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的德育思想及現代價值反思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陶行知先生是我國偉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德育思想是其整個教育思想的核心部分,其內容博大精深。他一方面批判繼承了我國道德教育的優秀傳統,另一方面吸收融化了西方現代德育的先進理念,并在此基礎上對我國的德育理論與實踐不斷進行回眸和前瞻,創立起一種既適應中國國情又符合現代社會發展潮流的教育思想。這種思想內容豐富、原則和方法獨特,不僅在我國現代教育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且對于我們今天開展德育的改革與創新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德育的重要性
    古今中外,歷代統治者均強調德育的重要性。孔子主張實行禮、樂、射、御、書、數的“六藝”教育,但他更主張的是“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言,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注:《論語·學而》。),孟子也說過“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注:《孟子·盡心上》。)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陶行知的教育理論也十分強調德育的重要性。1919年,他在《新教育》一文中提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壞,縱然使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無甚用處。否則,沒有道德的人,學問和本領愈大,就能為非作惡愈大。所以我在不久前,就指出‘人格防’來,要我們大家‘建筑人格長城’,建筑人格長城的基礎就是道德。”(注:《陶行知全集》第三卷[M]第471頁.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1913年5月,他在《為考試敬告全國學子》一書中寫到:“德也者,所以使吾人身體揆于中道,智識不致偏移者也,身體揆于正道,而后乃能行其學識,以造人我之幸福;學識不致偏移,而后乃能指揮身體,以負天降之大任。道德不立,智勇乃乖。”“敗德之人,不得志害身家,得志害天下”,“世顧有無德而能善其終者乎?吾輩學子可以深長思之矣”。(注:《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第21頁.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德育是一種社會現象,它由物質生活條件決定,屬于上層建筑范疇。從以上二段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到陶行知先生在強調德育思想的重要性時,把著眼點放在當時嚴峻的社會環境中,論述了道德在社會發展中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把道德的作用上升到“做人之根本”的高度。從當時的現狀來分析,陶行知先生生活的年代,中國正處于生靈涂炭、國家多難、民族危機之時。國難當頭,“中國的出路在何方”?這是當時許多愛國人士積極思考,并為之而奮斗獻身的事業。陶行知先生從整個中華民族利益出發,清醒地認識到教育是國家萬年之根本大計,而德育更是教育中的重中之重。否則“根本一壞,縱然使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無甚用處”。
    陶行知先生的德育重要性思想,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現時代是人類交往日趨頻繁,國際競爭日益激烈,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全球化、多元化、信息化的時代,那么中國要在新世紀步入世界先進國家之列,必須盡快提高全民的基本素質。而基本素質的提高應當是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其中加強德育對于當前提高全民素質意義尤為重大。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國民生產總值持續較快增長,社會物質生活得到了空前提高。然而,這種物質財富的增長,卻由于精神生活的相對滯后而日益處于失衡狀態,長期以往,勢必造成整個社會的畸形和價值意義的崩潰。可見,德育的功能不足或不能發揮應有的功能,其后果是不堪設想的。二十一世紀中國教育的構筑,當以德育為其主導,這是關系到中華民族前途和命運的必然抉擇。
      二、德育的內涵
    陶行知的德育思想內容是非常豐富的,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1.德育的目標。陶行知先生關于德育的目標論述是很明確的。他指出:“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愛人。他們所要創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真善美的活人是我們的神,是我們的石像,是我們的愛人。”(注:《陶行知全集》第三卷[M]第482頁.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他還說:“真即善,真即美,真善美合一。讓我們歌頌真善美的祖國,真善美的世界,真善美的創造。”(注:《陶行知全集》第四卷[M]第599頁.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可見,求真、求善、求美是陶行知德育思想的真諦。在陶行知看來,“真善美”是一個人最理想的精神境界和人格魅力,他在道德教育中有著深刻的涵義。所謂“真”,一是指教育者“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另一是指教育對象“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所謂“善”是指“智仁勇”,即我國古代提倡的“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的道德精神。所謂“美”,是指“真人”的內在要求,即建筑這樣的人格長城:自尊、自立、自強。在真善美三者之中,“真”是核心,由真而善,由真而美。因此,陶行知主張德育工作要教育學生在學問上、政治上刻意追求真理,使他們的個性更趨完善;在教育內容上,以真理育人;在教育態度上,以真誠育人;在教育主體上,以真人育人。與此同時,要使學生在靈魂深出“建筑人格長城”,達到個人完滿發展的重要目標。
