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從業者親述:苦逼的新媒體運營編輯出路在哪里

>>>  技術話題—商業文明的嶄新時代  >>> 簡體     傳統


本文整理自知乎,新媒體酷斃還是苦逼,也只有新媒體運營冷暖自知了。啥也不說了,希望大家今年都脫離苦逼,走向成功!

Q:本來理想是想做一枚廣告文案,但是去面試很多公司都問玩不玩兒微博微信?懂不懂微博微信運營?很多廣告公司也都在朝新媒體轉型或者準備轉型。

現在正巧有個機會在一家還不錯的公司做運營編輯,上了幾天班,自己卻越來越困惑,每天不停滴刷微博,確實也挺有意思,有時候還能去看演唱會神馬的,但是長遠來看呢?新媒體運營編輯的發展和出路在哪里?
也許是我淺薄,始終覺得微博微信都是快消產品,靠的是熱點和潮流抓人眼球,但是這些流行的快過時的也快,沒有什么沉淀下來的東西,自身的成長很受限制。
所以想問問知乎上的大神們,新媒體的內容編輯應該怎么發展?你們對新媒體怎么看?

A:


一、明思宗
利益相關:前《足球之夜》雜志新媒體運營編輯


新媒體運營編輯這樣的崗位,現在還是屬于最基礎類的運營崗位,實際上這種情況是很不職業的


實際上它是管理企業或品牌對外輸出口徑的最終眾多端口之一


國內現在不少企業設置這樣一個崗位,整天凈想著讓運營編輯搞出個大新聞什么的,這種想法幼稚又可笑,純粹屬于老板一廂情愿且充分暴露其“空手套白狼”的人性陰暗面


實際上像杜蕾斯、宜家這樣的新媒體運營典范,背后是一整套早已形成文化、系統和坐標系的企業品牌文化,在此基礎上投入相當的人力物力來進行新媒體口徑設計,這就如同UI設計一樣,永遠是一套有理可循的邏輯,而非運營編輯拍腦袋、想怎么抽獎、怎么講段子、怎么逮熱點來搞紅賬號


大多數企業根本眼光和體量沒有達到把微博微信當做眾多產品價值輸出端口的水平,而只是想著靠這么個平臺聚集關注、吸引客戶、銷售產品


以一家傳統媒體為例,實際上新媒體運營幾乎應該等重于一個小型編輯部,至少也應該是一個欄目一個版塊的級別,這里面涉及到媒體價值、立場的輸出問題,一個應屆畢業生做新媒體運營編輯,能指望他一個人完成一個欄目的工作量?


我之前在某還算知名的不靠譜媒體做這個崗位,一個半月以后微信頗有成果,結果某次開會上我說現在我每天為了輸出原創的微信訂閱號文章(全部自己搞掂:寫稿、配圖、推廣、排版、制圖、發布、社交互動),要占用4個小時左右的時間。


老板說那你不要搞了,隨便弄點足球寶貝的文章發發,你這樣我怎么養得起你。


于是我第二天就辭職了,我辭職后一個月,那家雜志社位于北京的辦公點被總公司撤掉,退回武漢了


————————————————


至于對新媒體運營怎么看……


不看好,至少短期之內很不看好,這種崗位的職業化,需要公司文化成熟


這其實跟企業文化和品牌的設計策劃是一個有些許相通的問題,這一切的背后是需要用專業的技術和職業的態度去構建的一整個體系,如果不能理解這一點,所謂的新媒體運營也無非是換個地方發文章罷了


