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度書單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新民說11種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法的中國性》

王人博著,2014.9



著者何人

王人博,憲法學家,代表性著作有:《法治論》《憲政文化與近代中國》《憲政的中國之道》,隨筆集《孤獨的敏感者》。其中,1989年與程燎原合作《法治論》,是九十年代國內外極具影響的學術著作,國內系統研究法治理論的開山之作;《憲政文化與近代中國》《憲政的中國之道》對中國百年憲政思想史的研究,是一種真正本土化的學術,是憲政主義在中國語境下的完整表達和融入的杰出著述。


內容提要

《法的中國性》是中國近代憲政問題研究的"偏向""深化""偏向"在這里意指的是方法上的改變;"深化"意味著由宏觀到微觀,由"""",屬于概念史、觀念史的研究范疇。主要內容是對近代以來中國政治法律中使用的核心基礎性概念(比如民權、民主、憲法等),以及五四憲法、七五憲法、勞教制度、法家思想等的一種開放式研究,探討在近代中學與西學的激蕩中,民權、民主、憲法等如何深刻地影響了中國社會歷史的變革和制度的創新,對其中國實踐作了歷史和語言雙重維度的解釋。



《從華夏到中國》

劉仲敬著,2014.9



著者何人

劉仲敬,長于新疆,而獨以川人自屬。嘗操宋慈故業,而自授史學。刀下閱尸,筆下著史,足可謂神來轉身。昔以文言譯休謨《英國史》四卷,開華文先河;著述《民國紀事本末》,亦可堪奇書。


內容提要

本書是一系列歷史快門的鏡頭,講述了從殷周到清末民初的歷史演變脈絡,并兼及考察歐洲諸國的重要歷史節點,將中國文明的演化置于世界歷史的大視野中,探討歷史上具有獨特意義的人物、事件、思想,以此呈現出"從華夏到中國"的歷史脈絡--華夏各邦的塑造、從封建多國體系到官僚帝國、衰亡與重建、西歐秩序如何產生世界秩序、近代中國建構的若干關鍵路徑。如果將這些快照聯接起來,就會產生文明-秩序之流的萬古江河。其中,華夏川流、世界秩序、形態與背景、激蕩的百年(包括正在發生的歷史),這四種元素相互襯托,構成彼此的解釋和整體的意義。如果拆散,解釋和意義就會喪失其完整性。只有這些元素的配置恰到好處,我們才能理解自己在意義世界當中的位置,理解產生我們的生命川流,理解我們所在的世界秩序。



《漢語法學論綱》

許章潤著,2014.11



著者何人

許章潤,法理學者,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代表性作品主要有《說法o活法o立法--關于法律之為一種人世生活方式及其意義》《法學家的智慧--關于法律的知識品格與人文類型》等,主編《漢語法學文叢》《西方法哲學文庫》和《法意叢刊》等叢書,另有散文集《坐待天明》《六事集》。


內容提要

《漢語法學論綱》一書,從中國文化命意的深度和高度,懷揣著家國情懷的現實和憂思,以學術的敏銳和嚴謹,挖掘了中國古代傳統法律文明背后的價值思想脈絡及其與現代法學的轉軌對接途徑。其中,"漢語法學論綱--關于中國文明法律智慧的知識學、價值論和風格美學"一文,計12萬字,全文發表在《清華大學學報》(哲社版)2014年第5期,在1949年后的學術期刊界一次性發表的長文中尚屬首例。具體說來,該書所謂"漢語法學",以漢語作為表意工具,于中國歷史的觀照下,將中國人生和中國社會的法律生活當作基本對象,而將中國文明的人文憂思與價值關懷擁納入懷,意在講述一個民族文明轉型和立國進程的法律史敘事,構成了它的政治立國的意義指南,也是賦予近代中國"立國、立憲、立教和立人"四位一體的政治建國進程以制度肉身的法意資源。經此作業,本書著意于現代中國政道與治道的法理表達,期期于探究一種基于深切歷史感的華夏邦國政治,從而,為奠立現代中國文明的法制體系提供倫理-政治意識。



《法治論》(2014年增訂版)

王人博、程燎原著,2014.11



著者何人

王人博,著名憲法學家,曾任西南政法大學教授、《現代法學》和《西南政法大學學報》主編,現為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政法論壇》主編。代表著作有:《法治論》(與程燎原合著)、《權利論》(與程燎原合著)、《憲政文化與近代中國》、《憲政的中國之道》、《法的中國性》及《孤獨的敏感者》等。程燎原,著名法理學家,曾任西南政法大學教授,現任重慶大學法學院教授。代表著作有:《法治論》、《權利論》、《從法制到法治》、《清末法政人的世界》、《中國法治政體問題初探》等。


內容提要

本書為國內最早提出"法治論""依法治國論"的名著,初版于1989年,再版于1997年,現經過重要修訂和增訂后,于201411月推出最新版。二十多年后,再次出版兩書的最新增訂版,一方面在于兩書代表了兩位作者在那個年代的真實的思考,而且兩書分別在1989年和1993年出版,散發出明亮的光芒,因為當時中國新時代的法治進程剛走入黎明階段,尚是一片幽暗,該書適時而出,成為指引航向的路燈。二十多年已逝,到了中國法治的正午時分,依然一版再版,作為法學入門的讀物,它的價值(于法治與權利的啟蒙和奠基作用)仍不可小窺。



