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地理教學在素質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劉椿榮 盧灣區教育學院)
  人有兩重性。作為自然人,必須和自然謀求和諧的發展;作為社會人,必須在社會中爭取主動發展。人的這種發展屬性,就是素質。素質教育就是要創設和利用一切外部條件使全體受教育者主動將人類的各項文明成果內化為這種發展屬性,使全體受教育者的潛能得到充分發揮。因此,素質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不是任何一門學科教學能單獨完成的,但地理學科教學在素質教育中涵蓋面之廣,教育因素之多,影響之深,作用之大是中學階段其它學科所難以企及的。因此,地理教學在素質教育中的地位應是主角、主課、主渠道。
   一、地理教學在素質教育中的地位是地理學發展的必然結果
  由于主觀和客觀的原因,地理學曾有一度停留在描述性的階段,以至于至今還有人把地理學和“地物志”相提并論。實際上,在本世紀初,地理學早就進入了解釋性的階段,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電子計算機技術的應用,地理學的計量革命和地理信息系統的開發,使地理學又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如今的地理學已由“深層解析置換了表象描述,過程預測補充了空間分布,強烈參與改變了被動追隨”,而納入到精密科學的行列。錢學森先生根據地理學的發展,提出了“地理科學”的概念。錢老認為“地理科學作為科學技術的一個大部門,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數學科學、系統科學、人體科學、思維科學、軍事科學、行為科學、文藝理論九大部門并行構成十大科技部門”。他說“我希望在中國要大膽地建立地理科學,我們要率先打出地理科學大旗,原因就是國家的社會主義建設需要。我們要科學地建設我們社會主義,就必須認真地搞地理科學。”
  地理學科的發展為地理教學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也使地理教學肩負著更重大的責任。既然素質要發掘作為自然人和社會人的發展屬性,那末在整個中學學科結構中唯一以人和自然,人和社會作為一個系統來研究的地理學科的教學就一定能在素質教育中發揮其它學科無法比擬的作用。
   二、地理教學在素質教育中的地位是地理學科本身的特點所決定的
  能力是素質的集中表現,綜合能力是能力的核心。綜合能力、綜合觀念的培養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地理學科區別于其它學科的最顯著特點之一就是綜合性。正是地理學科的這種綜合性,使得地理學在國民經濟建設中發揮出獨特的作用。例如三峽水利樞紐的建設,無論是地質學、工程學、植物學、生態學還是水利學,它們只能從各自研究的領域出發進行分析和決策,必然會失之偏頗。因為三峽水利樞紐是百年大計的工程,既要考慮到當地的地質、地貌等自然條件,又要考慮到臨近地區工業、農業等經濟條件;既要考慮到建設中的投入,又要考慮到建造后的產出;既要考慮到正常狀況下功能的發揮,又要考慮意外情況的防范;既要考慮經濟效益又要考慮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既要考慮到建造時居民點的建設,又要考慮到建造后對周邊地區的影響,……。概而言之,只有將三峽地區人、自然、環境、經濟、社會等各方面綜合考慮,才能作出正確的決策,而這正是地理學的優勢,因為地理學正是以區域內的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社會五位一體作為自己特定的研究對象的科學。
  綜合分析、綜合判斷、綜合平衡、綜合治理、綜合管理,既是地理知識素質又是地理行為素質。地理教學就是要引導學生將地形、氣候、土壤、水源、植物、動物等自然地理要素綜合起來,認識各個地理區域的自然環境;就是要引導學生將工業、農業、交通、城市、人口的現狀特點及其發展過程綜合起來,認識各個地理區域內的社會環境;就是要把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綜合起來把握住這一地理區域的本質特征。
  地理教學不僅以其特有的教育因素培養學生上述的綜合觀念和綜合能力,而且可以借助于地理教學特有的工具——地圖,在讀圖、用圖中培養學生綜合分析、綜合判斷、綜合思考的能力,更可以通過課外活動特別是野外考察、社會調查,培養學生觀察、思維、聯想、推理、綜合決策的能力和收集資料、分析信息、綜合報告的本領。
   三、地理教學在素質教育中的地位是可持續發展的客觀需要
  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曾憂慮地預言,二十一世紀將是一個“危險的世紀”,標志之一就是“生態環境惡化。”1992年6 月各國首腦在巴西約熱內盧聚會共商拯救地球的良策, 通過了“21 世紀行動議程”。1994年5月我國召開了“21世紀環境與發展”會議,制訂了“中國21 世紀議程”。江總書記在十四屆五中全會上指出:“在現代化建設中,必須把實現可持續發展作為一個重大戰略,要把控制人口,節藥資源,保護環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長與社會生產力發展相適應,使經濟建設與資源環境協調,實現良性循環。”
