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國涌:晚清民國老課本的新生命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傅國涌按:大約去年冬天,有記者就晚清民國老課本的問題采訪過我,當時,老六做的影印本教科書還沒有出來,現在第一套“共和國教科書”終于來了,期待“新學制教科書”和“最新教科書”也能早日問世。這些老課本成套重印,對今天僵化的中國基礎教育將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尚無法判斷。可以肯定的是百年后仍值得我們期待的這些教科書,經受住了歲月的考驗。這個世界上,真正的好東西是不會過去的。老課本中有新生命,追尋失去的傳統,這些老課本如今也成了我們的傳統。】
記者:能否簡要介紹一下即將出版的三套老課本?
傅國涌:有一個做出版的朋友(《讀庫》主編張立憲)有意影印出版一些晚清民國時老課本,與我說起,我就推薦了商務印書館的三套,一套是晚清的,中國有新教育以來最早的比較成熟的教科書,叫《最新國文教科書》;第二套是《共和國教科書》,民國初年出的;第三套是《新學制國語教科書》,是1922年以后的。這三套教科書的特點是沒有污染。它們沒有受到其它外部東西的污染,是純粹的國文教科書。(現在已出版的是《共和國教科書》之國文和新修身。)但這并不是說民國的教科書只有這三套是好的,做事情要一步一步來,這三套做完后,他還希望以后把商務其它的版本以及中華書局、開明書店、世界書局的教科書也影印出來。
記者:清末民初教科書的出版情況大致是如何的?
傅國涌: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開明書店、世界書局這四個出版社,當年基本上瓜分了整個教科書市場。因為政府在很長一個時期沒有壟斷教科書,不光是沒有壟斷,大部分時候都沒有插足教科書。民國在大陸存在38年,30多年間,政府是不管教科書的,沒有介入教科書這個領域。最多是教育部有一個課程大綱,然后由民間的出版社自己組織人來編輯、發行。經過市場的篩選,這四大出版社勝出,各自占有了一定的市場份額,從他們四個出版社的比例來看,商務印書館始終是老大哥,因為它在很長一個時期都占有60%的份額。
到了40年代,國民黨政府才在重慶由官辦的中正書局介入教科書的編輯和印刷。但也還是和民營合作,沒有壟斷。
從晚清到民國將近半個世紀,1903年到1949年,這是中國新教育的起點,也是最好的時期。新教育從開始萌芽,就很快成長起來,成熟起來。大約用了不到20年的時間,就到了比較成熟的一個階段。
將近半個世紀,中國教科書出版就是由幾個民營企業決定的。民營出版機構當然對教科書都會非常重視,因為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市場。使用了十多年的“共和國教科書新國文”印刷版次超過2560次,我猜測它們每次的印數可能不像我們現在這樣大,一千冊兩千冊也有,所以版次就非常多。
記者:您在一次演講中提到小學教科書為一個民族提供了文明的底線。
傅國涌:我的原話是:“小學教科書固然不能為一個民族提供文明的高度,但是它能夠為一個民族提供文明的底線。”這是小學教科書原本應該承担的一個使命。小學教科書遠比中學和大學教科書更加重要。在沒有普及義務教育之前,小學生的人數就要遠遠大于中學生和大學生的人數。現在的小學教育是義務的,是全民教育,所有的人,無論男女,生下來都要接受同樣的教育,因而小學教育覆蓋的面是最廣的。因為面廣,所以它是培養人、建構人的基本價值的最重要階段。所以我說它要提供一個民族文明的底線。
記者:民國的教科書大都有著怎樣的特點?