《中國法史導論》

黃源盛著,2014.9



著者何人

黃源盛,臺灣大學法學博士,日本京都大學法學部研究。政治大學法學院前特聘教授,現專任輔仁大學法律學系教授,"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先后兼職于臺北大學、臺灣大學、東吳大學等校,講授法制史、中國法律思想史、刑法。專長法史學、刑法學,著有《中國傳統法制與思想》(1998,五南)、《民初法律變遷與裁判》(2000,臺灣政治大學法學叢書 47)、《法律繼受與近代中國法》(2007,臺灣政治大學法學叢書 55)、《漢唐法制與儒家傳統》(2009,元照)、《民初大理院與裁判》(2011,元照)以及《中國法史導論》(2013,犁齋社)等書,另有法史學相關學術論文多篇。近二十年,主要致力于"民初司法檔案""晚清民國立法史料"的整編與研究,論著頗豐。



內容提要

《中國法史導論》是臺灣著名法學家黃源盛教授任教政治大學、兼職"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期間的嘔心之作。作者采取"輕其所輕,重其所重"的書寫方式,有選擇性地集中闡釋了幾個重要的核心課題。從規范的源流到法系的形成(溯源),總述傳統中國法文化的內涵及其特征,及下自先秦以迄民國,以"歷史時期"區分為經,從法律規范、法律制度到法律思想、法律意識乃至司法實踐,以"問題導向"解析為緯,兼采"""不變"的靜態與動態書寫方式,從時間、空間和事實三個向度呈現了中國法史演變的面貌。



《中國歷史的空間結構》

魯西奇著,2014.10



著者何人

魯西奇,現為廈門大學歷史系教授,系主任。主要從事中國古代史與歷史地理研究。著作《區域歷史地理:對象與方法--漢水流域的個案考察》、《城墻內外:古代漢水流域城市的形態與空間結構》、《人群o聚落o地域社會:中古南方史地初探》、《中國古代買地券研究》等專著6種,發表學術論文100余篇。入選首批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兼任國家社科基金學科規劃評審專家。


內容提要

運用"空間"的觀念與方法,思考"空間"對于中國歷史發展的意義,分析中國歷史發展的進程及其空間結構,可稱為"空間維度下的歷史分析"。全書分為"區域多樣性""核心與邊緣""城市與村莊"三大部分,分別討論了"中國歷史與文化的區域多樣性""中國歷史發展的五條區域性道路""中國歷史上的三大經濟地帶及其變動""王朝的'核心區'及其變動""內地的邊緣""'邊緣''核心'""權力與城市空間""鄉村聚落形態的演變及其區域差異"等主題,多角度、多層次回答"統一、多元中的中華帝國是如何可能的"這一宏大命題,得出了一些具有鮮明個性特點的認識。



《茶之路》

生活月刊編著,2014.9



著者何人

《生活月刊》,一本講述"生命""生活"的人文雜志,創刊于200512月,以"生活的禪意,生命的教育"為創作理念,尋找當代中國人的生活與文化的真正內在價值。從傳統中國獲取靈感,以"天地人真善美詩禮樂"為內容框架,注重印刷工藝美學與考究的裝幀,《生活》亦是一本美藝之書。歷年出版的優秀專題包括:"重走梁思成之路""敦煌:眾人受到召喚""茶之路""家書""民藝中國"等等,屢獲亞洲出版業協會頒發的"最佳特寫報道""最佳攝影報道""最佳雜志設計"等榮譽。



內容提要

2013年春茶開采,"茶之路"第一站抵達四川,隨后歷時一年的時間,采訪小組到達浙江、江蘇、廣東、云南、安徽、福建、臺灣……共計踏訪四十多座茶山,涉及綠茶、黃茶、白茶、紅茶、花茶、烏龍茶、普洱茶、黑茶等主要茶類品種,對于每種茶生長在怎樣的水土,經歷了怎樣的各自區別的種植過程和制作工藝,以及茶人展現的制作工藝,均有詳述。



《古書之媒》

韋力、拓曉堂著,2014.11



著者何人

韋力,著名藏書家,收藏有7萬余冊古籍善本,被認為是中國民間收藏古籍善本最多的人。故宮博物院研究院兼職研究員、中國嘉德等數家拍賣公司學術顧問。相關著述有《古書之美》《古書收藏》《批注本》《書樓尋蹤》《芷蘭齋書跋初集》《芷蘭齋書跋續集》《中國古籍拍賣評述》等。拓曉堂,原供職于國家圖書館,1994年加入中國嘉德拍賣有限公司,是年秋,組織中國古籍善本第一場專場拍賣會,開創了中國古籍進入拍賣市場的先河,并確立了古籍善本每年春秋大拍的慣例。