國內現在的情況是,微博被北上廣玩壞了的前景后面,更多二三四線城市的企業還根本沒有趕上也沒興趣去趕上所謂的新媒體運營潮流


那就更別提正確地玩好它了,一個連整套UI都不愿意花錢請專業設計公司打造的企業,是很難指望它對自己的企業文化有清晰、準確的勾畫、營造的


很多人吐槽有些公司讓自己文筆好一點的員工或者一定級別的資深從業人員管理新媒體賬號,其實在我看來這反而是一種不算太壞的選擇,前者省錢,后者算是找對了一半路子


————————————————


至于對從業者……


不是說不能從事


上升空間幾乎沒有,在絕大多數企業,這個崗位沒有直系的晉升路徑,最重要的是你在這個崗位中學到的東西無法幫助你的職業生涯——何況學到的東西遠遠少于其他崗位


在國內,這個崗位過于依賴于對互聯網社交媒體的熟悉與挖掘,對從業者本身的技能拓展很不利


至于有的答主提到的增進對市場對傳播對媒體的理解,很遺憾這不能算這個崗位給你的,因為大多數文化傳播領域的職位都會給予從業者這個機會,相反新媒體運營編輯這個崗位給予的這種機會是少而膚淺的


還有磨練文筆什么的……呃,講真,我覺得說是磨練文案水平還是可以的……不過這種環境下磨練的文案……想想就讓人心酸啊


舉一個小例子,我之前是學新聞的,實際上在學科鄙視鏈里面,新聞已經算是比較底層的典型廢柴專業了,記者/編輯這樣的崗位(雖然現在記者已經不算基礎崗位)對年輕人的鍛煉卻是還不錯的,相比之下新媒體運營編輯什么的……干一年下來什么東西都沒學會,一個稍有上進心的人都應該覺得惶恐了


對于應屆畢業生來說,如果實在找不到工作可以試試,這是一個門檻很低、對用人單位來說成本也低的崗位


如果你有其他選擇,那我不太建議選擇新媒體運營,對將來的職業生涯發展好處不大,且非常容易在工作中吃癟,薪酬又不高又學不到東西又不容易漲工資又不開心,何苦呢


不過如果你是去藍標這種為企業代理、外包營銷事務的,倒是可以去看看,雖然個人對這些外包公司的實際營銷效果并不認同,杜蕾斯是成功了,宜家也成功了,但是藍標包下來半死不活的我也見過太多,不如藍標的更是多如牛毛


PS:文案策劃 新媒體運營 這兩個職業之間的人員交流似乎非常大誒……看一下這個問題下面的答題者自述……


這兩個行業確實是有很多相通的地方的,不過策劃的要求還是高一些……這一點在偏向活動策劃的崗位會更加明顯


我不是大神,只是剛好也是從文案轉型到新媒體運營,所以看到了這題才有答的想法。


首先你得多看,許多人以為新媒體便是沒事發發微博,逗逗趣,抽抽獎來吸引用戶的話


那你還是適合找文案崗位或者企劃崗位,而不是新媒體運營,因為還離得太遠。



二、白崎
百度產品運營師,微信號baiqinote


三個月前,有一位做新媒體運營的朋友找我咨詢,說感覺新媒體運營沒啥前途,微博都不行了,微信對營銷的限制又多,自己的成長變得非常緩慢,所以想換一份工作,但又不知道該換去做什么,也担心其他崗位不一定要做新媒體出身這種沒技術水平的。


今天在知乎上看到同樣的問題,思考出路與迅速轉崗,我想這是至今還在一線做新媒體運營的同學都在思考的吧,而且我知道90%以上的你們都做得不開心。拆解開來其實是兩個問題:一是做新媒體運營的這段經歷的價值在哪兒,二是可以往哪個方向轉。


先講一下我自己,我是微博剛剛興起時第一批進入這個新媒體這個行業的,做過企業微博運營,做過收錢發廣告的草根號,也參與過一些微博“炒作”事件的幕后策劃。后來轉入互聯網行業做產品運營,去年由于接觸市場線較多的緣故,又重新操盤過新媒體。深感這些年新媒體環境的變化,三個月不在一線就會發現以前的套路已經不適用。做新媒體的經歷讓我成長也很大,不僅僅是文案能力的提高,PS作圖水平和審美的提高,更不是為了研究H5自學的前端代碼能力,這些都不重要,我認為真正關鍵的是以什么樣一種思維在做新媒體。


從一個互聯網從業者的角度來解讀新媒體運營這個崗位時,我看到的是“產品經理思維”與“產品運營思維”。


當我們來談一個合格的新媒體運營的時候,我們在談什么?


