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840年的鴉片戰爭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一百多年間,是中國社會動蕩空前劇烈、變化空前深刻的時代。在這一百多年近代歷史的全部過程中,由于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封建主義的壓迫,中國社會充滿了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主要的就是中華民族和帝國主義的矛盾,人民大眾和封建主義的矛盾。中國人民為了反抗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封建主義的壓迫,進行了一百多年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爭。這種斗爭表現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各個方面;也表現在鴉片戰爭、太平天國、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五四運動、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抗日戰爭、人民解放戰爭、土地改革等一系列的重大歷史事件上。這些復雜激烈的社會主要矛盾,和這種長期、艱苦、曲折的斗爭,就構成了中國近代史的主要內容。從鴉片戰爭開始,直到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才徹底改變,中國近代史也才宣告終結。
從時間上看,中國近代史不過只有一百多年,比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要短得多。但是從社會矛盾和斗爭的復雜性和激烈程度上看,從社會變化的深度和廣度上看,這一百多年甚至要超過以往的幾千年。學習和研究中國近代史,不僅會使人們了解中國近代歷史的發展過程,增加歷史知識,而且會使人們對于中國近代的社會性質,以及根據這種社會性質所決定的革命性質、革命任務、革命理論和策略,得到了解和認識。了解中國近代的歷史過程,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還會激發人們的愛國主義熱情,大有助于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建設。因此,中國近代史的學習和研究,引起人們特別是廣大青年同志的重視和興趣,就是理所當然的事了。
有些有志于研究中國近代史的青年同志往往要問:怎樣進行研究才能收效快一些、好一些呢?這是一個很難回答,也是筆者無力回答的問題。這里僅就個人的一孔之見,提出幾點想法,和同志們商量:
一、通觀全局和就事論事
中國近代史也和任何社會歷史過程一樣,它是由各種社會因素構成的一個整體。這個整體真可以說是包羅萬象,應有盡有。既有它的社會經濟基礎,又有它的上層建筑和各種意識形態;既有它的生產力發展的狀況,又有與這種生產力既相適應又相矛盾的生產關系,以及在階級社會中表現生產力同生產關系矛盾的階級斗爭。在中國近代,還有突出表現中華民族與帝國主義的矛盾的反侵略斗爭。在這種充滿矛盾和斗爭的歷史進程中,又有層出不窮的大大小小的各種歷史事件,涌現各種各樣的歷史人物,產生各種各樣的社會時代思潮。這樣,就在人們面前呈現出一幅紛繁復雜、令人眼花繚亂的歷史畫面。在這樣的歷史畫面面前,就會發生研究工作從那里著手的問題。
為著試圖說明和解決這個問題,我想首先要處理好統觀全局和就事論事的關系問題,也可以說是處理好“宏觀研究”與“微觀研究”,或者說是處理好一般與個別的關系問題。這兩者的關系是對立統一的關系,不能把兩者對立起來,割裂開來。就中國近代史來說,研究者當然是要從研究一個一個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側面、歷史段落等等具體問題入手,因為離開了這些個別的具體的歷史內容,也就沒有整個中國近代史。然而實際上恐怕沒有什么人對整個中國史的基本過程和基本內容還沒有一個基本的了解,就去著手研究具體的歷史課題,即或是確實有人這樣做了,我覺得那也不是一種可取的方法,而且也很難取得真正有價值的研究成果。比方說,一個醫生,當他對整個人體的構造和各種器官的功能及其與整體、與其他器官的關系還沒有了解以前,就去醫治個別器官的疾病,那是很難找到病源并把疾病治好的。