  由上可見,可持續發展成了人類求得生存和發展的唯一途徑,是人和自然,人和社會發展的本質要求,應是人類素質的內核。素質教育就是要把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意識,即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之間的內在聯系,通過種種途徑內化為人類自身的素質,并將它外現為調控和實施可持續發展的行為和能力。可持續發展是二十一世紀的主旋律,也應是素質教育的主旋律。“使人口增長與社會生產力發展相適應,使經濟建設與資源環境相協調”正是地理科學研究的永恒主題。樹立正確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歷來是地理教學的中心任務,也是地理教學的主旋律。
   四、地理教學在素質教育中的地位是改革開放的必然要求
  改革開放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必由之路,素質教育要為改革開放服務,這是形勢發展的必然要求。改革要根據國情,開放要面向世界。地理教學不僅能使學生了解國情、省情、鄉情,而且能使學生了解世界、大洲和各國的自然條件和經濟特點,可以引導學生探究各國怎樣從自身特點出發走上了符合各自國情的經濟發展道路,從而為我國經濟的發展有所借鑒,還可以深層次地挖掘全球性戰略問題的地理環境背景,使學生更深刻地了解世界發展的趨勢,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服務。
  鄧小平同志指出“現在世界上真正大的問題,帶全球性的戰略問題,一個是和平問題,一個是經濟問題或者說是發展問題。和平問題是東西問題,發展問題是南北問題。概括起來就是東西南北四個字。”鄧小平還指出:“南北問題是核心問題。”東西的對峙,南貧北富的差異,除有政治、歷史、軍事的因素影響外,還有深刻的地理背景。只有把“東西南北”的問題放在地理環境背景中分析、才能深層次地揭示這些戰略問題的淵源,才能把握住這些戰略問題的實質,才能在改革開放中始終處于主動地位。
   五、地理教學在素質教育中的地位與其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密不可分
   1.地理教學與思想素質教育
  (1)開闊學生的胸懷,樹立全球意識。
  世界各國都想把本國經濟納入到世界大循環之中,全球意識的培養已成為新時代的要求,地理教學可使學生了解世界,胸懷世界,了解各國的自然環境和經濟特點,初步樹立國際交流意識;了解我國和發達國家的差距,激勵學生為使我國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努力。
  (2)開展國情教育, 更加堅定走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
  地理教學既可以使學生認識我國地理環境的有利條件和建國以來的偉大成就,從而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自豪感,又可以使學生了解我國自然開發中存在的問題和經濟建設中出現的困難,增強立志報效祖國的責任感。特別是在中國地理的教學中,結合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祖國面貌的變化,可使學生加深對改革開放的認識,堅定走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決心。
  (3)通過鄉土地理教學,強化學生愛國主義思想。
  家鄉是學生了解祖國,了解世界的窗口。鄉土地理的教學可使學生更真切、具體地了解家鄉的變化和祖國的變化,激發學生建設家鄉、美化家鄉、造福家鄉和熱愛祖國、建設祖國、保衛祖國的真情實感,由點到面,由近及遠,把愛國主義情感落到實處。
  (4)進行學科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的教育, 使學生初步樹立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
  人口、資源、環境是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問題,地理教學可以使學生了解人口、資源、環境之間以及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辯證關系,幫助學生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來分析和找出解決人口、資源、環境、社會、經濟之間存在問題的途徑,使學生在樹立正確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的基礎上,初步樹立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
  (5)抓好環境意識的教育,建立正確的倫理道德觀念。
  “人地關系”是地理學科教學的主線,地理教學可在培養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的同時轉變長期以來形成的利用自然無價值,污染環境無責任的觀念,樹立自然是財富,環境應保護的觀念,逐步建立全球發展的倫理道德體系。
  (6)灌輸地理前輩為改變祖國面貌,不畏艱險的事跡, 培養和發揚艱苦奮斗的精神。
