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大明劫》 承托萬民意 馬革裹尸的最后掙扎

>>>  春秋茶館 - 古典韻味,時事評論,每天清新的思考  >>> 簡體     傳統

26.jpg

《大明劫》,敘述的是明亡前一年,即崇禎十六年的歷史。其時,李自成正攻打開封,離其攻入北京只有一年時間,而兩年前即崇禎十四年前李自成破洛陽、殺福王震動朝野。入獄數年的能臣孫傳庭被從牢獄放出,臨危受命,率領大明最后一支精銳之師,與李自成決戰。孫戰死之后,《明史》稱:〝傳庭死而明亡矣。〞



〝大明劫〞如何形成?


對明代這段歷史我相當熟悉。中國此時此勢之下,一個〝劫〞字,勾起了我的興趣。我很想看看這部電影是如何展示大明成劫之因,于是我看了網上視頻。


整部片子彌漫著王朝末日的絕望。如果觀者不了解明中葉以后歷史與中國的今天,很難明白導演想表達什么。明末之劫的形成有極為復雜的歷史背景:廠衛政治肆虐、閹黨專權、萬歷與天啟兩代皇帝的朝政墮廢與激烈的朝廷黨爭,以及不可治藥的腐敗,崇禎接手時已經是個風雨飄搖的爛攤子,遍地亂民、外患(后金即滿清的崛起)、蝗災、旱災、瘟疫,軍費開支浩大、財政枯竭、〝三餉〞將民眾剝奪得無以為生,點點滴滴,最后匯成了大明王朝的終結篇。任何天才導演,都難以在短短 90來分鐘的影片中,展示這么多的絕望,這么多的痛苦。于是影片將重點定成兩條主線:一是用瘟疫展示了這個王朝的極度虛弱與不堪一擊;二是以孫傳庭為代表的那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傳統士大夫精神。


也因此,我充分理解,經歷過〝四五運動〞的導演謝曉東確實〝有話要說〞,他要說的是:明朝并非亡于清,而是亡于自身。也因為片中展現的那種絕望與今天好多相似之處,因此,這部影片被中國觀眾以復雜的情緒觀看熱議——與其說他們是在觀看影片,還不如說他們藉觀影發表影評以澆心中塊壘。


*〝一切真實的歷史都是當代史〞*


電影向觀眾展示了什么呢?


孫傳庭在崇禎初年請命而練成的秦軍,在明軍中號稱第二精銳之師。出獄后的孫傳庭起用為兵部右侍郎(后任陜西總督),帶的兵是否還是他以前組建的〝秦軍〞,影片沒交待,但史書記載,〝兵部侍郎張鳳翔進言,孫傳庭所有皆天下精兵良將,皇上只有此一付家當,不可輕動〞。此前一年,即1642年,洪承疇松山戰役兵敗,精兵盡失,張鳳翔故有此語。但孫傳庭接手的這只最后一支〝精銳之師〞的實際情況又是怎樣呢?


影片中展示的情景是:孫傳庭閱軍時,軍中火器無彈藥,成了擺設;孫傳庭檢查軍中糧草,管倉庫的官吏先以真糧食應付檢查,孫傳庭至倉庫里面檢查,才發現糧袋里裝著沙子與雜草,此情此景,如同朱熔基當年查糧庫發現庫無存糧一般。如此軍隊,怎堪一戰?


——這里牽涉到重大的財政史掌故。明朝處在從冷兵器向熱兵器過渡的轉折階段,火器需要大量軍費支撐,萬歷朝首輔張居正是罕見的理財高手,他最大的功勞是讓明朝財政在其當政時具有支撐軍備轉型的能力。張居正死后,明朝宰輔中再無此等理財高手,于是先吃老本,繼之軍備弛廢。到了災禍連結的崇禎十六年,軍備當然已是十分不堪。有研究者甚至將財政制度轉型落后于軍事技術轉型,歸于明朝敗亡的原因之一。


影片中大量場景是表現瘟疫帶來的末日恐慌。據史書記載,崇禎年間確實流行過好幾次瘟疫,崇禎十三年河北京津地區的瘟疫陰影還未消散,新的瘟疫又起。《明史》云:崇禎十六年(1643年)〝京師大疫,自二月至九月〞,吳震方《花村談往》記載:八月至十月,京師內外疫病流行進入高峰,〝名曰疙疸病,比屋傳染,有闔家喪亡竟無收斂者〞,〝人心驚畏,吊問之禮幾廢〞。這場瘟疫流行造成了20多萬人的死亡,北京〝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戶丁盡絕,無人收殮者〞。1644年李自成逼近北京,瘟疫中的守城明軍〝鳩形鵠面,充數而已〞。


