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真的不知道英國在哪里嗎?

>>>  深度觀察清末民初精神脈絡  >>> 簡體     傳統

81450.jpg

   《乾隆帝》

    作者:[美] 歐立德 (Mark C. Elliott)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4年4月

    1793年,英國使者馬戛爾尼的隊伍抵達北京,受到乾隆皇帝的接見。

    這次會見,被認為是近代東西方一次至關重要的接觸,盡管結果令人沮喪。在英國使者面前,乾隆皇帝展現了一個東方獨裁者的傲慢、保守和愚昧,他宣稱“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貨物以通無有”,他甚至在接見使者時問道:“英國距離俄羅斯有多遠?他們的關系是否友好?意大利和葡萄牙是否距離英格蘭不遠?是否向英格蘭朝貢?”

    這一段公案,幾乎成了晚近中國衰朽封閉的象征。然而,歷史是否真的像它表面呈現的樣子呢?

    歐立德的《乾隆帝》重新敘述了這個故事。這是一本面向美國和歐洲讀者的書,目的是向他們介紹乾隆皇帝,一位在世界歷史進程中發揮過重要作用的人物。

    作者在序言中說,絕大多數歐美讀者對乾隆本人的事跡一無所知,甚至連其名號都不知曉。這種狀況讓歐立德感到惋惜,但其實并不奇怪,中國人同樣不太搞得清伊麗莎白一世和路易十六,提起這兩個名稱,可能更容易讓中國人想起一種甜瓜和一種昂貴的酒。

    這種陌生感,似乎并未遠離1793年。但實際上,乾隆對于西方地理并非一無所知。

    1760 年,法國耶穌會士蔣友仁就曾進獻《坤輿全圖》,這張世界地圖中,兩個世紀以來東西方地理調查和地理發現的各項重要成果都包含其中。蔣友仁還曾受乾隆皇帝的委派,勘測繪制新疆地區的地圖。一個對地圖如此感興趣的皇帝,怎么會搞不清英國在什么地方?

    而從康熙皇帝的時代起,法國政府就一直在向中國派遣“科學傳教團”,他們與清國的皇室建立了良好的交往。如果不是在1789年爆發法國大革命,乾隆的使團也將抵達巴黎,拜見路易十六。

    歐立德提出疑問:“乾隆是一個可以不厭其煩地去糾正他所看到的文字中語法錯誤的人,怎么可能會假裝不知道英國和俄國的相對位置呢?”

    他猜測,乾隆皇帝之所以提出這樣幼稚的問題,是故意要給馬戛爾尼使團留下一個印象,即“偉大的大清帝國不可能對遙遠的小島國家英國有任何的興趣”。

    如果我們去察看更多關于這次覲見的史料,就會對乾隆皇帝“保守愚昧”的刻板印象產生懷疑。當英國使者向他展示英國海船的模型時,皇帝詳細詢問了關于軍艦上零件以及英國造船業的問題,第二天,乾隆就密令軍機大臣傳諭兩廣總督,“英吉利在西洋諸國中較為強悍,且聞其向在海洋有劫掠西洋各國商船之事”,需要振作海防,提高警惕。

    乾隆皇帝所處的時代,幾乎跨越了整個18世紀。這個世紀的西方,正處在一個大變革時代。在世界史上,這也是一個獨一無二的“革命時代”。

    以往,人們往往認為這個時代只發生在西方,而東方發生的,只有在康乾盛世中得固步自封。

    東方是否成為純粹的旁觀者呢?事實上,東亞的深刻變革,也在乾隆的時代發生,并奠定了現代中國的基礎。

    乾隆的軍隊征服了新疆,盡管后來依然叛亂頻仍,而中央政府也一直無法在此建立起像中原地區那樣的統治方式。但乾隆朝的遠征依然影響深遠。

    它不僅大大擴展了清朝的疆域,而且影響了世界歷史。中國和俄國的競爭不再僅限于蒙古和滿洲的北部,而延伸到了中亞;準噶爾的消亡,則意味著歐亞大陸最后一個有威脅的游牧民族聯盟已經消失,“上帝之鞭”和成吉思汗的時代徹底成為過去。

    歐立德評價說:“乾隆的這次征服其實是世界歷史的一個分水嶺。”

    另一方面,雖然乾隆并不那么喜歡外國人,但他對東西方的貿易顯然并不排斥。當不恰當的貿易禁令,使得南方的絲綢市場受到影響,影響蠶農和紡紗工人的生計時,乾隆批評道:“徒立出洋之禁,則江浙所產粗絲轉不得利,是無益于外洋,而更有損于民計。又何如照舊弛禁,以天下之物供天下之用,尤為通商便民乎?”

    中西方的貿易在乾隆年間獲得了飛速發展,英國每年要從中國進口2300萬鎊紅茶,這些茶葉帶來的茶葉稅,為英國王室提供了十分之一的收入來源。與此同時,每年有3000萬兩白銀流入中國。在商業的主導下,一個新世界正在展開,而中國無疑是參與其中的。

    乾隆朝作為舊時代最后一個盛世,有很多弊病值得批評,但它未必如我們所想的那么固步自封,而且也無法不參與到世界性的變動中來。在這樣一個時代的乾隆皇帝,無論他本人是否愿意,也不得不如歐立德所言:“天之驕子,世界之人”。



綜合 2022-01-09 19:03:09

[新一篇] 帝國掠影:乾隆年間英國訪華使團畫筆下的大清國明清近代

[舊一篇] 馬雙有:抗美援朝的顛倒后果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