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積玉 陜西師范大學學報編輯部,西安710062;作者,男,47歲,編審)
摘要 出版新技術主要包括計算機編排技術、多媒體出版技術、網絡出版技術。這三者都是以計算機技術為基礎、各有獨立存在的價值但又是一種比一種更為先進的技術。出版新技術的誕生,不僅大大提高了傳統印刷型出版工作的質量與效率,而且催生了以數字代碼方式將圖、文、聲、像存儲在磁、光、電介質上并通過計算機閱讀使用的電子出版物,是出版史上一場深刻的革命。電腦的迅速普及,為編輯出版工作的現代化提供了極大的方便。電腦可用于組稿、審稿、改稿、版面設計、編務、校對等工作,也可用于編輯出版管理及發行等廣泛領域。面臨計算機技術帶動下的出版新技術的飛速發展,編輯出版人員應重視學習、掌握計算機技術,建立電腦時代編輯出版工作必需的知識結構;政府部門應及時制訂有關法規,加強和改進對電子出版工作的指導與管理;有關科研人員應加強對出版新技術的研究,解決電子出版實踐中提出的新問題。
關鍵詞 出版新技術 桌上出版 多媒體出版 網絡出版 編輯 出版 發行
* * *
在討論電子出版問題的一次會議上美國一位教授曾談到:“如果你不是壓路機的一部分,那你就是路的一部分。”的確,在新技術浪潮中,傳統出版業如果不沖向浪頭去弄潮,就會被洶涌而來的潮水所淹沒。據有關資料統計,截止1996年底,世界光盤讀物的總產值已超過傳統出版產業;與此同時,尚有700多種報刊進入電子信息網絡發行。電子出版物對傳統出版業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在西方某些國家,電子出版物、音像制品、傳統圖書“三分天下”的格局已初步形成,且電子出版物所占的比例越來越大。而我國電子出版業在進入90年代后也迅速興起,目前已有光盤出版物200多種,并呈方興未艾之勢。面對如此形勢,我國編輯出版工作者要以積極主動的姿態迎頭趕上新浪潮,首先應當認真學習研究出版新技術,了解其對出版編輯工作所帶來的影響和沖擊。這不僅是做好編輯出版工作的需要,也對推動編輯出版學研究的深入具有重大意義。本文試對出版新技術及電腦在編輯出版工作中的應用作一初步探討。
一、出版新技術
何謂出版新技術,目前尚未有人專門作出系統、詳盡的說明。這里,根據筆者的淺識,試將其主要概括為互相聯系、包含又各自獨立的三種技術:桌上出版技術(即計算機編排技術)、多媒體出版技術、網絡出版技術。這三者都以計算機技術為基礎,是各有獨立存在價值但又是一種比一種更為先進的技術。
1.桌上出版技術
人類的印刷出版史經過了以甲骨、鐘鼎、竹簡、絲帛為介質的漫長過程后,由于紙的發明產生了質的飛躍。再后,經過雕版、畢升發明活字、谷騰堡發明鉛字更是發生了一場深刻革命。而計算機技術的出現及其在編輯出版工作中的應用,則使出版工作告別了鉛與火,進入了電子與光纖的時代。這是自印刷術發明500余年來出版史上最重大的一次技術革命,它深刻地改變了傳統出版的形象。
桌上出版技術的采用,一是徹底的改造了出版上的主要工作——編輯、設計、排版的形式與流程。傳統的編輯、設計、排版、制作由不同的人、不同的部門承担,在不同的場所完成。而電腦的出現,則使編輯、設計、排版、校對、出膠片等工作同時由一人在桌上完成。作者交來的稿件,已有不少是電腦排出的軟盤,即使交來的是文字稿件,也可由編輯人員自行錄入,審稿、編輯加工均在計算機屏幕上進行,編校合一,并同時由編輯完成版面設計和版面組合。由編輯審編好的稿件經總編、主編終審定稿后,即可生成排版大樣,出膠片或硫酸紙,直接交印刷廠用于印刷裝訂。(據最新資料報道,目前,歐洲一些大公司如德國的海德堡公司、比利時的賽肯公司等已研制成功數碼直接制版技術和數碼彩色印刷技術,并推出了新一代印刷機,可將電腦桌上排版系統設計完成的作品輸出到印版上,甚至輸出到印刷機的滾筒上,直接進行批量印刷。)如此由編輯人員掌握排版的主動權,省去了在原稿上的修改和標記工作,避免了排版過程這一中間環節帶來的不必要的麻煩。加之計算機屏幕對版面顯示的快速與直觀,使編輯人員可以十分方便地在屏幕上進行各種加工、版面設計及方案比較,以達到最優的編輯和最佳的版面組合。編排一體化大大縮短了編輯出版的周期,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出版的質量。