所以,我認為在進入研究工作以前,應該下功夫把整個中國近代史好好學習一下,學得越扎實、越深入越好。而為了能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比較好地理解中國近代史的基本內容和基本問題,特別要下功夫認真學習毛澤東同志對中國近代史的有關論述。例如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新民主主義論》、《論人民民主專政》、《矛盾論》等重要著作中,都對中國近代史的許多理論問題和原則問題作了科學的論斷。如果說研究中國近代史要練“基本功”的話,那么樹立明確的指導思想和加強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修養,樹立唯物主義的歷史觀,可以說是最重要的“基本功”。
在打下比較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對中國近代史的基本過程和基本內容有了比較深入、全面的理解的基礎上,再去著手研究各種具體歷史課題,那就不會是孤立的、零碎的研究,而是與歷史整體有機聯系的研究;不會是片面地、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狹窄研究,而是高瞻遠矚、以小見大的研究。就是說,從統觀全局著眼,進行個別的具體的歷史課題的研究;在個別的具體的歷史課題研究的基礎上,更充實和更有助于深刻地統觀歷史全局。
二、資料積累和問題積累
研究歷史的根本依據和出發點是歷史事實。而以往的歷史事實包括近代的很多歷史事實,是當代人沒有親身經歷過或很少親身經歷過的。辛亥革命以后的以迄新中國成立史,雖然還有不少人經歷過,但歷史的經歷者又大多不是歷史的研究者。研究者要弄清各種各樣的歷史事實,就必須依靠和占有各種各樣的史料。例如各種史書的記載,各種歷史檔案,還有日記、筆記、年譜、碑刻、圖錄等等,而越是到了近代,歷史資料的數量和種類也越多,因為除上面說的各種形式的資料而外,還有大量的報刊、雜志以及外文資料。對于如此浩繁的資料,恐怕誰也不能全部都加以披閱、掌握。那就需要根據自己研究的范圍和研究的課題,有目的有選擇地去搜集、積累,以便充分占有和掌握資料,作為自己研究的基礎。否則,就無法進行研究,因為忠于事實,才能忠于真理。
有些同志,對搜集、積累資料很重視,也很努力,讀了許多的書,翻閱了不少各種材料,抄錄不少筆記,積累了許多卡片,這些都是很必要、很重要的。但是也有的積累了許多資料的同志,卻往往苦于找不到合適的研究課題,確定不了研究的題目。因為有許多比較重要的問題都已經有人研究過了,要在這些問題上一下子超過前人的水平,感到不那么容易,而新的問題又提不出來。如果就別人或前人研究過的問題,即或提出一些無關宏旨的意見,補充一點無關大局的材料,又感到沒有獨到的見解和新意。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情況呢?我想這恐怕是因為平時重視了資料積累而忽視了問題積累的緣故。積累資料固然是研究的前提,但資料本身并不是研究的結果,所謂研究,就是要從眾多的資料和歷史事實、歷史現象中,提出有研究價值、有一定意義的問題。就以中國近代史而論,需要研究的問題,其實是很多很多的。有些問題,雖然已經有人做過很好的研究,但還有不少問題的研究相當薄弱,有些問題的研究還剛剛開始,甚至也還有一些問題幾乎是空白。順便舉例來說,在社會經濟史方面,近年來對洋務運動,資產階級和資本主義問題的研究比較活躍,但是對近代農民和農村經濟的研究就相當薄弱,而農民問題又是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一個主要問題。又如在文化史、軍事史方面的研究就顯得偏枯沉寂了。且不說在某些領域存在著薄弱環節甚至空白,就是已經被研究得較多,成果比較好、進展比較顯著的某些方面,也決不能說就到此終結,再沒有值得研究的問題了。問題在于要從所積累、所占有的資料中,從歷史實際和研究的實際情況中,隨時去發現、發掘和提出需要研究的問題,這樣,把問題不斷積累起來,在腦子里就裝著一些自己給自己出的研究題目,并且圍繞這些問題再去搜集、充實、鑒別、排比、分析資料,如果這些資料足以說明所提出的問題,那么就可以比較得心應手地進行研究了。所以我覺得積累資料和積累問題應該同步進行,并且把這兩者結合起來,納入整個研究的過程中去。
三、刻苦讀書和刻苦思考
