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融不進朋友圈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當今之世,很少有人一輩子待在少小養育之地;而那地方又偏偏無甚變化,住家周圍始終是自幼熟悉的鄰居。我們不斷遇到新人,不斷進入新環境,暫時甚至長期地融不進朋友圈,簡直就是成長的一部分。


收到讀者來信:“我是即將畢業的研究生,從《南方周末》專欄開始,一直關注您。最近有個很困擾我的問題,想向先生討教。可能是性格原因吧,我更喜歡一個人做些事情。讀的是工科學校,自己喜歡文學類書籍,愛好和周圍朋友有差距,感覺怎么都融入不進朋友圈里去(但也沒有格格不入,能夠正常說笑)。畢業之后要去國企工作,很担心自己人際交往的技能,想聽聽先生您的建議。”

這位同學,似乎以為融不進朋友圈是什么了不起的事。其實,當今之世,很少有人一輩子待在少小養育之地;而那地方又偏偏無甚變化,住家周圍始終是自幼熟悉的鄰居。我們不斷遇到新人,不斷進入新環境,暫時甚至長期地融不進朋友圈,簡直就是成長的一部分。比如,2014年9月里入學的大學新生,如果來自農村,現在已經順利融入城里同學圈了?只怕共同語言尚在互相探索與合力構建之中。

又如,筆者經常聽到國內革命同志和愛國青年說:不管怎樣努力,你也不可能融入美國人的圈子,美國人永遠不會平等對待你。這種論調,當然是對的。張三英文很好,來美國留學,上課和日常交往一點問題都沒有,和美國同學也關系很好。下個月就感恩節了,美國同學邀請他去家里一起過。人家弟兄姊妹四、五個,酒足飯飽之余,開始回憶往事,醉醺醺唱兒歌。張三傻眼了。身為獨苗苗,從無這類經歷;能唱英語流行歌曲,但兒歌,誰教過?此時此刻,連英語很溜的張三都覺得無法融入他人的喜慶。

這種論調,是基于魯迅先生嘲笑過的“合群的自大”(《熱風·隨感錄三十八》):“他們自己毫無特別才能,可以夸示于人,所以把這國拿來做個影子;他們把國里的習慣制度抬得很高,贊美的了不得;他們的國粹,既然這樣有榮光,他們自然也有榮光了!”而在當今之世,畢竟時代不同了,你完全可以奉行魯迅贊賞的“個人的自大”。美國人有句話說得好:Why blend in when you were born to stand out? ——天生奇質難自棄,安可泯然眾人矣?

張三無法再有兄弟姊妹眾多的樂趣,但兒歌有什么不能唱的,管他合調不合調。“從前有個聰明的傻瓜,拿著一把飛快的鈍刀,追趕年青的老太婆……”“咦,你在唱什么?”“這是漢語兒歌,譯成英語是這樣的意思,幫助兒童學反義詞的。”“哈,你唱的兒歌真有趣!”——張三哼嘰哼嘰就 stand out。

筆者自己,其實就是那種見了美國人講漢語、見了中國人講英語的典型。雖然是取巧,卻也兩邊都能stand out。

而且有的時候,正是因為外人身份,講話才方便。奧巴馬聲稱要徹底摧毀伊斯蘭國,也不怕牛皮吹大了閃了舌頭。沒有足夠地面力量,空中再轟炸,也無法徹底剿滅極端分子。如果伊斯蘭國成了主要敵人,那就與現在成了次要敵人的敘利亞阿薩德政府合作。而在合作過程中,或許能勸動阿薩德給美國一點面子,接納反對派,組成聯合政府。當年伊拉克占領科威特,很多美國議員反對出兵,他們覺得恢復科威特王室的統治,不符合美國民主傳統。但也正因為老布什總統出兵驅逐了薩達姆,科威特王室才愿意在戰后重選已解散五年的議會,并給予媒體較大自由。這類低等《三國》權術,不能改變長程結局(諸葛亮智計再多,蜀國仍被魏國吞并);但謀點短期利益,還是管用的。只是1960年代民權運動后成長起來的美國外交官,已經聽不懂這類話。他們的前輩如基辛格等,能想到卻不敢說——“政治正確”的輿論壓力太大了。倒是筆者這般的外國人可以講,可以讓美國同事覺得:雖然不同意你的看法,但作為一種對比參考,還是很有價值。

上述所言,并不是反對融入。要是能夠融入朋友圈,自然皆大歡喜。本人只是說,融入不融入,都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不值得為此過于委屈自己。那位來信的讀者,可以改變性格,努力融入;也可以利用喜歡文學類書籍的特色,讓別人覺得你的看法對他們來說很有新鮮感,值得尊重;要是覺得,Stand out有風險——木秀于林,風必摧之——那也可以藏藏拙,但是適當提供些免費公共產品,比如參與組織文體活動,或幫小青年寫寫情書,博個“面冷心熱”的評價,國企里的日子,也應該過得去。

(作者為旅美學者)



這里是南方周末

微信號:nanfangzhoumo


南方周末 2015-08-23 08:41:45

[新一篇] 法國攝影師街拍中國1970年代

[舊一篇] 孔子又“紅”了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