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價值的歷史活動本質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究竟什么是價值?什么是價值的哲學本質?對其深入研究便會發現,價值的本質根源于人的歷史活動。
      一、歷史主體能動地探索事物的特點、本質和規律,是價值的客體基礎
  價值就其總體和實質而言,是一個社會歷史性范疇,它標志著歷史活動中主客體的動態統一。如何創造和實現價值?那就是實現社會歷史的客觀必然性和主體選擇性的具體歷史的統一。豐富多彩的歷史長卷,既是決定論的,體現著人的歷史活動的客觀制約性與歷史制約性;又是非決定論的,蘊含著主體選擇性與能動創造性。所以,社會歷史的實現過程,既是一個客觀的有規律的自然歷史過程,也是一個自為的合目的主體選擇過程,是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辯證統一。如果我們再深入探究社會歷史的發展過程便會發現人們的歷史活動的發展過程,是人們自覺追求價值、創造價值和實現價值的能動過程,而這也便是價值的歷史過程。因此,價值從生成和本源意義上可以說,它植根于人的歷史活動,從根本上說,就是人的能動創造性本質及主客體相互作用的存在方式。
  毫無疑問,人是歷史活動的自覺參與者,是推動歷史發展的能動主體。其自覺能動性的表現,一是能動地探索事物的特點、本質和規律;二是能動地建構客體必然性與主體選擇性的內在統一的價值關系;三是能動地進行價值的創造和實現。其中歷史主體能動地探索事物的特點、本質和規律,是形成價值認識,建構主客體價值關系的前提和基礎,是主客體價值關系的創造與實現的前提和基礎,是價值生成的客體基礎。
  首先,歷史主體能動地把握事物的特點、本質和規律,并以此作為價值形成和實現的客體基礎,是堅持唯物主義一元論歷史觀的本質要求。唯物史觀在歷史唯物本體論的層面上破除了唯心史觀,找出了歷史的本質和發展規律,揭示了社會歷史本身是唯物主義一元論的發展過程。人們是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并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的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繼承下來的條件下的創造。在這些前提和條件中,“其中經濟的前提和條件歸根到底是決定性的”(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6頁。)。這就是說,人們的歷史創造活動,必須也只能以既定的物質條件為客觀前提和出發點,這些前提和條件正是現實價值創造活動的客體基礎,是價值生成的客體基礎。
  其次,歷史主體能動地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并以此作為價值創造的客體基礎,是人的歷史活動順應歷史發展趨勢,按規律辦事的客觀要求。唯物史觀揭示出社會發展是有規律的處于前進上升的自然歷史過程,這個過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但是又是通過有意識有目的的人的能動活動實現的。正是從這個意義上,我們說,社會規律就是人們自己的社會行動規律。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作了十分深刻地說明。他指出:“動物只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和需要來建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并且懂得處處都把內在尺度運用于對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構造。”(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7頁。)這里,馬克思首先肯定的是,人要把外部感性自然的“任何一個種”作為價值客體對象,作為價值生成的必備前提。沒有它,人們什么價值也不能創造。但客體能否成為人的價值對象,只能取決于對象本身的性質和尺度。所以,歷史主體能動地認識和把握客觀事物的規律性和事物的“尺度”,把事物的尺度作為人的活動的客體基礎,就成為人們按規律創價的必然。列寧也指出:“區分為機械規律和化學規律的外部世界、自然界的規律,乃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動的基礎”(注:《列寧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57頁。),“人在自己的實踐活動中面向客觀世界,以它為轉移,以它來規定自己的活動。”(注:《列寧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57頁。)毛澤東更明確地提出,我們看問題、辦事情不要從抽象的定義出發,而要從客觀存在的事實出發,從分析這些事實中找出方針、政策、辦法來。因為無論做什么事,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它的性質,它和它以外的事情的關聯,就找不到那件事的規律,就不能做好那件事。這就是說,人的社會行動規律與自然界的規律具有客觀同一性,它們是人們創價活動更深刻的客觀基礎。