研究工作是一種艱辛刻苦的精神勞動。大凡有志于從事科學研究事業的同志,都是甘愿“坐冷板凳”和“自討苦吃”的。在歷史學的研究工作中,有的同志在讀書和搜集資料方面,確實是很刻苦的,甚至真的是做到了夜以繼日,手不釋卷的程度。可是往往也有這樣的情形,書讀了不少,材料也積累了很多,問題也提出來了,題目也有了,可是由于對所掌握的材料不能很好地進行綜合和分析,提不出什么新的見解,因而得不到應有的研究成果。那么,問題在哪里呢?我想,這是不是與刻苦思考不夠有關。研究中國近代史也和研究任何一門科學一樣,只有刻苦讀書這一個“刻苦”是不夠的,同時還要有另一個“刻苦”,就是要刻苦思考。在某種程度上說,后一個刻苦,比前一個刻苦,更艱苦一些、難度也更大一些。前面談到,研究者的腦子里要經常裝著一些需要研究的問題,可是有了問題之后,如果不去刻苦思考,哪怕是材料很充分,問題也仍然得不到科學的解釋和說明,當然也就不能算是對提出的問題有了研究。所謂“刻苦思考”,就不是一般地想想,隨便想想,而是深思苦想,反復思考,從各個方面,各種角度去思考,甚至“朝思暮想”“念念不忘”。這樣就可鍛煉自己的思維能力、分析能力,并且使自己的思想活躍起來,使自己觀察力敏銳起來。當然這種刻苦思考,不應該是脫離歷史實際的不著邊際的空想、遐想,更不能是沒有事實根據的胡思亂想。而是要從歷史實際出發,有的放矢。比如確定了一個研究題目,首先就要思考研究這個問題有什么意義,它在中國近代史上占有什么樣的地位,起到什么樣作用,別人對這個問題是否進行過研究,如果進行過研究,那么他們是怎么看的,哪些地方看得對,為什么對;哪些地方看得不對,為什么不對?還有哪些應該說明而沒有說明的問題,根據何在等等,都要追根問底地去思考。在開始想的時候,可能還是茫無頭緒,或者可能是只有些比較片斷的、還不成條理的想法,但是在經過一定時間的不斷思考反復思考之后,就可能把問題逐漸條理化起來,并且抓住問題的本質和關鍵所在。在思考過程中,有時會遇到一些理論上自己難以解答的問題,這就需要隨時向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著作請教,向有研究的同志請教。向他們學習觀察問題和分析問題的立場、觀點和方法。這樣,把刻苦讀書、占有材料、刻苦思考和加強理論修養,提高理論水平結合起來,也就是堅持了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我認為,刻苦思考,是作為一個歷史研究工作者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條件。
四、堅持原則和創立新說
研究中國近代史也和其他所有一切工作一樣,都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這并不是說要在近代史研究中,照抄四項原則的條文,也不是說要把近代史的研究變成說明和解釋四項原則的例證。而是說要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指導下,對中國近代史進行實事求是的科學研究,闡明中國近代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通過對中國近代歷史上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等方面各種重大問題、重大事件、重要社會思潮和各種歷史人物的研究,科學地歷史地論證“只有社會主義能夠救中國”是中國近代社會發展的歷史必然;用中國人民在反帝反封建斗爭中流血犧牲、前仆后繼,可歌可泣的歷史事實,生動地有說服力地向人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增強中華民族的自尊心和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自信;更好地向人民群眾普及中國近代史的知識,豐富人們的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總之,要使自己的研究實踐,有益于人民,有益于社會主義事業。所有這些,都要通過科學的具體的歷史研究成果去體現,而決不是離開對歷史事實的研究去進行一般的政治宣傳鼓動。
