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談談服飾

>>>  小樂的精彩夢想  >>> 簡體     傳統

俗話說,人靠衣服馬靠鞍,服飾在人的裝扮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衣服有它實用保暖的功能,還有觀賞性的功能。一個人如何穿著,或許體現了他的經濟實力,但更體現了他的個人品味,以及喜愛干凈的程度。多多少少反應了一個人的生活習慣,顏色喜好,甚至內心的價值取向。

 

從古至今,服飾是在不斷變化的。最早的時候,人民有的住在洞穴,有的生活在野地,茹毛飲血,生活是非常的艱苦。關于衣服的起源,有一個傳說。據傳說,華夏的祖先黃帝,娶了西陵氏的女兒,叫做嫘祖的女子為妻子。這個嫘祖,發明了養蠶,稱為“嫘祖始蠶”,她的織工胡曹加以改造完善,量體裁衣,用錦帛做成了衣服。

 

最近幾年,中華民族的傳統服裝“漢服”逐漸流行開來,形成了一個運動。各地漢服組織如雨后春筍般不斷建立,以復興中華五千年文明為主旨,發揚華夏傳統服裝的獨特韻味。

 

這個漢服,又稱為漢衣冠,是中國漢族的傳統服飾,它是從黃帝即位以后,到明朝末年(17世紀中葉)這四千多年中,作為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歷代漢人王朝推崇周禮,象天法地而千年不變的衣冠體系。話說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歷經周朝時候的禮法繼承,到了漢朝形成了完善的體系,普及到了一般民眾。漢服還通過儒家影響了整個漢文化圈,像日本、朝鮮、越南的傳統服務都深受漢朝衣冠的影響。

 

五胡亂華的時候,原先在中原地區的知識分子及各階層人民紛紛逃亡到南方,保留了中原文明的火種,逐漸把江南開發成了繁華富庶之地,這一個事件史稱為“衣冠南渡”。宋朝有一個義士,名叫“郭靖”,注意他不是金庸武俠小說《射雕英雄傳》中的大俠人物。他所處的時代是金人犯邊,避難入關,不愿意舍棄漢衣冠,寧可成為大宋朝的鬼,而不愿意臣服于金朝,于是赴江而死。可見華夏民族的氣節人士總是源源不絕。

 

到了滿清的時候,鑒于歷史上很多少數民族被漢文明同化,甚至以穿漢族服務為榮,便制定了很多嚴酷的刑律。清朝實行了“剃發易服”的政策,對敢于穿漢服,束發的人治以重罪,激起了漢族人的奮勇抗爭。在滿清的屠刀之下,漢服漸漸消亡,有氣節敢于反抗的人也漸漸凋零。此起彼伏的斗爭歷經37年,最終滿清統治者取得勝利,漢族大部分生存下來的人剃發結辮,改穿滿族衣冠;堅持不愿改換衣冠的人要么被殺,要么逃到海外,要么遁入空門,在佛家帶發修行。直到辛亥革命成功,推倒清帝國,才重清號召民眾剪去辮子,重新推廣漢服。孫中山本人甚至綜合了西式服裝與中式服裝的特點,設計了“中山裝”,流行后世。

 

有故事是這么講的,話說當年孫中山剛留學回來時,拜訪當時的湖廣總督張之洞時,張之洞很瞧不起孫中山。然后孫中山回了一句對聯,叫做“行萬里路,讀萬卷,布衣亦可傲王侯”。張之洞讀完,暗暗吃驚,急忙整理好衣冠迎接。那么我想,在我們漢族的傳統思維里,一個人的內在涵養與外在衣冠是互為表里的關系,與人的外在官階無關,但與一個人的精神層次有關。


小樂 2013-11-29 08:28:50

[新一篇] 19、我和體育

[舊一篇] 21、談談科技發展與社會生活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