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 簡體 傳統 |
[譯文] 太陽沿著西邊的山嶺漸漸地落下,波濤滾滾的黃河直往大海奔流。
[出典] 王之渙 《登鸛雀樓》
注:
1、 王之渙 《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2、注釋:
鸛雀樓:舊址在山西永濟縣,樓高三層,前對中條山,下臨黃河。傳說常有鸛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白日:太陽。
盡:消失。
依:依傍。這句話是說太陽依傍山巒沉落。
窮:盡,使達到極點。
千里目:眼界寬闊。
更:再。
3、譯文1:
夕陽依傍著西山慢慢地沉沒, 滔滔黃河朝著東海洶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風光景物看夠,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層城樓。
譯文2:
太陽沿著西邊的山嶺漸漸地落下,波濤滾滾的黃河直往大海奔流;若是想要看到千里以外的景物,還得要再爬上更高的一層樓。
譯文3:
夕陽依傍著山脊已經落盡了,橫臥的黃河正滔滔流入大海。想要極目遠眺千里之外的景致,就得登上更高的一層樓。
譯文4:
落日漸漸在山的盡頭西沉,黃河水滾滾東流。要想欣賞更遠處的風景,必須再上一層樓。
4、王之渙生平見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5、這是一首登高望遠詩。寥寥數語,把景色寫得浩瀚壯闊,氣魄雄渾,放眼宇宙之
無限,寓寄哲理之深沉。詩的兩聯皆用對仗,而且對得順乎自然,氣勢充沛,浩大無
邊,渾然天成。“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被作為追求理想境界的座右銘,遺芳
千古。
白日依山盡中的“白日”,應該是“太陽”的意思。但是進一步深究,是“當空的烈日”還是“依山的夕陽”?如果是當空的烈日,怎么會就“依山”,而不是高空懸掛呢?那要是依山的夕陽,那怎么會“白色”,而不是“紅色”呢?其實二者都不是,兩者也都是,也就是既包括“當空的烈日”也包括“依山的夕陽”。因為“白日”不但指“太陽”而且指“時光”,也就是說可以包括太陽從升起到降落的整個時間變化過程,實際是暗示時間的不斷流逝。要從充分說明這點,要聯系下面所有的詩句。
下句就是“黃河入海流”。回到詩歌的題目《登鸛雀樓》,鸛雀樓的舊址是在山西永濟縣,按古代的條件,在山西是無法看到黃河入海流的實景。假設作者曾經真的在海邊看過黃河入海的話,那么“黃河入海流”的景象,也是作者的在記憶上的加工。因為“黃河入海流”,不是單只指黃河入海時的黃河與大海交匯的片面景象,而應該是整條黃河從源頭奔流不息,甚至撲入大海之后的景象。因此,不管作者是否見過黃河入海,“黃河入海流”,都是經過藝術加工的“造景”,十分符合實際的特大景色,而且是一個動態的特大景色。另外,這種特大的動態景色暗含著一種變化,從東到西的變化,也就是空間的變化。
接下來再看最后兩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十分具有哲理的詩句。這里面也有兩種變化,其一就是從下到上的變化,其二就是從近到遠的變化。這兩種變化,包含了空間及其時間的變化。站得越高,看得越遠,想得也更加深遠。面對著美好的山河,想著人類的歷史,體會著時代的變遷,越發想站得更高些、看得更多些、想得更遠些,以“窮盡”萬物,從而得到萬物發展得真諦。
現在回過頭來再看,“白日依山盡”中的“白日”,不應該是單指“依山的夕陽”,更不是“當空的烈日”,而是指東升西落的太陽,更是指時光的流逝是可以成立的。三國時期的曹植的“驚風飄白日,光景西馳流”也是如此。看到太陽,就可以得知太陽傍晚就會落山,看到黃河,就可以想到東歸入海。但是一個“依”,一個“入”增添了別樣的情志。其中“依”,不但表達了太陽是依山而落,而且也表達了對時光的依戀。“黃河入海流”中的“入”,不但表達了東歸入海的一種景色美,更是賦予了黃河的積極主動的奮斗不息的人格精神美。黃河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的之一。隨著時間的推移,中華民族不斷向外發展,在中華大地上奏響了一首首樂章。
因此,本詩即使一首成功的寫景詩,也是一首成功的哲理詩。贊美了壯闊的山河,揭示了深刻的哲理,流露了澎湃的心情。此情此景,誰不想奮斗不息?
