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 趙喬翔 張文海)
從夏丐尊和葉圣陶倡導語文教學應該重視語感訓練至今,已整整半個世紀,但語感和語感教學并沒為人們真正理解和重視。當九年義務教育《初中語文教學大綱》正式提出語文教學要使學生“具有一定的語言感受能力”的教學要求時,人們開始意識到我國的語文教學理論研究還留著語感及語感教學這片肥沃的荒原。這是語文教學理論研究的一個遺憾。現在,必須認真探索語感的本質特征,切實弄清語感的構成要素,正確認識語感教學在語文教學中的地位,努力尋找語感教學的有效途徑和方法,徹底解決制約語感教學從而影響語文教學效率的有關問題。
一
究竟什么是語感?夏丐尊和葉圣陶在《文心·語匯與語感》中說:語感是“對于辭類的感覺力”。[1]葉圣陶又在《文藝作品的鑒賞》中對語感作了描述:“不了解一個字一個辭的意義和情味,單靠翻查字典是不夠的。必須在日常生活中隨時留意,得到真實的經驗,對語言文字才會有正確豐富的了解力,換句話說,對于語言文字才會有靈敏的感覺。這種感覺通常叫做‘語感’。”[2]這是我國關于語感的最早解釋。近幾年來,關于語感的本質特征不乏有見地的闡述。李海林從語言學的角度認為語感是一種語言運用能力,“是對語言隱含意義的一種深刻的直覺”。[3]楊炳輝、楊成章、蘇廷楨主要是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確定語感的本質特征。楊炳輝認為語感是一種心智技能,“是感性和理性相統一的一種悟性,是一種理性的直覺性,或者說是一種直接的理解”。[4]楊成章認為“語感是對語言的準確而又靈敏的感受能力”。[5]蘇廷楨則說“語感是一種情感”,“語感的基本傳達媒介只能是語音”,“它的基本存在方式只能是有聲語言”。[6]王尚文從哲學的角度認為:“主觀的語感源于客體的言語,是客觀的言語對象對人的語言器官長期雕琢的結果,是人的語言器官長期感受言語對象不斷積淀的結晶,是言語這一對象在人身上對象化的實現。”[7]李珊林從教學論的角度認為語感是一種語言修養,“是長期的規范的語言運用和語言訓練中養成的一種帶有濃重經驗色彩的比較直接、迅速的感悟、領會語言文字的能力”。[8]韋志成認為“語感是對語言文字或語文現象的敏銳感知和迅速領悟的能力,或者說是人對語言直覺地感知、領悟和把握的能力,是對語言文字從語表到語里,從形式到內容,包括語音、語義、語法、語用等在內的一種‘正確豐富的了解力’”。[9]應該肯定,這些定義或解釋可以為我們從不同角度認識語感的本質特征提供有益啟示。
但我們又必須注意,這種各執一端、眾說紛紜的理論背后隱藏著的危害:人們無法準確地把握語感的本質特征,無法有效地實施語感教學。綜觀眾說,我覺得:第一,理論概括語感的本質特征,應讓人感到它有鮮明的確定性。第二,單從語言學、心理學、教學論或哲學的角度來揭示語感的本質特征,其結果必然導致對語感認識的片面性。第三,只從理想的境界來確定語感的本質特征,其結果必然會導致對語感認識的絕對化。我認為:語感就是人對語言文字的感受能力。語感的這種本質特征具有四個方面的規定性:第一,感受的主體是人。人對客觀世界的感受多種多樣,如樂感、色感、味感等,語感只是人的感受能力的一種。第二,感受的直接客體或對象是語言文字。它既可是口頭語言,也可是書面語言;既可是形式的,也可是內容的、更多的則既有形式的又有內容的。第三,語感是語言文字刺激源作用于人的視聽感官而產生的心理反映,這種心理反映具有心理因素的綜合性。第四,語感作為人的一種能力,就會有高下優劣之分;而且,只要其先天的生理基礎具備,語感能力可以在后天進行培養和發展,這一點是語感教學觀念的哲學本源。
二
要全面正確地認識語感,還需要切實弄清它的構成要素。我認為,當人們進行語感操作時都表現為一種語言感受現象,語感能力的顯現即語言感受現象的發生過程,包括兩大要素系統。
第一,客體要素系統。語感的直接客體無疑是語言文字,但給讀者或聽者以語言文字并不是作者或說話人的目的所在,真正目的在于通過一定的語言文字表達一定的內容。所以,作者寫出的文字和說話人說出的話語包含的“文”“象”“意”“情”才是讀者和聽者要感受的真正客體。這種客體又可分為形式和內容兩個方面。形式方面即“文”和“象”,內容方面即“意”和“情”。“文”是語言文字所具有的一定語音、語法、語氣、語體和思路、結構、表達方式、風格神韻等。“象”是組成語言文字基本內容的人物、景物、事物、事例、數據、道德等。“意”是語言文字的語表意義和隱含意義,它包括特定的意蘊、理智、道德等。“情”指作者和說話人流露或滲透在語言文字中的思想感情、情操氣質、人格品質、理想抱負等。