那末,堅持四項基本原則,與創立新說、提出新觀點,又是什么關系呢?我認為這兩者的關系是互相作用、互相促進的關系。就是說要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前提下,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指導下,去創新、去突破、去發展,去進行創造性的有真知灼見的研究,反過來,這種創造性的、新的和有突破性的科學研究成果,又可以使研究者更深刻地理解和更自覺地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基本原則,不但并不妨礙科學研究中的百家爭鳴和學術上的自由討論,而是要更好地促進學術研究的發展和繁榮。就以中國近代史的研究來說,要使這門學科真正取得進展,就不能滿足于現在所達到的水平,更不能老是重復過去的一些研究題目,拘守過去的一些學術觀點。而是應該提倡和鼓勵研究者去研究新的課題,開拓新的領域,進行新的探索,提出新的見解。這種新的探索、新的研究和新的見解,在開始的時候,很可能是不成熟、不完備,甚至還很有可能是不正確的,但是這并不要緊,更不能對這種新的事物采取排斥、限制和嘲諷的態度,而是要加以鼓勵、扶植。對不正確的觀點,要通過同志式的討論,加以引導和糾正。歷史科學的發展提高也同任何科學一樣,都有一個由低到高、由幼稚到成熟、由不完備到完備的發展過程,而在這個發展過程中間,發生某些挫折和失誤也是很必然的事情,用不著奇怪。不過,對研究者特別是對青年研究者來說,對創立新說,要采取既勇敢又嚴肅的態度。在科學研究面前,墨守成說,畏縮不前,不敢創新,當然是不會有什么大的成就的,但是如果在這個問題上,采取輕率、隨便的態度,甚至為了嘩眾取寵、一鳴驚人而“創新”,那也很可能誤入歧途。對于什么是“新”,要進行認真的科學的分析,特別對于流行于外國的種種所謂“新”的學說和觀點,更要認真地加以研究鑒別,決不能盲目附合和照搬移植。我們需要的是符合歷史實際的創新,科學的創新,對發展馬克思主義的歷史科學有益的創新。
五、研究能力和寫作能力
對于一個歷史研究工作者來說,研究水平的高低,研究成果的質量,取決于研究者的研究能力。而研究能力的鍛煉和提高,前面已經說到,主要是要有正確的指導思想和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修養,有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在讀書、占有資料以及思考問題等方面的刻苦努力。
不過往往也還看到一種情況,有些青年同志也確實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材料掌握了不少,對某些問題了解得比較深入,也有自己的一些見解。口頭上談起來,說得頭頭是道,順理成章。可是嘴上能說得清楚,筆下卻寫不清楚。在把他的研究心得寫成文章的時候,不是干巴巴的幾條議論,就是不分輕重主次地堆砌材料。或者令人讀起來感到觀點不明確,邏輯不嚴密,語言沒味道。本來在寫文章以前,似乎早已成竹在胸,可是一寫到紙上,卻又有些“理盡詞窮”了。這是什么原因呢?我想這恐怕與平時缺乏寫作鍛煉有關系。
寫歷史論文也和寫任何文章一樣,要言之有物,言之成理,還要有點文采。人們常說寫好文章要做到有“三性”,即事實的準確性、觀點的鮮明性和文筆的生動性。這說起來簡單,真正做到卻不那么容易。
怎樣才能寫好文章,這里沒有什么別的訣竅和妙法,只有靠不斷的寫作實踐。什么“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倚馬萬言,揮筆立就”之類的說法,都不足憑信。最根本的辦法,還是要下笨功夫和苦功夫,不斷練習,不斷進行寫作鍛煉。即或讀了許多有關寫作方法的書,甚至通曉語法修辭,也還不等于就能寫好文章。比如一個汽車司機,如果他不去實地駕駛,實地操作,哪怕他對汽車的構造、駕駛的方法、交通規則等等都了解得很清楚,但還是不會駕駛汽車。寫文章也和這個道理差不多。不經過經常的刻苦的鍛煉,是不可能寫出好文章的。
我主張青年同志要勤動筆,但不一定一開始就寫成文章,看了些材料,讀了些書,自己有了些什么想法,就隨時寫下來。日積月累,就會逐漸熟練起來。這樣做,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幫助自己思考問題,把問題條理化。比如要寫一個什么問題,總得事先想一想,這個問題可以分成幾個要點,幾個層次來說,先說什么,后說什么,用什么樣表達方式才便于說明問題,怎樣用詞遣字,才能準確地說事物的本質。這樣慢慢使自己的思考問題的方法周密起來,語言豐富起來。也就可能不會再為寫不出文章所苦惱了。
上面談的這幾點想法,只是作為個人的一點體會和青年同志們做的一次“漫談”,絲毫沒有什么“指導”別人之意。其實研究歷史,各有各的方法,各有各的途徑。并沒有一個固定的程式。最主要的還是靠自己的刻苦努力和研究實踐。如果這次漫談,能夠對有志于研究中國近代史的青年同志們起到些許參考作用,這就是筆者最大的欣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