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詩歌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南北朝--東晉滅亡到隋統一(420~589)的170年時間。

南朝:相繼為宋、齊、梁、陳;

北朝:自北魏統一北中國(439)起,分裂為東魏、西魏,又相繼為北齊、北周所代。

南北朝最后均為隋所統一。

南北朝時期是中國詩歌史上一個重要的發展階段,特別是南朝文人詩歌,其成就遠遠超過北朝,并成為唐詩全面繁榮的必要準備和過渡階段。

南朝文人詩歌的發展大致可分成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劉、宋時期。即山水詩逐漸從東晉的玄言詩中獨立出來,并蔚然成風的階段。

山水詩在此時的興盛有多種原因。首先它是文人士大夫崇尚山林隱逸生活的反映。

魏晉時期,社會動亂,政治黑暗,士大夫無論在朝的在野的,大都以山林為樂土以隱逸為清高。因而在詩歌中描寫山水之美,借以寄托自己的某種情懷。其次,東晉以來,南方社會經濟有較大的發展,世族地主到處建筑園林別墅,過著游山玩水的悠閑生活,他們的玄言詩里便出現了山水詩句,借助自然山水來表現老莊的哲理,這個變化以東晉晚期的殷仲文、謝混等人為先導,而完成于謝靈運。代表作家有“元嘉三大家”--謝靈運、顏延之,鮑照。其中“才秀人微”的鮑照,不僅創作了雄健豪放的詩作,而且為七言、雜言詩的發展與繁榮開拓了道路。

第二階段是齊、梁初為,即“永明體”形成、興起的階段。當時著名詩人沈約、謝跳等人,將聲韻學的成果運用到詩歌領域,遂形成講求格律、對偶的永明新體詩。

第三階段是粱中葉到陳末。即以梁簡文帝蕭綱、梁元帝蕭繹為代表的“宮體詩”興盛的階段。“宮體詩”多描寫女性和宮延生活,風格輕綺柔靡,但在詩歌形式的發展上仍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北朝文人詩相對南朝遠為遜色。后來,由于北人學南人、南人入北的雙向交流,北朝詩壇才有所變化,特別是庾信到了北朝之后,心懷屈仕敵國,思念故土的雙重悒郁,詩風由前期的綺麗轉向剛健,體現了南北詩風的初步融合。

一、謝靈運與山水詩

晉、宋之際,詩歌中描寫山水的成分逐漸增多,如謝混的《游西池》玄言色彩較淡,已較集中地刻畫山水景物,令人耳目一新。此外“平典似道德論”的玄言詩,淡乎寡味,已不能滿足人們的審美要求。因此,當謝靈運為排遣政治上的失意而寫下大量的山水詩時,立刻被人們所接受并模仿。于是,山水詩終于從玄言詩中獨立出來,而謝靈運便是確立山水詩派的第一位著名的詩人。

謝靈運(385--433),祖籍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晉室南渡后世居會嵇(今浙江紹興)。他是謝玄之孫,18歲襲爵為康樂公,人稱“謝康樂”。謝靈運出自高門世族,青年時代接受過良好的教育,很有才名,亦熱衷于政治。劉裕代晉建立宋朝后,實行抑制世族的政策,將謝靈運的封爵降為康樂侯,他內心非常不滿。永初三年(422),他出為永嘉(溫州)太守,于是“肆意遨游,遍歷諸縣……所游輒為詩詠,以致其意焉”。后他辭官隱居始寧(今浙江上虞),并常常出人深山幽谷之間,探奇攬勝。元嘉八年(431),宋文帝派他担任臨川內史,因被人彈劾謀反,流放廣州,旋即被殺。

謝靈運的文學成就主要表現在對山水景物的成功刻畫上。他的山水詩大多作于出任永嘉太守之后。在這些詩中,他帶著一種高門士人的閑散情調,用富麗精工的語言,描繪了永嘉、會嵇、彭蠡湖等地的自然風光,給人以清新之感。如“白云抱幽石,綠筱媚清漣”(《過始寧墅》),用擬人的手法寫山間美景,云石相依,彼漣互映,白綠兩色點綴其間,構成一幅極有層次的動人圖畫,并從中透出一種蕭散、淡遠的氛圍。又如“春晚綠野秀,巖高白云屯”(《入彭蠡湖口》),寫暮春的素雅,“野曠沙岸凈,天高秋月朗”(《初云郡》),寫秋夜的曠遠,“明月照積雪,朔風勁且哀”(《歲暮》),寫冬天的寒峭等等。這些散見于各篇中的“名章迥句”,清新流暢,確“如初發鞭蓉,自然可愛”(《南史·顏延之傳》引鮑照語),體現了作者在刻畫景物方面超越前人的巨大成功。然而,謝靈運詩雖多名句,卻較少佳篇。主要是他的一些詩仍不免有借山水以談玄理(包括佛理),而其談玄之處,常不免顯得滯重或迂拙。我們可以從他的代表作《登池上樓》中窺見他山水詩的基本模式與風格:

潛虬媚幽姿,飛鴻響遠音。薄霄愧云浮,棲川怍淵沉。

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徇祿反窮海,臥癲對空林。

枕昧節候,褰開暫窺臨。傾耳聆波瀾,舉目眺嶇巔。

初景革堵風,新陽改故陰。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

祁祁傷豳歌,萎萎感楚吟。索居易永久,離群難處心。

持操豈獨古,無悶征在今。

詩作于永嘉任上。全詩先記敘官場失意的牢騷,次描繪春天景色,最后寫決意隱居的愿望。其中“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兩句,為神來之筆,歷來為后人所激賞。結束處既寫到離群索居之苦,忽又以《周易》中“遁世無悶”的哲理自遣,意似曲折,其實頗不自然。

謝靈運山水詩在藝術上有自己的特色:他以自然山水為獨立、客觀的描寫對象,而不是將它作為主觀感情的載體。它不像陶淵明的詩歌那樣,把主體情感傾注到所寫景物中去,而是對山水進行客觀的細致刻畫,力求形似逼真。其次,從藝術表現上看,謝詩善于抓住景物特征,進行精雕細刻的描繪,尤擅長寫靜態畫面,往往以精練準確的動詞出之,故靜而不壅,生動形象,給人以美的享受。但由于語言上過分雕琢,追求新奇、對偶和用典,故就整篇而言,存在冗繁生僻的弊病。謝靈運山水詩通常還采取“記出游——寫景物——抒理思”的三段式結構,單一面少變化。前后兩部分往往枯燥乏味,有價值的主要是中間的寫景部分。這樣的結構必然帶來有名句而無名篇的缺陷。

謝靈運是扭轉玄言詩風,開創山水詩派的第一位詩人,他開辟了詩歌表現的新領域。當時和后世的不少詩人如謝惠連、謝莊、湯惠休、謝眺、唐代的王維等,都曾受到過他的深刻影響。同時,他極貌寫物和窮力追新的作風,客觀上提高了描情狀物的能力和詩歌創作的藝術技巧,為永明體的形成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從這個意義上說,鐘嶸稱之為“元嘉之雄”(《詩品》)是有道理的。

二、鮑照和他的樂府詩歌

鮑照(414~466),字明遠,東海(山東郯城)人。他出身“孤賤”,少有才名,且功名心很強。20多歲時,他為了謀求官職,曾向臨川王劉義慶獻詩言志,獲得賞識,任國侍郎。后又出為中書舍人,秣陵令等職。大明五年(461),担任臨海王劉子頊的參軍,后劉子頊被賜死,鮑照也死于亂軍之中。

鮑照一生在政治上很不得志,但他的作品當時頗負盛名,尤以詩歌成就最高。他的樂府不僅數量多,而且內容充實,剛健昂揚,是對建安文學傳統的很好的繼承。

鮑照詩歌一個最重要的內容,是對門閥制度壓抑人才的強烈不滿和憤慨。如《擬行路難》其六:

對案不能食,拔劍擊柱長嘆息。丈夫生世會幾時,安能蹀躞垂羽翼?棄置罷官去,還家自休息。朝出與親辭,暮還在親側。弄兒床前戲,看婦機中織。自古賢士盡貧賤,何況我輩孤且直!

這首詩抒發了作為寒士的詩人在仕途中倍受壓抑的痛苦。語言質樸,情感激憤。拔劍擊柱的動作,丈夫垂翼的呼號,歸家隱居的向往,貧賤孤直的感嘆,一氣呵成,將抑郁奔放、悲憤的情緒變化表現得細致淋漓。悲哀而不頹唐,失望而不消沉,自有一種雄逸豪放的風格,反映了作者憤慨不平而又自尊孤傲的精神狀態。

鮑照有些詩歌反映了邊塞戰爭和征人生活,表現了他建功立業的愿望和強烈的進取精神。如《代出自薊北門行》:

羽檄起邊亭,烽火入咸陽。征騎屯廣武,分兵救朔方。

嚴秋筋竿勁,虜陣精且強。天子按劍怒,使者遙相望。

雁行緣石徑,魚貫渡飛渠。蕭鼓流漢思,旌甲被胡霜。

疾風沖塞起,沙礫自飄揚。馬毛縮如猬,角弓不可張。

時危見臣節,世亂識忠良。投軀極明主,身死為國殤。

詩歌開頭渲染敵軍入侵的緊張氣氛,中間描寫行軍途中的嚴寒艱苦,最后贊揚將士們為國損軀的英勇氣概,堪稱一首出色的邊寒詩。

此外,《擬古》其六寫他的農耕生活,抒發他不能施展才能的憤懣,也流露了對人民的深切同情:

束薪幽篁里,刈黍寒澗陰;朔風傷我肌,號鳥驚思心。歲暮井賦訖,程課相追尋。田租送函谷,獸木輸上林。河渭冰未開,關隴雪正深。笞擊官有罚,呵辱吏見侵。不謂乘軒意,伏櫪還至今。

筆力雄肆,感情充沛,音節錯綜,是的照詩歌的主要特點。鮑照善于用自由豪放的筆調,傾訴自己如火的激情,形成一種震憾人心的氣勢。此外,他還工于寫景狀物,造語奇特瑰麗,因而形成了俊逸豪放、剛健凌厲的藝術風格。杜甫在《春日憶李白》中贊曰:“俊逸鮑參軍”,正是就此風格而言的。

鮑照也是大力學習和寫作樂府詩的人。他汲取民歌的豐富養料,創造了一批內容充實、形式漸趨成熟的七言樂府詩,為后來七言詩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鮑照在學習民歌的過程中,不僅以豐富的內容充實了這種形式,而且變曹丕的逐句用韻為隔句用韻,并可以自由換韻,這就為七言詩的發展開拓了寬廣的道路。從他以后,七言體就在南北朝文人詩歌中逐漸發展起來。王愷運《八代詩選》卷十二至卷十四,專選齊至隋百余年中的這類詩歌,名曰“新體詩”。因此,后人又稱永明體為新體詩。永明詩人大膽對詩歌形式進行探索和革新,表現出可貴的創新精神。

三、謝眺與新體詩

謝眺(464~499),字玄暉,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附近)人,與謝靈運同族,人稱“小謝”。他的高祖父為謝安的弟弟,祖、父輩皆為劉宋王朝所親重,母為宋文帝之女長城公主。謝家世貴重,而少即好學,有美名,故曾歷居竟陵王蕭子良的藩邸和朝廷的重要文書職位,也曾作過宣城太守(故后人常稱他為謝宣城),最后任尚書中部郎,因拒絕參加朝廷大臣和藩五所醞釀的政變,反被誣陷殺害。

謝眺詩歌的主要成就是發展了山水詩。他的作品繼承謝靈運而趨成熟。如他的名作《晚登三山還望京邑》:

灞溪望長安,河陽視京縣。白日麗飛甍,參差皆可見。

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喧鳥覆春洲,雜英滿芳甸。

去矣方滯淫,懷哉罷歡宴。佳期悵何許,淚下如流霰。

有情知望鄉,誰能鬢不變?

詩人以自然流暢的語言,將眼前層出不窮、清麗多姿的自然景觀編織成一幅色彩鮮明而又和諧完善的圖畫,使讀者感受到春天的色彩、春天的聲音和春天的氣息。而這明媚秀麗的景物,又與詩人思鄉的情思自然融合,顯得深婉含蓄,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兩句,更為歷代所傳誦。和謝靈運一樣,謝胱也有不少寫景名句。如“天際識歸舟,云中辨扛樹”(《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橋》),“魚戲新荷動,鳥散余花落”(《以游東》);以及“寒城一以眺,平猛正蒼然,(《宣城郡內登望》)等,清新淡遠,如同一幅幅水墨畫,給人以極大的美感。

謝眺的山水詩學習謝靈運,刻畫景物細致逼真。但相比而言,謝跳的山水詩更有創新,并形成自己的特色。這主要表現在:

第一大謝詩中的山水與官場生活是背離的,他往往有意地去尋找山水以忘情世事;

小謝詩中的山水卻總是與主體情感的抒發相統一,殿閣池榭與自然景物的描寫往往與抒情彼此交融。

第二大謝的山水詩總是在記游、寫景之后,拖著一條玄言尾巴;

