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之交的回顧與展望  ——“面向21世紀的中國社會科學”學術討論會綜述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1999年12月14日至15日,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召開了“面向21世紀的中國社會科學”學術討論會。共有來自全國十數個省市的百余名代表參加了此次討論會。在為期兩天的會議中,與會代表圍繞會議主題研討了鄧小平理論與中國社會科學,社會科學發展研究中的一些困境和趨勢,社會科學方法論等問題。會議論文集《回眸與前瞻:面向21世紀的中國社會科學》已由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出版。
      一、鄧小平理論與中國社會科學
    1.鄧小平理論是新時期中國社會科學發展的最重要成果
  鄧小平理論與中國社會科學研究和發展是此次討論會的核心議題之一。鄧小平理論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新時期黨和人民群眾實踐經驗和集體智慧的結晶,對于社會科學的研究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與會者認為,新時期中國社會科學的發展最重要成果就是鄧小平理論的創立。20世紀中國的總趨勢便是由一個貧窮落后的封建國家一步步地向現代化國家邁進。在這百年中,一批又一批的仁人志士艱難地探索中國現代化的道路。孫中山、毛澤東、鄧小平是中國現代化探索過程中最有影響的三位杰出領袖。鄧小平理論是繼孫中山“三民主義”和毛澤東“新民主主義”之后,對中國實現現代化的最新探索成果。它對如何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探討和闡釋,正確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和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長期困繞理論界的重大問題。鄧小平理論不僅包含著中華民族的偉大創新和開拓精神,同時也包含著尊重實踐,尊重知識的科學精神,鄧小平理論同時也概括和包含了廣大社會科學工作者長期艱苦的理論思考和研究成果。
    2.社會科學研究和發展必須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
  一些學者指出,1949年至今的半個世紀里,中國的社會科學大致經歷了兩個時期:前一個時期是1949年至1978年,后一個時期是1978年至今。這兩個時期的社會科學研究呈現出兩種完全不同的研究發展態勢。在第一時期里,我國社會科學研究由于受到“左”的思想影響,走了很多彎路。廣大社會科學工作者受到了嚴重的挫折和不公正待遇。“文革”后,從真理標準大討論開始,在鄧小平同志領導下,批判了“兩個凡是”,解除了過去我們對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教條理解,長期束縛廣大社會科學的精神枷鎖得以破除。社會科學研究工作者的創新意識得到增強,涌現了一大批志于社會科學研究的科研人員和學術成果,社會科學研究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事實證明“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鄧小平理論的思想路線與理論原則,代表了馬克思主義的精髓,它有力地推動了新時期以來中國社會科學的發展。今天,中國在現代化道路上仍面臨著錯綜復雜的矛盾與大量未知領域,我們也只有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才能探索一條具有時代特征、中國特色的現代化強國之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3.社會科學的研究將進一步豐富和發展鄧小平理論
  與會學者指出,鄧小平理論作為新時期社會科學的根本指導原則,體現在它為新時期中國社會科學提供了研究對象、途徑與方法論原則。鄧小平理論來自于廣大人民群眾的實踐,是我們黨的集體智慧的結晶,因此,作為指導原則,并不是以此取代社會科學各學科的具體研究。鄧小平理論作為一種方法論指導,開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但并沒有也不可能窮盡真理。因此,鄧小平理論離不開廣大社會科學工作者的研究和探索,它需要后者不斷地豐富與發展。一方面,廣大社會科學工作者要加深對馬克思主義和鄧小平理論本身的研究,才能進一步豐富和發展鄧小平理論。才能使更多人了解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精神實質。另一方面,各個不同學科領域的社會科學工作者,應該在鄧小平理論的指導下不斷創新解決現實生活中面臨的政治、經濟、法律、文化等諸多具體的理論問題。從不同層次積極探索社會規律。鄧小平理論的指導作用也正體現在社會科學的發展中,并且也只有在社會科學的高度發展中,鄧小平理論的豐富性與真理性得到充分地展現。
