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大紅袍” 王充閭

>>>  文章華國詩禮傳家—精彩書評選  >>> 簡體     傳統

傳統戲曲里有一出“訪白袍”的戲,表演的是唐朝大將尉遲恭尋訪“白袍小將”薛仁貴的故事。我這里卻講尋訪“大紅袍”。“大紅袍”,原是武夷山巖茶中之佼佼者,素有“茶王”之譽。我們所要尋訪的就是這種茶樹。


幾位文友此刻正行進在武夷山風景區的“九龍窠”里。溪澗潺潺,流淌在錯錯落落的鵝卵石上,一路上彈出淙淙的琴響。面對這種山川麗景,友人竟情不自禁地高聲朗吟起來:“云麓煙巒知幾層,一灣溪轉一灣清。行人只在清溪里,盡日松聲夾水聲。”原來這是宋代“永嘉四靈”之一的徐璣的詩,他寫的正是武夷山一帶的景觀——峰巒重疊,清溪曲折,水聲松籟,不絕于耳。閩北風光宛然如畫。


走著走著,看到一小片茶園,枝株茂密,葉片微呈紅暈。幾個人同時喊出:“看,這就是了。”誰知,錯了:它是“大紅袍”的老弟——“小紅袍”。


又拐了一個彎,前面略顯開闊,卻不見了茶園,小石丘上獨有茶亭翼然。在高山懸崖之間,由石塊壘起的臺座上,果然長著幾株茂密的茶樹,旁邊還隱約可見鐫刻在巖石上的“大紅袍”三個字。由于山勢高聳,距離較遠,茶樹的具體形態看不太清楚。東道主介紹說,這幾棵“茶王”生長時間很長了,枝干彎彎曲曲,長滿了苔蘚,又濃又綠的葉片間夾雜著一簇簇的嫩芽,邊緣上都呈紫紅色。傳說從前是靠訓練猴子攀崖采摘,后來從旁邊石罅里鑿出一條縫隙,架上懸梯,茶工可以勉強上去,采摘之后,懸梯立即撤除,因為這是“國寶”啊。


相傳古時候一個讀書士子進京趕考,路過武夷山時病倒了,下山化緣的老方丈發現后,叫來兩個小和尚把他抬到廟里。方丈見他面色蒼白,體瘦腹脹,便泡上一壺好茶,服侍他飲下。士人見茶葉綠地紅邊,泡出的茶水黃中帶紅,如琥珀一樣光亮,遂呷了幾口,頓覺口角生津,芳香四溢。連續喝了幾次,鼓脹全部消退,身體健康如常。謝過老方丈,他便赴京投考,竟得狀元。不忘救命之恩,狀元郎重返武夷山,在老方丈導引下,尋訪這半山腰的神奇茶樹。這天,他正跪在山下虔誠地焚香禮拜,忽然一陣風來,把猩紅狀元袍卷上了半空,不偏不倚,恰巧罩在“茶王”的枝頭,宛如紅云一片。“大紅袍”遂由此得名。


說著,一行人已上到茶亭坐下。女老板提著水壺汲來了山泉,用硬炭升起了爐火,頃刻間壺中便冒起了熱氣。她左手端過一個古香古色的茶盤,上面擺放著比拳頭稍大的紫砂壺和幾個酒盅般大小的茶杯;右手托著一個貯存茶葉的錫罐。茶葉放進壺中,注入滾沸的水,并用開水將茶壺淋過。兩分鐘過后,便提壺在各個杯中先斟少許,然后再均勻地巡回斟遍,最后將剩下的少許茶水向各杯點斟。據說這里頭有個名堂,頭一次叫“關公巡城”,第二回為“韓信點兵”。


天色向晚,同伴們向女老板致謝,說有幸在這里品嘗到了“大紅袍”這種人間至味。女老板卻歉疚地搖搖頭,說,準備不周,十分抱歉,今天我這里只有“小紅袍”。當然,這也不是凡品。


不曉得這種“小紅袍”與“大紅袍”有沒有親緣關系,頗悔當時沒有詢問清楚。


來源:《吃茶去!》




楚塵文化 2015-08-23 08:38:28

[新一篇] 六安瓜片有清甜 古清生

[舊一篇] 洞庭碧螺春 周瘦鵑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