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名人論史——近當代作家的史學觀點 >>> | 簡體 傳統 |
郭于華(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這個論壇的主題是“我所關心的新技術”,盡管我們已經被劉蘇里劃入“外行”行列。但外行也可以對新技術發表自己的見解。我是做社會學研究的,比較關注社會中普通人的生活狀態,也會關注他們如何面對這些新技術、新媒體。我特別關心的是新技術是否能成為促成社會轉型的決定性力量?中國處于社會轉型時期,而且遇到了很大的困境,死活轉不過去。所以新技術時代的到來會給帶來我們特別大的信心和力量,我覺得新媒體、新技術的力量太巨大了,不可想象。 我特別贊同剛才安替談到的關于大數據的觀點,而關鍵問題在于誰能夠擁有這樣的大數據,誰來使用它。從我本專業出發,我一直比較關注農民工問題,特別是新生代農民工問題。前兩年,我們做了一個比較大規模的研究,分析新生代農民工如何使用信息技術。往往一個新技術誕生,如果大家是在同一個社會時空中生存,大家相對擁有這樣一個硬件條件或者數據終端,按道理來說可以平等地獲取信息和資源,平等地獲得各種各樣的機會,從理論上說,這無疑非常有利于消除一些差異:比如城鄉之間的社會鴻溝,比如人和人之間、不同社會階層之間的不平等,有助于促進社會的公正。我們曾經抱著很大的希望,認為新技術革新可能有助于新生代農民工的社會融入、城市融入,但經過實證研究,卻發現實際并非我們想象中那么簡單,在新技術的使用上,呈現出非常明顯的“馬太效應”。 我們大概從三個方面觀察農民工使用信息技術的情況,包括新媒體和自媒體。一方面,我們從他們日常生活中使用情況來看,信息技術確實給他們的生活和交往,特別是給他們就業求職帶來了很多的便利,作用非常大。超過2.6億的農民工“流散”在全國各地,他們缺失基本公共生活,是靠這種信息勾連起的“孤獨個體”。他們通過手機、互聯網等,獲得娛樂、消費甚至精神的寄托和心理撫慰等。這些人基本背井離鄉,他們父母子女,夫妻、兄弟姐妹是分散的,甚至一年見不上一面。基本是靠通信來維系這樣的家庭和親屬關系,更不用說在他們求職、經營自己的小買賣工作機會方面,信息技術提供了非常大的幫助。從這個角度來講,技術對他們生活有很大幫助和改變。 第二方面,從表達的角度來看。一般來說,農民工群體平時沒什么表達渠道,他們的聲音基本上是不會被聽到的,但是有了新媒體技術以后,他們不僅拓展了視野,轉變了意識,而且有了表達的渠道,我們把這種方式視作一種主體性的表達。 第三個方面更為重要,我們從信息技術和新生代農民工的集體行動以及他們組織化的集體行動角度來看,你會發現信息技術真的非常了不起,比如他們可以即時調用各種所需要的信息、知識以及各種經驗。他們也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在沒有領頭人的情況下,用QQ群相對安全地建立罷工組織,比如沒有組織者,同時他們通過信息技術更容易獲取外界的聲援和幫助。很多農民工說,如果沒有自媒體技術,如果沒有外界的關注,如果不事先把記者叫來,我們被打得頭破血流都沒人知道,而在攝像機面前就沒人敢把他們打得頭破血流。 當然,我們也不可因此過度夸大信息技術的作用,因為線上和線下一定要結合起來才會有作用。農民工在互聯網上虛擬的團結需要要和他們已有的傳統人際網絡、社會關系產生聯系,需要和他們工廠政體有直接關聯。 所謂“馬太效應”就是強者越強,弱者越弱。強者可以更好地利用這些新技術,同時他們也會對其他人的使用權限加以限制。所以,我們特別關注的問題是新技術有沒有可能穿透社會結構的屏障?這一點我們還要在未來的研究中繼續觀察,因為今天我們還看不到這樣明顯的趨勢。所以,最后我想說的是,新技術不是決定一切的力量,思想的力量,特別是行動的力量才是最終決定因素。謝謝。
騰訊思享會 2015-08-23 08:39:39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