此詩在今人王兆鵬、邵大為、張靜、唐元等的著作《唐詩排行榜》排第4名。該排行榜以“古代選本入選次數”、“現代選本入選次數”、“歷代評點次數”、“當代研究文章篇數”、“文學史錄入次數”、“互聯網鏈接次數”六個指標為統計分析,反映一千多年來的綜合影響力。其中現代選本入選次數排名第3名,文學史錄入次數排名并列第1名。五絕第一名。
6、“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寫的是登樓望見的景色,寫得景象壯闊,氣勢雄渾。這里,詩人運用極其樸素、極其淺顯的語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進入廣大視野的萬里河山,收入短短十個字中;而我們在千載之下讀到這十個字時,也如臨其地,如見其景,感到胸襟為之一開。
首句 “白日依山盡“,寫遙望一輪落日向著樓前一望無際、連綿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視野的盡頭冉冉而沒。這是天空景、遠方景、西望景。
次句 ”黃河入海流”,寫目送流經樓前下方的黃河奔騰咆哮、滾滾南來,又在遠處折而東向,流歸大海。這是由地面望到天邊,由近望到遠,由西望到東。
這兩句詩合起來,"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就把上下、遠近、東西的景物,全都容納進詩筆之下,使畫面顯得特別寬廣,特別遼遠。
就次句詩而言,詩人身在鸛雀樓上,不可能望見黃河入海,句中寫的是詩人目送黃河遠去天邊而產生的意中景,是把當前景與意中景溶合為一的寫法。這樣寫,更增加了畫面的廣度和深度。
7、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登上鸛雀樓便能體味黃河入海流的壯闊,而鳥兒可能只有在飛機上才能有這種感受,也許這就是詩人的眼界。
萬里黃河入海,便造就了著名的黃河三角洲。黃河入海流路按照淤積→延伸→抬高→擺動→改道的規律不斷演變,使黃河三角洲陸地面積不斷擴大,海岸線不斷向海推進,歷經150余年,逐漸淤積形成近代黃河三角洲。平均每年造陸31.3平方公里,海岸線每年向海內推進390米,黃河填海造陸的功績是很大的,不僅每年可以為我們創造四萬多畝土地,而且還改善了河口石油開采條件,變海上開采為陸地開采。 而去體驗這個中國最完整、最廣闊、最年輕的濕地生態系統,去觀看黃河入海流的壯觀便成了一種期盼,一種遐想。
8、王之渙這首詩,從字面看,是一幅水墨山水,而且深諳中國畫的神韻,中間大片留白。從白日到黃河,其間空茫,空茫處點綴一樓、不減生氣。
詩畫講究意境,“白日依山盡”是時間縱軸,“黃河入海流”乃空間橫軸,縱橫交錯,茫茫的歷史和莽莽的地理在不經意間畫出,這就是后人稱之為的潑墨山水,大寫意的破墨山水畫的是“時空”立體畫。詩人的后兩句,走入了自己創造的時空,“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即是有我的境界。中國知識分子“有我”的意境多,“無我”的少,“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則屬“無我”的意境。王國維先生在《人間詞話》對“有我”、“無我”做過詳盡討論。
王之渙走進“時空”意欲何為?他要極目遠眺;如何才能看得遠?更上一層樓;為什么要遠眺呢?他沒有說。杜甫替他回答過“遠眺”的目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而陳子昂則從空間、時間兩條軸線回答了王之渙他沒有說出來的“意境”:“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悵然而涕下”。中國古人常糾纏這個問題,生與死,to be or not to be,古今中外,千古一問。將生與死放到時空中思索,是哲學,給出答案的是宗教,恰恰在中國獨缺哲學思辨和宗教精神。
9、鸛雀樓,又名鸛鵲樓,與黃鶴樓、岳陽樓、滕王閣齊名,被譽為我國古代四大名樓。其故址位于永濟市蒲州古城西郊的黃河岸畔,因時有鸛雀棲其上而得名。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是唐代詩人王之渙登樓賞景留下得千古絕唱,流傳于海內外。該樓歷唐經宋,元初(公元1272年)毀于戰火。1997年12月,鸛雀樓復建工程在黃河岸畔破土動工,該工程歷經幾年建設,于2002年9月26日主樓竣工。