  再次,歷史主體能動地把握事物的特點、本質和規律,并以此作為價值創造的客體基礎,是人們卓越有成效地進行價值創造活動的客觀要求。人們只有把握活動對象的客觀規律性和“物種尺度”,并以此控制和調節自己的需要選擇、目的選擇和手段選擇,才能形成客觀的、現實的價值關系。沒有主體對客體本質、特點、屬性的正確認識,沒有主觀對客觀規律性的符合,當然無價值可言。人們對事物的特點、本質、規律把握得越正確,越接近事物的本來面目,其價值創造活動就越具有科學性和現實性,就能最有效地實現價值創造的質和量。所以,人們要避免歷史創造活動的盲目性和自發性,避免做歷史發展無用之功,要最大限度地實現價值的創造,必須堅持客觀地全面地深入地研究紛繁復雜的、不斷發展變化的客觀事物的規律,切忌主觀性、片面性、表面性和思想僵化,努力使主觀與客觀、認識與實踐達到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二、以歷史活動主體的利益、目的、需要及本質力量為基礎,探索客觀必然性與主體選擇性的有機統一,是價值的主體根據
  根據唯物史觀,社會歷史本質上是個自然歷史過程,但這一過程的自然性,并不像自然界的發生一樣外在于人,而恰恰是依賴于人的。人,人的利益、目的、需要,人的活動,與社會歷史的運動是內在統一的:“社會不管其形式如何——是什么呢?是人們交互活動的產物”(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32頁。),“‘歷史’并不是把人當作達到自己目的的工具來利用的某種特殊的人格。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18~119頁。)所以,人的一切歷史活動不僅把“物種的尺度”和客體規律作為構建價值觀念的外在尺度或客體尺度,而且把歷史活動主體自身的需要、利益、目的作為構建價值觀念的內在尺度或主體尺度。
  首先,以歷史活動主體的利益、目的、需要為基礎,探索客觀必然性與主體選擇性的內在統一,作為價值生成的主體根據,其本身就是人類歷史活動的規律。“追求著自己的目的”,實現主體利益、需要,是歷史主體的權利和責任,也是人之為人的創造性本質。所以,歷史活動中的人們,永遠按照自己的尺度和需要,去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去追求真理和創造價值,以實現自己的生存和發展。正如恩格斯所說:“不管歷史的結局如何,人們總是通過每一個追求他們自己的、自覺期望的目的來創造他們的歷史,而這許多按不同方向活動的愿望及其對外部世界的各種各樣作用的力,就是歷史。”(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8頁。)他還指出,人們的歷史活動,“最終的結果總是從許多單個的意志的相互沖突中產生出來的,而其中每一個意志,又是由于許多特殊的生活條件,才成為它所成為的那樣。這樣就有無數互相交錯的力量,有無數個力的平行四邊形,由此就產生出一個合力,即歷史結果,而這個結果又可以看作一個作為整體的、不自覺地和不自主地起著作用的力量的產物。因為任何一個人的愿望都會受到任何另一個人的妨礙,而最后出現的結果就是誰都沒有希望過的事物。”(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7頁。)每一個人的意志“雖然都達不到自己的愿望,而是融合為一個總的平均數,一個總的合力,然而從這一事實中決不應該做出結論說,這些意志等于零。相反地,每個意志都對合力有所貢獻,因而是包含在這個合力里的”(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7頁。)。他認為,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話,那么世界歷史就會帶有非常神秘的性質。這說明,愿望、意志是歷史活動的內在動力,是歷史主體創價活動的內在根據。這是辯證唯物史觀的一條基本原則,它也正是在強調歷史主體能動性的意義上反對機械決定論的。正是立于對社會活動規律的辯證把握,周恩來在分析戰爭勝負時指出:“不怕戰爭失利,就怕戰爭失了人心!”