小謝的山水詩則完全擺脫了玄言詩的影響,使山水詩達到了比較完整的藝術境界。

第三 大謝詩富艷精工、典麗厚重;

小謝詩較少繁蕪的詞句,形成一種自然平秀、清新流麗的藝術風格。

另外,謝眺的詩歌聲調和諧,音韻鏗鏘,詞藻秀美,對仗工整,體現了新體詩的基本特點。他的新體詩,對唐代絕句的形成有一定影響。嚴羽《滄浪詩話》說:“謝跳之詩,已有全篇似唐人者。”唐代一些著名詩人很重視謝眺的詩,特別是李白,更是多次稱引其佳句,故有人稱李白“一生低首謝宣城”(王士禎《論詩絕句》),可見謝眺詩影響之深。

四、庾信

庾信(513--581),字子山,南陽新野(今河南)人,他的一生,以42歲出使西魏并從此流寓北方為標志,可分為前后兩期。他在南朝度過的前期生活,正逢梁代立國最為安定的階段。庾信前期的詩文,有供君王消遣娛樂的性質,思想內容輕淺單薄,是宮體詩的重要作家。梁元帝承圣三年(554),他奉命出使西魏,被留長安,后又就任北周,官至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他地位雖尊,然屈任敵國,內心感到十分屈辱和痛苦。這種遭遇和經歷使他開始把南朝詩歌的豐富遺產和北方文化中比較健康的精神結合起來,創造了新的風格,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南北文學合流的新趨勢。

庾信后期的濤作,抒發了詩人深重的故國之思和在忍垢含恥的生活中所產生的復雜感情。由于詩人的真情實感,他的許多詩篇盡管用了不少對句,卻沒有雕琢之痕,而在流麗中具有清新之氣。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擬詠懷》27首。如第26首:

蕭條亭障遠,凄慘風塵多。關門臨白駛,城影入黃河。

秋風蘇武別,寒水送荊柯。誰言氣蓋世,晨起帳中歌。

前四句描寫北國景色,蕭索而闊大;后四句抒寫一己愁懷。沉郁而悲壯。詩中連用送別蘇武、送荊軻和項羽自刎三個典故,表達了故國難歸的悲痛心情。這正是庾信后期詩歌的中心內容,在許多篇章中都有所表現,只是表達的方式不同,如“榆關斷音信,漢使絕經過。胡笳落淚曲,羌笛斷腸歌”(《擬詠懷》之七),”還思建業水,終憶武昌魚”(《秦和永豐殿下言志》之八),可謂融事抒懷。孫兀晏《詠庾信詩》曰:“苦心詞賦向誰談?淪落咸陽志豈甘!可惜多才庚開府,一生惆帳憶扛南。”對庾信后期的心境和詩賦作了高度的概括。這些抒寫故國鄉關之思的作品,是他詩歌中最感人、最有價值的部分。

由于思想內容的變化和北方文化的熏陶,庾信后期詩歌的藝術風格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由前期的綺艷貧弱變為蒼涼悲壯,剛健深沉。如“陣云平不動,秋蓬轉欲飛”、“輕云飄馬足,明月動弓弦”(《擬詠懷》),“胡笳遙警夜,塞馬暗嘶群”(《和趙王送峽中軍》)等詩句,都是南朝詩中罕見的。庾信還善于用典,能貼切而不露痕跡,起到了擴大詩歌容量,啟發讀者聯想的效果。

庾信后期詩歌在形式格律上也有所發展。他的七言新體詩從句數、章法、對仗來看,已是唐人七言律、絕的先驅。劉熙載《藝概》曾說庾信的《烏夜啼》“開唐七律”。

總之,庾信是集南北朝文學之大成的作家。他汲取了齊梁文學聲律、對偶等修辭技巧,并接受了北朝文學的渾灝勁健之風,從而開拓和豐富了審美意境,為唐代新的濤風的形成做了必要的準備。杜甫贊曰:“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筆意縱橫。”(《戲為六絕句》)是對庾信后期作品的正確評價。

五、南北朝民歌

繼《詩經》國風和漢樂府民歌之后,南北朝樂府民歌是又一批集中出現的人民口頭創作。由于長期的南北對峙形成不同的政治、經濟、文化以及民族風尚,南北朝民歌也呈現出不同的色彩和情調。南朝民歌清麗纏綿,更多地反映了人民真摯純潔的愛情生活;北朝民歌粗獷豪放,廣泛地反映了北方動亂不安的社會現實和人民的生活風習。南朝民歌中的抒情長詩《西洲曲》和北朝民歌中的敘事詩《木蘭詩》,分別代表著南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