鸛雀樓景區位于永濟市西南20公里處,景區規劃面積3300畝,現有面積1640畝,景區內以鸛雀樓為中心,四周以古典園林式分布,形成“四區十二點”的空間結構,式一個國家級旅游景區。鸛雀樓內部陳設于2004年7月底完成,陳設內容以黃河文化和河東文化為主題,時代跨越中華上下五千年,采用各種形式說明黃河式人類文明最早的發祥地。在這里您不僅可以體會到登高望遠的最高境界,也可以感悟華夏五千年的燦爛文明。在不久的將來,鸛雀樓將會成為一個弘揚民族文化的典范。
10、自古以來,登高而歌乃遷客騷人之最愛,關于登高情境的詩詞更是不勝枚舉。然而,這首《登鸛雀樓》仍能從無數璀璨的珠玉之詞中脫穎而出,成為“五言千古絕唱”,詩中的意境更是千百年來被人們樂此不疲地提起,可見詩人王之渙確有其非凡之處。
王之渙是我國盛唐時期聲名遠揚的詩人,與岑參、高適、王昌齡三人被同稱為我國唐代著名的“四大邊塞詩人”。其為人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尤擅長描寫邊塞風光,所作詩多被當時樂工制曲歌唱。可惜由于散逸嚴重,王之渙今僅存詩6首。然而詩詞貴在質高而不在量多,正如一首《楓橋夜泊》成就了張繼一般,《登鸛雀樓》也為王之渙贏得了百世流芳的詩名。
作為“中國四大名樓”之一,鸛雀樓一直為文人墨客所鐘愛,前去觀瞻的騷人們不勝枚舉。因此,當年以《登鸛雀樓》為題的詩也是極多,而其中王之渙的這首五絕可以說是最負盛名之作,沒有“之一”。另一首公認的同題好詩乃晚唐詩人暢當之作,其詩云:“迥臨飛鳥上,高出世塵間。天勢圍平野,河流入斷山。”詩境亦十分壯闊,卻在韻律和抒懷感上遠遜于王詩。更重要的是,王詩在思想性上相較暢詩而言更是獨高一籌。登高,作為中國歷代文人騷客的最愛,確實具有非同一般的意義。只有登高,才能看得更遠,而這正是中國士人們一直所追求的。王詩里的主旨便在于此,而暢詩中其實并未提及,這也就顯出了王詩確實是更勝一籌。
荀子在《勸學篇》里寫道:“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可見登高能給人以寬廣的視野和開闊的胸襟,對于人全面而客觀地去看待問題,無疑是一種極大的助益。在我國江蘇省,有一座叫做“盱眙”的小縣城,自秦代便開始設縣,并使用這倆字兒作縣名,不知道大家伙兒能把它們認全嗎?其實它們念做“XU YI”(第一個字讀第一聲,第二個字讀第二聲),其中“盱”字是“張目”的意思,“眙”字是“舉目”的意思,“盱眙”二字取的是登高望遠之意,意在鼓勵當地人不斷登高眺望,以獲得更大的發展。可見,兩千多年前的中國古代先人們便有此意識,“登高望遠”確實是實實在在地刻入了我們民族的基因中,融入了我們民族的骨髓里。而在國外,牛頓也曾把自己的成功解釋為“我比別人看得更遠,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確,只有不斷地登高,站在了高處,有了比一般人更高的視界,才看得更多、看得更廣,對問題的理解自然也就更為深入和透徹。
那如何方能不斷登高直至達到“人上人”的境界呢?登高之路,雖然可能會有捷徑,但終究離不開踏實地進取。正如古諺語中所說“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沒有事前的積累和拼搏,大自然怎么會那么輕易地把美好景致相送呢?站在低處,雖不勞力而省心,卻恐怕永遠只能待在自己狹隘的世界里做著夜郎自大的迷夢,如同坐井觀天的青蛙般可笑,從而錯過世間的萬千風景。而若我們心中能藏有一個“欲窮千里目”的追求,哪怕付出再艱辛的努力和代價,當不斷地“更上一層樓”而達到巔峰的位置時,這種境界自是不足為井底之蛙們知道的。
有人認為,人生的登高需要登山隊員一般的強健體魄。其實不盡然,只要有一顆足夠堅強的內心和一個永遠向上的信念,任何人都能達到自己能力的巔峰。
多少年來,無數仁人志士,賢達先驅,為了一個“登高望遠”的理想,不斷開拓不斷奮進。可以說,整個世界都因為人類不斷地進取而格外地飽含生機和活力。“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景致或許能夠用視野窮盡,但不斷進取之路卻是永無止境,這大概也是我們不斷探尋登高之道的原因吧!