    由上可見,陶行知所闡述的“真善美”與現代教育關于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教育宗旨相一致的。它不但關注個體的發展,并且著力于提高中華民族的素質,符合現代人生觀的要求。教育的對象是人,人作為社會實體來說,要求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人作為一個價值存在者來說,又要求真、善、美的和諧人格。人的社會價值離不開社會的存在和社會的需要。教育的過程就是提高人的價值的過程。一個全面發展的新人,就是符合現代社會要求的一個完整的人,而完整的人,不僅指身體、精神、情感、情緒和感覺諸方面的有機整體性,而且是指有機協調的內部世界和外部世界的聯系方面也達到了和諧的一致。要塑造這種具有整體人格的現代人,就是采取求真、求善、求美有機的內外環境整合的教育方式。因此,現代教育要求德育工作要加強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教育,要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為指導,使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為的就是要把學生培養成為真善美的人。
    2.德育的內容。德育內容是陶行知先生整個德育思想的核心部分,其內容博大精深,并以“愛滿天下”作為前提而展開。(1)愛國主義思想。陶行知指出:“國家是大家的,愛國是一個人的本分,顧亭林先生說得好:‘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我覺得凡是腳站中國土地,嘴吃中國五谷,身穿中國衣服的,無論男女老少,都應當愛中國。”(注:《陶行知全集》第五卷[M]第67頁.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在陶行知看來,國家和個人是不可分的,個人是國家的組成部分。“我們生在此時,有一定的使命。這使命就是運用我們全副精神,來挽回國家厄運,并創造一個可以安居樂業的社會交與后代,這是我們對于千萬年來祖宗先烈的責任,也是我們對于億萬年后子子孫孫的責任。”(注:《陶行知全集》第五卷[M]第56頁.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2)愛民的德育思想。他說:“大德不能小于‘天下為公’。人民是我們的親人,我們是人民的親人,是必須親近,打成一片,并肩作戰。”(注:《陶行知全集》第三卷[M]第511頁.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大學之道:在明‘民’德,在親民,在止于人民之幸福。”(注:《陶行知全集》第三卷[M]第586頁.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我們要跟老百姓學習,學習人民的語言、人民的情感、人民的美德。”(注:《陶行知全集》第三卷[M]第633頁.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3)“立大志做大事”的艱苦奮斗精神。無論是工作還是學習,陶行知先生均是“追求真理做真人”的榜樣。為了培養人的道德品質,他始終提倡人類的勇敢精神。他認為“勇敢的活才是美的活,勇敢的死才是美的死。”(注:《陶行知全集》第五卷[M]第326頁.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人生是患難與歡樂所織成,追求真理的人是要以與患難搏斗為樂。”(注:《陶行知全集》第三卷[M]第520頁.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陶行知先生豐富的德育內容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首先,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精神支柱。在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歷史發展中,它始終是推動我國社會歷史前進的巨大精神力量。進入新世紀,面對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新形勢,面對經濟全球化的迅猛發展和世界范圍內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蕩,弘揚和培育愛國主義精神,對于團結和凝聚全黨和全國人民萬眾一心、奮發圖強,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推向前進,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其次,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發展的動力,所以我們要繼承陶行知先生的愛民思想,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自覺地主動地以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檢驗一切行動的最高標準,一切工作都要以維護、實現和發展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歸宿。同時,始終保持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相信群眾,依靠群眾,把全面調動廣大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作為我們工作的第一要務。再次,艱苦奮斗是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在艱苦的自然條件下和嚴酷的社會斗爭中形成的一種吃苦耐勞、不畏艱險、勇于攀登、儉樸勤奮的不屈不撓精神。中華民族的偉大生命力,就來源于這種民族精神綿延不絕的傳承。當前隨著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很多人拋棄了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尤其在廣大學生中,這種傾向比較明顯,青年學生人格的健康成長直接關系到國家的前途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成敗,所以在當代中國仍須發揚艱苦奮斗的精神。