      二、世紀之交社會科學發展面臨的矛盾
  20世紀初以來,中國社會科學的研究就面對本土化與國際化、傳統與現代、學術與致用等等矛盾。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到來,這些矛盾會更為突出。如何在新的歷史時期認識這一系列的矛盾,是此次討論會代表較為關注的一個問題。
    1.社會科學研究的本土化和國際化
  與會者認為,本世紀里中國社會科學在其發育過程中,曾經受到國外近現代社會科學多方面的影響。在新的世紀里,我們仍要繼續關注世界發展所提出的重大問題;開放的中國和中國社會科學應該吸收全人類所有的文明成果,加快社會科學國際化的進程。與此同時,更重要的是要在全球化的知識背景下,不斷強化社會科學本土化的建設。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是前無古人的,必須要有中國自己本土化的社會科學理論指導。我們要堅持社會科學研究的民族主題性,不能簡單地在西方社會科學設定的范圍內活動。中國社會科學研究的成果也是人類探索未知領域的新課題,其本身就具有世界性,國際性。在這個意義上說,本土化、中國化與國際化、全球化并不矛盾。
  有學者指出,21世紀的中國社會科學仍將面臨本土化和國際化的兩難困境。一方面,社會科學研究要大量運用和借鑒西方社會科學研究的體系、概念、方法,以此作為我們進行國際交流和對話的條件。但同時,我們在國外社會科學研究中要注重轉化和更新。從根本上說本土化和國際化是一個形式上的問題。社會科學研究當中,最重要的是社會科學工作者要保持學者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以及嚴肅求實的學術精神。
    2.社會科學研究的學術性和致用性
  有學者指出,從中國近現代歷史來看,社會科學的研究一直與中國社會救亡圖強聯系在一起。因此,中國社會科學研究在傳統上,學術性與致用性之間就存在一種張力。改革的偉大社會實踐已經到了攻堅階段,各種社會矛盾日益暴露出來。社會科學研究強調社會化和實踐性是一個必然趨勢。但是,強調社會科學的實用價值和政策研究同時,不能忽視社會科學研究的學術性和理論性。否則社會科學研究的實用價值會成為無源之水。有些學者指出,重視社會科學研究的實踐性與社會科學研究的學術性是一致的。原來在認識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的時候過分強調學術性,社會科學的應用價值往往是一種點綴。造成了純學術研究與應用研究的相互脫節,許多社會科學的學術研究有脫離實際,閉門造車的傾向。新的歷史時期,必須加強社會科學研究應用性和政策性研究。也有一些學者認為,社會科學仍然要保持研究的學院化和學術性。社會實踐的需要是社會科學發展的一個重要動力,但研究不能被社會化的浪潮所左右。社會科學必須保持獨立的批判意識,探索社會發展的深層次內涵和規律。不能因為對實際問題的關注而忽視問題背后的深層次原因。嚴肅深刻的理論剖析和學術研究對認識社會問題至關重要。21世紀的知識分子更應該保持一種研究和人格的獨立性。
    3.社會科學研究的傳統性與西方化
  由于20世紀中國社會科學的研究是從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流開始的,因此,一開始就面臨如何對待中國傳統文化、西方文化的問題。它貫穿于20世紀中國社會科學所特有的諸如“體用之爭”“中西之爭”的艱難選擇之中。
  有的學者認為,傳統性和西方化的兩難選擇,其核心是現代學術的建設應當以哪一個源頭作為主要的根據。如果從純學理立場出發,以實事求是、為我所用的原則是可以協調這兩者之間的矛盾的。但由于傳統性與西方化往往與中西民族的對抗及中西文化的對立交織在一起,這一問題變得復雜起來。這一兩難選擇既與中國現代化過程中人們的心理狀態有關,也與中國現代化道路的選擇有關。21世紀到來之際,如何面對這一兩難選擇呢?一些學者指出,要在學術思維上進行反思,擺脫傳統上“移植西方”和“中西融會”等舊有模式,應當根據中國具體問題的特殊性進行“本體性”的超越。任何現存的文明都不是在融合其他文明的基礎上產生的,融會是一條簡單化了的思路。因此,必須要強調對傳統文化的原創造性改造,傳統文化的精華和糟粕同樣都必須進行改造。特別是人文科學研究,只有穿越傳統與現代、中心與邊緣等二元對立的模式才能有所創新和發展。21世紀的中國社會科學研究應以原創性作基本定位。