11、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唐人王之渙一首婦孺皆知的登鸛雀樓,使得古蒲州外默默無聞的鸛雀樓聲名大振,與岳陽樓、滕王閣、黃鶴樓并稱為我國的四大名樓。
誠如劉禹錫所言,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四大名樓則是樓不在高有詩則名,詩人因為樓寫出了萬世傳誦的詩,樓因為詩而使聲名遠播于海內外。矗立在武漢長江之濱的黃鶴樓以崔顥的題詩《黃鶴樓》而聞名;湖南岳陽洞庭湖畔的岳陽樓因范仲淹的《岳陽樓記》而聲名大振;滕王閣屹立在江西南昌贛江邊以王勃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聲名鵲起也使得王勃獲得了初唐四杰的美譽。
鸛雀樓,又名鸛鵲樓,因鸛雀經常棲息于上而得名,位于山西省永濟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黃河東岸。始建于北周(公元557年-580年),元朝初年毀于戰火。
現在的鸛雀樓是用現代建筑材料施工的目前我國最大的仿唐建筑。在設計時充分考慮到了鸛雀樓的建筑氣韻和時代風格,主樓以高臺為基,用材碩大,構造練達,端莊健美,比例適度,鉤欄纏身,出檐深遠,層蓋和緩,并飾以精美的唐代彩繪(新華網語)。鸛雀樓樓內分6層總高73.9米,總建筑面積3.3萬平方米,總重量5.7萬噸。
自北向南,穿過從大門到樓前的盛唐廣場。進入一樓大廳,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古蒲州城的模型,也許是做工的原因也許是感覺的原因,我的眼前慢慢地就浮現了一座繁華的城市,熙熙攘攘的人群,笨笨的鐵牛,黃河上的孤帆,岸邊的鸛雀樓,遠處依稀可見的鶯鶯塔……
因為高的緣故,人的視野極開闊,抬起頭來,白云輕浮;低下頭看,農田齊整、莊稼碧油。此情此景,讓人不由得抬頭挺胸多做幾次深呼吸,吐故納新,胸中的悶氣一掃而光。
其實,真正讓鸛雀樓揚名天下就是一種精神,一種不固步自封、不墨守陳規的精神,一種開拓進取、銳意創新的精神。而這不正是我們現代人所要做到的一種積極向上、永不服輸的人生態度嗎?
朝代有更替,滄桑有變化,而人的精神以及由人所創造出的符合歷史發展規律的先進文化永遠也不會泯滅在歷史的滾滾長河中。相反,它只會是越來越發揚光大。元朝的戰火能毀掉鸛雀樓卻毀不掉那種更上層樓的精神,而今天鸛雀樓之所以能重建,正是因為文化,是因為精神,而創造這種精神的正是王之渙,這個唐人。
12、“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從睡夢中醒來心中莫名的出現這句詩,可我卻不明白這句詩的具體意思是什么,雖然這是孩童時在熟悉不過的詩歌了,但是現在的我卻不記得接下的句子,也理不清這詩歌里蘊含的深意了。
我們的人生也是如此的嗎?是不是N年后我們就會把今天身邊在熟悉不過的事務忘得一干二凈了呢?是不是某天我們回憶起這一刻,好像不曾發生過呢?是不是我們真的可以這樣忘得坦然,忘得理所應當呢?