1.理解產品


一切不離產品,脫離產品的運營等于0。很多做新媒體運營的同學喜歡發段子,發雞湯,這樣數據會很好看,轉發很多評論也很真實,但沒有人談你的產品這件事就毫無意義。我至今不是很看好天才小熊貓的微博廣告,大家看完了笑過了轉發了,仔細想想你現在還記得哪一個廣告主?當一條微博笑點的光芒太過耀眼甚至蓋過產品時,用戶的關注點就在笑點上,自動忽略掉產品,這樣的微博還有意義嗎?沒有。所以我認為新媒體運營的第一點在于理解產品,到什么程度?熟悉產品的歷史及每一個功能點,理解用戶的使用場景,知道產品最吸引用戶的點在哪兒,能快速定位并解決用戶提出的所有問題,甚至對產品本身有自己的思考,這一切都建立在對產品的理解上。


2.了解用戶


你還在相信網上的95后特征數據報告嗎?OUT了吧,有沒有想過這些數據的來源是哪兒?對用戶的理解,建立在長期接觸用戶,和用戶打成一片,解決用戶問題的基礎上。新媒體運營人員每天面對的微博粉絲、微信聽眾都是用戶,他們的喜怒哀樂、喜好與特征,是通過細心觀察與反復驗證,印入腦子里的。試圖通過看幾篇網上流傳的數據報告了解用戶,是最不靠譜的,我會告訴你我曾經一晚上拍腦袋編出來的數據被多家主流媒體當新聞報道過嗎?


3.懂傳播


現在微博上怎樣最吸粉,微信上用哪種方式能夠引爆朋友圈,大家都在做的H5頁面有什么訣竅能夠讓粉絲愿意擴散。形式一直在變,但方法論卻沒有變過,那就是傳播的邏輯,引爆點、傳播節點、傳播形式三個要素。


所以新媒體運營人員要想的絕對不是出路在哪兒,而是你在這個崗位做過了什么,重點是在產品、用戶、傳播三個維度上做到多大程度,這就是新媒體運營這份工作經歷的價值點,轉崗只是一個時間與流程上的問題。我一開始沒有用新媒體運營編輯這個詞,是因為我覺得編輯這個限定詞不能涵蓋真正的新媒體運營這份工作,業內自嘲叫首席微博/微信運營官(CWO)我倒覺得不錯。


梳理完新媒體運營的工作價值,我們來看出路在哪兒:


1.產品線:我剛才講過,做新媒體運營的第一點是對自家產品有足夠的理解,而做產品都是相通的,做安全產品的產品經理換去做瀏覽器同樣也能成功,因為他懂的是產品,而不僅僅是安全產品。懂產品,本質上是對用戶需求與用戶場景的理解,長期和用戶在一起,接地氣,知道普通用戶最需要什么,最喜歡什么,至少你懂社交產品的用戶的特性吧,不然怎么能在微博微信兩大社交平臺上工作呢?把平常對新浪微博的吐槽轉化成你的產品優化方案吧。至于寫需求文檔、用Axure畫產品原型圖,這些都只是形式上的東西,有人教就能很快學會。更何況做過H5游戲設計吧?這難道不是你的產品經驗?