第二,主體要素系統。作為語感主體的人,應有健全的言語印入心理系統。在語感的主體要素系統中,從語感的形成和教育功能考察,感受語言文字的心理系統的重要性遠勝于生理系統。良好的語感至少應具備如下四種品質:其一,敏銳的感知。感受語言文字的心理過程是從感知開始的,對口頭語言、書面語言的敏銳感知是構成靈敏語感的首要條件。言語聽覺不靈敏,是很難分辨語音的,對韻語、韻文的感受力也差;對文字的視覺不靈敏,則難以對文章的詞語、句子、篇章、思想、情感迅速地作出直覺判斷。而有的人能“一聽就懂”“一目十行”,就是由于對語言文字的敏銳感知。其二,直覺的思維。語感是靠直覺思維,一般不依賴于分析思維,有些人讀文章,并未用語法規則和語文知識進行專門分析,就能敏捷、準確地發現哪些詞語用得好,哪些段落寫得精妙,哪些地方特別感人,便是從直覺思維中獲得的。其三,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夏丐尊曾說:“在語感銳敏的人的心里,‘赤’不但解作紅色,‘夜’不但作晝的反對吧。‘田園’不但解作種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見了‘新綠’二字,就會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氣概等等說不盡的旨趣。見了‘落葉’二字,就會感到無常、寂寥等等說不盡的意味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學在此。”[10]語感是基于生活經驗,通過聯想和想象產生的。其四,真切的情感體驗。語言是表達思想情感的,因而語感必然包含情感因素。要獲得真切的語感,就要切己體察,把眼前耳邊的語言文字同自己生活中已有的情感聯系起來。這正如葉圣陶所說:“要求語感的敏銳,不能單從語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經驗聯系到語言文字上去。”[11]一個初中學生如果深知自己的父親贍養老人、養育子女的身心負担之重而又恪守孝養的人倫,對父親產生了敬佩感,就更易于體味《散步》所表達的人性美。
三
有識之士越來越明確地認識到語感教學的重要地位,甚至已有人呼吁把語感教學看作語文教學的核心,把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語感作為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我們也深有同感,理由如下:
第一,語感教學是語文教學的改革方向。正如毛光偉所說:語感教學“不是教學方法的更新、創造,也不是教學模式,而是對影響人們多年的通過語言知識傳授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進行說話寫作的舊的語文教學思想的改造。”[12]的確,要達到語文教學的終極目的,應該始終抓住培養、訓練學生的語感和語言習慣不放,把這作為教學的中心任務。傳統的語文教學最大的弊端和失誤就在于以語文知識傳授為中心。我國的語文教學實踐已經確鑿表明,只有確立了語感教學在語文教學中的核心地位,教學及改革才可望走上正軌,才可為語文教學的科學化和高效率找到正確的突破口。
第二,語感能力是語文能力的核心。王尚文說,語言能力是一個多層次多側面的復雜系統,語感是它的核心。馬克思說:“人不僅通過思維,而且以全部感覺在對象世界中肯定自己”,“任何一個對象對我的意義都以我的感覺所及的程度為限”。語言當然也不例外。薩亞爾說語言“是千千萬萬個人的直覺的總結”。特別是漢語,它“偏重心理,略于形式”(黎錦熙語),與西洋的“法治”的語言不同,是一種“人治”的語言(王力語),就更不能完全依賴有關“形式”的知識,而必須特別重視言語主體的心理因素,主要就是語感。事實是,人們進行讀寫聽說活動既不會也不可能亦步亦趨地依據所用詞語的理性含義和范疇以及有關的句法規則,而主要憑靠語感。語感實際上是左右讀寫聽說等言語活動的質量和效率的杠桿,在所有的言語活動中起關鍵作用。語感是語言能力的“綱”,其他都是“目”;語感教學是語文教學的“綱”,其他也都是“目”。綱舉目張;否則,綱既不舉,目亦難張。[13]