13、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殘陽欲下,夜幕將垂。一日的喧鬧逐漸歸于寂靜,周遭氣氛也愈發平淡,但王之渙并未因此消沉,他具備盛唐中人特有的高昂,硬是從一派慘境之中道出了“更上一層樓”的氣勢,雄渾而不疏寂。
高昂的氣質不僅限于盛世子民,更是青年們的心。他們厭惡乏味的生活,喜愛“大江東去”,氣勢如虹的風景,尤其鐘愛于斗爭,在斗爭中體會生命的價值。
青年的心臟是炙熱的,打不濕、澆不涼的。
窗外雨點紛紛打在地上,濺起陣陣煙塵,懸在天宇間的漣漪橫縱交織.看見這驟雨,人頓時來了精神,顧不得加添雨衣,便只身單衣地穩步在傾盆之下,任受萬千雨滴鞭打,疾風撕咬,嬌嫩的花草在雨中哀號、叫苦.蠅蟲則斂翅不飛,在磚縫中顫抖.我喜見雨中的境況,只有在洶涌的自然之潮中,我才能感到自己這顆新跳動得如此劇烈,似有一股搏擊長空的沖動,仿佛戰士聽到沖鋒的號角,勇往直前.青年注定要在斗爭中磨礪、成長,斗爭也注定要把握在追求生命的赤子手中.它往往伴隨著痛苦與歧途,但亙古不變的是它對人生毋庸置疑的詮釋,敢于挑戰的人贏得了世間無上的榮耀,勝者然,敗者亦然.毫無疑問,柳永終生仕途坎坷、貧困潦倒,可謂平平一世,了了余生,為人處事失意之致,然則柳永并未在勢利的社會中緘口,而是一把掀開世俗的虛偽,讓它的丑惡暴露無遺,借文字的力量斬削它貪得無厭的觸手,守護人之所以為人的血性,嚷出“衣帶漸寬終不悔”的執著.歷史從不缺乏充滿血性的青年,他們一次次扣擊生命的大門,索不到活著的理由誓不罷休.懷揣索解的急切,人們無不登高望遠,欲俯瞰乾坤間每一角落,暢快淋漓地賦詩一首唱盡天下的絕音, “要看銀山拍天浪,開窗放入大江來”,何等豪邁!萬境之內,丘巒崩摧,五岳為之傾倒,江河因之阻塞.年輕而狂燥的火苗,瞬間燎原,萎靡與衰老都被烈焰撕扯燒毀,剩下灰燼與碎屑,有心人翻揀碎片,撥開余燼,耐心尋覓每一點真諦。
蒙蒙深夜,陰霾偷走了月光,寒秋藏匿了蟲鳴.路燈發出的殘光被黑夜擠到街頭一隅,蜷縮著瑟瑟發抖,它們遲早免不了泯滅的命運,惟有等待被黑暗奪去軀體的一剎那.置身黑暗之中,我就拼命地尋找光亮哪怕只是一點光斑,也令我備感欣慰.這種感覺并不是出于恐懼,源自不能真切感受身體的每一個動作,而將自己交給暗君,任其玩弄人類脆弱的靈魂.我怨恨吞噬一切的黑暗,這介質如渾濁的毒酒,一杯飲下,便魂不附體,再也抵擋不住它的誘惑,人心漸漸褪了顏色.陸務觀久居安逸,年近中旬方才嘆謂“行遍天地真老矣.”回首往昔, “觥船一棹百分空. ”多少少年豪情,卻換來“茶煙里”“鬢絲幾縷”.見者落淚,聞者悲傷.陳同甫一生三下獄,青春年華盡皆虛度,其中憤恨能有幾人能懂! “何以解憂?惟有杜康. ”不想, “正銷魂,又是疏煙淡月,子規聲斷.”從同甫的詞句,我看到命運的一面----殘酷,然而,縱是在年逾古稀之人當中,也不乏青春之音.一句“老夫聊發少年狂”,是牽黃擎蒼的駕馭,是鬢霜何妨的忘我,是西北挽弓的霸氣!青春是痛楚最活潑、強壯的孩子,困苦是它的溫床,但精神的腐朽是它的挽歌,是煎熬它的牢獄。
青年的心需要適時呵護,適時放縱,任它揚帆遠航,踏浪而去,歷經暴雨狂風,收獲征服的快感.我愿把這心比喻成花,或許單純一朵小花支撐不住人類的思想和智慧,而且它經不住雨打,經不過火烤,經不起風吹,但是,也最重要的是:花也許會凋謝,但這種花的精神是不爛的。
14、“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一股久遠雄渾卻又不失親切熟稔的清風飄然而至,穿越了堅硬塵封的時光隧道。踮起腳尖,將我和這個國度曾經墜入漫漫沉寂歷史長河中的記憶徐徐打撈。踮起腳尖,使依存茍活于鋼筋水泥中的我們,遙想“昨夜小樓聽春雨,今朝小巷賣杏花”的草根生活滋味,感悟“朝看水東流,暮觀日西墜”的黎民常態回歸,其表達闡述的情感寄托正力透紙背,令萬千蒼生折腰沉醉。
踮起腳尖,流淌彌漫的故園情懷讓我們夢縈魂牽。望夫崖上,那位踮起腳尖凝視遠方的女子,不正是后來哭倒長城的孟姜女嗎?千秋功罪、愛恨離合,早隨歲月飄蕩,兒女情長卻是千古絕唱;字里行間,勃發洋溢著“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的惆悵迷茫,踮起腳尖眺看白云親舍的杜甫思念發妻之心緒卻撼動四方八荒;“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這位滿頭銀發、身材佝僂卻踮起腳尖目送孩兒遠去的老人,正是唐朝詩人孟郊的母親。昔人已經隕星作古,寸草心三春暉的母子情結卻在璀璨詩篇里留待后人詮釋解讀;“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一位老態龍鐘不墜青云之志的異鄉客人正踮起腳尖潑墨吟唱。大宋河山早非趙姓有,王安石勾勒的“兄弟登高、遍插茱萸”圖景及抒發的心系桑梓情愫卻得以不朽。