二是降低了出版成本。香港商務印書館總經理陳萬雄曾講到:“據經驗由于DTP(桌上出版)的實行,出版成本會比原來傳統的生產形式和流程,減少達到40%以上。”三是大幅度地突破了傳統編輯排版工作的局限,拓展了編排手段,豐富了文字、圖像的表現形式。運用電腦排版,內容增減改動、段落字句前后調換十分方便,版面形式變化自由靈活,字體字號豐富多樣,而且可以任意選擇、調換,甚至使之拉長或壓扁。通過電腦,已經可以描圖、繪畫,使圖表制作更加精確、美觀、合理,從而使書刊的出版變得更加多姿多彩,極大地強化了其表現力。總之,桌上出版技術的推行,對于編輯出版的影響和牽動是立體性的。
通過電腦編排出來的軟盤,經出膠片、制版、印裝可以生產出比鉛排鉛印精良得多的紙質型出版物,同時軟盤本身也可以成為與傳統印刷型出版物不同的一種新型的電子出版物。1994年11月,《鄧小平文選》的修訂本在全國公開發行之際,人民出版社和北大火星人電信工程公司聯合出版制作了該著一、二、三卷的電子版合訂本,將90萬字的三卷《鄧選》儲存在兩張磁盤上,并具備了檢索、查詢多種功能。在此之前,國內外已有多種以磁盤作為介質的磁盤書、報、刊電子出版物與讀者見面。
以磁盤為介質的電子出版物,雖然比以紙張為介質的印刷出版物容量大得多,體積小得多,但是與另一種更新的以光盤為介質的出版物相比,它的容量卻顯得太小,體積也還顯得較大。這種出版物就是光盤。目前被廣泛使用的只讀光盤稱為CD—ROM,它存儲量極大:一張標準光盤的存儲量可達3億漢字,相當于542張常用的高密度軟磁盤。一套74卷、重約數百公斤的《中國大百科全書》可以存儲在一張光盤上。光盤不僅體積小、儲量大,而且壽命也遠遠大于一般的軟磁盤,可達60~100年之久,有人認為可達150年。由于光盤的這些優越性,使之特別適合于各種辭典、工具書、手冊、法律條款、百科全書、學術期刊等的出版。光盤出版物在世界上發展很快。我國也不甘落后,一批光盤出版物已經正式問世。由清華大學主辦、光盤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北京清華信息系統工程公司聯合編輯、制作的《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是我國第一個具有權威性的集成化、多功能電子學術期刊。
2.多媒體出版技術
在本世紀的70和80年代,模擬視、音頻技術在出版中占有主導地位。進入90年代,多媒體技術迅速崛起并邁入了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特別是在出版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
多媒體技術是利用計算機將人類各種交流表達形式(數字、文字、聲音、圖形、圖像等)綜合處理(包括存儲、傳輸)的技術。它具有三個明顯的特點:一是集成性。它將文字、全動態影像、靜態圖像、聲音(口頭語言、音樂等)多種媒體信息通過計算機有機組合、加工處理,實現動態視頻、音頻數據的實時采集,實時壓縮與實時解壓釋放,并采用光盤存儲,做到圖文聲并茂,使表現力更加形象、逼真,達到盡善盡美的程度。二是交互性。人們可以多渠道地和計算機交流、溝通,能人工干預、控制計算機的運行,實現人對信息的主動選擇和控制。三是數字化。多媒體信息都是以數字化的方式存儲的,只有以數字化方式,才能使計算機對這些信息進行處理和存儲。目前的多媒體技術在大力發展五化:即高分辨率化,提高顯示質量;高速度化,縮短處理時間;高維化,三維、四維或更高維;智能化,提高信息識別力;標準化,便于信息交換、資源共享。