      三、實施德育的措施
    陶行知在生活教育實踐過程中獨具慧眼,堅持“教學合一”,總結出了獨具特色的德育方法,不但豐富了生活教育理論,更為提升現代道德和精神做出了杰出的貢獻。他的德育方法可以歸納為如下四個方面:
    1.德育必須注重知情意合一。陶行知認為,“知情意的教育是整個的,統一的”。(注:《陶行知全集》第三卷[M]第367-368頁.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1)在行與知的關系上,先有行的勇氣,才有知的收獲,行動產生理論,理論指導行動。因此,學而知之、思而知之固然重要,但更應重視行而知之。陶行知抓住了由行到知的轉化,從而完成了知行統一的德育過程。(2)情感是促使知識轉化為追求真理的信念的催化劑,情感來源于認識,沒有正確認識的情感,只能是缺乏理智的情感沖動。陶行知所說的情感,主要表現為對于工農大眾的真情。(3)“養成追求真理的感情并能努力奉行”,實質就是信念與行動的統一。陶行知要求學生樹立理想社會的信念,追求建立獨立、自由、民主的新中國的理想,在行動上則應服從社會與大眾的自我犧牲精神。(4)在追求真理的行動中,培養人的意志。陶行知提倡的意志教育,不是培養只為達到個人目的的意志,而是培養適合于社會及歷史發展的意志。
    2.德育必須注重社會實踐。這是陶行知針對民國時期“教育與訓育”分家的情況而提出的德育方法。他認為,品德教育具有知行統一的特點,傳授道德知識為第一步,而更為重要的是把道德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德育與智育對立,是品德教育最大的不幸。應當運用“教學做”原理,圍繞著“事怎樣做”這個中心進行品德教育,使學生在實踐中修養品德。他還認為,在品德修養過程中,應當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最大的責任是引導學生參與現代人生切要的生活”,教師在學生進入社會行動之前,就應幫助學生提高明辨是非、善惡、真偽、公私、義利的能力,讓他們在一舉一動前能下最明白的判斷。這些均是品德養成的要素。陶行知還強調,知識品行合一的德育方法,寓理于事,品德教育需要這種潛移默化的方法。
    3.德育必須注重師生互學的方法。這是陶行知為確立新型的平等的民主的師生關系而對教育者提出的高標準、嚴要求,也是一條切實可行的德育方法。具體包括以下幾種涵義:(1)要求師生共同生活,甘苦共嘗,心靈溝通,以便了解學生周圍的環境以及學生的思想和需要,從而擬定切實可行的德育方案。(2)教育者放下“教師爺”的架子,與學生共學共事,平等相待,教學相長,從而養成尊師愛生的民主風氣。(3)教師時時處處為人師表,與學生共守規章制度,言傳身教,砥礪品行,有助于師生形成遵紀守法的良好道德風尚。
    4.主張寓德育于美育中。美育是指通過情感途徑使主體受到感化,經過審美深入人心,從而陶冶主體的精神境界,完善的品德。陶行知在培養“真善美的活人”過程中,十分重視發揮美育感化的功能。他把建設美麗的環境看作陶冶學生精神狀態、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提倡師生在創建美的校園過程中,“過藝術的生活,受藝術的教育”,用美術的精神改造學校、改造社會。他又把藝術教育列為生活教育的一項課程,通過分門別類的藝術技能練習,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和創造力,使他們具有一定的審美情趣,陶冶他們的道德情操。他還重視詩教的藝術,用通俗易懂、樸實無華的詩,感召人們為大眾服務,為國家的興旺發達獻身。如“人生天地間,各自有稟賦;為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注:《陶行知全集》第四卷[M]第27頁.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這自勉并勉人的詩句,反映了陶行知高尚的人生境界以及他矢志獻身人民教育事業的敬業精神,使生活教育的內涵更加充實,美的形式和美的內容得到統一。
    總而言之,陶行知從自己長期的教書育人的實踐中總結出的一套理論與方法,在中國現代德育理論史上寫下了光輝的篇章,至今仍然熠熠生輝。他的德育思想與實踐,具有濃厚的民族特點和中國社會的特色,既博大精深,又具體可行,對我們當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德育理論體系的建立,以及各級各類學校的德育工作水平的提升,都有著十分重江淮論壇合肥156~160,104G2思想政治教育周玉琴20042004陶行知先生的德育思想是其整個教育思想的核心部分,本文從德育的重要性、德育的內涵以及實施德育的措施等方面對其進行深入的分析,并闡述其現代價值,以期為當今的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鑒。陶行知/德育思想/現代價值本文為2002年湖北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階段性研究成果。濮嵐瀾張增元 河北沙河市實驗LOSS AND GAIN周玉琴 西華師范大學政法系,四川 南充 637002 作者:江淮論壇合肥156~160,104G2思想政治教育周玉琴20042004陶行知先生的德育思想是其整個教育思想的核心部分,本文從德育的重要性、德育的內涵以及實施德育的措施等方面對其進行深入的分析,并闡述其現代價值,以期為當今的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鑒。陶行知/德育思想/現代價值本文為2002年湖北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階段性研究成果。濮嵐瀾

網載 2013-09-10 22:01:12

[新一篇] 陳翰老與非洲史學    ——悼念我的老師陳翰笙

[舊一篇] 青少年榮辱觀教育要從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