(1)南朝民歌

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郭茂倩所編的《樂府詩集·清商曲辭》里。主要有吳歌和西曲兩類。吳歌共326首,西曲共142首。吳歌主要產生在長江下游地區,以建業為中心。建業是從東晉到南朝各朝的首都,樂府機關就近采集這一帶的民歌,加以整理,配上音樂,就是吳聲歌曲。吳聲歌曲有相當一部分來自鄉村,但更多的可能來自城市小市民之口,因而大部分具有市民文學的特點。西曲產生于長江中游和漢水兩岸地區,以江陵為中心,曲調唱法與吳歌不同。此外,西曲的時代比吳歌稍晚,以齊梁居多。

現存南朝民歌的內容比較狹窄,絕大多數是情歌,因為南朝民歌產生于長江中下游地區。那里山青水秀,鳥語花香,自然風光秀麗,物產豐富,商業發達,經濟條件充裕,青年男女在這樣的環境中,自然會產生出懷春之情。

吳歌的特色是艷麗柔弱,多表現羞澀纏綿的情態。以《子夜歌》、《子夜四時歌》和《讀曲歌》最為重要。《子夜歌》共42首,相傳最初是東晉女子名子夜者所造,其內容或表現對于愛情的渴望,如“夜長不得眠,明月何灼灼。想聞散喚聲,虛應空中諾”;或表現對負心男子的怨恨,如“常慮有貳意,觀今果不齊。枯魚就濁水,長與情流乖”。還有《子夜四時歌》、《讀曲歌》,都以清新淺近的語言,表現真摯細膩的感情,風格艷麗柔弱,哀怨纏綿,真實地再現了江南女子在愛情問題上的復雜心態,并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

西曲多寫水邊船上旅客商婦的離別之情,所反映的生活面比吳歌稍廣,風格也比吳歌直率、明快。如《那呵灘》:

聞歡下揚州,相送江津灣。愿得篙櫓折,交郎到頭還!

篙折當更覓,櫓折當更安。各自是官人,那得到頭還?

男女一唱一和!女子的歌唱,傳達出真切的情思和天真的愿 望;男子的對答,則表現出身不由己的遺憾和悲哀。

南朝民歌的形式特點,是體制小巧,大多為五言四句,語言清新自然,正如《大子夜歌》所說:“慷慨吐清音,明轉出天然”、“不知歌謠妙,聲勢出口心”。清妙的歌謠隨口唱出,不雕飾,不做作,將內心深處的纏綿情感表現得真切而細膩。大量運用雙關語,是南朝民歌,尤其是吳歌的顯著特點。雙關語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同音異字,如以藕雙關“偶”,以“蓮”雙關“憐”,以“絲”雙關“思”等;另一類是同音同字,如以布匹之“匹”雙關匹偶之“匹”,以關門之“關”雙關關心之“關”,以黃連之“苦”雙關相思之“苦”等。這些巧妙的雙關語的運用,不僅使得語言更加活潑,而且在表情達意上也更加含蓄委婉。

南朝民歌的代表作是抒情民詩《西洲曲》,這首民歌曾經過文人的加工潤色,內容是寫一個青年女子的相思之情,中間穿插著不同季節的景物變化和女主人公的活動、服飾及儀容的點染描繪,對人物內心無盡的相思之情表現得極為細膩纏綿而又委婉含蓄。全詩基本上是四句一換韻,又運用了連珠格的修辭法,從而形成了回環婉轉的旋律,這種特殊的聲韻之美,造成一種似斷似續的效果,同詩中續續相生的情景結合在一起,余味無窮。這首詩是南朝民歌中“藝術性最高的一篇”。

(2)北朝民歌

北朝樂府民歌主要保存在《樂府詩集》的《梁鼓角橫吹曲》中:鼓角橫吹曲是當時北方民族所作的用于馬上演奏的軍樂,因為所配樂器有鼓有角,所以才稱為“鼓角橫吹曲”。北朝民歌多半是北魏以后的作品。隨著南北文化的交流,北方的歌曲陸續傳到南方,齊、梁以后也常用于宮中娛樂,并由梁代的樂府機關保留下來,所以叫“梁鼓角橫吹曲”。

北朝民歌原來大都是北方少數民族的歌唱,后來才譯成漢語,所以《楊柳枝歌》中有“我是虜家兒,不解漢兒歌”之語。其中也有一部分是北人直接用漢語創作的,同時也不能排除其中雜有少數北方漢人的作品。所以北朝民歌是北方各民族共同創造的文化碩果。