多媒體技術的誕生,極大地改善了人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質量,也促進編輯出版業走向一個嶄新的境界。當今,全世界多媒體出版物已達3億張光盤,每張光盤能存儲650兆字節的信息。1993年,全世界公開發行的多媒體出版物種類是8000種,1994年達到1.1萬種,1995年達到1.3萬種。名列日本十大出版社之首的講談社在多媒體出版方面卓有遠見,近年一直集中力量研究開發這類出版物,還專門成立了多媒體事業局。其1993年多媒體的銷售額已占到全社總額的0.5%,1994年占到1%,1995占到2%。在我國,多媒體技術已進入了古籍出版領域。偉地公司的多媒體賞析光盤《古詩風韻》,精選了從《詩經》以降不同歷史時期、不同風格的詩詞,優美的畫面與動聽的朗誦及悅耳的古典音樂交織一起,使人充分感受到詩詞的意境。北大方正的《孫子兵法》,收集了各種版本的《孫子兵法》。金盤公司的《敦煌》、《故宮》,展示了我國文物的瑰寶,令人觀之贊嘆不已。1999年即將出版的《辭海》第3版的字數將達到2000萬,并同時擁有大量聲音、圖片、動畫、錄像信息,讀者可在家庭電腦讀到文字解釋的同時,還能看到形象的活動畫面。從這些出版動態可以看到,多媒體出版物的普及將成為不可抗拒的潮流。
3.網絡出版技術
電腦網絡始于60年代,目前國際互聯網絡(稱為Internet)已經成為覆蓋全球發達國家和包括中國在內的先進的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大網,全世界現在約有4000萬部電腦的用戶入網。國際互聯網最先(1969年開發)是美國政府特別是美國國防部為了保證在特殊情況下不中斷通訊聯絡,建立的政府部門與部門間的專有多點通訊線路,后來與有關大學與科研機構聯網,作為政府決策的支持系統,現在已與各種網絡、美國的聯機服務系統(如芝加哥論壇集團的聯機服務公司)以及形形色色的數據庫聯網,形成了一個巨大的電子網絡系統,完全進入了普通人的家庭。用戶可以利用“瀏覽器”在網上非常便捷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1995年12月20日,我國的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通過國家教委鑒定驗收,它外通世界的國際互聯網,內聯全國八個大城市的地區網絡和百余所高校校園網,覆蓋了除西藏自治區、臺灣省和港澳地區以外的全國所有省市自治區。
隨著計算機網絡化的發展,網絡出版技術也隨之發展起來。網絡出版,就是在計算機網絡的基礎上,利用計算機和通信技術來傳遞信息的一種全新的出版方式。其特點有三:一是報刊(尤其是學術期刊)的出版,可以通過傳真、電子郵件、電話、多媒體等各種手段,向入網讀者提供服務。這不僅可以大大提高學術交流的時效性(出版周期為一天)、信息傳播的準確性和豐富性,還使讀者在花錢不多的情況下,獲得以前根本無法想象的超量綜合信息。二是文獻傳遞可以直接在入網讀者的計算機上實現,而不必像以前那樣,必須依靠圖書館之間的互借、復印或傳真方式獲取所需信息。三是檢索復印方便,入網讀者只要遵守出版者的收費規則,就可以從計算機上使用提存指令,檢索到所需的文獻并復制出文本。
網絡出版有兩種形式,一是純網上出版,稱為電子報刊;另一種是在出版印刷型的同時也出版電子版。《華夏文摘》就是純網上出版的一份具有典型性的中文雜志。其編輯部由30余人組成,編輯人員分布在6個國家(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芬蘭、英國、法國)的20多個不同的城市,通過電腦網絡相識,通過電腦網絡處理編務和審理稿件,并且全部義務工作,沒有報酬。它充分體現了網絡出版的特點:一是發行速度快。借助國際互聯網絡,每一期《華夏文摘》可以在幾分鐘或一兩個小時內送往全球所有訂戶,不需郵遞。二是打印、復印方便。打印復印可以隨時進行且愿意印多少就印多少。三是占用空間少。全年的《華夏文摘》共52期約80萬字,只需兩片電腦磁盤便可儲存,而用費僅1美元。也便于復制,只要兩片磁盤及兩分鐘時間,便可拷貝一套。四是檢索提取方便。創刊以來的全部文本,永久地存于國際互聯網絡的資料庫中。全世界的電腦用戶只要通過聯網,使用國際電腦網絡無記名文件提存的指令,便可在需要時免費獲取任何一期的該刊。它是“全球首家中文電腦期刊”,該刊現已出到250多期。每期十幾頁到幾十頁不等,平均15000余字,通過國際電腦網絡發行,免費訂閱。其直接訂戶已達10100人,讀者以中國留學生為主,總數約為35400人,遍及40多個國家和地區。此外,1995年7月,中文電子日報也已在美國正式發行。據《人民日報·海外版》報道,美南報業傳播機構從7月22日起在美國正式推出中文電子報《環球電子日報》。它采用網絡通訊技術,通過信息高速公路用中文將新聞發往各地。內容包括國內重大新聞,重點報道美國、中國內地、港澳臺及金融、天氣等新聞。中文電子期刊目前在全世界已有20余種。我國主辦的《神州學人》亦于1995年1月創刊,也主要以留學生為對象。