第三,語文知識教學應為語感訓練服務。強調語感作用,決不意味著排斥或輕視語文知識的教學。語感雖然以直覺的語言經驗為前提,但語文知識可以提高語感的質量,因為“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覺它”(毛澤東語)。只是應該明確,掌握語文知識本身不是最終目的,目的在于服從并服務于培養和提高語感的品位。為此,語文知識的教學要通過恰當的材料,有效地作用于學生的感覺,從而附著于他們的語言能力結構。張志公說:“屬對練習是一種不講語法理論而實際上相當嚴密的語法練習;經過多次練習之后,學生可以純熟地掌握詞類和造句的規律,并且用之于寫作。”[14]例如,“風吹”對“云騰”實際上是訓練運用主謂結構造句,“鑿井”對“耕田”是訓練運用動賓結構造句,“微云”對“細雨”是訓練運用偏正結構造句。經過多次訓練,也就形成了語感。
第四,語感教學有利于正確實施思想教育。思想教育是語文教學的重要職責之一,而不是“滲透”進去的份外之事。學生正確的思想、健康的情感、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覺悟,應通過感受具體作品,讓作品的思想教育因素在學生心靈深處撞擊閃光,認同接受,從而收到思想教育的實效。初中語文教學大綱指出:“思想教育要依據語文學科的特點,在語文訓練中進行”,“熏陶漸染,潛移默化,循環往復,逐步加深”。這恰從原則、方法和過程幾個方面表明要通過語感教學來科學地實施思想教育。
第五,語感教學是語文美育的有效手段。吳濟南指出:“學生在語文課中感受直覺形象,誘發審美情趣,進行審美鑒賞都必須基于語感。從語感入手對學生進行語文美育,旨在健康的審美心理、高尚的審美觀的形成和確立。”[15]“語言美感教育”是語感教學的最高目標。語文教學既基于語感又終于語感,也應從這個角度來理解。
語感教學在語文教學中的功能還不止于上述這些。語感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方向和策略問題。這個根本問題解決好了,勢必推動語文教學思想、教學內容、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的全面改革,帶來語文教學的新局面和高效率。
四
語感構成要素的綜合性,語感能力形成過程和教學過程的復雜性,決定了語感教學途徑和方法的復雜多樣性。
語感教學的途徑可以分為兩大類。一是語感實踐。就是讓學生接觸和使用具體的語言材料,通過聽讀抄背講寫,對學生的言語器官反復進行言語刺激,使學生大腦皮層的細胞之間逐漸形成牢固的聯系系統。這種聯系系統的熟練化、技能化、自動化,就形成了敏銳、準確、豐富的語言感受能力。語感實踐是獲得良好語感的重要途徑。二是語感分析。就是讓學生在語感實踐中,就語言材料的內容、形式和感受過程本身,以理性的方式作出分析判斷。重點是分析語言意義的生成機制,分析語言在這里是怎樣使用的。例如教《梁生寶買稻種》,引導學生在反復閱讀課文的過程中,分析作者是怎樣安排寫作思路,怎樣突出中心,在學生體會到梁生寶“按照黨的指示為群眾辦事,吃苦也是享樂”的精神品質后,再讓學生分析作者為表現這種可貴精神所使用的細節描寫方法,最后讓學生總結學習收獲和學習過程,這就是比較典型的語感分析教學。
語感教學方法主要有四種。一是指導學生朗誦、吟誦。這里的朗讀,就是葉圣陶所說的“美讀”,要讀得感情充沛,抑揚頓挫,移情動容。二是引導學生揣摩比較。葉圣陶說:“一篇作品只讀一兩遍,未必理解得透,心須多揣摩。”[16]例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寫道:“連最末次相見也已經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似乎”表示作者對自己的印象不能完全肯定,“確鑿”是完全肯定的語氣。有矛盾嗎?該怎樣理解作者的用意?這就必須引導學生細細揣摩。再如《背影》是篇敘事散文,描寫了20年前的父親在火車站送“我”的情景,從所記內容看,作者為什么不選用《回憶我的父親》這個既通俗又樸實的題目?