北朝民歌數量不多,但內容卻廣泛地反映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以鮮卑族為主的北方各民族跟南方人民的生活環境有所不同,北方大多是平沙大漠,草原曠野,所以詩中景象多具北方蒼茫雄渾的特點。如《敕勒歌》: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短短27字,將蒼茫浩翰的草原風光描繪了出來,境界恢宏博大,雄渾壯闊,可謂千古絕唱。北方因長期戰爭不斷,人民生活痛苦不堪,故詩中還多反映動亂帶來的凄苦之音。如:

男兒可憐蟲,出門懷死憂。尸喪狹谷中,白骨無人收。

(《企喻歌辭》第四首)

“尸喪狹谷中,白骨無人收”的景象,在建安詩歌中屢屢可見,北朝樂府民歌在反映亂離方面與建安時期的詩歌相通,其悲吟與呼號,令人心神震顫。

北朝民歌中,還有不少反映羈旅行役和流亡生活的懷土思鄉之作,如《隴頭歌》:

隴頭流水,流離山下。念吾一身,飄然曠野。

朝發欣城,暮宿隴頭。寒不能語,舌卷入喉。

隴頭流水,嗚聲悲咽。遙望秦川,心肝斷絕!

歌中深刻地反映出顛沛流離的苦痛和思念家鄉的心情,千載之下,讀來仍不禁令人神傷。

北方民族的游牧生活和長期不息的戰爭狀態,培養了人們勇敢剛毅的性格和豪俠尚武的精神。這種精神在詩歌中屢有反映。如:

新買五尺刀,懸著中梁柱。一日三摩挲,劇于十五女。(《瑯琊王歌辭》)

健兒須快馬,快馬須健兒。趾跋黃塵下,然后別雌雄。(《折楊柳歌》)

歌中都反映出剛猛激烈的特點,充滿大丈夫氣概,與南朝民歌形成鮮明的對比。

北朝民歌中有不少反映愛情和婚姻題材的作品。這些民歌爽快直露,質樸剛健,與南朝情歌纏綿委婉、含蘊溫情的情調大不相同。如:“月明光光星欲墮,欲來不來早語我!”(《地驅樂馭》)“天生男女共一處,愿得兩個成翁嫗”(《捉搦歌》),對待婚姻和男女情愛的態度大膽潑辣。反映婚姻問題,多半是女子希望早嫁,如“老女不嫁,蹋地喚天”(《地驅樂歌辭》),“阿婆不嫁女,那得孫兒抱”(《折楊柳枝歌》)。這些歌曲直率而樸素,不遮不掩,毫無忸怩羞澀之態。

北朝樂府民歌的代表作是《木蘭詩》。此詩最初當為北朝民間傳唱之詩,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可能經過隋唐文人的潤色加工。

《木蘭詩》成功地塑造了木蘭這個不朽的藝術形象。木蘭是一個閨中少女,在祖國需要的時候,她挺身而出,代父從軍,女扮男裝,馳騁沙場十多年,立下汗馬功勞;勝利歸來之后,又謝絕官職,返回家園,表現出淳樸與高潔的情操。她把對親人和對祖國的愛融合到了一起。木蘭的形象,是人民理想的化身,她集中了中華民族勤勞、善良、機智、勇敢、剛毅和淳樸的優秀品質,在她身上,展示了婦女要求平等、要求獨立解放的愿望和理想。

《木蘭詩》在藝術表現手法上很有特點:首先是描寫有繁有簡:

詳處運墨如潑,如出征前購置鞍馬的鋪排描寫和歸來后的一段描寫,從而制造烘托出忙忙碌碌的情景與熱烈而快樂的氣氛。而戰場上的描寫,則以數語一筆帶過。其次,通過人物的行動和氣氛的烘托來刻劃人物的心理、性格,將敘事與抒情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此外,詩中復沓、排比、對偶、問答的句式,疊字、比喻、夸張的運用,都服務于木蘭形象的塑造。雖然經過后世文人的加工潤色,但全詩生動活潑,清新剛健,仍不失民歌本色,不愧是千百年來膾炙人口的優秀詩篇。

梅心苑/風情江南

http://blog.sina.com.cn/aqmxy

 

 

 


梅心苑/風情江南 2012-02-02 20:34:22

[新一篇] 【如心散文·博物】太陽鳥的傳說

[舊一篇] 六朝金粉地,今宵酒醒何處?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