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時培養自己的不滿

>>>  名人論史——近當代作家的史學觀點  >>> 簡體     傳統


這是世相(thefair)的第 441 篇文章



當我們滿懷軟弱的體諒時,我們相信自己面對的任何困惑和艱難都是巨大的。我們會忍不住自我安慰,告訴自己這些痛苦不是我們的錯,因為這個糟糕的世界襯得上那么大的痛苦。我們試著去找尋別人的感同身受,試著去從整個世界的大層面上為每個人的渺小無助找理由。

勒內·夏爾說,“感謝那位不替你的遺憾操心的人吧。你是他的同類”。

我并不是帶著否定的態度在批評這種軟弱,在這里“軟弱”更像是一個中性詞,我更像是冷靜地看待一種正常的合理的心理狀態。因為每個人都可能如此,并且軟弱者會報團取暖。這時候,所有的膽怯、自欺欺人都是有理的。我們有一點點進步,會為彼此大聲歡呼,哪怕只是沒有倒退,或者倒退得不多,我們也會把它稱作是了不起的功績,是對自己人生的征服。我們甚至會為沒有在股市里虧太多錢而聚在一起吃燒烤。

這時候,我們像一位內向者接受采訪時說的那樣:“喜歡隨時坐再隨時可以撤退的位置上。”這句話是個隱語,即是指一次聚會,也是指人生狀態。

有時候我們在承認失敗的前提下適度激勵自己。這種激勵,可不是那種高壓式的逼迫(激勵經常像是逼迫,因為帶來行動的壓力),更像是給傷口粘上創可貼,或者涂上不帶酒精的紅藥水,它們治愈,但不帶來疼痛。

和上一種軟弱的體諒不同,這種激勵是要求人們堅強的。它不給我們借口,但也不會辛辣地指出我們目前人生的失敗。事實上它回避了“失敗”這件事的痛楚,只是說,還是得往前走。

大多數給別人的鼓勵都是這樣的。它力度適中,比較容易接受。本質上它還是安慰,還是帶著體諒,生怕直接在傷口上涂酒精這件事帶來的痛苦,以及為造成這種痛苦而產生的內疚。

我們迫切地需要這種激勵。它不鋒利,激起的力量會很快消散,但它在說出的那一刻的確讓我們感到充實。例子就是里爾克所說的那句溫暖得如同詩歌的話:

好好地忍耐,不要沮喪,你想,如果春天要來,大地就使它一點點地完成,我們所能做的最少量的工作,不會使神的生成比起大地之于春天更為艱難。


更加冷酷的激勵,像保羅·格雷厄姆說的那樣:“隨時培養自己的不滿。”


這種要求太艱難了,人生既然已經不如意,為什么還要不斷去面對這種不如意呢?人的天性是躲避傷害的,而堅強地面對自己的缺點,不時提醒自己,并且要求自己像最強壯的人一樣刮骨療毒,是不是太不體諒了?

也許是吧。這個問題是開放的,供自己選擇。經歷了多年的軟弱的人生之后,也許會有些人繼續用創可貼包扎傷口,也許會有些人覺得厭煩了那種軟弱的體諒和維持現狀的溫暖。

然后逼著自己用酒精洗自己的傷口。




世相

倡導有物質基礎的精神生活

文章兼顧見識與審美

也許長,但必定值得耐心閱讀

覆蓋千萬文藝生活家的自媒體組織“文藝連萌”發起者


微信:thefair 微博:@世相





世相 2015-08-23 08:48:29

[新一篇] 悼念 君特·格拉斯:奧斯威辛最后的詩人

[舊一篇] 覺得醫生冷漠的都進來看看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