  艱苦奮斗是中華民族的傳統,許多地理工作者為改變祖國一窮二白的面貌和繁榮祖國的地理事業,長期風餐露宿,在野外實地調查、收集資料,涌現出許多著名人物,地理教學中必須以他們為榜樣,為弘揚他們的奮斗精神,使學生在榜樣的感召下,奮發圖強,不斷進取。
  (7)結合教材進行遵紀守法教育。
  對學生進行法紀教育是“中學生德育大綱”規定的重要內容之一。地理教材中有許多法律、法規的條文,如民族自治、保護宗教、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等,宣傳和講授這些條文可增強學生的法紀觀念,規范學生的行為。在地理教材中還收編了有關人口、土地等的基本國策,講授這些國策,可使學生在了解國情的同時,自覺遵守國策,熱情宣傳國策,并把貫徹國策形成為學生的自覺行動。
  (8)破除學生迷信思想,樹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觀。
  中學生中最近迷信思想有所抬頭。有的說:“1976年唐山大地震是閏八月,所以閏八月的年份都要大禍臨頭”;有的說:“1999年九大行星在太陽系排列成十字架,這是災難預兆”等等。而這一切都可以在地理教學中讓學生從閏八月的產生、九大行星的運動規律等地理知識中,自己尋找正確答案,自己澄清這些模糊觀念、增強破除迷信的免疫功能。
  (9)中國地理教學可結合祖國建設新貌, 世界地理教學可結合世界風云變幻對學生進行及時的、具體的形勢教育,在學生時代就打下關心國家大事、世界大事的基礎。
  (10)地理教學還可在野外考察中進行“體驗教育”。在“體驗”中培養學生團結互助精神,培養在奮斗中求樂趣、求進取的。
   2.地理教學與文化素質教育
  地理教學的功能遠大于地理教學的本身。地理知識是當代公民必須具有的基本文化素質。
  (1)地理知識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必須。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在地區間、部門間雖然千差萬別,但都離不開一定的地理環境。現代地理學在農業規劃、農業地域生產綜合體的建立、山地的開發利用、黃淮海平原的綜合治理等方面都已發揮出巨大的作用。
  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工業生產的地域分工和建立區際聯系,礦產資源的勘查和開發,能源在全國范圍內的合理流動,沿海內地工業發展趨勢預測,工業布局的原則及實施等方面都離不開地理知識的運用。
  可以這樣自豪地說:沒有一個重大的建設項目能離開地理工作者的參與,小到一個具體工程如寶鋼的選址,大到一個經濟區規劃,直至中央發展戰略和有關項目的決策如:鞍鋼要否繼續投資、我國人口適度規模多大等等。
  地理知識對交通運輸建設,旅游區規劃,地區產業結構的調整,中國行政區劃的發展與改革等社會主義建設的重大問題都能發揮它特殊的功能。也正因為如此,直接為經濟建設和社會服務的產業地理、企業地理、行為地理、犯罪地理、疾病地理、難民地理等分支學科應運而生。
  (2)地理知識為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各行各業所必需。
  一打開報紙、電視機、收音機,聽到的和看到的最多的是地理信息,人們在作重大決策前要考慮的天時、地利也大都是地理知識。盡管社會的發展,分工越來越細密,要求的知識也越來越專門化,但不論哪一個行業,都要建基在一定的地理環境之上,都必須具有相當的地理知識,否則在生活中會遇到不便和困難,在工作中會出洋相和鬧笑話。
  反之,如果有了地理知識,則可增添力量、創造財富、提高生活情趣。
  (3)地理知識為改革開放和建立市場經濟所必需。
  改革開放必須要讓上海走向世界,讓中國走向世界,就是要讓學生了解上海、了解中國、了解世界;就是要了解上海、中國、世界的地理知識,了解上海、中國、世界的自然、人文特點,了解上海、中國、世界的地理環境的現狀特點,發展趨勢。市場經濟使國際、區際往來更為頻繁,信息的交通更為重要。市場的預測、資源的開發利用,投入產出的分析等都直接與地理信息有關。最近市府對開展基本單位普查作了步署,共目的之一就是為建立上海市經濟社會地理信息系統(GIS )服務,使地理信息直接為市府發展市場經濟提供科學決策的依據。地理教學還利用填圖、讀圖、用圖等的訓練,培養學生的收集信息、處理信息、運用信息的本領,直接為市場經濟服務。
  (4)地理知識為繼續升學所必須。
  地理知識面廣,應用價值大,因此掌握了地理知識,無論是升入理科專業還是文科專業都有很大的用處。例如掌握了自然地理知識除對地質、地貌、水文、土壤、生物、氣象、氣候等專業有直接幫助外,還非常有助于工程技術、園林建筑、環境保護、勘探開礦、能源利用、海洋開發等專業的學習;掌握了人文地理知識和區域地理知識不僅對學習語文、歷史、經濟等專業有用,而且也為市場營銷、商務外貿、海運航務、城市規劃、信息處理、房地產開發、土地管理、減災保險、農業經營等專業的學習提供方便。
  (5)地理知識為國防軍事建設所必須。
  國防教育和國家安全教育是公民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組在部分。國防行為的終極目標往往表現為對于地表空間的控制,離不開具體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環境。地理教學可結合我國的領土、領海、領空以及疆界、疆域的講授,使同學了解周邊國家的情況和它們的對華政策,樹立祖國主權神圣不可侵犯的觀念;結合臺灣是祖國圣領土不可分割一部分的教學,樹立一定要實現祖國統一大業的宏愿:結合地理數據教學和地圖知識的應用,強化學生的保密意識;結合邊境自衛反擊戰的事例,明確保衛祖國是當代青年義不容辭的責任等。