踮起腳尖,奔涌漂流的功業理想讓我們感慨萬千。在大氣磅礴的戰場古道上,一位勵精圖治的國君正踮起腳尖注視著夕陽西下的視閾背景,他就是求賢若渴的齊桓公,盼望管仲早日平安歸國的祝福纏繞心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宏愿氤氳血液中;“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諸葛孔明正踮起腳尖明志致遠。他也在憧憬神往一位賞識重用他的伯樂明君,以指點江山縱橫天下的雄才偉略來酬報賢主的知遇之恩;洞庭水畔、岳陽樓上,一位叫范仲淹的文豪正踮起腳尖四顧俯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抱負在文章里燒得發顫,建功立業的使命足以使海枯石爛;好男兒志在遠方。廣大莘莘學子奮發圖強、臥薪嘗膽,拼搏奮斗中時不時踮起腳尖,揣摩掂量理想離多遠才會實現,領略感受著古仁人倡導推崇的“天道酬勤”、“學達性天”。
踮起腳尖,折射蘊涵的家國夢想讓我們品味厚重沉淀。“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披發跣足、行吟澤畔的屈原常常踮起腳尖。“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維系支撐大夫博大襟懷的正是富國強民的力道理念;“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壯懷激烈、恢弘豪邁的陸游不斷踮起腳尖。“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的悲情遺憾里,精忠報國之魂得到淋漓盡致揮灑展現;“關山萬里殘宵夢,猶聽江東戰鼓聲。”方嚴剛正、清正廉潔的林則徐在發配西行的路上不停踮起腳尖。“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長吁慨嘆里,一種深沉質樸赤子之心感地動天;“常思奮不顧身,而殉國家之急。”卓爾不群、意氣風發的中國80、90后們正踮起腳尖。“長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換舊人”,作為國家繼往開來的新生代,他們擁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氣魄,關注著災區重建,發揚著“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傳統美德,點燃了“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精神火炬,傳遞著“復興民族、青春中國”的時代夢想,拳拳中國心,殷殷炎黃情永駐心靈間。
踮起腳尖,浮想聯翩,總讓我們尋覓游走在故園情懷、功業理想和家園夢想之間。踮起腳尖,容納了幾多人生悲喜,綿延了多少生命激情,這又是中華民族前世今生最美麗的崇拜圖騰。看,神州大地正掀起滾滾波瀾……(作者:湖南科技大學法學院董永亮)
15、你是一部承載著人類精神的神話,相傳遠古巨人大禹將你奔騰不羈的身軀導入晉陜大峽谷的歲月,在這里鑿開群峰,于是,那金色的滔天巨浪,那觸山拍岸,盤渦轂轉的滾滾激流,乘著千載秋風,跌落百丈深澗,九轉洪濤,收于一壺,回眸一笑,追著太陽而去……
16、詩須要讀,才能加深理解。在各類文學作品中,詩大概是離歌最近的一種了。詩歌,詩歌,只有把詩當作歌那樣來吟唱時,才能真正地理解它。詞少意深,言短味長,這是詩的文字特色。這種特色,只有在不斷的吟詠中,在反復的品味中,才能得到。而且,一首詩的意境,作者和讀者未必會一致。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理解,因為他們有不同的認知結構。王之渙的“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雖說歷代人理解大體相同,但不同的也會有細微的差別。少年人讀后,會激起積極向上,不斷進取的精神;而經歷滄桑的老年人讀后,則會引起對人生經歷的總結和感嘆。詩無達詁。其實,每個人在讀詩時,都會有所思索。這是對自己思想情緒的一種語言再現,而不是對作者思想的簡單重復。