2.運營/市場線:新媒體運營,運營的是新媒體渠道。產品運營,運營的是產品。如果把新媒體賬號當成一個產品呢?你既是產品經理,也是產品運營。對于產品運營線來說,很多時候新媒體都是重要的承載體。首先不得不說很多公司的活動運營都還是需要在新媒體上執行落地,對于產品內無用戶沉淀的公司,新媒體就是進行用戶運營的外部渠道,比如小米公司的用戶運營渠道矩陣——微博、微信、社區、米聊。說起來都是很簡單的話,做起來需要仔細去琢磨。市場線我就不多贅述,在很多公司里新媒體運營屬于市場公關體系的,所以應該清楚市場線平常是做什么工作,轉換的只是渠道載體而已。


看似是講了互聯網行業的兩個崗位方向,其實是兩套思維方式,放在其他行業也同樣適用。


最后,也許會有人問什么時候考慮轉崗合適?我有這樣兩個建議:


1.一年為期。真正理解產品、理解用戶、培養自己的傳播邏輯感,一年其實是不夠的,但我也不建議一個人在新媒體上花太多時間,把這個平臺作為工作會剝奪了很多生活的樂趣。如果你有一個亂定KPI數據的領導,而你又沒辦法說服他時,果斷炒掉他,去一家靠譜的乙方接受訓練,跟同一個客戶的案子至少一年時間。


2.有自己拿得出手的案例。拿什么去告訴下一份工作的面試官,我適合這份工作?案例!營銷人,你除了案例別無其他可證明自己的地方,不要講粉絲數、轉發數這種冷冰冰的數字。按照我上面說的三個維度,帶著你的案例,講好你的故事,相信出路不會是問題。



三、喻忘憂

本無歲月可回頭


我的工作是文案策劃,不是專職志愿者,不是醫生。


有4A實習經歷,目前在業內local最大最能買買買的公司任職新媒體文案,剛剛提交離職申請。


文字功底見過往所有答案,請需要MKT/PR的老板私信聯系我。


2012年我進入行業實習,第一個微博是食品類的。這個團隊還拿過艾菲。


那時候正是大家紛紛投入微博井噴的好時候,新人得以有大量的鍛煉。


對微博的最開始的理解,是完全跟著葉落孤舟和金鵬遠老師的思路來的。學管理的半科班出身,老板還沒說啥,就自己把產品的國外所有案例搜出來過了一遍。4P4C那些個大家都不稀得看的理論,被我好幾次盯著這個產品掰碎了推倒重新來。


顧客是誰?年輕媽媽。


媽媽有多年輕?自己25-40歲,孩子4-18歲。


顧客有多少時間花在微博上?顧客集中在哪些地區?顧客會從哪些渠道購買甲方的產品?產品易得嗎?顧客的購買能力集中在什么檔次?這樣的人會以什么樣的思路來選擇購買一種產品?買的過程中最重視的是什么?產品最大的賣點是什么?國內和國外的賣點一樣嗎?使用習慣一樣嗎?


在這個基礎上,顧客看重產品的什么特性?誰能夠在這個特性上說服她們?以什么樣的思維路徑和語言風格能夠說服她們?最流行的話題有什么能夠貼合正在做的產品?風靡全網的話題我們來做合適嗎?


當時大家都在一起研究。team里做這個的人不多,微博擬人化也改了很多次。那年頭營養師顧中一還回復網友私信,叫我認真看中國居民膳食寶塔。大姨嗎的微博剛剛起步,立刻吸引了我的關注。


最開始的時候我寫文案。我這人的閱讀習慣和別人差別比較大,不愛看圖愛看字。當年我manager給我下的死命令是必須在70字內完成微博,一度把我弄得非常想撞墻。


這個team負責同品牌下的好幾個產品,一個至今仍然是【必需品】級別,一個那年夏天大紅大紫之后半死不活(我都不知道產品線砍了沒有),哪怕在大紅大紫的時候微博運營水平也是慘不忍睹,放過了無數有機會紅起來的微博轉發。


至于我當年做的那個,12年是6W粉,剛才我看了一眼……8W……最后一條是14年2月。lol。當年果殼不算太大,下廚房還是個蹣跚學步的小而美,有一個用到我們產品的菜譜被大號發掘出來瞬間做了1K轉發,連我的室友都問我,這是不是你們的趕緊打廣告啊!!!!我狂喜到飆淚跑去問上司,上司表示:“今天早上九點轉過了這個小網站的,不用再轉了。”#你說得很有道理我竟無言以對#