——這場病,被稱為〝明朝SARS〞。影片中醫生吳又可提出疾病、瘟疫通過空氣傳染:〝我覺得此癥絕非傷寒,更像是人吸入了邪氣〞。這種空氣有毒的說法,不僅會讓中國觀眾聯想到2003年那場SARS,還會聯想到今年兩度降臨的霧霾。今年初發布的《2012中國腫瘤登記年報》公布,全國每6分鐘就有一人被確診為癌癥,每天有8550人成為癌癥患者,未來10年,中國的癌癥發病率與死亡率仍將繼續攀升。僅12月初這輪霧霾就吞掉中國網民8.7億元。影片幾次提到:〝此次治瘟,事關大明存亡〞,治霧霾與環境污染,同樣事關中國人的健康及民族前途,即中華民族的存亡。


劇中孫傳庭向當地強占軍田、讓屯民流離失所的富豪募捐。國家傾覆之際,那些富豪根本不以朝廷為念,不愿捐資助餉,孫傳庭氣憤地說:〝倘若潼關不保,各位家中的財物、妻兒老小也都不保,還不都拿去孝敬闖賊了?〞〝大明朝如果滅了,你們又將如何?〞這故事讓人想起崇禎十四年死于李自成義軍之手的福王。據《明史》載,當時〝河南連年大旱,蝗蟲成災,人相食〞,這位萬歷皇帝曾〝耗天下財富以肥之〞的福王卻只顧享樂,不肯救濟守軍與百姓,讓他們餓著肚子抵抗義軍,其巨額財富在城破之后盡歸農民軍,而福王本人的下場也很悲慘,最讓人不忍聞的傳說是李自成的義軍將他做成了〝福祿湯〞。


——這讓人想起了中國現在的貪官污吏。如果說福王只是惜財,中國的貪官更惡劣,利用職務之便斂財自不必說,連救災扶貧都被不少官吏當作發財機會。與福王無處可逃不同,現時貪官可能通過移民,攜帶搜刮來的錢財一走了之。


陜督孫傳庭與醫生吳又可的那場〝只談時情,不談醫情〞的對話可算是本片的點睛之筆。孫問吳又可:〝你覺得大明朝氣數已盡了嗎?〞吳答曰:〝《黃帝內經》有云,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歷朝歷代皆是始興終衰,其中道理乃重馭世之術,輕經世之道。我朝積弊已久,非一味猛藥可以痊愈〞。〝不治已亂治未亂〞,談的是治國重在防微杜漸,等弊端積重之時,救治已晚。其中〝重馭世之術,輕經世之道〞,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朝官精于世故,只重眼前利益,忙于投機鉆營,謀取權勢富貴,當局者也無長治久安之策。


歷史學家克羅齊有名言曰:〝一切真實的歷史都是當代史〞。對于這段歷史,中共曾自比李自成,以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惕惕自勵。在中共建政前后如此比擬有點道理,而現在執政60多年,一切弊端皆與明末相似。這么一部以明王朝傾覆前夕做歷史背景的電影,在此時的中國上映,引起的聯想是豐富的。即使不愿意解讀影片寓意的影片導演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也承認,〝它不僅僅是一部明朝電影,你能從片中看到你所處的時代。〞至于網上評論那就更為豐富多彩,網友將片中指陳明朝積弊與腐敗的臺詞匯編在一起,以澆心中塊壘,還有的干脆建議習近平率領全體政治局委員觀看這部影片,從中汲取歷史教訓,〝不要幻想江山一統萬年〞。


正可謂一部《大明劫》,承托萬民意。


《大明劫》一個國家的滅亡


近年來古裝華語片在銀幕上屢破下限,既有《關云長》這種讓關羽做與劉備老婆的春夢的腦殘情節,更多的則是像《夜宴》《十面埋伏》《無極》這類虛構故事,淡化真實歷史,然后天馬行空到面目全非的架空故事。“你毀了我一個做好人的機會”,導演也毀了觀眾去花錢看電影的好心情。這種啼笑皆非的臺詞比比皆是,所以大部分觀眾對于古裝片的忍耐程度已經到了一個極限,使得幾乎“談古色變”,票房也不會太好。      在這樣的情形下,抱著沒太大的期待看《大明劫》,反而有驚喜。      拍攝《大明劫》的導演王競之前有《我是植物人》《一年到頭》等作品,而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去年的《萬箭穿心》。這三部瞄準當下社會的現實題材水準各有千秋,但王競對于社會問題的關注卻貫穿其中。所以得知他下一部作品是《大明劫》的時候,我還在想,難道所有導演成名之后都避不開鼓搗古裝大片這條路嗎?看完《大明劫》后我發現,王競還是那個王競,只是這次把故事放到了古代而已。      



《大明劫》以明末的動蕩社會為故事背景,講述明朝滅亡前兩年,瘟疫遍地,戰爭連連,各地接二連三的有暴動起義,崇禎所把持的大明江山大廈將傾。被打入大牢的大將孫傳庭臨危受命,重新帶兵打仗,對抗李自成的闖軍;而同時在社會底層,行走江湖的游醫吳又可想盡辦法醫治愈來愈嚴重的瘟疫……      


初看這個劇情,導演的用意很明顯:他想通過一文一武兩個人,去描述明末的風雨飄搖。我首先要對《大明劫》做出肯定的一點,是這部戲很尊重歷史。是的,就這么基本的一點基礎,很多古裝片都未能做到。編劇謝曉東將孫傳庭和吳又可兩個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放到一起,雖然歷史上兩人并沒有什么很深的交情,但故事里的這點藝術加工我卻可以表示贊同,因為除了這點,影片對于兩人的角色刻畫是非常小心翼翼又具有立體層面。      


在《大明劫》里,孫傳庭并不是什么威武睿智的民族英雄,吳又可也不是頂著道德光環大公無私的醫者。孫傳庭殺人不眨眼,暴戾易怒;吳又可遇事求自保,走為上策。兩人都擺脫了歷史書里單一片面的紙片形象,使得角色具有一種復雜的性格刻畫。  


    


明朝為何會滅亡?這個話題數百年來被眾多歷史學家翻來覆去的研究,近年來熱門的《明朝那些事兒》里也有著獨到的解說。反思明朝的覆滅,總有各種角度去闡釋,而作為一部電影,《大明劫》沒有堆砌大戰場面(實際上整部戲只有10分鐘不到的“商業爆米花大場面”),王競這次描述的重點,是刻畫明末的動蕩年代里,從皇宮到軍營、再到平民社會的眾生態。      


從崇禎對孫傳庭的猜忌,到軍營糧倉里以泥沙裝袋冒充軍糧,再到瘟疫彌漫全城卻無醫能治,朝廷的腐敗,百姓的恐慌,明末的種種亂象,在王競冷酷而又寫實的鏡頭下娓娓道來。最值得一提的是對李自成闖軍的刻畫,眾所周知,過去因為意識形態的關系,導致所有的農民起義都被定性為“革命”,而革命在中國,是絕對主流正確的價值觀;所以,無論是血腥到近乎無恥的黃巢軍(此人一邊打仗一邊寫信給朝廷要求給官做,給了就不打了),還是根本利用邪教蠱惑人心的黃巾軍(張角的醫術以芒硝為萬能藥,害死不少無錢醫病的貧苦百姓),再加上光輝形象的闖王李自成,這些農民起義都是“無產階級推翻封建主義統治的革命行為”……這么歌頌了幾十年,直到近年來,這種荒唐的觀念才漸漸有所解除。      


在《大明劫》里的闖軍,是以反派的形式出現。明末李自成曾經多次被打垮,其闖軍的組成也多是各地不成氣候的流寇,這撥流氓性質的軍隊到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所到之處皆是慘絕人寰。《大明劫》里難能可貴的還原了歷史的這一部分真相,使得看過姚雪垠版《李自成》的我,看這部電影不免心生感慨。雖然礙于各種可以理解的原因,李自成的形象并沒有在片中出現,但就整體而言,相信看過這部《大明劫》,不熟悉明末歷史,僅僅從歷史課本上了解的觀眾,對李自成和其闖軍自會有新的認識。      


《大明劫》以一種冷峻的眼光,審視著1642年的中國,看《大明劫》很容易讓我想起黃仁宇所寫的《萬歷十五年》,前者處處驚心動魄,讓觀眾看著大明王朝的傾覆;而后者則筆筆冷淡平靜,讓我們知道為何大明的滅亡早已埋下種子。王競有他的歷史責任感,能將藝術處理和真實歷史做到這種微妙的平衡,讓我們得以在100分鐘的時間里去感受一個國家是如何滅亡的過程,從這一點出發,《大明劫》已經值得讓人贊許。      孫傳庭心懷殺敵報國之心,面對貪官污吏,朝廷昏庸,瘟疫橫行,百姓身處水深火熱之中卻束手無策,只能感嘆一句,“積重難返”。這讓我想到了前幾年《建國大業》里,蔣介石面對根深蒂固,已經無力根除的腐敗,無奈地對自己的兒子蔣經國說了一句,“反腐,亡黨;不反,則亡國。”《大明劫》里的明末何其相似。導演有隱喻嗎?這個問題,已經不重要。


視頻: 2013年最新古裝動作歷史戰爭大片《大明劫》



網載 2015-05-14 09:31:03

[新一篇] 電影《黃金時代》 自戀者最后的揮霍

[舊一篇] GDC China 2014 及 獨立游戲節 上海黃浦江兩岸 見聞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