17、我雖不會做古詩,但我擁有明媚的陽光、清新的空氣,擁有樂觀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我可以自由地享受:“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
我雖不會做古詩,但我可以到中國五千年的古典文化長河中去沐浴自己的心靈,洗滌精神上的塵埃。我可以去聆聽、去感悟古人對生命沉淀出來的真情。
每當遇到生活中的失意時,我仿佛聽到李白在吟唱:“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篙人?”在孤燈月冷寂寞之時,高適的話語不時地在耳旁回響:“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思想懈怠時,又有“少年輕年月,遲暮惜光陰”在警世著我要珍惜時光。
哦,一顆曾經被古詩圣水澆灌過的心靈,怎么能輕易枯萎呢?我雖不會做古詩,但我會用古詩感悟我們的生活,享受詩意人生與精神自由的禰足快樂。我會用古詩裝扮我們的生活,可以在“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中欣賞祖國的大好河山。在“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中細細體味思念親人的情感。
望著滿天的星斗,風清月朗,風月無邊。清爽的微風拂進了我那已經平靜的心房。我不在為我不會做古詩而煩惱了。當掩埋在地下的香菱用憂郁和企盼的目光向往著光明的時候,我已經體會到了擁有陽光、擁有世界的快樂。我熱愛中國的古典文化——古詩,更熱愛我們的生活,因為我知道生活的本身就是一首詩,我要讓我們的生活充滿詩情畫意。我更加憧憬未來的生活:“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18、我離不開你,因為你是我的愛人。我們有一個美好的開始,有一段絢爛的愛情。我是你的愛人,復戀,你是我的初戀。我們是高山流水遇知音,我們是陽春白雪初戀愛。在每段戀愛之初,每個人都完全付出。在你的心里,我是溫暖的陽光,在我的心里,你是英俊的少年,成熟的男人。我離不開你,愛情的細節將我圍住,猶如你的體溫將我抱住。在經歷了愛情的單純與復雜,愛情的美好與破碎,我們是略帶憂傷,愁緒。但是,歡樂人生若只如初見,難忘當時只道是尋常。
我離不開你,你是我的親人。我總是在贊嘆愛情,很少贊嘆親情。親情是永恒的,細碎的。如果愛情是一朵桃花,桃之夭夭,灼灼其華。那親情是康乃馨,帶著淡淡的香味和久久的溫暖。不論你遭受雷電和風雷,遭受輝煌和平凡,親人都是你最后的依靠,最強大的支撐。
我離不開你,你是我最真誠的朋友。男孩教會我愛,女孩教會我成長。你用善良的品質感染我,使我可以取長補短的成長。你用堅強的意志鼓勵我,使沒有目標的我不斷前進。你用寬容的胸襟包容我的缺點,在風雨之路上與我一起同行。謝謝你的叮囑,鼓勵,用心,付出。雖然友情里有爭吵不和,但是真正的友情可遠可近,可親可疏,可以聚,卻一輩子不會散去。我們對于友情,要有一份感恩的心。
我離不開你,我的工作,我的理想。我因為有了自己的工作,十分自信。我因為有了自己的理想,變得與眾不同。我每天都會庸碌的忙工作,不會像某些人不勞而獲。所以我有了社會性的自尊。我不會輕易被人看不起,我也會遠離那些錯誤的習慣。我不依賴男人或女人,我的生活有我自己的主見。我的工作不輸給任何人,我的理想不抄襲別人,我每天都在為自己的目標努力。那些工作成功的人,我十分尊重他們,那些有錢的人,我也不會卑躬屈膝,成為一個軟弱的傀儡。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我是一個追求美好的人。我離不開那些美好的東西,但我會遠離那些丑陋的東西。
19、萬葉秋聲里,千家落照時,在秋的意境中,靜靜的讀書,越發覺得,時光如水,生命珍貴。
秋意讀書,讀古。
一
當多少人還在感嘆自古有多少寂寞的人傷秋,自古有多少傷秋的人寂寞時,我卻輕輕從書架上抽出一本書,在如此豐韻的秋色里靜靜的品讀,頓覺在秋風起之中,秋葉飄落時我開始穿越時空與先哲們對話,看古人起舞對歌,我陶醉在深秋意境中讀書帶來的形與神的完美結合。
二
我將自己置身于一個古道遙望先圣們的對話,聽聲聲駝鈴,看沙漠為駱駝等待,聽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更有那回首往事時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的一種深沉與釋懷卻又心心相依的感覺,頓感開闊舒坦,氣勢豪邁。因為知己之情地久天長,友誼永存,江山難阻。在慢慢的品讀中,開始觸摸到生命的幾許真諦,即使還是守望,但你能說在守望中的聆聽與距離不是一種美?