(注:《周恩來選集》上冊,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82頁。)毛澤東在預測國共兩黨在解放戰爭中的勝負時肯定,共產黨一定勝利,因為共產黨得民心,而民心是在戰爭中經常起作用的因素。鄧小平強調我們執政黨的政策和各項工作,必須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準繩,以“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為標準。江澤民在十五大報告中告誡全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部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利益。”
  其次,以歷史活動主體的利益、目的、需要為基礎,探索客觀必然性與主體選擇性的有機統一,作為價值創造的主體根據,是我們堅持唯物史觀、群眾史觀的必然邏輯。唯物史觀的根本點,在于用社會存在說明社會意識,用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的運動、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說明社會形態的存在、發展與更替。而物質資料的生產者——人民群眾,則是生產力的主體和社會意識的主體,是推動社會變革和社會形態的更替的主體,是歷史的真正創造者。因此,堅持唯物史觀、群眾史觀的共產黨人和一切馬克思主義者,必然在價值創造活動中堅持人民群眾主體論,以人民群眾的實踐和認識作為自己認識的來源,以人民群眾的利益、目的、需要作為自己價值追求的目標,以人民群眾的選擇、評價看待自身的存在和價值,并把自己的活動溶入人民群眾歷史活動的洪流之中。
  再次,以歷史活動主體的利益、目的、需要及本質力量為基礎,探索客觀必然性與主體選擇性的有機統一,作為價值創造的主體根據,是價值歷史活動具有無限性的客觀要求。毛澤東指出:“人類的歷史,就是一個不斷地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發展的歷史。這個歷史永遠不會完結。”(注:《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論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人民出版1997年版,第218頁。)其根據在于“人類總是不斷發展的,自然界也總是不斷發展的,永遠不會停止在一個水平上。因此,人類總得不斷地總結經驗,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前進。”(注:《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論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人民出版1997年版,第218頁。)這就告訴我們,人類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發展,人類追求自由、實現自由的價值創造活動,是沒有止境的。縱觀人類追求、創造和實現價值這一向自由王國進軍的過程,我們便會清晰地發現,人類總是根據主體發展著的、現實的利益、需要及發展著的、現實的主體本質力量,探索發展著的客觀事物及其規律,以形成與實現客觀必然性和主體選擇性的有機統一,建構現實的主客體價值關系觀念,并到現實的實踐活動中實現。人類每一次價值創造和實現,都是人類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一次飛躍,人類歷史就是一個不斷地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前進的無限的價值活動過程。
      三、歷史活動主體依據客體對象的特點、本質、規律,根據主體的利益、目的、需要及本質力量的創價歷史實踐,是價值的本質和源泉
  社會歷史生活本質上是實踐的、創造的。創價歷史實踐是人的本質的特有表現,是人類特殊的存在方式;創價歷史實踐是人類最基本的歷史活動,是價值的本質和來源。
  首先,人類的創價歷史實踐,是聯系主觀目的需要與客觀現實存在的中介和橋梁。列寧在評注黑格爾的善的觀念時,指出其實質是“對外部現實性的要求”,“‘善’被理解為人的實踐=要求(1)和外部現實(2)”(注:《列寧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83頁。)。在評注哲學全書第225節時指出:“在那里‘認識’(‘理論的’)和‘意志’(實踐活動),被描述為消滅主觀性的‘片面性’和消滅客觀性的‘片面性’的兩個方面、兩個方法、兩個手段。”(注:《列寧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78頁。)這就是說,在主體客體化和客體主體化的雙向運動中,否定和揚棄主體目的的主觀性,否定和揚棄客體的自在的客觀性,使主觀目的與客觀的規律相對和諧,從而創造和實現了價值。如果離開價值創造實踐這個溝通主觀目的需要與客觀現實本質的必然聯系的橋梁的中介,使二者處于漠然無關的隔絕狀態,是不可能產生和形成價值的。