不過這個產品一直還在賣啦,半死不活的賣著。它半死不活多半是因為中國的消費習慣,不全是因為營銷策略。


后來微博文案被扔給vendor去做了,我有密碼,在底下回復回復評論,賣賣萌。當年維護技術并不好,不像現在這么繁榮,大家也就愉快地買買粉絲。我作為一個小intern,每天花大量的時間翻譯PPT,做做report,發發獎品。之后實習也就很愉快地結束了。


而該微博的風格也一直沒變過,變得最多的就是在我和我manager三個女人討論風格的那段時間。萌萌噠。


結束實習后我專門在做某大型學生組織中國區的微博。


特點:大量女性大學生粉絲。文科為主。對自我認同有強烈的需求。希望看到外面的世界。


我自己做的一段時間里(2012-13),粉絲從1.4W還是1.6W做到了2.2W。自己做了不到半年吧。真粉率85%以上,是之前維護的人和我一個一個手動篩的。真實評論平均30+,真實轉發60+左右。最高紀錄是單條轉發775,有一個大KOL自主轉發。


這個微博對我來說,最感恩的就是我可以用我的語言風格去打動我了解的粉絲。我曾是他們中堅定的一員,我了解我所宣傳和服務的東西。


其他對于這個微博的希望,有很多很多都沒有達成,不細說了,畢竟曾經將它視為自己的寶貝,不想回顧自己的錯誤和怠慢。目前這個微博3.2W粉絲,真粉依然很高,界面比我做的時候漂亮很多,除了頻率低了一些外,仍然是有用心在運營。真好。


在結束這段經歷后一段時間,《很高興認識你》出版了。我看到七堇年在《燈下塵》的最后一段寫:


那個瞬間我突然想,如果說寫作還有什么意義的話,那就是,作品就像一盞燈,照亮了那一束,你原本看不見的灰塵。它們都是活生生的人,都在活生生的生活中飛 舞,包括你我。如果不是因為一篇文,一本書,你可能不會知道有怎么樣的一群人,生活在怎么樣的一個世界中。 而有時候,知道有另一些人和你過著一樣的生活,經歷著一樣的辛苦;抑或和你過著完全不同的生活,經歷著完全不同的辛苦——都是安慰。邱妙津說,“盡管人是這么的讓人失望,但人還是這么的需要人。” 后來,那份工作的事兒,反正也找不到后門,就從前門走吧:硬著頭皮面試,問什么大答什么,講了半小時。神使鬼差的,他們說我英文很好,錄用了。


就這樣,我也打算去生活去了。


工作近一年半多,每天一粒帕羅西汀,抑郁癥漸漸好了。又開始覺得日子少了些什么,忍不住想想,如果當初就著性子不工作,是不是現在很清閑?春花秋月,杏花下喝酒?周游世界?哪像現在這樣,忙得四腳朝天?


原來不光是選老婆,生活也是紅玫瑰白玫瑰:夢寐以求的,未必有想得那么好——有了就知道了;從前看不起的不要的,未必有那么差——沒了就知道了。


生活像一只榨汁機。沒時間寫作,沒時間思考,累得像條狗一樣爬回家的時候,安慰著自己,生活不都是要么激情四射,要么春花秋月的。有多少人和我一樣堵在上下班高峰,呼吸著尾氣,連夢都累得沒法做了?要人人都去喂馬劈柴,周游世界,GDP誰來貢獻。