  在進行國防教育的同時,還可以結合軍事的需要講述地形圖的制作、放大和判讀;講述有利地形的選擇在軍事上的意義和作用;講述地質構造,地下水活動規律在國防工程建設中應注意的問題;講述氣旋、鋒面等在軍事進攻中的運用實例等等,培養學生的國防參與意識和必要的軍事才能,使學生有志于保衛祖國、保衛邊疆、保衛社會主義建設。
  (6)地理知識為抗災防災所必須。
  聯合國將九十年代定為“國際減輕自然災害十年”,在聯合國實施“國際減輕自然災害十年”報告中提出的十種自然災害,即地震、海嘯、火山噴發、滑坡、雪崩、熱帶氣旋及其它風暴、洪水、野火、干旱和蝗蟲侵害中有九種是直接與地理有關。我國是一個多災害的國家,災型多、災情重、受災面廣,而且有嚴重發展的趨勢。根據地理學家分析,我國的自然災害還有明顯的地域分異規律,因此普及防災知識,培養強學生抗災意識,掌握基本的防災措施和方法應是地理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
  由上可見,地理知識是生產、生活、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建立市場經濟體制、抗災防災等各方面須臾不能離開的知識,而且是能使學生終身受益的知識。也正因為如此,在美國的大學里,只有 10 多個老師,120多個學生的地理系,在開設地理講座時, 可能容納千人以上的大講堂里常常坐無虛席。因為美國的大學生已意識到“地理在各個不同級別的教育中,都可以成為有活力,有作用和有興趣的學科,并有助于終身認識這個世界。”
   3.地理教學與心理素質教育
  人才的成長除智力因素外,非智力因素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非智力因素還影響智力因素的教育。因此,心理素質的教育是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地理教學在心理素質教育中的作用表現為:(1 )培養學生用辯證的觀點認識世界,既看到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和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從而克服妄自菲薄的自卑心理;又看到我國和發達國家的差距,糾正妄自尊大,閉關鎖國的心態。(2)講授我國“地大物博”、 “人口眾多”、“歷史悠久”的同時,教育學生避免激動、浮夸、狂熱的情緒;在講授我國“人口增長迅速”、“耕地日益減少”,“基礎比較薄弱”的同時,教育學生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長期性、艱苦性、復雜性要有心理準備。(3)通過介紹地理前輩舍棄優越的物質生活, 投身祖國建設懷抱的光輝范例,引導學生樹立健康向上的志向;通過介紹登山健兒勇攀珠峰等事跡,培養學生不怕挫折,不畏艱險,銳意進取的奮斗精神。(4)在各個地理區域經濟發展的比較教育中, 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經濟發展規律和市場經濟的特點,培養經濟頭腦,強化競爭意識。(5 )在野外考察中,讓學生投身到大自然的懷抱,在正確認識自然的同時,正確認識自我,克服唯我獨尊等心理障礙。在較為艱苦的野外生活和具體的野外操作中,培養學生適應能力和自我調控能力。(6 )由于地理教學知識面廣,涉及的方面多,而且如前所述與許多學科有著密切聯系,這就為學生的擇業提供了幫助,為學生個性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天地。
   4.地理教學與能力、身體、勞動、技能等的素質教育。
  地理教學重視通過地理現象的綜合分析和區域比較,培養學生的分析、歸納、思維、想象、表達等能力。地理教學還常用社會調查等方法,了解區域的特征,使學生與社會廣泛接觸,培養學生的社會交際與應變能力。通過野外考察與實際操作,使學生既經受鍛煉,增強體魄又動手動腦,培養勞動技能,養成勞動習慣,樹立勞動觀點。
   5.地理教學與美育
  地理教材中有著豐富的美育素材,地圖、畫片、景觀圖、素描圖、地理照片都無不給人以美的感受,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特別是在野外考察和旅游活動中,自然界雄偉的山峰、幽深的峽谷、秀麗的河川,玲瓏的怪石;姹紫嫣紅的花草、光彩絢麗的朝霞、雪白晶瑩的霧淞、五光十色的礦石、幻化迷離的彩虹;奔騰的江河、漲落有序的潮汐、飛瀉的瀑布、變幻多姿的云彩等,無不給學生以自然美、色彩美、動態美的享受。學生“融化”在大自然中,心靈得到凈化和升華。
  學科教學在素質教育中的地位是與該學科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分不開的。作用越大,地位越重要。地理教學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是全方位的,深層次的。因此,地理教學在素質教育中必然應是主角、主課、主渠道。*
  
  
  
上海教育學院學報118-123G33中學地理教學劉椿榮19971997 作者:上海教育學院學報118-123G33中學地理教學劉椿榮19971997

網載 2013-09-10 22:00:33

[新一篇] 試論國際關系中的國家意識形態

[舊一篇] 試論孔、荀對自然規律的探索態度及其對中國古代科技發展的影響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