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7月, 張志公先生在全國中語會第五次年會上的發言中指出:“花多少年時間,多少課時,花樣不少,左分析,右分析,做大作文,小作文,口頭作文,書面作文等等,結果要寫,寫不上來,要說,說不上來。不是人人如此,但是有相當比例。”“總之,要極大地提高教學效率。現在的效率是低的,小修小改是不成的。這是一。第二,真正做到學用兼顧……簡言之,我們要在這兩個方面有點突破性的辦法:一是在效率上有所突破,二是在致用上有所突破。”張先生的發言,既揭示了當前中學語文教學的弊病,又指明了消除弊病的主攻方向,真可謂鞭劈入里,振聾發聵。但是要想真正使中學語文教學“在效率上有所突破”和“在致用上有所突破”,就必須根據素質教育、時代要求和語文特點,對中學語文教學下一番大修大改的重造之功。
超越“工具性”,給語文以科學定位。建國以來,圍繞語文學科性質問題的爭論,始終是中學語文教學理論建架的焦點和核心。其間,雖然對此有多種提法,但把語文學科定為“基本工具”、“基礎工具”的卻是建國以來歷次制定的中學語文教學大綱的共識。“工具性”的確立為中學語文教學持續、健康發展立下不可抹煞的功勞。但進入八十、九十年代后,中學語文教學理論的發展面臨新的挑戰,人們開始重新審究“工具性”的定位:語文學科的工具性能否與機器上的各種零件同日而語?把一篇完整的文章拆開來進行字、詞、句、章的分項重復訓練,就這樣,學生能掌握語文“這門工具”嗎?語文除了“工具性”屬性,它的“人文性”又將如何界定?“工具性”與“人文性”的關系是什么?這些帶根本性質的理論問題解決得是否科學,將直接決定語文教學的方向、內容和方法。因對語文學科工具性特點的理解和把握上產生了偏誤,致使語文教學走上了幾乎是純知識與純技巧的記憶和演練的歧途,丟掉了語文中的豐富的“人文”內涵。這種偏誤已到了非改變不可的地步。語文學科性質的定位,不僅在于它的語文形式的教學和磨練,而且更在于它以其悠久的、優秀的、豐富多采的人文內容去育人,從而培養出舉世獨有的“這一個”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后代。1996年高中語文教學大綱規定:“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載體。”這不僅給語文定性為工具,而且突出了語文這種工具的獨特性:負載文化的交際工具。這既是對語文學科工具性的再認定,同時又是對“工具性”的首次的歷史性超越,它必將對語文學科的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產生現實的和深遠的導向作用。
改變“一本”統天下,建設有中國特色的語文教材。長時期來,中學語文教材以人教版課本一統天下數十載,嚴重制約了在一個幅員遼闊的大國內實現語文教材多樣化的進程和語文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九十年代后,按“一綱多本”的原則,國家教委審定并批準發行義務教育幾套初中語文新教材向教材多樣化進程邁出可喜的一步。但是,從目前使用實踐看,新教材建設的革命性變革仍不夠要求:一是教材的結構體系仍未脫出文選模式;二是選材內容的時代特色不濃;三是面向改革開放的文化大背景的人文性十分單薄,同塑造跨世紀新人的要求不相適應;四是漢語文自身特質同教與學關系的處理仍需深入探討。總之,針對上述幾個方面,要進一步解放思想,開拓思路,為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語文教材作不懈努力。
糾正教與學的嚴重錯位,構建讓學生充分參與的教學機制。語文教學效率低,還在于教與學的嚴重錯位:教師全以自己的“講”和“教”來替代學生自身的“學”與“練”。葉圣陶先生說:“‘講’是為了達到用不著‘講’,……‘教’都是為了達到用不著‘教’。”可現在的情況是:教得愈多,學生愈不會學,講得愈勤,學生所得愈寡,這是教與學嚴重錯位釀成的必然結果。語文教學效率需要突破性進展,必須徹底改變“教”束縛“學”的反常狀況,構設讓學生充分參與語文教學全程的機制:教師組織指導學生參與備課、上課、練習的設計評改、學習效果的檢查、語文課外實踐等教學活動,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求,變知識儲存為運用知識,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語文的主體,使學生在充分的參與中增知長智強能力,使語文教學真正成為學生自我求知用智養德冶性的生動有效的語言實踐過程,教師真正成為“傳道、授業、解惑”的良師益友,形成師與生、教與學和諧共鳴的教學整體。
突破封閉低效的課堂教學,實施大語文教育。由于“應試教育”的壓力,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僅囿于語文課本上應試知識的重復演練,課堂以外的語文實踐活動多已休止,課本以外的語言材料無暇涉獵,語文教學被全盤禁錮在四十五分鐘的課堂上,結果學生要讀,讀不上口,要寫,寫不出,要說,說不出。封閉的課堂教學堵塞了語文教學的源頭活水,抹煞了語文的實踐性、社會性、實用性特點。語文教學欲求生機,必須突破封閉的課堂教學,實施大語文教育,指導學生運用課內學習的知識和方法向課外延伸拓展:去廣泛涉獵,擴大知識面;去廣泛接觸社會,接觸生產、生活實際;學習經商洽淡的語言,學習演說,學習當節目主持人,學習辯論,學習調查訪問,學會介紹產品和新聞發布,等等。總之,一切有人群的地方,一切有語言交際的場合都是學生學習語言的課堂。讓學生在廣泛、多樣、實在有效的語言交際活動中,領悟語言博大精深的內涵,練就運用語言的各種技巧和習慣。同時,密切同其它各學科的聯系。開放的社會,多種多樣的語言信息,決定了語文教學必須從封閉的課堂中走出來,實行開放的大語文教育。這是當代中學語文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
改變“一本一筆”式教學,實現教學現代化。長期以來,語文課堂教學,教師靠的是一本書、一支粉筆、一張嘴巴打天下,方式方法陳舊,教學效率低,難以激發學生學語文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制約著語文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應當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和學生感悟掌握語言的心理特征,深入開掘語文教材中的深刻內涵,積極運用聲光影視設備,創設形象生動、情趣相兼、德智相長的教學模式,實現語文教學的既教文又教做人的整體效率的提高,徹底改變“刀耕火種”式的教學程式,實現語文教學方法手段的現代化。
改造教師隊伍,培養高素質的語文教師。現今的語文教師隊伍數量不足,質量較低,這是影響語文教學質量上不去的關鍵因素,必須加以改造和整頓。對語文基礎水平低的教師要進行系統培訓,限期改變狀況;要培養思想水平高,業務精的教師骨干;要制定高素質的語文教師的建設標準。語文教師必須熟悉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理論,精曉教育教學理論,知識面廣,思維敏銳,通曉語文教學最新信息,是語文教學的行家里手,只有具備這樣素質的教師從教,才能有語文教學的高效率。
中學語文教學的再造是宏大的跨世紀工程,是導向性、實踐性極強的課題,它需要成千上萬語文教師的智慧和辛勞。從現在起就行動起來,堅持實干數年,經過再造的中學語文教學,將會構成具有中國特色的語文教學理論體系,培養出數量充足的高素質的語文教師隊伍,語文教學的高效高質的春天也必將降臨。*
(作者單位:江蘇建湖縣教研室)
教學月刊:中學文科版杭州2-3G31中學語文教學左光華19971997 作者:教學月刊:中學文科版杭州2-3G31中學語文教學左光華19971997
網載 2013-09-10 2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