      三、社會科學研究的趨勢
  在本次研討會中,社會科學研究在下一個世紀有哪些新的趨勢和動向也是關注較多的一個議題。
    1.主導學術范式下的多元繁榮
  一些學者指出,必須注重分析20世紀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范式的演變。新中國建立之后,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論成為社會科學研究的主導學術范式。這一學術范式在改革開放以前到扭曲,曾經一度有經學化和庸俗化的傾向,致使歷史唯物論的研究范式失去了他應有的生命力。1978年以后通過正本清源,歷史唯物論的范式恢復了本來的面目,并仍在社會科學研究中占主導地位。進入21世紀,中國的社會科學研究將在開放、寬松的氛圍下,繼續走向多元化的繁榮。今后我們將面臨更多新事物和新問題的挑戰,廣大社會科學工作者必須正視這些現實問題的挑戰,研究各種思潮對馬克思主義提出的批評和意見。在歷史唯物論范式的指導下,不斷繁榮社會科學各方面的研究。
  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論范式的主導地位的確立,離不開社會科學的全面繁榮。強調歷史唯物論范式是為了使社會科學工作者少走彎路,保證社會科學發展的正確方向。無論是經濟學、政治學及社會學等社會科學,還是哲學、歷史、美學等人文科學都是從一個側面反映社會歷史的規律。這些學科越是深入和繁榮,越是能為馬克思主義提供豐富的思想材料,越是能保證歷史唯物論范式的主導地位。
    2.社會科學研究由分散化走向整合統一
  當前社會科學研究中存在著分散化的傾向。不同學科的研究者往往局限在自己學科的范圍,缺乏跨學科、交叉學科的研究和交流。與會者認為,西方社會從二戰結束到今天,在經歷了半個世紀之后,社會科學研究跨學科、整體化的趨勢已非常明顯,在21世紀我國的社會科學研究中也會面臨這樣的問題。一些政治學專家在談到構建21世紀中國民主政治發展理論時,強調了交叉研究的重要性。構建21世紀的中國民主政治,不僅要加強政治學的研究,同時也要加強政治學與其他學科的對話和交流。政治學主要研究政治體制改革和制度建設這些民主發展的“核心”內容。但是離不開哲學、社會學、經濟學等民主政治發展的“邊緣”內容。特別是,在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的問題上,由于中國現實生活當中兩者呈現一種難分彼此的狀況,經濟學和政治學更應該加強學科之間的交流和滲透。
    3.社會科學研究的社會化趨勢
  與會者認為,21世紀的社會科學研究,“社會化”是發展的重要趨勢之一。當代中國社會科學雖然形成了一定的理論規模,但與迅速發展的社會現實之間仍存在著巨大的差距。社會化的基本內涵是社會理論的實踐化,理論只有在實踐中才能獲得其意義。21世紀社會科學社會化的趨勢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研究選題的社會化。第二、研究過程的社會化。第三、研究成果的社會化。社會科學研究的社會化還表現在,研究的導向將由學科導向轉為問題導向。問題導向是21世紀社會科學研究的一個重要趨勢。從根本上說,社會科學的發展取決于社會發展的需求。當代社會發展的特點就是向“治理”型社會轉變。“治理”型社會的來臨,許多社會問題不能僅靠社會及市場自身來解決。社會科學要運用更多實證的方法,為社會編制一套制度程序,解決各種具體的社會問題。目前社會科學在研究的過程中不注重證明和證偽,缺乏實證性。
    4.發展理論的研究將進入新的階段
  有學者指出,國際上發展理論在90年代進入了一個整合性的研究階段。目前的發展研究越來越具有跨學科的意義,發展研究整合化趨勢改變了以往各個學科獨立進行發展研究的特點。發展逐步成為各門學科共享的一個概念和理論,從而也使得學科的交叉成為可能。可持續發展是當前真正具有整合化意義的第一個發展理念。進一步推進整合發展的思想深化和范式構建,將是21世紀社會科學研究的一個重要方向。
      四、社會科學方法論的再認識
  在本次研討會中,與會者還對社會科學的科學性、價值中立、學術規范及創新精神等問題進行了探討。
    1.社會科學的科學性
  長期以來,我國學術界存在著片面的意識形態化傾向,否認社會科學的科學性,客觀性。社會科學的科學屬性問題,是20世紀社會科學研究中分歧很大的一個問題。
  有學者指出,社會科學的科學性問題可以從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人文科學的關系,事實與價值,主觀和客觀以及理論與經驗的關系來進行分析。從學科發展的過程來看,社會科學本身就是受自然科學勝利的感召而產生的。社會科學在誕生之初,就與自然科學觀念和方法緊密相聯,并最后逐步地發展出獨立的概念和方法論體系。在對人類行為研究的過程中,社會、自然、人文科學事實上就是三個不同的研究視角,而在方法論上它們之間有很大的共性。