三
再讀,我讓自己輕蕩一葉小舟遠眺古老的河流,在綿延的山脈之間,我不僅看到了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更看到了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于是我順著這歷史的河流不斷的搖櫓直到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侯騎,都護在燕然……深秋里的書,已成為我秋意中的一景,我不斷的賞望。
每每立于深秋的意境掩卷遐思,一片落葉可以讓你感知自然,感觸生命,頓悟規律。一群歸雁可以讓你體會相思,鄉愁涌出,那九月九的酒與那稻花香里說豐年,對故里的回憶,對親人的掛牽往往可以濃到讓人醉,讓人淚眼漣漪。
于是,秋讀古而懷今,最近的距離就是浮出最深的感情。
20、久違了,夕陽。連續十幾天的陰雨天氣將你隔絕在千里之外。而當你回來的第一天,我卻想帶上她,爬上山,為的是離你近點,目送你走。
盡管我和你素不相識,但我確實將你當作朋友的。我只有你一個從不說話的知心朋友,而你卻有著無數的朋友。如大唱“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的王之渙,高歌“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王維等。我在想,你每次都聽我的傾訴,但你是否都可以聽得懂?
或許千百萬年前,古希臘,古中國的哲學先驅就曾對你發問更多匪夷所思的問題。你是什么?你是怎樣來的?先有你還是現有地球?你為什么發光?你為什么燃燒得火熱?那么,我相信,我那些根本不算問題的問題你肯定能聽懂的。而且你是個納悶的人,也是守秘密的人。因為千百年來向你傾訴的人無數,而你卻從未為他們留下只言片語。
在我迷惘的時候,我在山坡上邂逅了你。從此你就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每天傍晚在山坡上目送你遠去成為我雷打不動的習慣。可我每次見你,都滿懷傷感!
當夕陽遠去的時候,夜幕降臨城市的上空,我們又拿什么來證明自己在這所城市中的存在?
人和太陽相比,渺小;人和城市相比,更渺小。但人和太陽一起的時候,就像一隊知心朋友,可以交談,可以對酌,可以在你的心里找到太陽,也可以在太陽的心里找到你的位置。人和城市相比,不僅顯得渺小且渺茫。城市的殘酷,在于只有強者才可以站立在這片土地上面。
而弱勢者,只能背著行李,在城市里,在路燈下,在月光下。抱著長長的身影在流浪。
我想牽著她的手,站在山坡上,背對著你。你會看到的,你說我到底應不應該?本來我就不應該擁有,因為我有著遠大的目標。站立良久,你沒給我答復。只是周圍的小枝椏在微微搖晃,而我卻感受不到一絲風的軌跡。
閉上眼,想抱著她。腦海中幻想著一片驕陽毫無保留地閃射出刺人的熾光。照在我兩人的身上,拉出一條長長的黑影,然后,深情一吻。
別了,夕陽。我感受不到風的吹動,云的飄散。只覺得你在我身旁,為我投射不算刺眼的昏光。
在你遠去的時候,城市的霓虹燈,五彩繽紛。卻不能在我心中泛點點波瀾。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2:31
稱謂:
内容: