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應臺:玩,便是最好的教育

>>>  春秋茶館 - 古典韻味,時事評論,每天清新的思考  >>> 簡體     傳統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龍應臺


《孩子你慢慢來》、《目送》、《親愛的安德烈》,龍應臺和兒子之間的點點滴滴被文字鐫刻,傾注在其中的愛,感動了無數的父母、青年。龍應臺以母親的柔軟,親身的經歷,為我們勾繪出一個平凡母親對孩子的愛與牽眷。


5555444.jpg


文:龍應臺

龍應臺,著名臺灣作家。眼看著兒子從少年逐漸長大,成人,龍應臺卻發現她完全不了解兒子的內心世界。母子倆開始了三年的書信往來,終于進入了對方的生活、世界和心靈。借著《親愛的安德烈》,龍應臺和21歲的安德烈找到一個他們之間共通的、透著天光的窗口。36封21世紀家書使得萬千心緒最終匯成一扇門。龍應臺每寫一本教育感悟書籍,都成為眾家長紛紛推薦的佳作,因為它們讓我們看到了一位母親對孩子發自肺腑的愛。


談教育

玩,是天地之間學問的根本


說到“玩”,你知道嗎?我覺得不懂得“玩”,確實是一種缺點。怎么說呢?席慕蓉曾經說,如果一個孩子在他的生活里沒接觸過大自然,譬如摸過樹的皮、踩過干而脆的落葉,她就沒辦法教他美術。因為,他沒第一手接觸過美。


我有一個非常欣賞的作者,叫沈從文,我覺得他的文學魅力來自他小時的逃學經歷——到街上看殺豬屠狗、打鐵磨刀的小販,看革命軍殺人、農民頭顱滾地……這給他呈現的是人生百態。在街上撒野給予他的成熟和智慧可能遠超過課堂里的背誦。

兒子小的時候,我常帶他去劇場看戲,去公園里喂鴨子,在廚房里揉面團,到野地里玩泥巴、采野花、抓蚱蜢、放風箏,在花園里養薄荷、種黃瓜,去萊茵河騎單車遠行……


現在,他大了。自己去巴塞羅納,去看建筑,看雕塑。


我和席慕蓉的看法是一致的:上一百堂美學的課,不如讓孩子自己在大自然里行走一天;教一百個鐘點的建筑設計,不如讓學生去觸摸幾個古老的城市;講一百次文學寫作的技巧,不如讓寫作者在市場里頭弄臟自己的褲腳。



談親情

孩子的“離開”是去開展他自己


母親想念成長的孩子,總是單向的;充滿青春活力的孩子奔向他人生的愿景,眼睛熱切望著前方,母親只能在后頭張望他越來越小的背影,揣摩,那地平線有多遠,有多長。怎么一下子,就看不見了。


父母親,對于一個20歲的人而言,恐怕就像一棟舊房子:你住在它里面,它為你遮風擋雨,給你溫暖和安全,但是房子就是房子,你不會和房子去說話,去溝通,去體貼它、討好它。搬家具時碰破了一個墻角,你也不會去說“對不起”。父母啊,只是你完全視若無睹的住慣了的舊房子吧。


我猜想要等足足20年以后,兒子才會回過頭來,開始注視這座沒有聲音的老屋,發現它已殘敗衰弱,逐漸逐漸地走向人生的“無”、宇宙的“滅”。那時候,兒子才會回過頭來深深地注視。


我知道:和兒子的緣分,在這一生中,將是一次又一次地看著他離開,對著他的背影默默揮手。以后,這樣的鏡頭不斷重復:兒子上中學,看著他沖進隊伍,不再羞怯;兒子到美國留學,在機場看著他的背影在人群中穿插,等著他回頭一瞥,他卻頭也不回地昂然進了關口,真的消失在茫茫人海中。


兒子正在離開他的朋友們,他正在離開小鎮,離開他長大的房子和池塘,他同時也正在離開我。這,是一種永遠的離開。


但我明白,兒子一定要“離開”,才能開展他自己。所謂父母,就是不斷對著背影既欣喜又悲傷、想追回擁抱又不敢聲張的那些人。

777667.jpg


談工作

孩子的快樂最重要


我要求兒子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他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他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他的工作在心中有意義,他就有成就感。當兒子的工作給他時間,不剝奪他的生活,他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會給兒子帶來快樂。


對我最重要的,不是兒子有否成就,而是他是否快樂。而在現代的生活架構里,什么樣的工作比較可能給孩子帶來快樂?第一,它給他意義,工作不把他綁架,不做工作的俘虜,第二,它給孩子時間,容許他去充分體驗生活。


我不介意兒子是否平庸,但要兒子找到快樂的自己。如果我們不是在跟別人比名比利,而只是在為自己找心靈安適之所在,那么連“平庸”這個詞都不太有意義了。“平庸”是跟別人比,心靈的安適是跟自己比。千山萬水走到最后,我們最終的負責對象,還是“自己”二字。因此,你當然沒有理由去跟你的上一代比,或者為了符合上一代對你的想象而活。


孩子在小的時候,父母對他們來說是萬能的,是完全可以依靠的。這就是父母對孩子教育的黃金時期。等孩子一到了青少年時期,父母的有效限期就快到了。其實父母跟食物一樣,都是有有效限期的。該說的,該教的,該做的,應該早就都做足了,是到了驗收的時候了。這驗收的是父母的教育方針,也是孩子對外界的應變能力。過期后的父母再怎么努力,也比不過10年前來的有效了。要認知收手和承受的事實。我突然很感嘆,我告訴我自己,我必須要在黃金時期內幫我的孩子做好面對未來的準備。因為時間真的過得很快。我不想將來只有嘆氣、搖頭的份。



888777.jpg

——文章來源:中國教育報


網載 2015-12-03 22:49:24

[新一篇] 中國傳統文化的遺失清單:我們丟掉了什么?

[舊一篇] 大明朝為什么會突然崩潰?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