在出版印刷型的同時也出版電子版的報刊正在增多。據美國報紙協會公布的一項調查,美國現在已有78家報紙發行電子版,有40家報紙計劃在近期推出電子版,包括《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發行電子版的雜志,包括《新聞周刊》(New Week)在內,也已有幾十家。除英文的報紙雜志電子版外,還出現了中文的報紙電子版。繼美國之后,其他國家和地區也相繼出現了報紙的電子版,如香港的《星島日報》和新加坡的《聯合早報》。《聯合早報》1995年7月入網,已有10000訂戶。中國的《杭州日報》1995年11月也發行了電子版,向杭州市10000個電腦入網戶發行。全國性電子日報《中國貿易報(電子版)》于1995年10月20日創刊,每周一、五全天播出,每次播出中文1萬字、英文5000字。由此可見,網絡出版作為一種新的編輯出版方式已經出現并正在快速發展,在未來信息高速公路進一步發展的時代,網絡出版很可能成為主流的出版形式。
4.電子出版物及其基本特征
電子出版物成了目前信息技術應用領域的一個熱門話題。所謂電子出版物,是指以數字代碼方式將圖、文、聲、像等信息存儲在磁、光、電介質上,通過計算機或類似設備閱讀使用,并可復制發行的大眾傳播媒體。
電子出版物的基本特征,一在它是以計算機可讀數據的形式加以表示的。這種機讀形式的數據,是計算機可以識別、理解、處理的數據。機讀數據是電子出版首要的特征。二是電子出版物的信息載體為磁性或光學信息存儲介質,不同載體的物理介質存儲信息的密度是不同的。三是電子出版物中的信息有其結構,是經過一定的格式化處理而組成的信息的集合。四是電子出版物的使用即檢索或瀏覽必須借助于電子計算機進行。五是電子出版物必須以出版為目標。它與印刷型出版物一樣,有自己的著作權。在出版物的內容方面,作者與出版社要承担責任,接受社會的檢驗與評論。六是電子出版物的發行方式,既可以是作為封裝型的磁盤或光盤出售給讀者用戶,也可以是作為聯機數據庫的形式,以聯機情報檢索服務的方式,以有償服務為基礎,向公眾提供檢索利用。
與印刷出版物相比,電子出版物有獨特的功能和紙書無法比擬的優勢,如周期短,制作簡單,修訂再版容易,存儲量大體積小,成本低,檢索能力強,圖文聲像并茂,發行傳遞快等。
二、電腦在編輯出版工作中的應用
1.電腦在編輯過程中的應用
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展,電腦的日益普及及至進入辦公室與尋常百姓家,為我國書刊編輯出版工作利用這一先進的信息處理工具提供了前提條件。截止目前,沒有配備電腦的期刊社、出版社可能已經難以找到。但是,懂得電腦知識,掌握電腦操作技能的編輯出版人員卻還為數不多。當前,很有必要破除對電腦的神秘觀念,讓更多的編輯出版人員懂得計算機科學知識、掌握電腦在書刊出版工作中的應用技能。
電腦可介入書刊編輯工作全過程,在編輯工作的各個環節上發揮應有作用。一是可利用電腦選題。選題是編輯出版工作中首要而根本的一個環節。選題本質上是一個決策過程,決策的基礎在于通過調查研究掌握情況,而調查研究工作則可以利用電腦來進行。具體講,編輯部門可以利用電腦“數據庫”應用軟件建立各種各樣的“選題庫”,做到需要確定選題時,十分方便地調閱選題庫,迅速擇定新的、好的選題。二是可利用電腦組稿。組稿工作的基礎在于對作者隊伍情況的全面、準確、及時的了解。做好組稿工作,需要用前述數據庫軟件來建立“作者庫”。作者庫可以制作成一目了然的表格形式,輸入作者姓名、年齡、單位、職務職稱、專業、代表性成果、承担課題及近期研究動態、通訊地址、備注等內容。到需要物色作者的時候,只要調閱作者庫查找就可以了。將來如果編輯的電腦與全國電腦通訊網絡聯網后,編輯還可以通過網絡與作者進行更為便捷的約稿聯系。三是可利用電腦審稿。隨著電腦的普及,作者交磁盤稿的現象已經越來越多,而且必將成為一大發展趨勢。責任編輯只要學會操作電腦,就能通過電腦和打印機對磁盤稿進行“打樣審讀”,或者直接在電腦上進行“屏幕審讀”。如果作者交來的是手稿,可以先將稿件錄入電腦再審讀,取得事半功倍的審稿效率。四是可利用電腦加工稿件。