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劫》:馬革裹尸的最后掙扎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在看《大明劫》時,我腦海中想起了《一九四二》《投名狀》那種死沉沉畫面,乃至《恐怖地帶》《流感》那種外國災難巨制,同樣是老百姓危難之際,同樣有饑荒、瘟疫、兵亂,同樣講述著政治斗爭與映射,但王競導演和解曉東編劇則把目光對準了明朝末年。《大明劫》的3000萬投資沒浪費一分錢,可惜題材偏僻,注定同《我是植物人》《萬箭穿心》一樣淪為小眾佳作。這種凄慘宿命,雖然我們不想看到,卻只能道一聲無奈。


  回顧全片所處的1642年,由于朝廷昏庸,李自成發起兵變,大明江山已經岌岌可危,龐大的時代背景,讓《大明劫》充滿著各種懸念,我們也想看編導如何寫這段史詩。而片中孫傳庭從死牢釋放后,上任成新任總督,他從開始只帶5000精兵的牛氣沖于天,再到發現糧響緊缺、士兵乏力、軍氣不正、瘟疫橫行、富豪占地,逐漸愁眉苦臉,順應了故事的發展。而江湖游醫吳又可的出現,他質疑《傷寒論》,大膽狂施猛藥,反其道為之,令軍中瘟疫蔓延和影片轉折,出現一線生機!誰不希望有力挽狂瀾救世主呢?偏偏事與愿違,國家病入膏肓,并不一劑猛藥就能救活的!


  臺灣明星戴立忍拋棄了《雙瞳》《第四張畫》流氣與痞味,身上充滿了殺氣與暴戾,他將新任將軍孫傳庭塑造成一個頗有城府的鐵血硬漢,他并非嗜殺成性,但亂世只能用重點,逼得他殺一儆百,戴立忍表演還是很霸氣的。而馮遠征則秉承了《一九四二》草根小人物模樣,將江湖游醫吳又可的叛逆、膽怯、江湖味拿捏的極佳。而《大明劫》基本是兩個理想主義者的故事,二者工作不同,卻都想“治病”。一個想要治國,一個想要治人,各自面臨嚴重危機。


  作為一部戰爭災難史詩片,全片只有開頭一場大仗,火炮、攻城、士兵肉搏都拍得很寫實,略顯不過癮。后面,官兵意外發生沖突、闖王士兵和明朝軍隊搶奪醫師、大規模屠殺瘟疫士兵、尸橫遍野的場面,明顯看出3000萬投資的《大明劫》制作上有點捉襟肘見。孫將軍最后戰死沙場,吳醫生逃跑后,同愛人過幸福生活,同樣是一剪而過,不太詳細。要是多點災難和戰爭大場面,就完美?但是你應該看到編導還是將該有的都有了,不容易了。不過本片秉承了《一九四二》《投名狀》那種沉重黑漆的壓抑風格,雖然題材決定畫面與視效,但在如今這個《泰囧》《西游》娛樂至上的年代,這種沒絕對巨星的作品,只能接受票房慘淡的命運了。這類片實在太小眾了,我在電影院親耳聽見有人說:“就這種題材,這種拍攝方式,怎么看啊?”


  我并不是說這類片不好,能在中國電影市場發展成世界第二的時代,影視工作者拍出《投名狀》《南京!南京!》《一九四二》《大明劫》都是一種誠懇的良知。但作品如此用心,由于題材小眾,拍攝方式太壓抑沉重,導致市場極其排斥這類片,也是殘酷和血淋淋的事實。在《大明劫》中,王競導演和解曉東編劇這對老搭檔,執拗堅持著《一年到頭》《無形殺》《我是植物人》創作路線,劇本用全力寫到最佳,演員、場景、視覺調度同樣面面俱到,并意外流露出難得的誠懇態度,盡可能將可視性和藝術深度做到極限!雖然作品需要進步,但拍攝方向是正確的。


  從個人角度,《大明劫》由于投資有限,整體并不如《恐怖地帶》《流感》《一九四二》這種災難大片給力。在劇本與情感把握上,王競導演也沒有《萬箭穿心》那么催淚動人。但他的態度是華語電影難得的,你不管世道如何差,不管是否馬革裹尸,都要進行最后掙扎。在中國電影被《富春山居圖》《不二神探》《小時代》等爛片禍害的夠嗆,極其需要《全民目擊》《團圓》《大明劫》這些佳作來為市場下一劑猛藥。


taoxinxu釋凡 2013-10-27 12:24:17

[新一篇] 《大明劫》:一個國家的滅亡

[舊一篇] 錦紋之歌——電影《大明劫》觀后感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