從所記情景看,作者為什么不用《送別》這個更見凄切的標題?這就得引導學生仔細揣摩文章的內容,通過比較方可明白原題的佳妙和不可更改的理由。三是指導學生切身體察。在語文教學中,如果切斷了語言文字和學生生活的密切聯系,即使是十分優秀的作品也難以感受到其意義和情味。葉圣陶說得好:“如果單靠翻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語感。唯有從生活方面去體驗,把生活所得到的一點一點積聚起來,積聚得越多,了解就越深切。”[17]如朱自清筆下的“春”只有他才“真正感受過”。但中學生又不同程度地有過對春的盼望、春來的歡欣,有過對春草、春花、春風、春雨的回味,無疑是學習《春》所不可缺少的經驗基礎。四是啟發學生聯想和想象。語感教學需要大量形象思維的參與,形象思維能力是語言感受能力的重要成分,因而在教學中對聯想和想象應予以足夠重視。如教《拿來主義》,教師要引導學生依托課文語境,仔細體味“孱頭”“昏蛋”“廢物”“大宅子”“魚翅”“鴉片”“煙槍和煙燈”“一群姨太太”等關鍵詞語的意義、色彩和作用,深入挖掘這些表象的隱含意義及相互聯系,借助聯想和想象使文學遺產的批判與繼承這一抽象道理得到形象化的凸現,進而體會魯迅的辯證思想和戰斗情懷,掌握比喻論證的寫作方法和體味幽默、犀利的語言特色。
五
前面所論,都是語感和語感教學內部的問題。要正確實施語感教學,還有另外兩個嚴重影響和制約它的迫切問題非解決不可。
第一,語文學科的性質問題。“語文是學習和工作的基礎工具”[18]似乎已成為最權威的定論,盡管不少人始終沒有放棄對它的懷疑和批評,但“基礎工具論”仍以其巨大的力量左右著我們的語文教學。如果語感教學真正到位,成為語文教學的核心,那么,語文學科的“基礎工具論”就該告終結了。使語文教學真正成為“創造具有深刻的感受力的豐富的全面的人”(馬克思語)的教育局面的出現,是我們由衷期待和應該努力促成的。
第二,語文教學的內容問題。語文教學要以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為核心,必須解決好教學內容問題。語文教科書在編寫指導思想、課文選擇、習題編排諸方面還沒有真正圍繞語感能力培養這一核心,沒有在言語內容、言語形式和語感習得上做深入的文章,這就必然會影響語感教學的實施。語文教科書的編寫者和審定機構應該就這個問題進行深刻反思,總結語文教科書的失誤,花力氣為未來的語文教學編制出更好的教科書。然而,這是一種異常痛苦而艱難的選擇,但21世紀的語文教學迫使我們必須歷經這種陣痛,必須邁出艱難的一步。
[注]
[1]轉引自《實用語文教學詞典》,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107頁
[2][10][11][16][17]《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年版,第267、268、339頁
[3]《語言的隱含意義、語感與語感教學》,《語文學習》1992.10
[4]《試談語感的性質》,《中學語文教學》1991.12
[5]《語感學習的心理探索》,《語文學習》1992.11
[6]《論語感》,《錦州師院學報》(哲社版)1988.2
[7]《語文教學的錯位現象》,《教育研究》1991.10
[8]《語感訓練的思考和作法》,《語文學習》1990.9
[9]《論語感及其訓練》,《中學語文》1994.1
[12]《語感——語文教學的支點》,《語文學習》1993.5
[13]《語感:一個理論與實踐的熱點》,《語文學習》1993.3
[14]轉引自《語法教學必須與培養語感相結合》,《語文學習》1993.4
[15]《語感與語文美育》,《中學語文教學》1992.11
[18]《九年義務教育初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中學語文教學參考西安7-9G31中學語文教學趙喬翔/張文海19961996 作者:中學語文教學參考西安7-9G31中學語文教學趙喬翔/張文海19961996
網載 2013-09-10 22: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