  與科學性密切相關的就是社會科學的價值中立問題。有的學者指出,社會科學應該強調其科學性,不能僅僅局限在階級性和政治性方面。社會科學研究會受到個人價值觀的影響,但一旦進入研究以后,這一研究就客觀存在的。現在對社會科學的認識,往往把社會科學的研究和應用混為一談,從而在認識上產生了一些偏差。
    2.社會科學方法論從“以我觀之”到“以道觀之”
  有學者認為,我國20世紀的社會科學方法論經歷了一個從“以我觀之”到“以道觀之”的過程。早期的科學方法論可以用馮契先生的“以我觀之”來概括。早期的“固執的方法”“權威的方法”和“理性的方法”都強調“小我”或“大我”,是一種以“小我”認識世界規律的方法論。社會科學方法論最理想的境界是“以道觀之”。雖然現實中的“道”有缺陷,“以道觀之”也缺乏現實可能性,但并不能影響我們對“以道觀之”方法論的追求。“以道觀之”并不一定意味著追求一個虛幻的東西,或者僅僅追求一個僅僅存在于現實世界彼岸的東西。對我們來說,重要的是要有一個標準、一個理想,使得有可能根據這些標準和理想來推動科學界的自我改善;來保存這種自我改善的成果,來確定進一步自我改善的目標和方向。因此,“以道觀之”構成了科學之所以區別于非科學、反科學和偽科學的界限,構成了科學界之所以區別于其他社會圈子的特征。
    3.創新是社會科學發展的靈魂
  與會者普遍認為,社會科學的發展需要有一個民主、團結和相互探討的良好氛圍。社會科學的發展要提倡一種創新精神,創新是社會科學興旺發達的動力。在新世紀中,廣大社會科學工作者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大膽探索,勇于創新,努力推出無愧于偉大時代的精品力作,促進我國社會科學走向新的繁榮。創新意識是社會科學進步的靈魂。
  有學者指出,堅持馬克思主義的革命批判精神就是要堅持創新精神。中國傳統的思維模式是“求同存異”,這一思維模式對于傳統社會的穩定很有必要。但是,21世紀來臨后,這一思維模式就會影響到我們社會科學的發展。因此,必須提倡一種“求異存同”的創新精神。在社會科學研究中要有所創新,首要是要破除對權威的迷信和各種教條;通過創造一個思想爭鳴、共振的氛圍,改進我們思維方式來培養一種創新精神。只有這樣,我們的社會科學才能繁榮和發展。
      五、發揮社聯作用 繁榮社會科學
  研討會期間,來自全國各地社科聯的代表著重討論了“2000年社聯工作的思路和重點”,以及“新形式下社聯加強學會管理的經驗和設想”。
  第一,繼續為繁榮社會科學,發展鄧小平理論做貢獻。社聯是黨領導下的學術群眾團體;堅持鄧小平理論和黨的基本路線,在政治上與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是做好社聯工作的前提。在新的世紀要進一步加強鄧小平理論的研究和宣傳。發揮社聯的橋梁和紐帶作用,推動社會科學的基礎理論和應用政策的研究。
  第二,抓住機遇,加強社聯自身建設。與會社聯代表認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和政治體制改革的推進,使得社聯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社聯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根據市場經濟的要求不斷改革和創新。目前的社聯在機構設置、人員配備、評議機制等方面存在一些問題,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改善。
  第三,加強基礎理論研究的同時,進一步推動與實踐緊密相關的對策應用研究。各地社聯都表示了要對基礎研究投入更多人力物力,要支持社會科學成果的出版,在加強基礎理論研究的同時,要積極參與各地政府的政策決策活動,為地方建設做出更大貢獻。
  與會各省市的社聯代表還就學會建設,社會科學的科研體制,社聯科研資源的合理配置等問題進行了研討,努力使21世紀的社聯工作能有更大的進步。
學術月刊滬109~113C1社會科學總論艾曉金20002000作者:艾曉金,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系 博士生 作者:學術月刊滬109~113C1社會科學總論艾曉金20002000

網載 2013-09-10 21:54:24

[新一篇] 世紀之交的回顧與展望

[舊一篇] 世紀之交的回顧和展望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