傅國涌:這些教科書它首先是圍繞著“人性”,而不是圍繞著“黨性”、朝廷、某個軍閥的權力,它的目標是養成人、建造人,它始終圍繞人性來編,這是一個根本特點。因而它特別強調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人與世界的關系,把這些因素都放在這些粗淺的教科書中得到了體現。
實際上這是一個啟蒙階段,啟蒙的立足點是從人、從個體出發的,它不是從國家出發的。它重視人,重視的不是抽象的人,而是一個個具體的個人。它立足于每一個具體的個人,也就是每一個會讀這個教科書的小學生。從你的感受出發,從你跟天地萬物的感知出發,推及到你跟家庭的關系、你跟學校的關系、你跟朋友的關系,你跟老師的關系,然后再延伸到你跟社會的關系,你跟國家的關系,它這樣一層一層推開,讓你來認識你和你眼前的世界。由淺入深、一步一步,讓人成為一個人,而不是成為一個工具、成為一個能手,或者成為一個國家優秀的什么分子,都不是,它就讓你成為一個健康的人、一個精神健全的人。
曾經有一個老課本的版本被嘲笑為“貓貓狗狗”,它都是從小動物,什么貓、狗、雞啊。都是從你身邊的事物出發的。今天的人可能反而不能理解這些課文,因為你家里可能就沒有養狗、養雞了。在那個時代可能家家戶戶都有狗,它就從你最熟悉的事物入手,通過非常生動的一種方式來表達。從最初的認一兩個字,到后來認一兩個句子,再到后面是好幾個句子,最后面是成文。總體說,它要讓你建立對自然的、人生的、社會的、國家的、世界的認識。
《共和國教科書新國文》高小第一冊第15、16課是《鐵達尼郵船歷險記》。高小就是小學高年級,民國元年出版的共和國教科書離現在有99年了。這篇課文比較長,所以分成了兩課。那時“泰塔尼克號”事件剛剛發生,它用半文不白的語言來記敘這件事,寫得特別棒,把事件寫得特別清楚。我們可以感受一下它用文言所寫的這篇課文,其中對人性、對愛、對人的種種關系都從課文中體現了出來。因為“鐵達尼”號很感人,它里面有人與人之間的愛和人性的那種美。課文講發生海難后人們的表現,講遇險的時候船長怎么樣、船員怎么樣、乘客的表現怎么樣,說船上沒有任何的喧嘩,男子一律退后,婦女兒童可優先登救生艇。整個過程非常有秩序,在面臨生命危險時沒有人爭上救生艇,也沒有人口出怨言。樂隊繼續奏曲,跟平常一樣,歌詞的內容是“上帝乎,吾將近汝”,大家都要死了,要接近上帝了,唱的是贊美詩,歌樂聲與船一起沉沒。整個過程,船員沒有一個人不堅守崗位的,秩序井然,旅客都在舍身救人,婦女也都情緒穩定,沒有人在那里哭泣,偶爾有依戀丈夫不愿獨自逃生的,船員也隨她去。上面還有一張船撞上冰山的插圖,畫上的船很大。
這樣的課文在那個時代的教科書里到處都能找到,它沒有任何的意識形態的東西,也沒有將任何我們今天課文中政治化的、超過人性以外的東西放進來,完全就是從人出發的,我覺得這是那個時代教材的主要特點。
記者:但是后來還是有意識形態的東西進來?
傅國涌:后來有了一些變化,1927年,蔣介石在南京建立國民政府以后,國民黨三民主義強化以后,它的意識形態開始進入,比如說要求小學階段,課文里要有多少篇關于孫中山的文章。但是這些寫孫中山的文章,都還比較樸素,不太離譜,沒有把它寫得太偉大光榮正確,因為一般都寫的是孫中山少年時代的故事,故事里沒有寫他是天縱英才,生下來就有多么先知,都從他品質比較好的角度寫,盡量從比較有趣的小故事來講。
但是當時整個教科書體系,從低年級開始,還是寫些小動物,花鳥魚蟲、風云雷電的這些東西,它也不是科普,就是讓孩子認識這個世界,認識真實的世界。首先從認識周圍的事物開始,然后認識家庭,認識社會。到了高小階段,有介紹華盛頓、孟德斯鳩、盧梭的文章,也有介紹中國古代文化,比如蘇東坡、諸葛亮、《桃花源記》之類文章,古今中外都有,也是一個平衡。但是它圍繞著一個軸心,就是我剛才說的人性,它完全是從個人出發的,它完全是一個個人的視角,而不是一個超個人的視角。不是一個抽象的國家或社會的視角,而我們現在課本的視角就是國家,一上來就告訴你國家是至高無上的,個人是微不足道的,幾乎等于零。現在我們第一課一般就是和國家相關的東西。
記者:民國教科書有沒有傳遞那時活躍的民主思潮?