在編輯實踐中,稿件的加工分退還作者修改和編輯直接加工兩種情況。對于應退作者修改的,編輯可在磁盤稿上需要增刪改動處鍵入某種符號或打上簡要的具體修改意見(也可另紙打出修改意見)。至于責任編輯的加工,可在屏幕上邊看邊改,看完即改完。五是可利用電腦設計版式。到目前為止,版式設計工作一般都是由專職設計人員完成的,責任編輯只是提出設計意見。有了電腦輔助這一工作即可直接由編輯自己來完成。責任編輯可在進行屏幕稿件加工時,直接鍵入相應的排版命令,從而達到按自己的思想完成對書、刊版式的設計。六是可利用電腦進行封面、裝幀設計。目前,書刊的封面、裝幀設計不少已采用電腦平臺設計系統進行。利用該系統進行圖像的創作,可以做出傳統手工作業無法達到的效果,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省卻設計者在制版廠和辦公室之間的往返奔波,在辦公桌上實現自己的思想,并立刻在顯示器和打印機上得到最終結果。利用電腦設計圖形,可產生與傳統設計、手工繪畫大相徑庭的種種新功能:二維平移,可將圖像二維移動位置或排列相同的圖形;圖像旋轉,使一個直立的物體躺倒或倒置;圖像畸變,可使物象任意變形;圖形漸變,可實現兩個不同形象的過渡性漸變,也可將一幅圖像漸變成十幾種不同的畫面。另外,還有干擾成像、比例縮放、結構映像、晰化與暈化、肌理顯示、色彩處理等功能。利用電腦對書刊進行裝幀設計已成為大勢所趨。除此而外,利用電腦還可處理編務、進行校對,等等。
利用電腦輔助編輯出版工作,必須創造必要的條件。在硬件方面,最好配備一臺中檔以上電腦和一臺打印機(如需自己直接出硫酸紙,則需要一臺激光打印機)。在軟件上,需要配備磁盤操作系統軟件、漢字排版軟件和數據庫軟件。另外,還需培訓編輯人員掌握上述硬件、軟件的使用操作方法。
2.電腦在編輯出版管理中的應用
計算機最重要的功用是管理。它以其神奇的記憶功能、快速的計算能力和具有“鐵面無私”執行命令的“原則”等特點,直接廣泛地用于各種管理工作之中。傳統的書刊社管理采用的是手工操作方式。而采用電腦對書刊社的工作進行管理,其高效、快捷和方便的程度是傳統的管理無法比擬的。近年來,不少報刊社、出版社都在利用電腦對編輯出版工作的管理方面進行了嘗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其中解放軍出版社注重投入,實現了圖書的編印發全過程的電腦操作管理,受到了新聞出版署的好評。另外,涵蓋了出版社所有主要業務和管理工作的出版社計算機網絡管理系統也已于近日研制成功,并通過了有關專家的技術鑒定,在出版界產生了較大影響。
電腦管理,不僅指對編輯工作,而且還包括了人事、行政、資料等各個方面。其主要內容有:稿件管理——建立稿件信息庫(包括文稿登記、分類、審理、處理結果、質量情況的統計與分析等);作者管理——建立作者信息庫(存入作者簡歷、專長、代表成果、近期課題及研究動態等);審稿人管理——建立專業審稿人信息庫(存入專家簡歷、專長、代表成果、近期課題及研究動態等);編輯人員管理——建立編輯人員信息庫(存入專業編輯、主任、主編或總編的簡歷、專長、代表成果、近期課題及研究動態、編輯工作業績、獲獎情況等);資料管理——建立出版社、期刊社資料信息庫(分類存入資料室藏書、期刊、報紙以及其他相關資料);文件檔案管理——建立文檔資料信息庫(存入國家、省級、單位、全國及省一級的行業組織等各種文件及書刊社各項規章制度及其他檔案資料等);工作考核管理——建立工作人員考核信息庫(存入各人完成年度工作的數量、質量及出勤獎懲等考核資料);財務管理——建立財務信息庫(存入經費的各項收支情況的資料);質量管理——建立書刊質量信息反饋的信息庫(存入圖書的評介、報道、獲獎、引用情況等資料,期刊的摘轉、報道、獲獎、引用情況等資料);主編管理系統(專供期刊主編使用)——目前正在研制階段,相信不久的將來,即可研制成功、提供使用,從而減少主編的工作強度,并大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和質量。
3.計算機與發行工作的全國信息網絡化