沒低到塵埃里的種子,開不出花來。


微博上有人發了一條,“你苦戰通宵時,布里斯班的燈魚已劃過珊瑚叢;你趕場招聘會時,蒙巴薩的小蟹剛溜出漁夫的掌心;你寫程序代碼時,布拉格的電車正晃過金色夕陽……有些人聽了嘆息一聲繼續宅女,有些人則立刻出發卻不知道怎么回到正常世界。其實,親愛的,穿著高跟鞋走好每一步,你才能知道換上跑鞋的時候,要去哪里。” 我留了個言,“在布里斯班的人也要鏖戰通宵。蒙巴薩人或許還期待當地能有招聘會。布拉格也有寫程序代碼員。旅行就是離開自己呆膩了的地方,去別人呆膩了的地方看看。” 萬能青年旅店真牛啊,寫得出“是誰來自山川湖海,卻囿于晝夜,廚房與愛”這樣的詞兒:讓人忍不住要細細想,可又忍不住強迫自己,不要多想。


關上燈,睡吧。黑暗中塵埃仍在飛舞,你我卻幾近落定。 作為這條微博的原作者,我忍不住在路上滴下淚來。


我們既要一路拾得美好風景,也要始終記得為何出發。


在那一個瞬間與你共鳴,就是我最大的初心。


不過畢竟文藝女青年的那一面不能當飯吃。13年夏天我去了某大型網媒財經頻道實習。


那時候微信訂閱號剛剛嶄露頭角,我們剛剛跟進。媒體的官方微博由同組12年畢業的一個姑娘運營,以推送報道為主,非常正統大方,信息特別清楚,語言明快可愛,是我最喜歡的風格。


這個微博和這個微信,所服務的對象就是想要閱讀新聞的人。每一個這個公眾號所應該盡的職責,都完成得非常漂亮,缺點是真的不會主動利用資源去出擊和維護。一定程度上,這是單人運營的甲方號都會有的BUG。又不是人人都是江寧公安……


一直以來對于新聞行業的夢想,在這里用三個月逐一實現。報道采寫有很強的長處,雖然可向同行學習之處眾多但每篇都在進步。每天都討論,每周都總結。活動的思路非常寬廣,采訪的路線也正在拓寬。團隊很和睦,沒有辦公室政治,有特別欣賞我特別能挖掘我長處的上司,還有非常厲害的同事。


如果沒有出國工作,現在呆在那里,會不會比今天過得更愉快?


…………好像跑題了。哎,畢竟賺的少……


在斯里蘭卡的時候看著公司的facebook和官網運作,也準備做自家在國內的微博。沒做成。酒店業畢竟相對被動些,限于我的思路眼界,沒找到什么適合的方法。


2014年秋天我回國,在現在的公司任職。只做內容,不做維護。


和前面的不同,這次所服務的是一個生活方式類型的微博號。這個微博服務于一個項目,鑒于這個項目還沒上線,我承認我也不清楚我的產品是什么。恩。我的同事也很難說就比我知道。其實不僅我們不太知道,甲方也不是很知道。


受限于我的思路和接觸面,以及這個項目的不確定性,我從一開始就對賬號的必要性和目標客戶深有懷疑。


有位知友寫道:


高級新媒體編輯創造話題,


普通新媒體編輯跟風話題,


二逼新媒體編輯轉發轉發轉發... 我多想擁有轉發轉發轉發的權利。


實際上在我臨時看到一個東西,判斷調性,匯報上級,匯報給維護發布的同事,同事發給甲方,甲方郵件確認,同事盡量當天進行發布的過程中。


我大概……錯過了幾個億?大多數的狂歡,限于行業相關性以及個人創意有限,我都趕不上。


我從沒想過要跟著24節氣中的幾乎每一個寫文案。


每個環節都沒做錯。錯的不知道在哪里。


作為一個深度閱讀愛好者,我一直特別苛求內容的質量。但現在,我是一個 buzzfeed 和 tumblr 的搬運工。而且是二次搬運國內網站已經搬運過的內容。而且是把這周的新圖扒出來下周用。因為畢竟一次要提交一周內容跟維護同事過完交甲方審核。