傅國涌:有啊!這是它的一個主要使命。在《共和國教科書》這個時代,《公民教科書》還沒有單獨列出來,它那時叫《新修身》,主要以品德教育為主,還不是公民教育。1922年,新學制確立下來以后,《公民教科書》替代了新修身,國文我們改名為國語,這個時候國語承担的公民教育的使命落到了《公民教科書》那里去,但在共和國教科書時代,這個版本用了十年以上,還承担著一個公民教育的使命,所以它會講很多政治體制、共和的常識。比如說國體啊、政體啊、中華民國是怎么成立的,要怎么樣尊重人類啊,還有專門解釋什么叫共和政體的課文,每一冊都有很多這一類的文章,講什么是議會、什么是公民權利,這些內容它一直都有。這也是它的一個使命。
我給大家說一下這本教材的的編輯大意,編輯大意就相當于編輯方針,講為什么要編這個小學教科書。第一條是“注重自由平等之精神,守法合群之德義,以養成共和國民之人格。”編這個教材的目的不是說要讓你成為一個語文的高手,不是要讓你考試考一百分,它是為了讓你要養成自由平等的精神,守法合群的意識,養成共和國民的人格。它是從人格陶冶的角度來出發的。第二條是“表彰中華固有之國粹,以啟發國民之愛國心”,那就是要把古文放進來,要讓你知道中國古代燦爛的文化,第三條也不是和知識有關的,它叫“矯正舊有之弊俗,以增進國民之智德”。第四條講的可能我們今天的人會特別驚訝,第四條是讓小學生了解一切國體、政體及一切法政常識,并普及參與政治之能力。
這是編小學課本的前四條目的,后面的還有一大堆,這些目的幾乎都是這方面的,沒有一條符合我們今天的要求。比如第八條,通過小孩子的國民教育,培養他國民生活上的技能,以養成獨立自營之能力。他都是在講能力、見識,愛這個國家,參政的能力,養成人格,都是這些東西,就是說編教科書的用意就是從這個角度出發的。跟現在相比,出發點不一樣。我們現在是要培養服從的,守紀律的,聽話的,考試考得好的學生,很講究知識點,這個知識點要懂哪些,哪個知識點又要懂哪些,今天更追求一些瑣碎的,看得見的東西,更看重實用性、政治性、國家性,而不是精神層面的東西,現在更強調性。所以塑造健全、獨立個體的目標在我們教育里是沒有的,它不考慮個體干嘛。
記者:那時沒有課文造假吧?
傅國涌:那個時代的教科書都是接受了千錘百煉,在競爭中生存下來的,稍有疏漏就被對手搞垮了,因為競爭是非常激烈的。今天我們雖然有蘇教版人教版北師大版,什么什么版,但是總體上還是沒有競爭的,因為它還是壟斷的,也就是那么幾家嘛。那個時候是任何出版社都可以編教科書,都可以來參與競爭,在那樣一種競爭環境之中,如果你有什么辮子、把柄、漏洞,早就被競爭對手揪出來,直接致于死地了。那時候的教材,每個學校都具有自主選擇的權利,我想用誰的教材都是自愿的,沒有人可以來強迫,沒有教育行政部門可以強迫哪個學校用什么教材。
記者:這些民國教材對于我們今天的教材編撰,有著怎樣的啟示?
傅國涌:晚清到民國學校、教師自主選擇教材的權利是完全沒有問題的。現在大家都關心教材這個問題,說明我們的教材確實是問題很嚴重。我們今天之所以要回過頭看過去的教材做到了哪一個水準,無非也是要尋找資源,雖然這些是往后看,是舊的,但是它對我們今天來說仍然是一個新的資源,因為往后看和往外看都是在尋找資源,資源無非兩種,一種是外來的資源,一種是我們本土已有的資源,以往的資源我們往前追溯,61年前那些資源今天來看就是嶄新的資源,也許我們已經不能照搬那樣的資源,但是它可以給我們提供許多新的思路,成為可以依賴的傳統。現在要影印出來的這三套老課本,最主要也是給關心今天中國教育變革的人,對于中國的教育未來抱有期待的人,提供一些資源,也是提供一個參照系吧。


傅國涌 2011-09-27 02:40:13

[新一篇] 中國大學里的十大潛規則

[舊一篇] 杜君立:刪除人格的中國教育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