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山國學】貴和哲學成為普遍需要中和之道展現文明睿智

>>>  探索博大精妙的傳統文明  >>> 簡體     傳統


構成中華思想文化核心的儒、佛、道三家哲學,都是崇尚中道的哲學,而形態各有不同。

各種文化與價值觀中都有溫和主義存在,溫和主義是文化與價值觀健康化的保障。

中和之道主張社會進步,但要穩步推進,既不守舊,也不冒進,適合大多數人的需求,也能為大多數人理解。

孔子之學是仁禮之學。從廣義上說,仁是愛人之心,禮是社會秩序。在這個基礎上發展出中和之道。中,孔子稱之為中庸,程子的解釋是:“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四書集注》)用現代語言說,“是以人為本,順乎時代,合乎民心,不走極端,無過與不及之失,所以是行仁的正道;庸是社會人生常態常道,必然規律,平凡正大,不詭異神秘,人人得而行之。

在中國思想史和文化史上,受孔子和儒學的影響,中和之道成為主流的核心的意識,左右中華思想發展的方向和中華文化的生態。構成中華思想文化核心的儒、佛、道三家哲學,都是崇尚中道的哲學,而形態各有不同。儒家講仁禮中和之道,始終高舉仁愛、禮義的大旗,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作為奮斗目標。道家與道教講陰陽中和之道,老子主張守中”,“知和曰常”,以中和為貴,莊子有天和人和之說,《太平經》謂:“陰陽者,要在中和”,李道純提出守中致和的丹道論,中和成為一條思想主脈。佛教哲學可稱為緣起中和之道,主張離斷常見,不執于有,不執于無,亦不執于不執,是謂中道,即俗即真,即心即佛,平常心是佛,而人間佛教就是在出世與入世之間行其中道。由此之故,在中國思想史上,原教旨主義、極端主義、詭秘主義皆無大的市場,不能成為主流意識,人文與宗教、信仰與理性能夠互制互補,各種學說中形成溫和主義占主導的傳統,避免了大的宗教狂熱和反宗教狂熱。同時和而不同成為一種穩定的文化認知傳統,已深入人心。清末改良主義思想家提出仁以通為第一義”,當代哲學家馮友蘭提出同無妨異,異不害同;五色交輝,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終和且平”,當代民族學家費孝通提出文化自覺十六字:“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這是一條貫穿古今的紅線,就是文化的多樣性和彼此的尊重與合作。中和之道使中華文明形成多元通和模式,表現為包容性大,排他性小,它是多樣的開放的和諧的,各種學說和各類宗教漸行漸近,相互吸收,匯合融通,大多數中國人成為宗教和百家的混血兒。文化的摩擦與沖突也時有發生,偏激主義也曾風行,但都因不符合中華文明的底色和基因而未積淀下來,終于被淘汰出局。

西方原有主流文化引導世界潮流的結果,使世界在冷戰結果之后并未真正進入和平,反而民族和宗教沖突有加劇之勢,西方文明自身也出現了嚴重的危機,受到世人普遍地批評。要真正改變資本帝國的本性是極其困難的,但限制它的惡性膨脹則是可能的,這要看世界人民覺悟和團結的程度。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強權政治完全不能適應全球化和地球村的時代需要,而且不反思調整對人類是危險的,不僅弱勢國家受害,強勢國家也沒有出路,因為大家坐在同一條風雨飄搖的船上,只能同舟共濟,覆舟之下并無勝者。世界文明面臨一次新的大規模的轉型,它要求在思想文化上由貴斗哲學為主轉變為貴和哲學為主,由文化激進主義轉變為文化改良主義,由單線進化論和社會達爾文主義轉變為文化平等論和人本理性論,由科學主義單一論轉變為科學與價值互補論,由功利主義享樂論轉變為以義導利價值觀,由征服自然的人類中心論轉變為人與自然是一家的生態論,由歐洲中心論轉變為文化多元論等等。所有這些文明的轉型,一言以蔽之,偏激主義已經過時,溫和主義時代已經到來。

溫和主義不是某種特定的文化,而是指對待不同文化的理性的穩健的態度。各種文化與價值觀中都有溫和主義存在,溫和主義是文化與價值觀健康化的保障。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人類未來的命運決定于溫和主義能否替代偏激主義而成為主流思潮。人類想要和平發展,必須舉起雙手迎接溫和主義,使它成為新的時代精神。

在這樣的時代條件下,孔子的中和之道會大放光彩。當今時代,并不缺乏推動經濟與科技發展的智慧,缺乏的是保持社會發展健康方向和協調群際關系的智慧。中和之道恰恰在這方面擁有豐富的思想資源。中和之道主張社會進步,但要穩步推進,既不守舊,也不冒進,適合大多數人的需求,也能為大多數人理解。中和之道承認事物的多樣性和矛盾的普遍性,而主張海納百川、彼此尊重,不贊成仇必仇到底”,主張仇必和而解”,實現四海一家、世界大同。中和之道的天人合一論、天下一家論、殊途同歸論、和而不同論,正是可以對治生態危機、唯我獨尊、單邊主義、極端主義的佳方良藥。中和之道是溫和主義的哲學,孔子是溫和主義的宗師。溫和主義哲學的精要:一是穩步改良,避免躁進;二是合情合理,不走極端;三是兼顧各方,不偏不黨;四是尊重他者,平等相處;五是善于妥協,實現共贏。儒家中和之道的溫和性質,使儒學避免走上霸權道路。它發出的聲音不只是傳播一種思想,主要是向世界提供多樣性文化和諧共處的智慧,因此它不會威脅任何其他文明,卻能夠促進文明對話與和解,給世界帶來和平。在貴斗哲學高漲的年代,儒家中和之道的溫和主義色彩被認為是缺點;在貴和哲學成為普遍需要的新時代,儒家的溫和主義則展現出它超前的文明睿智和高度。

   時代在呼喚溫和主義,社會在推動溫和主義,嚴酷的現實在彰顯溫和主義,溫和主義正在從理想王國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走進國際交往的實踐活動,社會需要它,民眾歡迎它。它流行得越快越廣,和諧世界就越會早日到來。




隔山樓 隔山書院 2015-08-23 08:38:22

[新一篇] 耶穌令人吃驚的預言 一一都應驗了(圖)

[舊一篇] 讀詩 折翼的大鵬:李白出世與臨終之詩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