我對流程沒有異議。畢竟甲方必須審核必須負責。我只是覺得,太慢了。


而且,我們的微博里,沒有對非品牌內容和非自家請的KOL的轉發。也就意味著,我們沒有粉絲互動。


負責維護的同事說,我們真的是有腦殘粉的,真的有人在每條底下都留言。


一個50W粉絲以上的微博,真粉率我不知道,沒維護之前的自然評論和轉發多半是個位數。


據說,之后我們都要往 creative copy 的方向轉。創意文案要求真的太高,我畢生精力用來學習,能寫出 Just do it 嗎?我不知道。


1月9日,我提交了離職申請:“由于個人職業規劃和一些現實因素,經過慎重考慮,現提出離職申請,敬請批準。”當天批準。


我在朋友圈說“就當是我提前送自己的24歲生日禮物吧。”


我想做點不一樣的東西。我想做點質量好的東西。


或者哪怕我不做新媒體了呢?


我現在用我入行僅僅兩年多的經歷來回答,新媒體運營編輯的出路在哪里。


作為營銷的一部分,你的所有出路和產出,都為了最終提高你服務的產品或廠商的銷量和知名度,美譽度而服務。


所以,在我的心中,你的出路,就是在了解產品和顧客的基礎上,最大化運用自己渠道的特性,為目標受眾提供質量高,指向明確的內容。


但你要做的當然不僅僅是內容。你需要充分了解你的目標受眾,你的所屬行業,你甲方(或者你自己公司)所能提供的產品服務,最大的核心競爭力,以及他們需要用新媒體達成什么樣的目的。


在這個基礎上,才能提供針對性高質量的內容。


微博不淺。微博雖然式微,卻仍然是最有時效性的大平臺。


哪怕有朝一日微博沉船,如果你在微博由于想不清楚而玩不好,你在微信也不會玩得好。


什么樣的內容能夠吸引興趣?什么樣的內容能夠抓住痛點?


在段子手抱團的年代,什么可能引起轉發?


什么樣的廣告植入和病毒視頻真正有效?


你做了很多個 campaign,除去 fluffy 的數字(我們都知道有多少水分,就像每一個相親的姑娘都知道170到底有多高),你讓多少人覺得挺好玩?


你是否知道應該請哪些大V轉發你的微博?為什么?


你是否知道微信公眾號應該加入哪個自媒體聯盟?為什么?


你認為微博層面的危機公關包括哪些內容?為什么?


你知道人民日報為什么是這個風格?


你知道江寧公安在線為什么是最好的政務微博?你知道進駐bilibili的意義是什么?


你會如何策劃推廣暴走漫畫的“張全蛋”這個角色?


如果你是奔馳,你如何回復郭敬明身高事件?


每天最火的前三條微博是什么?是否跟你的工作有關?你能從這中間得到什么對你自己做內容的啟示?


你知道怎么利用QQ空間做推廣嗎?你知道QQ空間的點擊率和轉化率嗎?


90后有沒有一個定義?有沒有一個共同的特點?


“自媒體”是什么?知乎個人主頁算自媒體嗎?


你知道嗎?


對一個仍然對這個行當有希望,想要不斷提高自己的人而言。


新媒體在營銷和傳播兩個層面,并不是一個完全的新世界。


渠道會消失,人們對社交和分享的需求不會。


內容有區別,針對不同人群的傳播不分高低。


現在,讓我選擇,我希望能夠在這樣的一個公司/為這樣的一個公司運營新媒體。


——在自己的行業非常認真,有一定美譽度,沒有嚴重的產品質量問題和誠信問題。


——真正重視新媒體的作用。


——愿意接收年輕人的意見,對時事作出迅速的反饋。


——同事能夠高效協作,進行 brainstorming。


——愿意試錯。


——不單純以轉發和粉絲作為KPI。


同時,我正在尋求北京Marketing/PR/新媒體運營的工作。有意向的知友請私信我。


我愛新媒體運營的原因很簡單。


我參與了這個時代。


你呢?


鳥哥筆記 2015-08-23 08:45:47

[新一篇] “人脈投資”的10條建議

[舊一篇] 刷榜合理Google Play引入競價排名系統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