  其次,人類的創價歷史實踐是價值的本質和源泉。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從人類生產與動物生產的根本不同,指出按照兩種價值尺度進行生產是人類實踐活動的特質。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他更明確地指出,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在《資本論》中,馬克思從批判庸俗經濟學中,從分析人們的生產活動與價值的創造與實現的同一性中,更深刻地說明了價值的本質是人的歷史活動。列寧、毛澤東、鄧小平都強調了作為歷史活動的社會實踐對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價值意義,特別強調尊重群眾實踐,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對于堅持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價值。這對于我們理解和把握價值的歷史活動本質,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價值的歷史活動本質在于:一是價值對象是歷史活動規定的。人們要改造客觀世界,先得把客觀世界作為價值對象確定下來,引入實踐之中。正是根源于人類歷史活動對客觀世界的改造和對價值的創造,人們多方面多層次需要才得以滿足。
  二是創價歷史活動自身的價值源于創價歷史活動本身。價值并非只以對象的形式出現,而且在創價活動中體現。歷史活動是創造價值的本質力量。歷史主體在創價實踐中既為自身創造出對象,又為對象創造出新的自身。
  三是歷史活動作為創造價值的活動,對人自身具有更根本的價值意義。歷史活動中的人們,是主客體雙重身份的統一體,既是自覺創價主體,又是自覺地把自己設置為客體,把自己作為價值創造的產物,自覺創造和發展自身的價值。創價實踐從最終的目的和意義上看,還是指向主體自身,是為了滿足自身的生存和發展。馬克思則把逐步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作為人類創價歷史實踐活動的最高的價值目標。
  四是歷史活動還是推動社會發展、創造歷史價值的過程。人們在改造客觀世界中創造的物質價值和精神價值,構成了社會存在和發展的物質和精神基礎,歷史活動推動的生產工具的發展和生產關系的變革,標志著生產力的歷史發展與社會形態的歷史演變。所以,價值尺度也是歷史尺度。
  最后,人類發展著的創價歷史實踐,不斷改變和發展著人和世界之間的價值關系,成為價值發展的本質和源泉。在價值創造活動中,客觀世界的改造和主觀世界的改造是同時并進的,客觀世界的改變與人的本質力量的增強是相互作用的。所以,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也就是改造和發展作為價值的主體根據與客體基礎,創造和發展價值。從原始社會到現代社會,正是人類世代延續的歷史創造活動,不斷使新的價值關系取代舊的價值關系,使新的價值取代舊的價值。由此可見,只要我們把價值歸結為人的歷史活動,也就找到了把握價值本質的真諦。
西北大學學報:哲社版西安61~65B1哲學原理劉秀芬19991999歷史主體能動地探索事物的特點、本質和規律,是價值的客體基礎;以歷史活動主體的利益、目的、需要及其本質力量為基礎,探索客觀必然性與主體選擇性的有機統一,是價值的主體根據;歷史活動主體根據客體對象的特點、本質、規律,根據主體的利益、目的、需要及本質力量的創價歷史實踐,是價值的源泉;歷史活動是價值的本質。價值/價值本質/歷史活動劉秀芬 作者 中共山東省委黨校副教授 作者:西北大學學報:哲社版西安61~65B1哲學原理劉秀芬19991999歷史主體能動地探索事物的特點、本質和規律,是價值的客體基礎;以歷史活動主體的利益、目的、需要及其本質力量為基礎,探索客觀必然性與主體選擇性的有機統一,是價值的主體根據;歷史活動主體根據客體對象的特點、本質、規律,根據主體的利益、目的、需要及本質力量的創價歷史實踐,是價值的源泉;歷史活動是價值的本質。價值/價值本質/歷史活動

網載 2013-09-10 21:59:49

[新一篇] 論價值的三個本質特征

[舊一篇] 論價值的實踐性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