內容提要

《古書之媒--感知拍賣二十年摭談》為我國民間藏書名家韋力先生同嘉德拍賣有限公司古籍善本部總經理拓曉堂的對談錄。全書分七個部分,詳細解讀了近二十年來我國古籍拍賣的奇書、奇人、奇事。二十年古籍拍賣的點點滴滴,見證一段段歷史、一個個家族的興衰、一個個愛書人的喜怒哀樂與癡情。喜的是好書得藏,文化得以傳承;悲的是錯失良緣,斯人斯書已失。本書隱含著古籍鑒別、版本選擇、價值判斷等專業知識,介紹了這二十年來我國市場上出現的一些重要古籍的收藏價值及流傳情況,以及一些大藏家藏書歷程,從中可見他們的人生趣味及其對傳承文化的拳拳之心,并從古籍拍賣的征集、圖錄、封面、估價、傭金、保證金等方面全面展示了古籍拍賣的市場運作情況以及它對保護、傳承我國古籍的重要意義,對認識我國古籍善本的流傳及保存狀況大有裨益。



《疲勞的顏色》

景辰(孫德鵬)著,2014.4



著者何人

孫德鵬,法史學者,任教于西南政法大學,主要研究方向是清末民國憲法史。"從走上講臺,到過上一種手邊有幾本書的教書匠生活,始終都有點不期而遇的感覺,所幸仍樂此不疲。"


內容提要

借由對清末民初中國社會大轉型這段歷史的梳理,窺見傳統文人、武人、鄉紳、舊式官僚等你各色人等在時代變局中的身份與思想的轉換,深入歷史發生的情境解析清末民初"立憲"之時代精神的嬗變過程,呈現中國政治文明更生之艱難與反復。孫德鵬在書里說道:"歷史是什么?是時間的味道,是尋求趣味的本能,是敏感者的夢憶。"《疲勞的顏色》正是他對民國歷史的一場夢憶,夢里有袁世凱、民國軍閥、憲政補丁沈玄廬、周作人、康有為等人物,借此,他從比較深的層次探討了民國史時期憲政史的發展和思潮的變動。變動。



《誰是真兇:清代命案的政治法律分析》

徐忠明、杜金著,2014.10



著者何人

徐忠明,中山大學法學院院長。研究領域:中國法制史、中國法律思想史、比較法律文化。學術成果有《法學與文學之間》《思考與批評:解讀中國法律文化》《案例、故事與明清時期的司法文化》《情感、循吏與明清時期司法實踐》《<老乞大><樸通事>--蒙元時期庶民的日常法律生活》等。另外,在《中國法學》《政法論壇》《中外法學》等發表學術論文百余篇。杜金,中山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研究領域:中國法制史、法律文化、司法倫理學。著有《傳播與閱讀:明清法律知識史》等。


內容提要

本書研究了三個相互交叉的話題:命案、疑案與冤案,包括楊乃武與小白菜案、春阿氏殺夫案、三牌樓冤案等清代著名命案,以清季冤獄的產生與平反的案件為樣本,著力揭示其中存在的重重黑幕,進而分析和解讀這些案件最終得以平反的各種因素--司法政治、司法技藝以及社會網絡的隱秘故事,旨在勾勒中國式的"超越合理懷疑"的獨特意義與程序結構、清代中國的司法制度及其運作實踐、清代命案的駁審程序及其特點、審理死刑"疑難案件"的法律制度與操作技藝等。



《明鏡高懸:中國法律文化的多維觀照

徐忠明著,2014.1



著者何人

徐忠明,男,上海川沙人。現為中山大學法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領域:中國法制史、中國法律思想史、比較法律文化。學術成果有《法學與文學之間》、《思考與批評:解讀中國法律文化》、《案例、故事與明清時期的司法文化》、《情感、循吏與明清時期司法實踐》、《<老乞大><樸通事>--蒙元時期庶民的日常法律生活》等。另外,在《中國法學》、《政法論壇》、《中外法學》等發表學術論文百余篇。


內容提要

《明鏡高懸:中國法律文化的多維觀照》是作者徐忠明教授近年來思考和寫作的結集。全書分五個欄目,從"核心觀念""器物與圖像""檔案虛構""人物與制度""詩與小說"幾個切入點對我國古代法律進行了跨學科考察。所涉內容,既有概念解讀、人物考證、文化解釋,也有制度梳理、司法實踐考索、律條檔案分析等。如通過對古代司法建筑中"明鏡高懸"匾額和古代典籍中聽審插圖的考釋和解讀來考察司法意義,還原古代司法實踐的場景,深入探究司法權力背后的運作機制,解釋司法官員與訴訟兩造的心態模式和行為策略,評估司法實踐之于社會秩序形成的作用與意義。本書作者通過勾勒和描述中國法律史圖像,冀以改變目前中國法律史的研究格局。



鳳凰讀書 2015-08-23 08:42:45

[新一篇] 村上春樹:何謂自己?或炸牡蠣的美味吃法……

[舊一篇] 納博科夫:俄羅斯的作家、書報檢查和讀者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