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年“國軍”入臺:一個打醬油都會改變命運的時代

>>>  春秋茶館 - 古典韻味,時事評論,每天清新的思考  >>> 簡體     傳統

17.jpg

  本文摘自《我們臺灣這些年2》,著者:廖信忠,江蘇人民出版社2014年11月出版


  1949年,中國又發生一次大遷徙,有來自大陸各省將近150萬的人口,他們隨著國民黨的腳步,從東北關外、黃河兩岸、長江南北、滇桂邊陲、蘇浙兩廣,在饑饉恐怖或槍林彈雨中,來到東南沿海的臺灣,這個對許多人來說從來沒聽說過的小海島。


  在當年的臺灣社會中,就突然出現了很多“外省人”。這些1949年大批涌入臺灣的族群,就是“外省人”。與其說“外省人”,不如說是“陌生人”,這些陌生來自他們與本省人講不一樣的語言,想不一樣的事情,做不一樣的工作等方面。


  但有一點倒是一致,就是在這幾十年臺灣由窮變富的發展過程當中,大家都在想辦法努力生存下去。這幾十年來的臺灣社會,很大一部分就是本省人與外省人的沖突、融合、互相理解、一起努力的過程。


  國民黨在內戰失利后,一路用“共軍”追趕不及的神速轉進了臺灣,很多人從來沒聽說過這個小島,也有人覺得臺灣根本就是個蠻荒之地。可是不管他們爽不爽,愿不愿意,已經沒地方去了,只好暫時待在臺灣。


  人跟人之間總是因為陌生而產生誤解,一不小心又變成沖突。外省人從1945年臺灣光復后就陸續來到臺灣,很多事情都是因為誤解而產生的。比如說,臺灣才剛結束51年的日本殖民統治,雖然當時也是高高興興地歡迎祖國的接收,一心覺得終于可以當個中國人揚眉吐氣,可畢竟這51年養成的很多社會風氣、生活習慣不是那么容易一下就改掉的。這些國民“政府”接收大員,還有些外省人,由于自己的歷史生活經驗常常就會有些心態,覺得臺灣人怎么看都像皇民,老子好不容易打了8年仗,把鬼子趕跑,結果來到臺灣又見到一堆“二鬼子”,這怎么受得了。在心態上常常一開始就有偏差,再加上有些外省人的心態就是覺得臺灣需要被教化,需要被管,就會產生老大心態,看不起臺灣本省人。


  臺灣本省人對這些陸續移入臺灣的外省人也有些意見。臺灣光復以后,接收臺灣的“國軍”開始來到臺灣,在很多書中都提到,在碼頭歡迎“國軍”的臺灣民眾無法相信他們眼前看到的,一群挑著鍋碗瓢盆,踩著草鞋,穿得破爛隨便,毫無行進次序的“國軍”,跟丐幫大游行沒什么兩樣,有別于旁邊著裝規范、軍容整肅的投降日軍。不知道是誰打勝仗誰打敗仗,歡迎的民眾看了當場呆掉,于是有人替“國軍”找借口啦,“那么差的條件還能打贏日本人,更應該敬佩啦!”可是再多的借口,也掩蓋不了接踵而來一次又一次的失落。


  日本殖民臺灣時期,一直想把臺灣打造成樣板殖民地,至少在比較大一點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都做得還不錯,偏偏很多來到臺灣的兵和接收人員,素質不一,鬧出很多笑話,比如說不知道香蕉要剝皮吃,一起吃下去還嫌難吃。有些兵看到水龍頭流出水,以為只要買個水龍頭往墻上一裝就有水流出來……這些都是當時社會上流傳的笑話,也成為當時臺灣人茶余飯后的嘲笑話題。


