站。如中國民族樂器[power.Beijing.cn.net]
第六種,即學術性較強,并形成一定熱點的網站。這方面筆者想向大家推薦的有滿族音樂研究[www.lgt.ddptt.ln.cn/igt/],這是由丹東的滿族音樂學者劉桂騰個人制作的網站,其中包括了中國滿族音樂研究會、滿族薩滿樂器、滿族音樂論著、滿族音樂論壇、滿學研究書架、相關研究機構等內容。在中國傳統音樂學會等相關學術領域尚未建立網頁的情況下,這個站點為海內外華語學者提供了許多相關的社團學術信息。此外,臺灣的吹鼓吹小站[//suona.com]也是一個不斷有相關中國傳統音樂學術討論發表的站點,值得學者們一覽。當然,還有如臺北市立國樂團朱家炯博士的網頁[mbml.scu.edu.tw/chu888],筆者與朱博士相熟,想其網頁一定也屬論壇性質。遺憾的是,不論我通過雅虎或是其它引擎搜索,皆無法訪問該站點,只能失之交臂。
第七種,即政府背景的網站。如中國傳統音樂[power.Beijing.cn.net/bikeserver/cultureC/]。
粗略瀏覽之后,筆者感到,盡管從份額上看,中國傳統音樂的網頁與其它領域相比尚顯微弱,但更需要關注的是網頁的內容。從普遍現象看,各網頁信息資源的匱乏對維持訪問率以及信息傳遞這樣一個網絡內在意義的生存來說,無疑是最為潛在的威脅。這也是許多個人主頁如泡沫般浮現或破滅的重要原因。一些有著充分精力和網頁制作知識的年輕一代與占有信息及其處理能力的學者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形成了網頁界面“美麗動人”而內容淺顯重復的巨大反差。此外,維護網站及其運作的人力與財力資源也是網站生存中不可忽視的關鍵。每當念及此時,筆者不免心生感嘆。而轉變局面,是需要現行音樂領域行政條塊的改革,以及決策者的遠慮深謀。比較遺憾的是,在大陸,中國傳統音樂如何通過Intemet求得新的生存空間的思考,似乎還是一件“超前”或奢侈的愿望。
最后,筆者在此提供一份并非統計學意義的網址(文中已提及的網址除外),以便讀者粗粗了解中國傳統音樂在當前網絡世界中的份額與景象。
納西古樂[//nakhi.163.net/music.htm/];
十二木卡姆[//makan.xj.cninfo.net/music/index.html](塔克拉瑪干網頁制作組);
民樂天堂[//intemet.3322.net];
國樂風采[//chmusic.heha.net];
二胡練功房[www.erhu.simplenet.com/];
胡朋琴友[sunnywong.cjb.net/];
知音者[www.odiestudio.com/sun];
秀一的文化殿堂[www.geocities.com/Vienna/choir/2978];
天籟樂府[econanccu.edu.tw/billin/cmusic/index.html/];
牧民音樂教室[www.at taiwan.com/com00537/];
民族音樂網[www.taconet.com.tw/muminol/index.htm];
蘭潭樂坊[//netcity3.web.hinet.net/UserData/cyltco.htm];
華夏樂章[www.cyberexp.com/Chinese/big5/cyconind.htm]
笛藝風云[140.116.42.1/id92/ivan/index.htm]
國樂風采[www.hello.com.tw/neco/]
中國音樂中心[www.musicchina.com.tw/]
中華楓韻[linux,cjctc,edu.tw/s863042]
香港理工大學中樂組[hom.hkstar.com/cwchau/CIG/poly.cig.huml]
香港女青中樂團[geocities.com/Nashville/Opry/3455];
金中子國樂藝術團(中日韓)[kimjoongia.co.kr/];
中-中天籟國樂團[ite.ntnu.edu.tw/webster/];
虎尾高中永筑國樂團[netcityZ.web.hinet.net];
東勢國小國樂團[taconet.com.tw/yunfun];
庇詩中樂協會[netpionter.com/sunnyl/cmmain.htm](加拿大,中英文);
香港吹拉彈打[home.hkstar.com/sfkoo/cmt.htm/];
東吳國樂社[scu.edu.tw/cb03/];
成大國樂社[sparc5.cc.ncku.edu.tw/cmusic/];
建中國樂社[ck.tp.edu.tw/ckcmc];
北一女中國樂社[taconet.com.tw/shallyyu/];
松高國樂社[geocities.com/heartland/garden/1697];
正心箏樂團全球資訊網[taconet.com.tw/chenshin];
羽吟箏樂團[top-l.com.tw/melody/default.htm];
臺灣大學國樂團[king.cc.ntu.edu.tw/];
國立臺灣藝術學院中國音樂系[chinesemusic.ntca.edu.tw/];
國立高雄技術學院國樂社[nitk.edu.tw/chmuc];
長天國樂會[fortunecity.com/tinpan/beegee/336/];
《人民音樂》京34~36J5舞臺藝術肖梅20012001 作者:《人民音樂》京34~36J5舞臺藝術肖梅20012001
網載 2013-09-10 21:5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