書刊發行工作的現代化是擺在出版工作者面前的一項緊迫任務,而計算機技術的推廣與應用是實現發行工作現代化管理的重要手段。現代社會是一個信息社會,任何一個成功的決策,都需要盡量多地掌握與之相關的信息,作為決策的依據。符合客觀實際的發行工作的正確決策,也需要建立在對社會、讀者、書刊社及發行企業各種數據信息的掌握和分析的基礎之上。而準確、快速、全面地掌握有關數據信息,把握市場動態,就必須借助計算機,建立采用計算機處理的全國出版物發行信息網。據《新聞出版報》近期報道,為加快計算機在發行業務中的應用,由新華書店總店負責籌建的“全國新華書店系統出版物發行信息網絡”已正式起步,一個以總店為中心、八省(市)為分中心的全國信息網絡已于近期建成。這一網絡的建立,為將來全國范圍內書店發行業務聯網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和可信的業務數據。隨著書店系統發行信息網絡的建立,相信期刊發行工作的信息網絡也將指日可待。書刊發行工作信息網的建立,首要的也是基礎性的工作是要在書刊發行機構內部推廣應用計算機。
三、信息時代編輯出版工作的幾點思考
如前所述,信息時代的編輯出版工作,一方面由于新技術的日新月異,的確從觀念、方式到手段都已發生并且正在不斷地發生著巨大的變化,出版生產力得到了空前的大解放,出版物的質量得到了空前的大提高,但與此同時,也向編輯出版部門及其工作人員提出了更高更嚴的要求。一方面由于電子出版物的問世及迅猛發展,的確造成了人類出版事業異彩紛呈的壯麗景觀,文化信息的生產、傳播、利用及儲存的質量和速度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但與此同時,也為某些人利用先進的科技手段制作、傳播精神垃圾提供了極大的方便。一方面出版新技術的確開創了人類出版史上的新紀元,以磁、光、電為介質的電子出版物與以紙為介質的傳統印刷型出版物相比確實是先進得多的傳播媒體,但與此同時,出版新技術的出現也同時帶來了人們未曾預料到的一系列復雜難題。在這一新形勢下,如何做到抓住機遇,既以積極的態度促進電子出版業的發展,又妥當地處理電子出版物出版及傳播中的消極現象,推動我國編輯出版事業健康地向前發展,以穩健的步伐邁向21世紀,我們認為必須認真思考、切實解決好以下問題。
1.書、報、刊編輯出版工作者要更新觀念,努力學習、掌握以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為重點內容的科技知識,盡快建立適應信息時代編輯出版工作所需要的知識結構。與此同時,有關出版單位還應盡快培養建設一支既懂現代科技知識又熟悉編輯業務、文理兼通的高素質的專業電子出版隊伍。
2.政府主管部門應高度重視出版新技術帶來的影響,加強法制建設,及時制訂有關法規,理順并規范電子出版物市場,嚴格政府對電子出版物編輯、出版、發行工作的指導與管理。
3.有關科研人員要切實加強對出版新技術的研究,解決電子出版物編輯出版工作實踐中提出的各種問題;在此基礎上,要勇于建立新概念,概括新理論,不斷豐富、完善并深化編輯學、出版學的理論,更好地指導社會主義出版事業繁榮發展。
[*]本文系作者在陜西省新聞出版局1996年10月主辦的陜西省第一期期刊主編培訓班上的講課稿。
參考文獻
1 陳光祚:《電子出版物及其制作技術》,武漢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
2 李苓:《世界書業通論》,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3 方漢奇:《電腦網絡、電子信和發展中的電子報刊》,《河南大學學報》(哲社版)1996年第3期。
4 李詠梅:《電子出版物的產生和發展》,1996年2月12日《國際電子報》。
5 單基夫:《傳統出版社:如何面對電子出版浪潮》,1996年10月23日《新聞出版報》。
〔責任編輯 杜敏〕*
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社報西安113-119Z1出版工作、圖書評介張積玉19971997 作者: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社報西安113-119Z1出版工作、圖書評介張積玉19971997
網載 2013-09-10 21:5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