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日·向日本人學禮儀》 一日一書

>>>  文章華國詩禮傳家—精彩書評選  >>> 簡體     傳統

知日·向日本人學禮儀

蘇靜主編/中信出版社/2014-7

《知日•向日本人學禮儀》特集是專門關注日本的超人氣媒體品牌「知日」推出的《知日》特集第22彈。在我們看來,日本人在很多時候為了“不給別人添麻煩”,嚴守種種瑣碎規章,換來的是整潔有序的城市空間、安靜無喧鬧的公共環境……在探索、尋訪日本人禮儀背后的故事時,我們發現其中有個共同點,即從“心”出發。將心比心、發自內心為他人考慮,可謂禮儀的真髓。


書摘


辦《知日》,除了要知道日本的一些事,也要知之后學。


日本有很多好東西要學,禮儀就是其中一項。


我的好朋友兼工作好搭檔王菲菲一度提出把“向日本人學”這個前綴去掉,是怕刺激到某些人,但我堅持使用。我的想法是:自尊心過剩,對我們的進步沒有好處。況且,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怕什么呢?既然今天的我們都認為自己很強大,僅僅一個“向日本人學”的前綴應該太渺小,怕它做什么?


而一向自稱“禮儀之邦”的我們,關于禮儀這件事,到底還剩多少?


比如,老人摔倒不敢扶,怕被訛,聽說是因為當年很多混蛋都老了。


比如,動輒活活打死一個人,問題可能不是出自禮儀,而是文明。


比如,食品安全問題層出不窮,連喝口水都不放心,這更是跟禮儀不沾邊兒了。


我們可以觀察:出門辦事,遇到需要排隊的時候,有多少人愿意好好排隊呢?從經濟學的角度而言,不排隊的結果,輕則大家的體驗都不好,排個隊提心吊膽,彼此效率反而更低,重則各種開罵加肢體沖突。


總體而言,我們這邊的社會圖景是“圖自己方便”,而他們卻是“不給別人添麻煩”。


有人會說,也不全是這樣啊,我在日本也遇到過很多不講禮儀的家伙。


請注意我說的前提:總體而言。


有人會說,他們的禮儀,很多是虛偽的。


我覺得,都到了認為禮儀是“虛偽”的程度,你應該要能分辨哪些是禮儀,哪些不是才行,也就是你首先得懂禮儀。就像在學習后現代主義繪畫之前,你一定得有很好的素描造型基本功一樣。


有人會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我們干嗎要學日本人的禮儀?


的確。舉個例子:在日本的電車車廂內,大多不允許使用手機。要是真有急事,很多人選擇在下一站下車去打電話。我個人覺得有些不合理,其實小聲點也能接受。但既然是別人的傳統,那就遵守好了。說到日本人的禮儀,這本特集中有很多是日本特有的文化傳統,比如最具代表性的鞠躬。我們沒必要教條式地學習,可以當作文化來看。但有些禮儀是共通的,是基本常識,我們學了也沒有壞處。


在我國,很多事情溝通不了的根本原因是邏輯問題。你與他談禮儀學習,他跟你講家國仇恨,所謂“顧左右而言他”。


打住,我一直腦內充斥各種對話場景來寫這篇卷首語,特累,這樣說下去就變成了學邏輯,而不是學禮儀了。


還是說說排隊。


有一次,我隨口問一個日本朋友,為什么你們做任何事情都要排隊?日本朋友反問我:為什么不排隊呢?


漫畫作家中村光的《圣哥傳》里有個這樣的笑點:漫畫的主人公佛陀和基督出門逛街,兩人只是隨意地站在東京地鐵站臺邊,結果不知不覺身后排起了兩隊人。


我無意將“排隊”等同于“禮儀”,但這應該也是基本文明的一種。


我敬重的前輩,“香港四大才子”之一的陶杰先生也講過,英國郵政門前排的長隊不全是好事,而是英國郵政系統運轉效率低下的表征,言下之意是:排隊是被逼的。


不過,遇到效率不高的機構部門,這種問題是別的范疇需要解決的。就事論事,在這種情況下,不排隊也不會更好到哪里去。


很多問題歸結起來可能只有一個:我們想得太多,說得太多,做得太少。


都從我們自己做起吧,這個“我們”,也包括我。還是那句話,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我愿意相信,現在的人們都冰雪聰明,只要給大家多一些時間,我們終將知禮儀,重回“禮儀之邦”。



鳳凰讀書 2015-08-23 08:46:26

[新一篇] 極度孤獨為何會導致嚴重精神問題?

[舊一篇] 拾花釀春人:好東西總需時間沉淀 鳳凰副刊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