  還有些兵痞,一副占領者的姿態,惡行惡狀,報紙上越來越多這些人的負面新聞。而接收官員呢?國民黨在大陸時就已經很腐敗了,派來接收的人常常也只是想趁機撈一筆,公務就這樣慢慢地荒廢了。社會運作方面,螺絲慢慢松掉,這當然不是杰克搞的,本來在從日本投降到“國府”來臺接收這段空窗期,臺灣本省人自己尚且能維持社會運作,結果這些無法、無知、無能的“三無”人員一來,社會開始失序,感受最深的臺灣本地居民自然都看在眼里。臺灣民間有一句俗諺叫作“狗去豬來”,就是講日本人戰敗后,國民政府接收臺灣,臺灣人覺得日本人是狗,但狗起碼忠心,還會看門,而國民黨政府是豬,豬只會吃。族群間的矛盾也越來越大,臺灣本省人與外省人之間的心結大抵從這個時候就已經產生。


  縱觀幾千年中國歷史,亂世中有人口流動不是新鮮事,很多時候也比1949年這一次規模更大,但對于這個臺灣小島來說,本來只有600萬人,一下子又涌進了150萬人,突然增加四分之一的人口,因此改變了臺灣的歷史和社會結構,當然,還有那些亂世里不足以掛齒的個人命運。


  在這些離鄉背井的人里面,主要是國民政府公職人員、軍人和他們的家眷,最多的是單身的軍人。大部分的單身軍人是基層士官兵,有人打仗,大半輩子覺得部隊轉移是家常便飯。有人比較敏感,知道在亂離之世,一到臺灣就命運未卜。還有一種人,就是被國民黨拉來的壯丁。和平的時候做再大的事日子還是那樣過,亂世之中就算是最瑣碎的決定都能影響命運發展——更有甚者,連自己做決定的機會都沒有。很多人逃難,沒得吃,沒得穿,有人拿東西給他們吃,又給衣服穿,要他們在一些名冊上畫押簽字,說是為了領饅頭,這樣就糊里糊涂地成了軍人。有些人在耕田,國民黨的部隊一經過,就順手帶了幾個走,連回家告別的機會都沒有。還有些人,洞房花燭夜到了一半,抓壯丁的隊伍沖了進來,當場軟屌,在新娘的哭哭啼啼聲中變成了兵。“國軍”被“共軍”打得不成樣,要在上海、廣州重新整編,就抓了些難民來當人頭充數……太多人就這樣莫名其妙地被拉進部隊并來到臺灣,那是一個出去打醬油都會改變命運的時代。



當年國民黨光復大陸方案(圖)




1950年,因國共內戰失利,國民政府遷徙至臺北,其實際統治范圍從中國全境迅速只剩下了臺灣、金門、澎湖、馬祖及其附屬島嶼。


1953年,朝鮮戰爭結束。國名政府與中共的戰爭狀態稍緩,但仍處尖銳對立的情勢。于現實環境上,無法以軍事力量反攻大陸的的臺灣政府,采取了對中國共產黨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的三不政策。


另一方面,在1954年7月16日,中華民國第二任新當選總統蔣介石依照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給予的法源,以《光復大陸設計研究委員會組織綱要》行政命令宣布成立光復大陸設計研究委員會,同日并認命該國副總統陳誠兼任該委員會主委。


雖說該委員會位階甚高,直屬于中華民國總統府,且主任委員由副總統等高層官員担任,但是因為1950年代之后,中華民國政府并不擁有中國大陸的治權,因此,該會所提七百多個方案鮮少實施。


1980年代中期之后,隨著取消戒嚴令與民主化,加上國際現實與兩岸關系和緩,當時由國民黨執政的中華民國政府早已放棄“光復大陸”的國家政策,因此該委員會規模日漸縮小,也漸不受重視。


1991年5月2日,光復大陸委員會的主要法源之一的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廢止并宣告動員戡亂時期終止,并于1991年6月30日裁撤了該委員會。


FT中文網 魏城 2015-05-15 14:37:29

[新一篇] 前蘋果胖子工程師的勵志創業:為減肥而創業并大獲成功

[舊一篇] 柴靜《穹頂之下》揭露霧霾 點燃中國 呼喚人性的柔情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